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导图在导学案中的应用
——以农村初中阅读教学为例
2022-11-21吴美兰
吴美兰
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方向的调整改变及“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农村初中阅读导学案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试图寻找改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些有效方法。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中考省考背景下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困境
纵观历年福建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比重在逐渐增大,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好的文本感知与鉴赏能力,相应的,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提升到更高的维度。而根据统计,这一个变化也拉大了城乡学生的成绩差距,农村学生的平均得分普遍不足分值的一半。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中学生由于教学资源、社会关注度和家长重视度不足等原因,导致学生阅读量少,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二是“学习无用”论和“语文不用学”的观念影响,在学生心中烙下一个“语文不学也会”的烙印,学生盲目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双减”政策对阅读教学导学设计的挑战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和提升的作用。导学案是课前作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习题太多。不少教师将导学案视为课堂教学的习题化,将课堂教学问题一股脑地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完成的导学题目都是教师导演之下的教学流程,是为了课堂的实施而设计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不到体现。三是难易没有梯度,不能够很好地根据学情开展梯度教学。
“双减”政策的颁布,进一步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布置符合精简、有创造性,同时又符合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就成为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思维导图在导学案中的运用优势
1.导学案优势
导学案的运用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学习中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行之可效的教学方式。于学生而言,导学案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课前的学习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从而减少预习的盲目性,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于教师而言,导学案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储备、课文感知、情感价值的有效学情分析手段,便于在课堂上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思维导图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一种从中心点往外拓展延伸的图形呈现出来的结构图,本质上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思维外化形式。它能让我们从繁多复杂的信息中找到重要的中心点,再从这个中心点的不同层面分出若干个分支,分支再作为下一层级的中心,随着知识点的延伸不断继续分化,从而构成知识整体的层级结构。这样的结构具有完整性、浓缩型、可视性、开放性的特点,它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是以感性思维来学习,理性思维尚不够成熟,所以记忆更容易受颜色、图形、线条等形象的影响。思维导图的设计正是由这些元素组成,学生在制作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和个体的不同体验选择不同的元素来完成,它具有独创性和个体适用性,也便于记忆。
所以,将两者结合配合使用,将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导学案能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预读中预设课堂教学的组成,提升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效率。运用思维导图将预读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既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导学案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好的理论方法最终都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思维导图在导学案的应用也是如此,笔者在经过实践、反思、调整后,总结出应用中的几点对策。
1.从扶到放
思维导图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从最基础的教起,包括理论、制作工具、制作流程等,都需要教师的帮扶。这个过程要在课堂上完成,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思维导图的制作要素及原则,并给他们一个可以模仿的、易于上手的模板,接着再应用到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去。
例如,笔者以《济南的冬天》为课例来完成这个过程。首先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分成字词、背景知识、文章结构、语言赏析四个部分,让学生分组来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接着再以学生的作品为范例进行点评指导:字词可以分成“多音字”“易错字”“成语”等分支;背景知识可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做一级分支,再以“作者简介”继而分出“人物信息”“生平”“作品”“语言风格”二级分支;文章结构以“温晴”的特点作为中心词,从描写的景物“阳光下的老城”“雪后的小山”“冬天的水”作为一级分支,再将景物的特点作为二级分支;语言赏析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重点字词”等角度来制作。如此一来,将这些内容加以整合,本课的知识点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当然,学生的水平有高低,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可以采用挖空填空的方式降低难度。待学生逐渐熟悉之后,教师就要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在课前完成,还可以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构图和不同的建构方法,大胆地进行创新。
2.从课上到课前
通过教学演示后,就可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导学案中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可以进行分层设计,鼓励基础较好的同学大胆创新,制作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对基础一般的同学,做适当的提示。如在命制《水浒传》人物或故事思维导图导学案时,布局采用左右分布,左侧留足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右侧印刷如下提示,以降低难度。
(1)构建人物导图:简介、故事、性格、评价等方面。
(2)构建故事导图: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易混细节等方面。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可以各取所需,需要提示的可以看右边的提示,不需要提示的同学可以将右侧折叠,自行创作。这样一来,既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也兼顾了学生层次,提升了思维导图的适用性。
3.从学到用
授之以渔,终为鱼。在导学案中应用思维导图是为了方便阅读教学,但其作用不仅仅在于阅读教学,它可以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作文。作文作为阅读教学的延伸,实际上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思维导图不仅是阅读整理知识体系的导学工具,更是作文写作前构思的导写工具。从作文的主题出发,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构思出作文的写作素材、文章结构、段落层次、语言要求等,再根据思维导图来写作,学生写作就变得简单易行了。
实践以来,笔者发现,思维导图这一新模式在导学案中的应用,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说,这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很好的工具。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推进思维导图在导学案中的应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用,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