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的功能锻炼新思路
2022-11-22谢琼生林鹏
谢琼生 林鹏
(1.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广东广州 510300)
运动员运动损伤主要分为慢性损伤和复发性损伤两种,慢性损伤主要是由长期的运动劳累所致,而复发性损伤则更为严重,指的是运动员在经过医疗后损伤逐渐恢复正常,但在日后训练与比赛中十分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复发。当前,针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和预防的认知不足,探索行之有效的康复与预防功能锻炼新思路,对于降低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1 运动损伤机制分析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肌肉痉挛是导致人体肌肉关节疼痛的根本性原因,但同时必须要明确的是,其中也包含诸多肌肉关节疼痛,并非肌肉痉挛导致。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疼痛感的产生与人体肌肉长时间收缩具有一定关系,肌肉在收缩的过程中出现缺血进而形成疼痛感,且肌肉较长时间的收缩,个体会产生很强的疲惫感,继而使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无法进行原有姿势的维持,体育运动能力也明显被削弱。关节力量的转变同样是加剧肌肉疼痛感的关键因素,主要是由于肌肉力出现时转变了运动员以往的运动模式,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疼痛,均会对肌肉的平衡产生影响,特别是急性疼痛对肌肉造成的反应更为剧烈,运动模式的急速转变,使其无法保护肌肉受损区域,长时间则会形成固定的运动模式。虽然我国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其中涉及的许多理论,如疼痛与痉挛恶性循环,仍然需要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1]。
1.1 肌肉失衡
人体慢性疼痛感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具备肌肉的自主保护性和适应性反应,这与慢性疼痛具有至关重要的联系,继而对人体主动肌张力产生影响,不断削弱主动肌张力。作为神经系统的反应类型,人体特定肌群中能够十分明显地发现肌肉紧张与衰弱,具体体现在肌肉紧张时,对拮抗肌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进而使其张力不断下降,对肌肉的平衡状态产生了消极影响,无法提供原有的支持力,增加了运动员损伤风险。
1.2 动作编排错误
当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了原始动作模式后,则会对运动员后续的运动模式产生影响,由于运动员在学习各类动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进而不断地练习错误动作模式,最终使这种运动模式取代正确运动模式。在此阶段,学生进行动作的错误编排,不仅会导致运动动作不规范,同时也十分容易使运动员形成运动损伤[2,3]。
1.3 运动姿势转变
人体在出现疼痛以后,身体姿势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这是十分普遍和常见的情况,人体通常会以屈肌反射来保护损伤的区域。在运动姿势改变后,形成了代偿性运动,这会改变运动员原本的运动模式。谢灵顿定律显示,拮抗肌在紧张时会发挥抑制人体主动肌的作用,继而导致肌肉失衡,影响运动员原本的运动模式。运动员在参与训练与比赛的过程中,会出现传统运动模式以及肌肉反射,进而导致运动损伤加深。
2 人体动作系统的科学基础和康复功能锻炼原理
2.1 运动姿势异常
一方面,根据人体关节联动原理,运动员在参与体育运动时,重心的支撑点不能在单一的平面,而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支撑面中,因此人体骨骼关节排列顺序改变后,与之相近的关节排列,同样会发生变化,如运动员在完成膝内扣动作时,人体足部关节必然会形成排列方式的变化。换言之,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姿势异常,会导致肌肉失衡,加剧运动员损伤风险。另一方面,根据肌肉的长度—张力关系曲线,人体肌肉虽具有拉伸性,但同时也体现出限制性特点,若超过限制性,运动员必然会呈现出肌肉拉伤。以短跑运动员为例,对其腿部肌肉爆发力要求较高,在运动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避免出现运动拉伤。运动员在参与运动过程中保持肌肉姿势的正确性,并且避免肌肉拉伸过度,能够提升肌肉工作效率,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2.2 杠杆原理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力量的形成,主要源于肌肉群和肌肉维度,但同时肌肉杠杆系统也对其有直接影响,关节不同状态导致人体肌肉收缩的力矩具有差异性,形成的关节压力也明显不同。具体是指人体关节位置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会使肌肉的力矩发生改变,继而对关节活动范围产生影响。这也证明了关节的结构以及位置会影响肌肉工作效率,关节联动原理的限制会使人体关节结构位置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人体内部的动力链。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均需要肌肉工作,不同的动作形式则需要不同肌肉协同完成。人体动作的运行主要是受到肌肉协同力量的影响,只有肌肉处于最佳力偶状态,才能提高运动员动作的标准性。运动员肌肉状态最佳、力偶状态良好、关节排序方式正确,才能促使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规避损伤问题,为其创设安全的运动环境[4,5]。
