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水神”长笛奏鸣曲》的演奏技法
——以第一乐章为例
2022-11-21李澔玥
李澔玥
一、《“女水神”长笛奏鸣曲》概述
(一)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
文化的发展往往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文化重要元素之一的音乐文化同样也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在强调爱情这最强烈和个性化情感时,大胆的将个人主观意识融入其中,大肆宣扬着自己对爱情的表述。这种描写,不是赤裸裸的挑逗读者,而是将爱情作为一种自然美好的事情来对待。因此,一些神话传说如人鱼之恋,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前进中得以广泛流传,后来这些故事成为了许多作曲家的创作源泉。
这一时期,受到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影响,音乐作品的风格大多自由灵活,创作构思独特精巧。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都带有自身个性化的烙印,强调“人”和“他的本性”,使人更加容易理解作曲家本人想要表达的意图。
同时,为了满足音乐创作的需要,各种乐器形制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长笛的形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847年,德国长笛演奏家、乐器制作家波姆在长笛这一乐器的管体上增加了按键,长笛音准、音色的问题得以改善,且新式长笛的操作也较之前更为灵活。经由他的改进,我们现在所演奏的长笛形制大多为“波姆式长笛”。
(二)《“女水神”长笛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卡尔·赖内克是浪漫主义时期一位集钢琴、作曲、指挥多种才华于一身的德国著名音乐家。作为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歌剧、钢琴作品、室内乐等众多题材。他所创作的作品旋律线条柔美,具有一种沁人肺腑的感染力。1882年正式出版的《“女水神”长笛奏鸣曲》是其所创作的最出众的一部室内乐作品。乐曲取材自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弗里德里希·富凯的一篇关于描写女水神的小说《温蒂娜》(Undine)。“温蒂娜(Undin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词语波浪“unda”。传说中温蒂娜拥有令人神魂颠倒的美貌,但那仅仅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美丽皮囊,若想获得永生的神力,则需要与人类结合得到灵魂,她们非常注重感情,如若人类将其背叛,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弗里德里希·富凯将温蒂娜与人类相恋的题材加以发挥,写成了小说《温蒂娜》(Undine,1811),该篇小说在后世被视为浪漫文学中最优美的中篇小说之一。书中沿用了骑士小说的通用套路,骑士为了讨好公爵女儿进入到森林里进行探险。在森林深处,寄宿到一对夫妇家中的骑士对他们的养女温蒂娜一见钟情,并与其结婚,温蒂娜(正是由女水神所化)因此获得了灵魂。不幸的是,没过多久,骑士悄悄地离开了温蒂娜并娶了公爵的女儿。但在骑士与公爵女儿结婚的那天,温蒂娜突然的出现吓坏了负心的骑士。最终骑士为他的始乱终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温蒂娜也变成了一条小溪,永远的环绕在自己的爱人的坟茔边。
二、《“女水神”长笛奏鸣曲》演奏技巧
演奏家在演奏乐曲前要先了解乐曲的风格,包括形式、结构的技术性分析和音乐象征意义的解释①。形式、结构包含谱面上所呈示的表情术语、力度记号等。了解以上的内容可以帮助演奏者掌握演奏过程中的呼吸、运指等方面的实际运用。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构成,以e小调为主调,节奏为6/8拍。
(一)呈示部
呈示部(1-80小节),主部(1-29小节)开头由钢琴伴奏以e小调主和弦的柱式和弦形式开始,长笛的旋律在两拍后进入,因此刚开始练习时演奏者需要使用节拍器按分拍进行练习,理解了分拍的节奏才能使得演奏者更好的掌握乐曲开头的演奏。特别要注意乐曲的第一个E音,作者明确标出了要以“P”的力度进行演奏,要符合安静的情绪。在主部的这一乐段中,以B音为中心音,音符上下波动,旋律以音程跳进为主。这就要求演奏者拥有良好的气息支撑与控制音的能力。在练习时可以加入音程模进及泛音的训练,演奏时保持嘴型,腹部气息加力,注意气息的控制,但身体要尽量维持放松的状态。第二个乐句的后半部分要求“pp”的力度,在演奏中相对应的要做出力度的对比。弱奏时更需要强调音准问题,腹部支撑,口型要保持不变,可以加入更多的揉音,让弱音更加生动一些。在第21小节及25小节处主题再现,强调了主部主题在第一乐章中的重要性,力度符号为“f”,与之前的乐句形成了对比,在演奏时打开喉部,否则会使音色变得干涩、尖细。
连接部(30-62小节)使用了全新的主题材料。这一部分的长笛旋律简单,以长音为主,钢琴伴奏变为富有流动性的六连音形式,旋律线条上下起伏,另有附点音符作支撑,给人一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之感。旋律性的体现更多在钢琴方面,更像是长笛为钢琴伴奏。在第30小节开始,有两个相同的音乐片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中做出不同的应对。第一组材料作者在谱面上做出了明确“mf”的力度标记,在演奏时要注意保持音色的稳定;第二组材料虽然没有明确的标记,但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将二者做出明确的区别,尽量将其与第一组做出在力度及音色上的明确区别,尽量做到力度较弱、音色较柔和。第36小节接连倚音D3至#C2的演奏自然有一种加重解决音的倾向。倚音要做的快速,避免占用过长的节拍时值,与此同时要减小手指敲击键的力度。在第45小节开始连续出现两个二连音,使用合拍演奏的优势在此处可以得到体现。面对较长乐句时,一连串的长音进行其实比快速的音符流动更考验演奏的水平。在演奏时要注意每一拍的时值,合理分配气息的使用。同时也要注意旋律性,避免一味的照本宣科,要在演奏时融入自己对乐曲的情感理解。
