中国打击乐的音乐艺术特征探析
2022-11-22田园
田 园
引 言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打击乐对于音乐艺术演奏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人类打击乐发展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人们将打磨过的石头以敲击的方式达到打击乐的效果。1978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出土,其中就有钟、磐等大型打击乐器,充分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音乐文化。此外,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吹鼓乐对现代打击乐器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打击类乐器种类繁多,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
一、中国打击乐演奏形式
(一)鼓吹乐
在东北地区,鼓吹乐被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以及节日庆典等各类活动中。由于受到地域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鼓吹乐具有较强的功能特征,是东北地区民间音乐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早在西汉时期,鼓吹乐由高句丽传入东北地区,并且在北魏时期应用于其宫廷宴会以及军乐演奏中。直至明清时期,东北鼓吹乐开始被广泛应用在各类活动中,而后在清朝后期。东北鼓吹乐融合各类外来文化,逐渐开始形成现代鼓吹乐演奏形式。鼓吹乐器乐编制主要分为吹管以及打击乐器这两个部分,唢呐以及管子为其主要演奏乐器。东北大唢呐演奏具有其独特的演奏指法和演奏技巧,多吹奏C、D、降B、降E、A、F、G等音调为主;管子分为单管、双管这两种,制作材料大多是质地非常坚硬且密度较大的木材。一般情况下,单管的音色非常明亮高亢,双管的音乐表现非常丰富[1]。
鼓吹乐在鼓吹乐演奏形式中,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分为坐乐与行乐这两种。坐乐以坐姿状态演奏,行乐则是以立姿状态演奏,并且行乐一般是边行走边演奏。一般来说,坐乐做演奏的曲目要比行乐更长并且更为复杂。另外,鼓吹乐存在粗吹锣鼓以及细吹锣鼓的分别,粗吹锣鼓的声势较为浩大,多用大锣鼓、唢呐以及管制类乐器演奏;细吹锣鼓通常利用竹管作为主吹,以大锣鼓进行配合,偶尔利用丝弦类乐器协奏。此外,鼓吹乐乐队人数较多,其乐曲篇幅较长,经常演奏长篇大套乐曲,其演奏风格也极为粗犷。
(二)吹打乐
吹打乐是一种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合奏的音乐形式,也是现代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乐种之一。早期吹打乐主要以丝竹乐以及锣鼓打击乐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表现。吹打乐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明清时期,并且形成我国江南地区最有名的“十番鼓”和“十番锣鼓”。“十”的意思则是很多次的意思,“番”代表变换翻新。因此,“十番”的意思则是代表多次翻新的意思。通常情况下,十番锣鼓乐队人数在8-12人左右,所采用的乐器最少在十余件,多则在三十余件。十番锣鼓的主奏乐器为笛子,配合其使用的打击乐器非常丰富,有板鼓、大锣、齐钹、木鱼以及梆子等。十番锣鼓主要特点则是打击乐部分基本以一、三、五、七字节为基本单位,并且按照数列规范程式进而组合成节、句、段。近代吹打乐演出形式主要能够在民间得以体现,由于民间节庆活动气氛非常热烈,并且场面十分活跃,再加上所演奏的乐曲大多都带有喜庆的色彩。因此,每逢过年,江南一带的吹打乐乐队便会集合到广场以及活动场地表演。我们以上海地区为例,上海每逢花朝节都会剪彩赏红。社会乐班会集合演奏“十番锣鼓”。
(三)鼓子词
