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2022-11-22陆胜波王安龙陈家兴贾朝芬
陆胜波, 王安龙*, 陈家兴, 贾朝芬
(1.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2.黔南州检验检测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羊肚菌又名羊肚蘑、羊肚菜,因子囊体褶皱形似羊肚而得名,是一种食药兼用型特色食用菌。羊肚菌富含多糖、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等物质[1-3],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羊肚菌是一种低温型食用菌,其野生资源非常丰富,但栽培难度大、管理水平要求高,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研究才逐渐实现人工栽培[4-5]。根据羊肚菌栽培历程,可分为野生栽培、仿野生栽培、普通栽培、设施栽培等几个阶段,普通栽培和设施栽培是当前的主流栽培模式。近年来,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以羊肚菌为代表的特色食用菌因其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在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已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型产业之一。调研发现,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为了便于精细化管理,企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大都选择设施栽培模式进行羊肚菌栽培。设施栽培是一种丰产优质的高效栽培模式,已成为羊肚菌种植过程的首选,但因地理环境、生产成本、管理模式等因素不同,各地的设施栽培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羊肚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给羊肚菌设施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总结羊肚菌设施栽培关键技术要点,以期提高羊肚菌种植管理水平,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
1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羊肚菌种植的开端,也是设施栽培成败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做好场地选择、依托投入成本控制基地发展规模、检测土壤环境确定棚架类型、根据栽培管理技术水平配备相关设施。羊肚菌种植发展初期,宜先建2~3.3 hm2规模进行示范,管理技术成熟后再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1.1 场地选择
宜选择气候环境适宜、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场所,可选水田、旱地、荒地等改造使用;选择土质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土壤pH 6.5~8.0的壤土、砂壤土等栽培为宜。
1.2 棚架类型
1.2.1 简易竹架平棚、拱棚 选择粗竹竿作为支杆,平棚搭建时支杆净立高2.1 m左右,行间距4~5 m,纵横交汇处打孔插入支杆,在支杆顶端拉纵横铁丝网,之后覆盖遮阳网下垂至地面。拱棚搭建高2.5~3 m、长20~25 m,棚内面积100~200 m2为宜,选用15 m左右长的竹竿,按照3~5 m的间距打孔插入土中夯实,弯曲成跨度6~8 m的拱棚骨架,之后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
1.2.2 钢管、钢结构塑料设施大棚 采用钢管或钢结构为棚架材料,大棚按照高3~3.5 m、长25~30 m、跨度8~10 m,棚内面积200~300 m2的规格搭建骨架,之后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并配备喷淋或滴灌系统。
2 地块准备
2.1 土壤施肥与消毒
整地前每667 m2宜施腐熟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800~1 000 kg、三元高钾复合肥25 kg、石灰粉80~100 kg,用旋耕机将地深翻1~2次,耙平耙细,使基肥充分混合,肥力均匀。
2.2 整地作畦
畦面宽80~100 cm,走道宽40~50 cm,将走道内的土壤翻到畦面,使畦高15~20 cm,尽量将疏松肥沃土壤翻至畦面整平,同时要在田块四周开深30~40 cm的排水沟。
