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的解析与实际应用问题研究
2022-11-21陈进
陈 进
一、绪论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欧洲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法国1871年成立了法兰西全国音乐协会,进入了全新的音乐复兴时期,塞扎尔·弗兰克及其学生走出了与其他不同的道路——世界主义传统①器乐领域最主要的成就者是丹弟,声乐领域成就最大的则是亨利·迪帕克。
亨利·迪帕克(1848-1933)是19世纪中后期法国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曾师从作曲家弗朗克学习音乐。他创作了不少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但都没有流传下来,现今流传于世的是少量的器乐作品和16首艺术歌曲,后者也是他的艺术成就的体现。这些艺术歌曲都写于1868年至1884年间,其后作曲家受困于身体的疾病放弃了艺术创作。他的艺术歌曲篇幅都比较大,音乐材料、构成素材、技法运用、诗歌选用与音乐的结合等等都较为精妙而复杂,一般而言,作为教材比较适合程度较高的声乐教学阶段选用。本文将通过分析研究几首用代表性的艺术歌曲,并进一步探讨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二、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的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遨游》
这首作品创作于1870年,是作曲家最有代表性也是最为独特的作品,歌词大意如下:我的孩子,我的姐妹,想想到那里去一起生活的乐趣。随心所欲地到你心目中的村庄去爱和死!被雾气笼罩的天空湿润了的阳光,透过你背信弃义的双眼闪烁的泪水,对我的心灵有如此的诱惑力。在那里,只有整齐和美丽、奢侈、平静和快意!……(后略)作品中充满了奇异梦幻的感觉,颇具印象派的风格。音乐整体的速度是“近乎慢”,节奏是6/8拍,整首作品的情绪基调如同漂浮在梦境中,要求演唱者具有真正的连贯的声音,且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极强,在连绵不断的钢琴伴奏下细致地“描绘出”相应的情绪色彩,比如第三句“去那里一起生活”第8、9小节处渐强随后又渐弱,同时“Sem”这个音节又处在比较高的音域,对演唱者是个切实的考验。在第32至39小节有一个短小的乐段,各以四小节在主音和属音上持续,作者在这里明确给出了“稍快些”的速度指示,因此音乐没有停顿感,保持着漂浮而流动的感觉。
虽然这两句音域并不太高,唱起来却不是很容易,需要良好的呼吸能力的支持才能保证音准的精确性,有时音准的问题并非是听觉上的问题而是嗓音控制的能力的问题。
这首作品的另外一个难点在于歌词,法语的读音相对复杂,在歌唱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联读、联诵的现象;这首诗的作者波德莱尔是法国印象派诗人,整首诗歌虚幻飘渺,仿佛梦中的游荡,令人心醉神秘而又不知所云,作曲家以连绵不断的音乐流动准确地烘托出了诗歌的气氛并描绘出其中的本质的精神,将诗与音乐融为一体,赋予其崭新的生命力,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演唱者面对这样的作品时仅仅识谱读音是不够的,需花费时间仔细揣摩诗歌的本意、韵律、意趣和音乐的结合,尽可能地准确表现歌曲的意境并赋予个人对作品的理解。
(二)《罗莎蒙德庄园》
与《遨游》不同,这首歌曲内容清晰,表达的意思直白易于理解,但在音乐上的表现难度不小,对演唱者的嗓音能力要求较高,通常是男声演唱这首作品较为适宜。歌词大意如下:爱情象一只狗那样,曾突然而贪婪地袭击我。沿着我溅出的血,你可以去跟踪我的足迹……(后略)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永恒的主题”:爱情与死亡,描写了一个爱情失意、内心受到伤害极度悲伤的流浪者四处流浪追寻着爱情的归宿——蓝色的罗莎蒙德庄园而不得,最后走向死亡。这首诗歌的内容与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的内容大致相同,后者用了一个声乐套曲(24首)的篇幅讲述了一个故事,而迪帕克将故事凝缩在一首歌曲里。