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之我见

2022-11-21王文佳

黄河之声 2022年4期
关键词:滑音练琴朝阳

王文佳

林朝阳,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中国当代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影视作曲家,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他是一位在小提琴独奏和弦乐四重奏上都颇有建树的小提琴家。[1]2005年起,林朝阳先生开始音乐创作和制作,涉及影视音乐以及流行音乐。[1]《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一书2008年开始酝酿,积累经验,运用于教学实践,于2020年成册,是搭配“林朝阳基因教学法”一起使用的一套小提琴练习教材。讨论的是关于小提琴演奏的返本归元,帮助我们建立演奏技法的核心,探讨提琴演奏技术本质的一本练习书籍。经过林朝阳先生多年的演奏和教育经验,从小提琴演奏技巧和结构上化繁为简,回归演奏技术本质总结的教学法和技术练习的指南。《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以下称《基因练习》)主要研究的是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技术,经过笔者自己的练习与运用将从《基因练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基因”之内

(一)极简与回归

《基因练习》是一本“极简风格”的小提琴左手技术指导练习,将小提琴左手技术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则总结并且梳理展现给练习者和小提琴教师们,并给予有效的方法论付诸实践。《基因练习》将小提琴左手技术归于——“原地跑动”和“换把”两个技术。(至于揉音,是起情绪渲染效果,本册中没有纳入。)我们常常认为左手的技术是线性的连贯运动,于是我们一直在线性中追赶,这使我们的演奏充满了不确定性。“原地跑动”是左手技术中的非线性运动,只有讲其理解为非线性的运动,我们的演奏才有了确定的导向,技术才会稳定,其实手指是在原地跑动的,构成了我们演奏中一个又一个稳定而确定的“点”,“换把”技术再将这些稳固的“点”串联在一起,形成音乐的流动与进行。这是《基因练习》的第一个“极简特点”。而通过极简特点则揭示了《基因练习》的第二个特点“回归”。即回归到左手演奏最基本的本质规则上。

小提琴演奏的左手技术回归到最本质上即是左手的四根手指在四根琴弦上,不同位置不同排列组合后发声的结果。《基因练习》的第一部分“原地跑动”就是在不同把位不同琴弦上固定练习不同的排练组合: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分别为1、2、3、4指,1指与4指的定点距离控制了一个定量的区间,四根手指相互贴近与分开使其具有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这种不同的手指关系就像“基因序列”一样,组成小提琴演奏左手技术最基本的单元并具有其内在的规律。这种手指关系从单指单弦的训练开始,延展到单指多弦——从一个“点”平行转移铺开的“棋盘”,再到多指多弦——双音的架构。就像基因到细胞,再到组织器官一样。“回归”还体现在回归基本的游戏规则上,《基因练习》是将小提琴演奏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呈现在大家面前,只有掌握清楚基本游戏规则,才能玩好游戏。这些规则是精准到位的,《基因练习》将各个模块都呈现的非常清晰,如《基因练习》总结了换把的三种情况:同指滑、顺拐和反拐;“平行转移”则是注重三度旋转与四度旋转,从而练习同一把位手指的操控能力;双音练习则可归为三类双音关系,即1指与4指组成的二度和八度关系,1指与3指或2指与4指组成的三度和七度关系,1指与2指、2指与3指或3指与4指组成的四度和六度关系。这从一定程度上呈现一种新的看待左手手指关系的练习方式,可以有效地使我们头脑清晰的去练琴。

(二)“滑行”的意义

《基因练习》中将“换把”技术称为“滑行与移动”。它的作用是连接每一个“原地跑动”并使我们的演奏拥有自己的“特色”。自克莱斯勒和海菲茨时代后,人们开始片面追求“干净”的换把,我们开始通过长时间练习追求完美的、精准的换把技术,挑战我们身体反应和肌肉机能的极限水平,我们不得不用大量时间的练习来确保我们换把的准确性,降低错误几率,有时却忽视了弦乐器本身不同于其他乐器的自身特性特点——滑音。滑音是弦乐器特有的技术,小提琴被称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的一大原因就是滑音技术,这也是通过人演奏的音乐与电脑制作音乐最大的不同。“滑行”的意义在于安全性与其特殊性。《基因练习》中强调“安全”的换把,关键在于移动的时速要慢,有一个这样的比喻:一辆列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100公里,列车的正常时速是100公里每小时。列车正点出发所用时间是一小时,安全的速度到达终点;如果晚30分钟出发为了正点到达终点就要在剩下的30分钟内行驶100公里,紧张的到达终点:如果晚50分钟出发就只剩10分钟的时间正点到达,危险的时速。换把滑行就像这趟列车,我们在演奏中要尽可能的使用安全时速到达终点,就要尽可能使用全时值,降低移动速度得到安全的到达效果。慢,才能驾驭;慢,才安全。