3 适时播种
3.1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性好、抗逆性强、优质丰产且适合本地区栽培的羊肚菌品种。目前,生产上常见的有六妹、七妹、梯棱等系列常规栽培种,其中,六妹系列羊肚菌个头大、产量高、品质好,比较适宜西南地区栽培。同时要保证菌种纯正、无杂菌、无污染、质量合格。
3.2 播种时间及方法
秋末冬初气温降至20℃以下时播种,一般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为宜。采用沟播或撒播,沟深5~6 cm,沟间距20 cm,按羊肚菌菌种0.6~0.8 kg/m2均匀撒播于畦面。播种后用少许富含有机质的细土2~3 cm厚覆盖菌种,以畦面菌种不裸露为宜,播种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之后覆盖地膜或搭建小拱棚,使用地膜覆盖的要打规格20 cm×20 cm的透气孔。
4 田间管理
4.1 养菌阶段
羊肚菌播种后注意观察温度、湿度及感染情况,要保持环境温度5~25℃、空气湿度65%~75%、土壤含水量15%~25%,养菌阶段适时补水2~3次。正常情况下播种后2~3 d开始萌发,10 d后菌丝铺满畦面产生分生孢子。此期若发现杂菌,可在发生处撒石灰粉进行防治。
4.2 外援营养袋放置
播种后20 d左右,当畦面菌丝产生菌核、菌霜开始消退时放置外援营养袋。可采取五点式摆放法,间距30~40 cm,用刀划10 cm的口子紧贴土壤摆放,营养袋用量1 500袋/667m2左右。
4.3 菌丝保育
菌丝生长过程中做到雨后排水、干旱补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0%~25%,及时清理田间杂草,每天保持棚内通风透气,以促进菌丝正常发育。出菇前30 d左右营养袋内布满菌丝、与畦面接触点及周围布满黄褐色胎状绒毛时,即可撤去外援营养袋,揭开覆盖的地膜。根据天气变化保持棚内温度10~13℃、湿度75%~80%,同时注意防范风雪灾害。
4.4 适时催菇
根据生产气候环境,当春季地温回升至6~10℃时催菇,增大空气湿度至85%~95%、土壤含水量25%~30%,补充散射光照射,昼夜温差10℃左右。采取20 h内沟渠漫灌,排水后进行畦面微喷或喷灌,白天大棚覆膜增温,晚间揭开棚膜降温,加大温差。
4.5 出菇管理
4.5.1 小菇阶段 原基发育后期至小菇形成维持温度12~18℃、空气湿度85%~95%,避免空气干燥和温度骤升骤降。待小菇长至3.0 cm左右,保持空气湿度不变,降低土壤含水量至18%~23%,适当提高棚内温度,加快小菇生长发育。
4.5.2 成菇阶段 从小菇发育至成菇后期,保持温度12~16℃、空气湿度80%~90%,增加土壤含水量至20%~25%,增加棚内空气流通速度,促进羊肚菌快速生长发育。
4.5.3 子囊果成熟阶段 降低空气湿度至70%~80%,降低土壤含水量至15%~20%,增加空气流通速度,对成熟的子囊果及时进行采摘。
5 病虫害防治
羊肚菌病害主要有镰刀病菌、霉菌性枯萎病、木霉菌、曲霉、毛霉等;虫害主要有白蚁、蛞蝓、蜗牛等。
5.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羊肚菌田间精细化管理。及时清理菌种生产中的废弃物,及时筛查污染菌种,栽培土壤深翻暴晒,并撒施生石灰进行预防。发生病虫害时,栽培期间辅以安全的化学农药科学施用,出菇期禁止向子囊果喷洒任何药剂防病治虫。
5.2 防治方法
5.2.1 病害防治 羊肚菌病害多由病原菌引起,因此要减少或杜绝病原菌感染。针对菌种带病原性病害,要将菌种进行分离鉴定,不纯的菌种不能作为栽培种,从根源上杜绝带病。针对土壤带病原性病害,土壤翻耕后撒施生石灰进行消毒灭菌,减少病原体滋生。
5.2.2 虫害防治 针对蛞蝓、蜗牛的危害防治,在其活动盛期,一是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消灭;二是在其躲藏地撒石灰或10%盐水进行驱杀;三是用多聚乙醇、白糖、5%砷酸钙搅拌豆饼混合进行诱杀。此外,在栽培期间出现白蚁危害时,可用48%乐斯本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
6 采收储藏
6.1 适时采收
羊肚菌出菇长至5~7 cm,菌盖脊与凹坑棱廓分明、肉质厚实、有弹性、散发浓郁羊肚菌香味即为成熟,此时采收效果最佳,羊肚菌过大影响品质,过小降低经济价值。如果子囊体出现菌帽的褶皱打开过大,或感染菌病时要及时采收。采收前准备好工作服、手套、小刀、篮子等工具,采收时保持手部清洁,握住羊肚菌基部,用锋利的小刀在子囊果菌柄沿地面水平方向切割摘下,置于干净盛放框中。轻拿轻放,避免破坏周边未成熟羊肚菌的生长。采收的鲜羊肚菌及时分级,然后包装鲜销或烘制成干品。
6.2 烘干储藏
把鲜羊肚菌有序摊放于烘烤盘中,不能堆叠挤压,以免弄脏或弄碎羊肚菌。先将摆好的羊肚菌置于抽湿室中散失部分水分,然后再送入烘箱进行烘烤,保持温度55℃左右烘烤5~8 h,直至烘干。保证烘箱旁有人值守,注意观察烘烤状态。羊肚菌干品放置于5~10℃冷藏库中,保持通风可存放6~10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