2.3 姿势、动作障碍、肌肉平衡与损伤风险
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正确的姿势至关重要,是预防运动损伤风险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能增强运动系统的效率,然而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人体各个部分相互整合。人体能否保持正确的姿势,并且提高动作效率,与身体各个部分的整合状态,具有密切的关联性,需要人体具备较佳的结构效率,身体各个结构按照正确的排列顺序,才能支撑人体保持长久的平衡性。功能效率则是肌肉群体之间的相互协调,能够使运动员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快速激活各个肌肉组织,产生较强的力量,在降低能量消耗的同时,以低程度的压力刺激,帮助运动员标准化完成运动动作。运动员在预防运动损伤的过程中,必须对结构效率和功能效率予以高度重视,只有这二者得以保障,才能使其处于最佳状态,避免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过度训练而损伤运动系统。
3 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的功能锻炼新思路
运动员在出现损伤后,初期的康复主要是降低损伤部位的肿胀,以此来削弱疼痛感。根据运动员损伤康复的科学处理流程,需要结合损伤康复原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损伤加重,促进运动员尽快恢复健康。
3.1 姿势、动作与肌肉评估
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姿势动作与肌肉进行评估,是康复功能锻炼的基础前提,只有获取准确的评估结果,才能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损伤情况,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锻炼方案。再进行康复的评估,工作过程中应从静态评估着手,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动态部分评估,最后展开运动员肌肉平衡评估。在进行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评估过程中,需要真实准确地记录各项评估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整合成图表,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数据分析工作。与此同时,这些数据信息也可以成为参考资料,在进行功能锻炼以后,再次评估运动员的各项功能,与损伤后的评估数据相对比,评价功能锻炼的实施效果。
3.2 康复功能锻炼流程分析
运动员在参与体育运动与锻炼的过程中,需要依托肌肉骨骼系统来完成各项复杂的体育动作,此过程中神经系统发挥着发号施令的作用,与肌肉骨骼系统相协同,帮助运动员完整地完成体育动作。人体肌肉系统以动力系统为主要支撑,充分发挥肌肉的协调作用,能够使运动员标准完成体育动作,使其形成健康、合理的运动模式。在运动员运动损伤康复锻炼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人体肌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主要是肌肉紧张过度,必须对此进行科学处理。在运动员损伤后的功能锻炼过程中,需要综合衡量运动员肌肉紧张程度,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肌肉力量恢复措施,帮助运动员恢复肌肉的掌控能力。通过对肌肉的综合锻炼,实现运动损伤的康复目标,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预防能力。
3.3 肌肉力量的恢复
运动员在损伤过后,功能锻炼对肌肉力量恢复至关重要,运动员缺少肌肉力量,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肌肉松弛,削弱肌肉的力量,这部分肌肉张力较低。运动员肌肉产生损伤的原因相对较多,其中神经类和适应力是主要的两种类型,在运动员出现肌肉力量丢失后,其中大部分肌肉力量均是帮助人体控制稳定性,作为至关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恢复肌肉力量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静力性恢复措施,采取慢节奏和重复性的练习,每周进行3~5次练习即可。运动员在进行恢复肌肉力量的功能锻炼时,需要由专业的康复教练进行针对性指导,为其提供科学的锻炼方法,并对肌肉力量恢复练习的成效展开综合评估[6,7]。
4 结语
运动员无论是参与体育训练还是比赛,运动损伤均很难有效避免,不仅会对比赛或训练产生影响,甚至会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这是每个运动员极为重视的问题。因此,想要有效预防运动员损伤,必须对损伤原理展开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运动员损伤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功能锻炼与康复方案,帮助运动员尽快恢复损伤,并在日后有效预防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