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背景下灌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2-11-22马银燕郭加红房霞娣
马银燕, 郭加红, 房霞娣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农业学校, 江苏 灌云 222200)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的提出,为乡村人才振兴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灌云县更加重视乡村人才振兴,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以培育高素质农民为突破口,从拓展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模式、聚焦培训实效、健全培训体系等方面入手,努力培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加快培养乡村产业人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吸引力,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农业人才,为灌云县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由此打开了全县农民培育工作的新局面,形成了良好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氛围,取得很大成效。但作为经济薄弱县,灌云县高素质农民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为进一步加快灌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参考,总结当前灌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分析制约灌云县高素质农民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1 灌云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要做法
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培育、突出培育重点的原则,按照“培训创新一体、创业就业融合、增收增效同步”思路,突出示范带动,强化典型引领,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十三五以来,依托与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生物工程学校等高级院校组织实施部级农民培训项目 12期1 500余人;实施省级农民培训项目156期17 000余人,培训对象主要是种养殖业大户、返乡创业退役军人、乡村振兴带头人(村支部书记)、村会计、电子商务及农资经营人员等,为灌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1.1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培育计划
通过成立培训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调研方案,结合对高素质农民的回访,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就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薄弱环节、培训时间、培训形式等意愿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民培训的特点,制定灌云县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就培训模式、具体形式、课程设置等重点内容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做到靶向精准,有的放矢。
1.2 按照省级培训方案,创新培训模式
按照省级培训实施意见,结合中央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创新培训模式,把红色教育带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在上好专业课的同时,加入学党史课程,还带领学员参观周恩来纪念馆、雨花台等红色基地,让农民也接受党史教育,感悟党的光辉历程,激发农民的爱党、爱国热情。
1.3 紧贴需求精准培育,提升培训效果
一是紧紧围绕灌云县产业特色,深入开展技术培训。与县大豆原种场、兽医站、改良站等单位联合开展大豆、蛋鸡、生猪、肉羊种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市高级技术专家为种养大户授课,大大提高种养大户的种养殖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二是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培训力度。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同兴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返乡退役军人、村支部书记培训班,邀请省市高级农业专家为学员授课,还带领部分学员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美丽乡村基地进行参观,开阔学员的视野,创新其理念,让其带领更多群众创业致富,发挥领头雁作用。
三是积极顺应新业态发展需求,培育高素质电商人才。依托市乡村振兴学院举办首届直播电商培训班,特邀中国矿大等高校的电商讲师就农村电商、新媒体矩阵、电商运营技巧等进行授课讲解,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和电子商务实际操作水平,赋能农村电商发展。
1.4 加强跟踪指导服务,提高培训质量
针对参训学员居住分散、经营内容和方式不同、规模不一等情况,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训跟踪服务实施方案,建立以帮助解决共性问题为主、个性问题为辅的帮扶工作机制。形式上突出实效,灵活多样,全年跟进,建立QQ群、微信群,及时了解和掌握服务对象生产情况和需求,还组织讲师团成员下乡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及时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效提高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2 灌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效
一是新产业、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产业提档升级加速。农民培训为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搭建了平台,以现有产业为基础,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需求,邀请省市高级技术专家为农民授课,通过采用请进来、带出去的培训模式,多个农业基地异军突起,如南岗的万亩芦蒿基地、小伊的万亩藕虾基地、四队的稻虾养殖基地、东王集的食味稻米基地。全县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持续提档升级。
二是乡土人才、能工巧匠不断涌现,示范带动效应显著。一大批高素质农民通过培训,带着课堂上学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理念在农业生产建设中脱颖而出,成为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带头人。如小伊镇农户祝井玉,多次参加培训班后承包土地40 hm2,种植浅水藕并投入80万元创办灌云县新宇浅水藕家庭农场,带动本村发展浅水藕200余hm2,辐射全镇建成1 200 hm2藕虾基地,其本人也因此入选“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2010年,退役返乡创业的南岗镇农户王恒志多次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后,注册创建灌云县王二葡萄种植家庭农场,打造循环生态种养模式,种植葡萄8 hm2,水稻20 hm2,同时养殖生猪、蛋鸡,还创建了“陡沟岭”品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在其影响下,本村及邻村发展葡萄基地200余hm2。2020年,王恒志荣获“连云港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石门村农户陈继生,经多年农民培训,带头流转土地种植芦蒿,注册灌云乐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附近芦蒿种植社员报名参加农民培训,促进整村的芦蒿产业发展。众多农户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带动更多农民走上共同富裕,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
3 灌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相关配套制度。虽然我国已基本确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一主多元”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但仍缺少专门涉及职业农民的相关立法[1]。灌云县当地农民多为传统型农民,主要采用祖辈相传的农业耕作方式,若要将其培育为高素质农民,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国家、政府制定关于高素质农民的具体标准和相关制度作为指导和规范。
二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导致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后继乏人。在城镇化不断深入的现实背景下,灌云县农民妇女化、老龄化、兼业化、低文化的特征愈发明显,使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和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等问题。根据调查,全县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人数占61.5%,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比超70%,35岁以下的劳动力极少,农业生产的主体为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在农业劳动力人口中,有45.8%常年在外务工,32.4%季节性务工,稳定的职业农民不足30%。另外,全县留村务农的农民大部分仅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5%;具备农业生产技能的不足35%。老龄化和低文化,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的各项政策,对新项目、新技术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
4 加快高灌云县素质农民发展的对策
一是加强引导,调动青壮年爱农务农积极性,鼓励支持更多青少年学农爱农,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队伍中,加快培育一批综合素质好、生产技能强、经营水平高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二是科学设置,增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针对性[1]。在培育高素质农民过程中,应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农民培育的针对性。科学设置通用课程、专业课程、现场学习、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在安排培训课程内容时,重点从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绿色发展理念、信息化应用、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设计,着力培养农民的市场品牌意识,提升规划、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是加强扶持,激发高素质农民自主发展潜力。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契机,整合政策资源,加大扶持政策的创设力度,积极引导对接扶持政策,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向参训农民倾斜,鼓励其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融资担保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个人信用担保贷款。争取专项扶持政策,帮助参训农民解决贷款难、生产辅助设施用地难等问题,增强其综合实力与自主发展能力。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积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享受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