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伯特分节歌形式的构造
——以艺术歌曲《水上吟》为例
2022-11-21郑奕
郑 奕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是奥地利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中常常既具有古典主义的规整曲式与和声体系,又充斥着极具浪漫主义的动人旋律与炽热情感,他在艺术歌曲创作的成就,让他被赋予“艺术歌曲之王”的称号。
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形式多样,有分节歌、通谱歌、变化分节歌等。在本人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研究现状搜集与整理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但多是以个案分析研究为主要的研究视角,内容大多为音乐分析、演唱诠释等为主,对艺术歌曲体裁形式的演进过程关注较少,也很少从其中探究舒伯特个人创作技法上对古典主义的过渡与浪漫主义的发展。另外,对于舒伯特分节歌形式的创作研究,大多集结在史学类的专著中,很少通过代表作品的分析来观察舒伯特对分节歌形式创作技法的运用。本文将通过对分节歌中各个音乐元素的分析,去探索舒伯特创作分节歌的具体特征。
一、舒伯特与分节歌
分节歌是指多段格式、韵律一致(或相同)的歌词唱同一个曲调的歌曲式样。它在一般群众歌曲、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和民歌中最为多见,其突出特点是音乐形象集中统一,给人的听觉印象深刻。古今中外有大量的歌曲是以分节歌为形式创作的,分节歌有一种变化形式,即谓变化分节歌。它是指若干段歌词所配的音乐不完全相同,这样细微的差异在保持了分节歌音乐短小精美特点的同时,又可以通过调性、曲式结构等元素的多样化发展使音乐更具内容与色彩,也强化了歌曲所想表达的情绪。舒伯特在不同时期的分节歌创作有五个共性特点:
一是主题旋律方面,主要运用悠长简单的动听旋律为主,其特点是常用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主题动机。
二是伴奏织体方面,随着舒伯特创作技法的成熟,丰富了伴奏织体的形式,并且多种织体同时进行,极大强化了音响效果的层次感,将钢琴伴奏的发展推向高潮。
三是调性和声方面,由蕴含古典主义风格的传统和声进行与调式布局,在加入变化音之后,重属和弦与远关系调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多,充分展现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
四是歌词方面,舒伯特选用的诗歌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有叙事类、写景类和抒情类。舒伯特尤其擅长通过音乐传达内心的情感,所以他的艺术歌曲无论是哪个类型的歌词,音乐都将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人物性质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精神。
五是曲式结构方面,在分节歌中曲式一般分为一段曲式与二段曲式,随着艺术歌曲的发展,二段体将占据主要地位,以便丰富音乐的材料内容。
《水上吟》是舒伯特处于创作风格发生转变时期的一首分节歌形式的艺术歌曲。这首作品的旋律富有浓重的浪漫色彩,极其能够引发听众情感的共鸣,感受到诗人与作曲家内心对自由浪漫的向往。曲式图如下:
从曲式结构分析,《水上吟》单个分节内部为无再现二段体曲式,分节之间是原样重复的关系。作曲家在创作中期时尤为喜爱采用二段式结构,其他著名的作品例如《鳟鱼》(Die Forelle,1817,D.550)《死神与少女》(Der Tod und das Madchen,1817,D.531)也都是采用二段式结构的变化分节歌。分析观察其作品可以发现他不仅继承并且发展了早期对分节歌形式已有的创作手法,最为明显的手法就是扩展了单个分节内部的结构。虽分节之间仍是原样重复,但分节内部双主题之间的矛盾,使音乐材料得以丰富,音乐情感的表达能力也更为细腻。
二、主题与其他音乐元素的处理手法
从主题旋律上看,分为两个主题,主题A动机X是乐句a第一小节的旋律,音区偏低,音符时值相对较长。动机Y是第二小节大跳上行之后紧接着连续的级进下行,促使人们在脑海中想象出由远及近的画面感,巧妙地为听众营造了湖边水光波动、风景秀丽的氛围。而紧接着的两个乐句旋律是对主题A动机Y的延伸与补充,进一步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层层涟漪、粼粼波光的湖面。
而主题B先是沿用主题A中动机X的材料,但旋律音偏高,平稳悠长的旋律以陈述的口吻奏出。而乐句b’中使用时值较长的音符有力地加剧两主题间的对比,大有传达情绪时叹气着说话的气韵,显然是本曲“水流”般情感的宣泄口。
分析本曲的伴奏部分,从节奏与节拍的角度,《水上吟》主旋律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突出了乐曲中强弱对比的张力,使得作品听起来更具流动性。而伴奏旋律以十六分音符为主,二者就形成了一种快中有慢、抑扬顿挫的节奏对比效果,使整首歌曲旋律与伴奏的融合浑然一体。
正如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所提及的:他有意识地要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要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个重大的音乐机体的力量,这力量足以在诗与音乐之间建立均衡关系。①而这首作品也能够地印证这一看法,显示出舒伯特对于歌曲的创作与当时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处。他没有一味地让音乐为诗歌让步,没有想当然地让伴奏为旋律垫脚。
从织体的角度,歌词中的意象内涵的催生了音乐中的主要音型。右手部分作曲家采用了强拍八度、九度大跳的方式进行节奏组织,大跳之后为旋律的下行提供空间,十六分音符的运用使得音乐更为密集紧凑,可以称之为直泻而下的瀑布音型②。这将想象中流水潺潺的画面刻画得尤为极为生动美妙,给人们带来起伏跌宕,绵延不绝的听觉盛宴。而左手的伴奏音型则是熟悉舞曲的风格,八分音符的节奏下是低音搭配柱式和弦的形式。在较为缓和的低声部铺垫下,高声部流动的音乐使织体内部的颗粒感更加清晰化,更具跃动感。然而舒伯特不止步于伴奏中两个声部对比带来的令人沉醉的音乐。他创作相对于快速的伴奏是为了与歌唱的旋律声部略为缓和的节奏形成了对比与反差,错落而又有序的音乐排列交相辉映,音响效果具有和谐均衡的美感。