鼓子词是流传于宋朝时期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以演唱者一边说唱一边用鼓敲击伴奏的而出名,其说唱内容大多为各类奇闻异事以及神话传说等,在表演时,主唱一人主击鼓,其余人则利用二胡、古筝、琵琶以及瓷碟子等乐器进行伴奏。今存最早的鼓子词作品则是由北宋欧阳修所作的《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和赵令时所作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在历经朝代更替后,明清时期的鼓子词逐渐开始演变为鼓词说唱的形式,并且以鼓子词作为改良基础进行创新。到了明清时期,鼓子词逐渐开始在北方地区广为流行,并且随着传统音乐发展加快社团化,到了清末时期,鼓词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在山东河北一带。鼓子词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讲究准确度,注意手腕运动的同时,还要保证手腕在自然放平状态下确保手腕能够自然放松的上下翻动,利用手法清脆均匀地敲击鼓面,坐待眼到手到,灵活应变。
(四)乱弹剧和皮黄腔
乱弹剧团最早起源于明朝末年,因其发展于陕甘宁一带以打击乐为基础的戏曲题材,又因此被称之为秦腔。乱弹剧通常需要由弦乐二胡、月琴以及打击乐器锣鼓和梆笛共同演奏共同进行演奏,在演奏过程中打击乐能够对整部戏剧剧情起到强烈的气氛烘托效果,对于音乐节奏整体而言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种西皮则主要起源于湖北一带,该作品主要融合秦腔与汉调这两种戏剧形式,而二黄则起源于安徽等地,是根据当地的吹腔改良而来。随着西皮与二黄间的艺术交流愈发密切起来,并且逐渐开始呈现出合流之势。在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民间艺人将此类艺术形式带到北京由此创造出京剧。京剧在打击乐器使用方面极为胆大主要有大锣、小锣、板锣等乐器组成,对戏剧发展以及人物刻画产生加大的作用。
二、中国打击乐的音乐艺术特征分析
(一)民族性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并且民族众多。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有堂鼓、手锣、排鼓以及手板等。迄今为止,我国在各地古迹挖掘中发现多种打击类乐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挖掘的古代编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音域最广且件数最多的民族音乐乐器,也由此证明我国古代编钟对中国打击乐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戏曲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打击乐在戏曲演奏中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戏曲演奏过程中,打击乐演奏能够体现故事的起始,更能够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从而体现戏曲表演和唱腔。打击乐所具有的独特韵律,能够对戏曲环境本身进行渲染,打击乐在戏曲中能够配合身段、伴奏演唱,调节舞台、渲染气氛,从很大程度上丰富我国戏曲表现形式。1980年上海音乐学院李民雄教授以浙东锣鼓《龙头龙尾》的音调为素材,创作打击乐《龙腾虎跃》。乐曲用打击乐和乐队的音乐表现形式是该乐曲的亮点,表现出在盛大节日庆典中,人民群众欢腾、热烈的清晰情绪,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力量。
《龙腾虎跃》在开头引子部分,乐队全奏长音衬托下,利用排鼓演奏出坚决果断、雄伟的其实,领奏的排鼓与伴奏的群鼓跟随叠加,由慢到快,宛若蛟龙出水,给人强烈振奋的感觉。在演奏时,排鼓的演奏不要过于密集,引子两番三通鼓的领奏必须要均匀、沉稳,并且赋有一定情感在里面,进而表现出欢闹佳节的气氛;第一部分吹奏欧乐器吹出欢快的旋律,中间唢呐穿插一段歌唱性主体,使曲调本身宽广、挺拔;第二部分则是由唢呐进行独奏后,配以二胡重复、弹拨乐伴奏以及莲花板进行配合,排鼓一起结实有力的声音响起重音的节拍,再加上唢呐和拉弦乐相继奏出,与听者产生共鸣;在第三部分的演奏则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开头就是音乐主体的呈示,音乐和节奏都是围绕主体的节奏,运用反复、扩展等手法展开,使音乐越来越高涨,情绪也越来越热烈,一次到达全曲的最高峰;在乐曲最后部分,音乐的速度逐渐开始放缓,主体旋律与鼓声交相鸣奏,使其雄伟的气势得以突显。大鼓激进的运用也起到一定画龙点睛的作用。乐曲的最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由唢呐独奏,并加之群鼓表演的多层次立体效果将音乐节奏带入到节日庆典之中。整段乐曲基本上从上到短都采用相同的结尾,体现乐曲的融合性和表现力,由传统的演奏形式和现代创作技法结构,是曲牌与民族的节奏,还是打击乐与乐队的结合[3]。
(二)节奏性