在作曲手法上,迪帕克展现了出色的技巧和与众不同的风格,前文提到过,迪帕克曾跟弗朗克学习钢琴和作曲,他的创作理念本质上并非一味追求法国民族音乐的风格,或者说并非最终的追求,他的创作风格是多元的,手法是多样的,展现了不同的色彩,他与瓦格纳和李斯特相识,创作思想上也深受他们的影响,这首作品的风格便是体现,采用了朗诵调叙事曲的风格,这也是德奥叙事歌曲最常用的手法,大量的半音化旋律进行,短小的动机,远关系转调等技法。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些大量的半音的使用并不具有调式功能性,多为调式变音,起色彩变化的作用,增加了歌曲的紧张感与戏剧性,并不起改变调式的作用。音乐开始的节奏型犹如奔跑的马蹄声呼啸而过,也衬托出爱情失意者此时的心境:“爱情像一支贪婪的狗那样,贪婪而突然地袭击我”……随后音乐的戛然而止,营造出紧张而情绪激烈的的氛围,后面音乐再次响起,重复了前两句意境,后面的乐句音乐情绪大致相同,直到第54小节,“当经过我已走过的路”,至此,音乐从不断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第一次弱了下,速度也慢了下来,钢琴的音乐似乎也不断提示着“向前、向前……走向最后的终结。这首作品并不是很好演唱,难度较高,要求演唱者嗓音力度较强,前面的乐句在激昂的钢琴声中(附点、柱式和声、同度重复、半音、不协和音)不断要求演唱者的声音力度为“强”,其次原谱为d小调,在34小节之前,几乎每个乐句高音都在小字二组的f或者之上,而且后面还有音乐,也就是说没有换气,从高处要再低下来,声乐中常讲“不怕高就怕吊”,这个高度又是男高音的换声点,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定的中声区为基础,这样的乐句会把歌唱者整个的歌唱状态破坏掉,这首歌更适于嗓音程度较高的演唱者来演唱。
如前文所讲,这首歌曲旋律大量运用了朗诵调、半音、不协和音程、调式变化音以及复杂的节奏,这些都为这首歌曲增加了不少的难度,需要较好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素养才能应对这类作品,从以上两点来看,这首作品更适合作为研究生阶段学生学习的去曲目。
(三)《前往打仗的国度》
这首作品创作于1869至1870年,在1877年最初出版时标题为《远离》,乐曲为f小调,标明为女中音所作;歌词的作者为法国诗人迪奥菲勒·高迪埃,题献给欧也妮·维京小姐。歌词大意如下:我亲爱的恋人,去到那战场打仗,好像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忧愁,走时告别的亲吻,带走了我的魂……(后略)迪帕克的艺术歌曲虽然只有16首,但风格却是多变的,与前面两首艺术歌曲风格迥异,这首歌曲充满了法国风情,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作曲家充满了爱国情怀,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无疑深深触动了作曲家的内心,诗歌的作者高迪埃虽然是印象派诗人,但这首作品的风格却是相当质朴,纯真感人,诗歌一共三段词,每一段结尾都以“我孤独地坐在房间里,仍然等待着他的归来”。这是真情的流露,催人泪下。可以想见作曲家看到这首诗时内心引起了怎样的共鸣。单三部曲式的构思与诗歌规整的三段诗文相呼应,随着词义的变化音乐又随之而变。
这首艺术歌曲另一个较为特别之处是结构复杂,有如一首歌剧咏叹调,中间有深情的咏唱:我孤独地坐在房间里,仍然等待着他的归来,有激情的诉说(宣叙性)第三段:“有人大步走上楼,这是不是他?我甜蜜的爱人”。音乐开始的旋律如同民谣的风格,行板,简单朴实而略带忧伤,姑娘的歌声随之而出,第一段基本就是回忆分别的景象和内心孤寂的感叹;第二段是对自然的描述,屋顶的鸽子、清澈的河水,接着诗句一转,“我的心如同盛开的百合”,然后又是每段相同的结尾:我孤独地坐在房间里,仍然等待着他的归来。第三段激昂的音乐描绘了姑娘听到有人疾步上楼,以为是自己心爱的人归来,此时钢琴弹奏出不协和音构成的震音,音乐速度加快,情绪激动而不安,到“我心爱的人”这一句,音乐色彩变得暗淡,速度也慢了下来,仿佛瞬间的激动之后已然知道那否定的答案,接下来是借助晚风倾诉对爱人思念的情绪,情绪越来越激动,音乐的力度也变为“ff”的强度,思念变成了内心激动的呼唤,随后音乐再次回到与前两段歌曲一样的结尾:我孤独地坐在房间里,仍然等待着他的归来,5小节与开始一样的钢琴音乐造成首尾呼应的效果,以此结束。