三、调性与和声的处理手法
关于这首作品的调性创作,舒伯特灵活地运用降a小调中七级音降g与还原g的半音变化使旋律在降a和声小调与降a自然小调之间循环交替,极大程度地增添了歌曲的层次,使其在调性转换下展现出了色彩丰富的对比之美。
从前奏部分起调性就开始不断地游离,以降a和声小调进入乐段A,A段由三个乐句组成,以a句材料展开,衍生出a’句与a”句,a’句展开时出现七级音降g,调性转为降a自然小调,也可以理解为重属七和弦的解决。而从间奏开始,就在降a自然小调进行,致使乐段B的调性色彩与乐段A有些许的微妙变化。乐段B由b和b’两个乐句构成,舒伯特通过主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运用,将两个乐句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精准把握并突出了第一乐句的高潮部分,这样的创作手法既延续了第一乐句主旋律中所蕴含的旷远、幽谧的意境,又为第二乐句升华主题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乐句b’处加入了还原c的半音,促使旋律由降a小调转入降A大调,连带着音乐的色彩也短暂地由暗转明,以令人愉快的和声色彩作为结尾。这种调式的转换既推动了乐思的发展,增强了乐段之间的对比度与层次感,又拓展了旋律风格,使作品在情绪的表达上更加饱满。
四、歌词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
《水上吟》歌词选自德国诗人施陶贝尔格的同名诗歌。诗歌第一段、第二段是写景的内容,而第三段则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对湖面、波光、微风、轻舟、晚霞、树梢、等多种静态、动态意象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悠然、平静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光明未来的憧憬。而诗歌第三段的内容,深化情感,升华主题,由眼前水面上的粼粼波光联想到了似水流淌的光阴,借以表达渴望自由、追求幸福的浪漫主义情怀。三段歌词在完全相同的主题旋律与和声调性下,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内容。这突出舒伯特非常擅长写出既满足写景要求又要符合抒情要求的音乐旋律。原诗第一节中“Kahn”[小船]一词反复在歌曲中出现了五次,却并没有引起听众的不耐烦,同样“Schein”[阳光]、“Zeit”[时间]这些词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本以为会让人无法忍受,在舒伯特的笔下却意外的悦耳,保罗·亨利·朗称其善于在任何情况之下找到正确的“补救方法”③。正是因为他善于透过诗中的意境反射出纯粹音乐的意境,他在音乐上的灵活创作得以填补了仅凭诗歌所表达所不能企及的空缺。
整首歌曲融合了多种天然的事物,将一幅澹泊、悠然的风景画呈现在我们眼前,由此表现出比德迈式人物对平凡舒适、悠然自得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结 语
舒伯特对于分节歌的特殊处理可以体现在主题旋律、钢琴伴奏、调性和声、曲式结构等方面,也能从这些方面发现他在音乐创作方面异于常人的天赋以及精湛巧妙的创作技法。
舒伯特的音乐强调无准备的、突然而至又瞬间即逝的灵感,主题旋律常如歌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往往能引发人心深沉丰富的情感体验。笔者分析了他不同创作时期的三首分节歌代表作,可以看出舒伯特在创作分节歌时,随着创作技法的不断提高,分节歌在音乐内容上也不断被丰富,由此带来以下几个方面音乐的多样发展:
一是主题旋律方面,在一首艺术歌曲中不再是单主题旋律,出现了两个及以上的主题动机,以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冲突。
二是伴奏织体方面,形式逐渐多样化,由简到繁,由具有活泼清晰的停顿感发展旋律线条优美的动态感。对于浪漫主义所追求的情感表达,这样的创作手法能够更好地刻画出音乐的色彩变化,歌词中的主要意象也在伴奏织体中得以呈现。在舒伯特的手中伴奏不再仅仅充当和声功能进行的工具,与歌唱旋律、歌词融为一体,共同书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共同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三是调性方面,舒伯特对于转调的运用是为了迎合不同歌曲不同乐段所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色彩而设计的,依靠他对歌词中意境的把握、理解和想象,恰到好处的调性安排使音乐具有更加细腻的幻想性和随意性。尤其可以在他中后期的作品中一睹离调、转调的风采,如本篇选取的乐曲《水上吟》就充分地展现了单个分节内部和声小调与自然小调不断交替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音乐效果,以极其细腻的手法描绘歌词所描述的内容,从而引导听众领会诗人的心境。四是和声方面,对于不协和和弦和变化音的突用,使曲子的情感表现力大大加强,说明了舒伯特已开始坚定了要打破古典主义时期协和的和声进行模式,迎接浪漫主义风格新风貌的态度。
综上,舒伯特不断提升音乐创作技法的同时,通过对主题动机创作,调性和声运用等多种音乐元素在技法上的突破,不仅大大提升了纯音乐元素在声乐作品中的地位,也极大地推动了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发展。■
注释:
①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14:782.
② 列昂·普兰廷加.浪漫音乐——十九世纪欧洲音乐风格史[M].刘丹霓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145.
③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14: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