结束部(74-80小节)旋律采用音阶级进进行,在一大串六连音的推动下将呈示部推向高潮,结尾落在了G大调的主音上,描绘出一幅水波潋滟的画面,表达了温蒂娜迫切希望找到能使她拥有完整灵魂的爱情。第74小节开始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要注意控制速度。此处旋律为音阶模进,易于掌握,因此在实际演奏中常出现忽视演奏速度的情况。要清晰地演奏出每一个音符,避免出现漏音、错音,这就要求在练习时先慢奏、打开节拍器进行辅助练习,之后慢慢的提高速度。同时作者在这一部分有明确的表情术语作为提示,“Sempre”意为保持,即作者要求保持“p”的力度演奏。在演奏时,出于下意识的心理暗示,会使得演奏者不自觉地将手指动作放慢。但事实上,手指的移动在这一段中仍需要快速和精确地进行,类似于手指在键子上“跑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手指要敲击键子,而更像是去轻柔的“抚摸”。一旦手指大力的去击打键子,会使得我们的身体紧张,之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呼吸变浅等都会影响我们之后的演奏。
(二)展开部
展开部(81-194小节)由于篇幅的关系,具有的感情色彩相比呈示部要更加的丰富。前8小节采用主部主题的节奏型,旋律方面仍以B音为中心音,音符上下波动。自97小节开始的十六分音符波浪形进行,伴奏声部中属音保持,延续了之前的创作风格。音符的跳跃及六连音仍旧描绘出一幅水波荡漾的画面,同时也暗藏了温蒂娜对于情感的迫切渴望。在展开部中相同的材料多次出现时,也要求在演奏中适当的做出改变。展开部开始没有力度记号,而由于采用了呈示部的音乐材料,所以应采用和开头一样的力度“p”,给人一种承上启下的感觉。之后的大篇幅六连音的音阶出现了“decresc.”的力度标记,在演奏时就要求演奏者合理的运用气息,从而达到减弱但速度不变的要求。在长笛演奏中减弱的处理较难表达,在演奏时要慢慢的加强支撑、加强保持、减少气流量。练习前可以先在日常练习时加入渐强、减弱的练习。例如在练习长音时,先用“ff”甚至更强的力度进行演奏,然后通过嘴唇和腹部肌肉的配合,口腔与口型保持不变,将下嘴唇慢慢向前移动,慢慢的降低气流,达到渐弱的效果。自121小节开始,乐曲转到了#f小调上,伴随着音符上下跳动,在眼前浮现出温蒂娜嬉戏游玩的画面,仿佛是温蒂娜遇到了一位令她心动的爱人。之后的一连串起伏的六连音音阶再一次把情绪推到了高潮,仿佛诉说着温蒂娜情窦初开,面对爱人却说不出口,一直在与自己做激烈的思想斗争。在这个部分结束前的一小节虽然标记着mf,但按照笔者自己的理解来看,由于再现部回归了主题,渐渐地乐曲旋律情感也趋于平淡,结束部也应该在此处弱收。
(三)再现部
再现部(195-267小节)主部变化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于再现需要调式调性的回归,仍采用了e小调。此处的力度符号为“f”,因此,演奏这部分时要融入与呈示部明显不同的情感,可以演奏的更加富有激情。连接部经过一系列的转调、离调后转入同主音大调E大调中,为乐曲带来了明朗、开阔的大调色彩。结束部不再采用音阶上行,而是进一步强调了主部主题,调式调性也回归到了e小调上,在主和弦上完满终止。结尾处乐曲恢复了开头时的平静,力度回到了“pp”,并在这一平稳的力度中结束了第一乐章。
(四)呼吸及音准
整个第一乐章均为长旋律线条的大连线形式,因此在演奏前要先行吸好气息,气息吸入与使用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乐句的表现是否完整。吸气时要做到口腔打开,方便尽可能“深”的吸入所需要的气息。在练习时可以回想打哈欠的感觉,气息吸入时均匀、悠长,将那种呼吸方法带入平时的演奏中,不仅可以放松紧张的情绪,还能够有效的吸入更多的气息。做到了“开源”,当然也需要“节流”。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分配气息的使用,不要在乐句刚开始为了做出夸张的情感表达而一股脑的将气息尽数用处。
长笛演奏中,呼吸产生的问题常常会引发音准的问题。吸气不足在演奏时音准容易偏低,对音乐的表达会造成一定的障碍。音准是长笛演奏中的一个较难把握的模块。练习时要使用校音器做辅助,多演奏长音,同时在脑海中记每个音的音高,尽量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会对音准的提升有所帮助。
结 语
《“女水神”长笛奏鸣曲》第一乐章以神话故事为背景,音乐偏重于抒情和诗意的发挥,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和绚丽的色彩。笔者从作品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奏者的表现技法、情感表达几方面展开论述,强调了我们作为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要注意力度的变化、旋律的流动性及节奏的对比等一系列内容,且只有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扎扎实实的练习基本功,才能更好的完成演奏。同时,作为表演者而言,优秀作品的产生不仅需要大量的练习实践,还要扎实的艺术理论为奠基,通过良好的艺术思维惯性将实践转化为内心的艺术形象。同时,将内心的艺术形象具像化到实际演奏中。如果仅停留在技术表面而没有广泛的文化修养的话,是很难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的。因此,在演奏前先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是很有必要且至关重要的。如何更好的解读乐谱,如何能使演奏者的二次创作更生动地引领着听者的情感将是每一位演奏者的不断追求。■
注释:
① 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