在戏曲中区分不同流派的关键看不同的唱腔,上海话称其为“腔调”,这些“腔调”即他们使用的滑音的滑法不同,你有你的滑法,我有我的滑法,我们的滑法各不相同,这就是我们各自的特色。“滑行与移动”的“特色”即鼓励大家使用滑音,在安全的连接点与点之外拥有自己的演奏性格,滑音是音乐语言的“灵魂”不应该被片面的舍去,滑音是有必要的,这是属于小提琴语言中特有的“腔”与“调”。我们要安全的使用滑行,并将其灵活运用来丰富演奏情感。

(三)“容器”的构建

小提琴的设计像是一个可发音的棋盘,它的使用逻辑好比乐高游戏,或是拼图,通过不同模块的构建组装在一起,形成可以容纳音乐的容器。《基因练习》更像是打磨这个容器各个零部件的工具,一本“零件打磨说明”,从“原地跑动”打磨点,“滑行与移动”连接线,“平行转移”串联成面,“双音架构”整合成一个立体的容器。

“平行转移”是“面”的架构,在1、4指架构的同一把位上每一根弦有7个音位,平移至其他三根弦则有4*7共28个音位,通过一个单位“原地跑动”的平行转移我们得到了四根弦构成的一个面的“容器”底面。小提琴四根弦的配置使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演奏2-4个音,也就是双音和弦的概念,这无疑是丰富了小提琴演奏的左手技术和音响效果,可以把它比喻为“容器”的围面,双音与和弦的技巧丰满了小提琴可以演奏的音乐,也丰满了“容器”的架构。我们把《基因练习》中的每个模块比喻成容器的部件,通过每个部件的打磨与修炼,理性的架构起音乐“容器”。

“容器”的架构是理性的构建一套完整的演奏技术,只有演奏本领过硬,才能通过“容器”去装进音乐表现力、情感、思想等赋予音乐灵魂的感性的东西。好比我们是在打造优质的原材料,拥有优质的原料,才能创造优质的作品出来。理性的构建好容器本身是注入感性的精神力量的基础,“容器”的构建好比一次磨砺一场修行,绝非易事,构建的过程是枯燥的,但绝对不可以轻视这个过程,在构建过程中是需要进行思考的,这也是《基因练习》想带给学生们的动脑的练琴思维。除了构建“容器”本身,我们也要了解我们自己手中乐器的特性才能更好的操控它。小提琴诞生之始是没有练习曲的,可前人依旧可以演奏的很好,就是基于他们对于小提琴这件乐器结构的充分了解,充分了解清楚这个“容器”究竟可以承载多少东西才能不至于浪费它的才能或突破它的使用极限。

二、“基因”之外

《基因练习》讲的是“拆”与“合”的问题,如果说“基因之内”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如何去“拆与合”,那么“基因之外”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思考怎么理解“拆与合”。

(一)“设计师”

林朝阳先生说过《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就像是一个技术素材库,我们拿到的音乐作品就像是工程图,作曲家就像是那个绘制工程图的设计师。林朝阳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精通小提琴演奏的技法深谙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乐器去表达音乐,同时拥有多年的小提琴教育经验,接触过学习小提琴各个阶段的学生拥有大量的教学经验。林朝阳先生也是一位音乐创作者,他为影视剧创作过音乐,代表作有: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蜗居》《我的兄弟叫顺溜》《姐妹新娘》《你是我的兄弟》,电影《辛亥革命》《失恋三十三天》《秋喜》《扎兰诺尔》《刺青》等等。可能正是因为有林朝阳先生这样的经历才使得《基因练习》从一种其他小提琴练习教材所没有的角度呈现小提琴的左手练习技术。林朝阳先生同时可以从“设计师”的视角和“工程师”的视角去看待音乐的呈现和小提琴演奏,分解小提琴演奏的“筋”与“骨”,将演奏的本质呈现给学生,结合林朝阳先生自身多年的小提琴演奏经验与小提琴教育经验。从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宏观的角度去剖析音乐、谱面结构、小提琴演奏技巧,从而形成了“林朝阳小提琴教学法”和《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证明这套方法论是科学的,是权威的,是可行的。