演唱的难点在于以下几个地方,一是第32到35小节这一句起句直接在小字二组的f然后上到高音小字二组的降A,对演唱者是个不小的考验,如果歌唱基础不扎实,会使演唱者的嗓音一下失去深度气息的支持,嗓子被吊起来,即使不出现破音,后面的演唱也会有很大的困扰,毕竟这是一个有着143小节,规模类似咏叹调的作品,任何一处疏漏都会影响到完成整个作品的持久性的能力的要求;再一个难点是第三段,宣叙性的朗诵调,不断加强的力度要求,对演唱者嗓音能力都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这首歌曲在迪帕克的全部艺术歌曲中受到关注相对较少,一是作品影响力稍逊色于《遨游》、《费迪蕾》和《忧郁之歌》这类作品,再就是如作品标注着的:为女中音所作,从旋律走向和进行的特点上看,这首作品的确较为适合女中音或次女高音声部演唱,一般情况下,多数艺术歌曲是各个声部都可以演唱的,专门指定为一个声部所做的作品是比较少见的。当然从现在所能听到或看到的音频、视频资料看,很多女高音也有很精彩的演绎留存,比如法国的女高音娜塔莉·德赛和蕾内·芙蕾明都有这首作品音频出版,同样堪称典范。
女中音或次女高音并非是音域较女高音低,而是声音的色彩与女高音不同,相对暗一些,浓厚一些,一样可以唱到很高,也可唱大段带有高音的华丽的花腔乐段,比如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罗西娜的咏叹调《我心中有个声音在回荡》和歌剧《灰姑娘》中的咏叹调《不再独坐火炉旁悲伤》,女中音(次女高音)所习惯的音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最舒服的”音域通常要比女高音低一个大二度,这两点才是二者根本区别之所在。
结 语
亨利·迪帕克是法国近代音乐史上最为独特的一位作曲家,其以14首艺术歌曲(共16首艺术歌曲,一般经常提及的是他的14首作品)赢得了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声誉,与德奥的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洛维这些人相比要少的多,即使是他的同胞福列、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的作品数量也是无法相比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艺术成就和获得的声望。我们在细究其作品之后方才发现,此评价绝非浪得虚名,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独特的,还蕴含着高超的艺术内涵,每首作品都是艺术歌曲领域中的艺术珍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与境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诗歌的品鉴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悟能力,对诗歌的把握掌控得心应手,所有他为之谱写音乐的诗作都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他同时代的作曲家万桑·丹弟曾经评价迪帕克的艺术歌曲:迪帕克的歌词是没有人能更动一个字,音符的配合,重音的安排更是出神入化。
迪帕克对音乐的掌控能力也是高超的,每首艺术歌曲所采用的技术手法、风格、韵味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大不相同的,14首艺术歌曲和为数不多的器乐作品为充分我们展示了作曲家的才华。他所选用诗歌的内容多为表现爱情、忧伤、生死这类作品,除了传统的调式音乐技术,半音化的技法在他的手中的应用也是得心应手甚至是出神入化,他与瓦格纳、李斯特等人交好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半音化音乐技法的运用又是与前两者不尽相同;精致细腻的《佛罗伦萨小夜曲》显示了他的法国音乐风格。迪帕克的艺术歌曲无论是从体裁、篇幅和艺术及技术内涵角度看对声乐演唱者都不是很容易掌握,适合于较高程度的歌唱者作为教材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