在打击乐乐队演奏过程中,打击乐器在演奏过程中作为节奏的主导者,对稳定乐队演奏而言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打击乐器声部的节奏组合变化以及色彩变化有着极为鲜明的特征。我们将打击乐的强与弱起伏进行比对,能够发现起伏度非常大,在跌宕起伏的音乐演奏中起到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音乐演奏中,节奏是音乐最近的表现手段,它能够将音响的长短、强弱以及轻重等表现进行有规律地组合,是中国乐曲的中坚力量,也是构成乐曲的主要因素,使乐器以不同节奏表现出情感的起伏,进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度。打击乐器的中的梆子以及方响等,都是节奏性非常强的乐器,单皮鼓和檀板都是节奏性乐器,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我国戏曲以及曲艺音乐中的板眼。一般来说,不同的板眼都有着不同的节拍,板眼掌握着打击乐队整体演奏节奏,还操控着戏曲表演人员的整体表演节奏。
《筵》这个作品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打击乐学会的赵思智老师创作,作者运动民族打击乐器五音排鼓完成编曲,通过节奏型变化,排鼓“大刀花”技巧融入、速度力度的变化,描写出战争得胜的喜悦。作者在演奏《筵》时,采用民族打击乐器五音排鼓完成编曲,排鼓作为新改革乐器,是通过5-6个由小到大的鼓组合成一套。按照低音到高音的顺序,能够将排鼓氛围1、2、3、4、5号鼓由此也被称之为五音排鼓。在乐曲演奏过程中,引子基本由1号鼓进行领奏,短句的节奏型,由慢起渐快再渐慢,由此与下一部门的快板形成节奏速度上的鲜明对比;第一部分是由大量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相结合,其力度的强弱变化以及鼓圈特殊音色的处理,能够为听众描绘生动的画面;第二部分的七八拍子是西域风格的典型节奏型,速度较快且在中途场景切换时根据音乐旋律以及节奏型间速度的变化,快速的重音移位技巧营造欢放松的场景,其渐慢处部分则是为下部分做铺垫;在第三部分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以右手单击五号鼓鼓圈,左右手分手进行演奏。两条节奏线穿插结合,不仅表现木鼓的特色,同时又能够描绘艺术场景,在最后一部分的最后,演奏者放慢演奏速度,逐渐开始引出一部分快板高潮;在最后一部分的演奏过程中,曲目逐渐开始进行到快板,并且均匀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将听众带入到激昂的氛围之中,复合牌子不断转换,使节奏线也不再单一起来,乐器听起来有起有伏,在中间时突然放慢演奏速度,在短暂的气口后过渡到急板,将筵席推向高潮[4]。
(三)丰富性
中国打击乐拥有极为丰富的音色,并且可以通过不同乐器,通过特殊的演奏方式表现出不同音色。对于部分独奏乐器而言,演奏者以打击乐的形式开发新的演奏技巧,体现出打击乐丰富音色的同时,又能够展现出打击乐独特的音响效果。一般情况下,弹奏者通过敲打、摇动以及摩擦等方式是乐器产生不同音响效果。例如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很多民间乐器独奏作品都存在打击乐弹奏方式。艺术家在古筝演奏过程中拍击古筝琴弦、琴头、琴侧以及底板部位,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出不同打击乐器演奏效果,这种演奏方式逐渐开始被运用到各类作品演奏中。在弹拨乐声部以及拉弦声部的演奏中,演奏者也可以实现打击乐化,弹拨乐中,扬琴演奏是通过琴锤进行演奏,琵琶以及大阮可以利用不同把位制造不同音高;拉弦声部组可以利用弓杆敲击琴体本身,进而发出“哒哒”的声音,可以通过拍击琴弦、扣弦以及擦弦这几类方式,模仿打击乐的音色技法。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打击乐器演奏也逐渐开始进入到我们寻常百姓之中,发挥其氛围渲染的作用,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各类民俗打击乐器组合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旋律的色彩[5]。
结 语
综上所示,中国打击乐在演奏过程中能够呈现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征,作为伴奏乐曲,打击乐在戏曲演奏中,不仅能够掌握其演奏节奏,还能够对戏曲剧情本身起到一定推动性作用,并且能够对戏曲人物性格进行塑造,在戏曲演奏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形成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独特的表现特征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