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标准下大学体育交谊舞课程建设及实践探究
2022-11-22司鹏巧吴立柱张玉英
司鹏巧 吴立柱 张玉英
(河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部 河北石家庄 050023)
2018 年6 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提出“金课”概念。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提出:各高校要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金课”被写入文件中,也由此掀开了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热潮,教育开始回归课堂,开始向课堂要质量。“金课”也就是高质量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将“金课”的标准定义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大学体育作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程,承担着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该文围绕“金课”的“两性一度”和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指导要求,进行大学体育交谊舞课程线下“金课”设计及实践探究。
1 大学体育课程“金课”建设思路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16字方针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教育内涵。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从新时代体育工作意见中,文件提出了体育的工作要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大学体育课程“金课”高阶性的体现。而对于美育,文件指出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美是体育存在的又一意义,是体育的本质表现之一[3]。交谊舞作为一项体育舞蹈艺术类运动项目,含有动作美、形体美、仪表美等美育因素。将美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大学生审美情操,也可以为这项运动增加创新的源泉[4]。符合学校五育并举的教育举措,是实现美育跨学科教育以及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融合逻辑上看,也是“尚美”与“立美”的目标融合,是从技能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在重构[5]。
2 交谊舞课程“两性一度”设计
2.1 课程的高阶性
课程采用“舞蹈学习+舞蹈创编+教学比赛+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思路,以线上教学资源丰富线下课程形式,实现课程信息化融合。将交谊舞在传统双人舞为主的教学内容拓展到“双人舞+集体舞+集体舞创编+班级比赛”的教学内容,构建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以课程内容的创新带动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形式由双人配合拓展至互助小组、合作团队,通过舞蹈创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学习结果促进探究性、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课程的高阶。
2.2 课程挑战度
将体育竞赛内容引进课程评价环节,构建“以赛代考”评价机制,将体育舞蹈比赛形式和裁判方法融入课程评价中,扩展学生学习深度同时,提高课程考核的难度与挑战度。评价内容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加入了思维和情感、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体现全面性原则,根据教学计划和学习内容,把课程考核改革为体育舞蹈竞赛规则中的团体舞和单项比赛两种比赛形式,作为交谊舞课程的考核方式,团体舞和双人舞各占考核比重的50%。以比赛名次确定考核成绩,提高考核评价的难度与挑战度,将学生知识技能、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进步幅度有机结合。另外,评价主体也由任课教师主体评价扩展为同组教师和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比赛裁判的评判中,实现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使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公平、全面,带动课程评价和考核评价质量的双提升。
2.3 课程的创新性
舞蹈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性人格具有重要意义[6],通过交谊舞课程中校园集体舞舞蹈创编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集体舞创编要求以8~10人为一组结成团队,任务是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对所学动作进行二次创编,团队动作不仅要整齐一致,还要在整套编舞中完成4个以上的队形变化,并且着装统一,体现团体舞的一致性、艺术性、欣赏性,最后以团体舞的表演形式进行教学展示。团体舞的创编需要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发挥全组的创作力,才能创编出好的作品。这个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创作思维,也为普通大学生在体育课中追求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提供了锻炼和展示的平台,有利于体会交谊舞的服饰之美、动感之美和健康之美。
3 课程美育的具体实施
3.1 通过形体塑造培养学生形体美的认知
要想激发学生舞蹈美的兴趣,首先要从基本的身体形态入手,如从课的开始就加入舞蹈基本站姿,并将形体操、交谊舞基本功练习融入准备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感知身体的形态美感。在舞蹈技术学习环节,将体育舞蹈的规范架型和舞蹈姿态运用到交谊舞的动作当中,使学生在动作的学习中感受规范和优美的概念,并将规范动作融入套路学习中。通过舞蹈体形美、姿态美、气质美,对学生实施培养,在改善形体、锻炼身体的同时,使健康优雅的气质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展现。
3.2 以舞曲音乐激发审美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审美体验
美感或美的愉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愉悦的情感和审美对象的表象结合[7]。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体现在身体美、运动美、音乐美三方面[8],如慢三的音乐舒缓优美、富于诗情画意,舞蹈动作高贵典雅,尽显舞者的绅士与淑女风范;北京平四舞是在快四舞步、音乐的基础上,具有中国独创的审美特征,其音乐旋律明快激扬、振奋人心。很容易唤起人的精神愉悦,而愉快的情感更容易产生美的感受,美感与愉悦相辅相成,将美的情感融入体育教学中,更加创造性地表现体育美,提高对体育美的感知能力[9]。利用舞曲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力、鉴赏力,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3 以礼仪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互相尊重而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体现着人的精神文明与素养。将社交礼仪渗透于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舞蹈技能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交谊舞的礼仪教育主要体现在服饰妆容、言谈举止、请舞、邀舞、共舞,谢礼、退场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舞伴间相互邀请、相互尊重,学生间合作学习,举止文明、大方热情,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彬彬有礼。同时,将体育竞赛礼仪融入课堂考核中,规范着装、请舞伴进入考场、邀舞伴共舞展示舞蹈技能、考试结束后向教师和学生谢礼、请舞伴退出考试场地、学生鼓掌互动。这个过程不仅将交谊舞的动作美、形象美、气质美展示出来,还实现了个体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的迁移,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教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实现知情意和真善美的完美统一[10],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4 结语
以构建大学体育“金课”为发力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初心,从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评价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把审美教育贯穿在“健康第一”教学理念中,符合大学生对美的心理需求,实现了课程内涵式建设和课程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