我认为《基因练习》是一本适用于有一定学习小提琴基础的学生使用的教材,相比于启蒙类的小提琴练习教材,《基因练习》更是一种新的练琴思维模式的构建,它提供的是一种新练琴方法,在学生拥有一定的小提琴演奏基础之上学习《基因练习》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练琴方式的思考和对于拿到一首作品开始练习时会使用的一种新练琴世界观和练琴方法论,从而带给学生技术和练琴思维两方面的提升。对于小提琴教师的教学也是“换个角度看世界”的全新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基因练习》的训练带领学生用解构与建构的思维去练琴去演奏与实践,激发学生对于练琴的新兴趣,学会在练琴中思考更深层次的结构,在练琴中学会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去练琴。相比于其他小提琴练习教材,《基因练习》的练琴思维角度是独特的、创新的。

(二)“工程师”

任何一套方法论终究要通过实践来实现他的价值与意义。任何的技术技巧练习最终是为了拉好琴而准备的。《基因练习》像是一本“工程师指南手册”,经过练习我们的目的是成为一个能读懂“图纸”透视“建筑”的工程师。了解了“房子是怎么盖成的”就要像玩乐高一样先打散再组装。拿到一个音乐作品先去解构再去架构,你会发现,所有的作品都逃不出“林朝阳小提琴基因教学法”与“基因练习”的范畴,因为已有“基因练习”的思维模式,在梳理作品演奏技巧时我们自然会看见散落在谱面的“模块”,何时在原地跑动、滑行的连接、平行转移的模板、和弦音的架构,我们会开始思考架构作品的更多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它不是单一的。如庖丁解牛一般,当我们熟悉“牛”身上的各个部位,“牛”在我们眼中便不再是牛。虽然我们一开始学习某一项新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有非常好的模仿能力无疑也是不错的,模仿能力也是学习小提琴一开始最重要的能力,相比于只是观其表面的模仿,“基因练习”的思维模式更具深度和科学性。模仿最终都需要转变为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只有真正的看到技术的内核与音乐的灵魂所在,才有机会创造好的演绎作品。

专业与业余的区别在于细节与深度。专业演奏者与业余演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切入角度是不同的,得到的演绎的结果自然是不同的。也许我们在学习小提琴演奏的过程中有过停留在观其表面模仿其表面的阶段,“基因练习”给予我们的视角无非是在带领我们向更加专业更加深层次的方面转变或是靠近的,更加细致的了解“内部构造”合理利用“工具”会使我们的基本技能过硬,再赋予作品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的注入,我们的音乐才会“动力来”“活起来”。我们演奏者既要成为技巧娴熟的工程师,又要能够看懂设计师(作曲家)的图纸,精致的去搭建音乐作品,细致的实施步骤,能做好这些本身就是艺术。

结 语

《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是林朝阳先生十多年来教学创新的成果结晶,是一部优秀的小提琴练习教材书籍,一本专业的、科学的小提琴左手技术练习书籍。它给予了练习者们新的练琴思维,和小提琴教育者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当中的小提琴演奏“解构与建构的艺术”更是非常有价值与值得思考探究的。《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给予了笔者在练琴过程中左手技术很大的提升,经过笔者自己的练习也是对笔者自己产生了很大的练琴思维转变的影响,是一次练琴技术与练琴思维的进步与提升。故将思绪总结成一篇文章表达笔者对《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浅薄的见解与看法,笔者也将继续完善自己对于《林朝阳小提琴基因练习》的理解贡献更多有价值的观点。文章中的不足之处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与探讨。■

猜你喜欢

滑音练琴朝阳
迎朝阳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不许耍赖
乐乐姐姐热线
练琴
挤时间练琴,家长的必修课
练琴
朝阳创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