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消弭路径

2022-11-21赵志明田剑恒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考核技能目标

刘 慧 赵志明 田剑恒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一、引言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在“完善体育课程”提出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到2020年的工作目标之一是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纵观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创新总路程,已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体育教育就是生命教育[2],学校体育的成败,牵动着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生命线”,特别是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生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达标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校教育开展体育课程的价值

(一)增强体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3],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科学合理的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增强身体各肌肉群的力量发展,促进骨骼的生长,改善各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强心肺功能,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及适应能力[4],因此,增进身体健康的最积极有效的方式就是体育运动;但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学校教育开展体育课程是必要的,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主导,其责任就是传授学生正确的运动技能与方式方法。

(二)愉悦身心,心理健康是增强社会适应力的必要条件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缓解一些心理疾病。中学生学业任务繁重,而且还将面临中高考,学业的负担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体育课上通过完成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产生的成就感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体验,增强自信心,通过消耗体力转移注意力,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适学生的不良情绪,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失眠等,在国外相关实验研究中:比如内啡肽假说[5](人体在运动后,体内内啡肽可以保持在较高水平,内啡肽是脑垂体、下丘脑等分泌的一种功能类似于吗啡的激素,能够使人出现愉悦感。)、胺假说[6](多巴胺等可以影响人的注意力,抑郁、失眠等也与此有关,而人在运动后,尿液中胺的代谢物明显增多。)等实验研究解释了体育运动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生理学机制。此外在参与一些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这也正是此阶段中学生所需要的。

(三)立德树人,社会适应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比如合作完成的体育游戏、配合练习体育技能等)可以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一致,友好合作的精神。而其品质是其今后步入社会所必须要具备的;此外,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以体育活动为纽带,不论班级、年级与成绩的好坏,可以平等的、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的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参加者除了会有运动技能技巧方面的交流,不仅能增进思想情感的交流,还能加强彼此之间的亲密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维护;而在参与一些具有对抗性、刺激性的运动项目中,可以极大的考验中学生的意志力及心理素质。

三、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目标过于“任务化”

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大纲是经过教育部的相关专家决策制定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比较系统、整体化的;而学校和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虽是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但缺乏创新,过于任务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需完成本节课的技能目标即可,不够重视学生认知性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性认知,从而使体育教育丧失了其育人价值,忽视了其社会性功能。教学目标制定过于任务化导致教学目标缺乏严谨性,未能实现学生受益全覆盖,在采访和观摩一些体育教师的教案录中,关于教学目标中技能目标的书写基本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80%(或以上)的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那么试问剩下的20%(或以下)的学生要怎么处理,或者是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并没有具体说明,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这或许是应该反思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内容选择过于“应试化”

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的。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只会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任务,即课程标准要求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而教学内容是需要对课程标准中大量事实资料进行理性加工的,它是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更夸张的是由于初中生需要进行中考的体育加试,部分学校在针对初中生制定体育课程教学任务时(特别是初三学生),上课内容基本就是中考的体育考试项目练习,最终导致教学内容选择过于应试化,体育课程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长期重复性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程序化,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程乏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从而降低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课程考核过于“技能化”

课程考核是体现学校和教师在某阶段的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试卷考核是中学课程考核的主要形式。而体育课程考核是依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一定的价值评判[7]。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是一门“技能+理论”的综合性考核科目,应当包括学生的基本身体指标、理论知识以及课程项目技能考核。但目前中学体育课程考核形式以技能考核为主,忽略了身体基本指标的测评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考核,导致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单方面发展;这种太过于注重结果的考核,忽略了过程考核,使学生上课积极性大大消减;而这种终结性考核,例如:动作够不够标准、身体够不够协调及多高、多远、多快等质与量的考核“标准”,只能算是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的模仿与拷贝,缺乏对知识的运用及再创造,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四)缺乏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8]。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可以切实反映体育教学的真实效果,它的价值在于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虽然我国大部分中学都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工作,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客观来讲我国关于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整体来讲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育教学评价的缺失将会使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处于被动,其工作与学习需求易被忽视;影响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甚至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显现,发现不及时,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困境的消弭路径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受益全覆盖

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是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因此,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体素质,针对体育学科特殊性来讲,即体育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驾驭自己身体的课程,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认知水平是学生可接受事物能力的前提,而身体素质是实现认知水平的物质基础。

体育教学技能目标的设定是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无论班级人数、能力水平,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大部分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这种一概而论的制定教学目标显然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与差异性,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设置技能目标时,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设定,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以此保证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受益全覆盖,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主体学生地位的认可,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需要强调的是在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分寸,拿捏得当,切不可使分层教学成为学生之间的分水岭,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影响班级和谐。

教学目标设定的达成与否,是后期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切合实际,求实物真,符合学生身体发展的条件要求,无需使用一些荒诞不经,表面文章的语言来表述。

(二)开设趣味性校本课程,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导致学校不重视体育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形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此,我们应摈弃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勇于创新,在保证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完整实施的基础上,因地、因校制宜的开设具有校园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充分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踢键子、跳绳、舞龙、武术等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进而激励学生形成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校本课程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不仅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而且还使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符合当地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来选择和再编创。

此外,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及各种运动APP教学,适当增加室内理论课课时,强化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如体育史、体育保健、运动营养、运动处方等知识的教学,在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多元化与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三)优化体育课程考核制度,促进理论与技能和谐发展

课程评价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一是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不要一味的通过最终的考核成绩来判定学生的课程达标情况,也要结合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上课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指标表现;在考核标准上,要科学制定各项考核指标权重,摈弃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做到成绩评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考核内容上,设置多项考核项目,这是基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的考虑:有的学生由于身材偏胖,速度与敏捷性欠缺,但力量爆发力较突出,有的学生足球踢不好,但篮球投篮很标准等。这样不仅增加了考核项目,实现多元化考核机制,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自主选择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

二是增设体育课程理论知识考核,对于考核内容的选择,除了体育课程基础知识外,还要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有利于提高学生生存技能等的健康知识范围,例如:体育保健、运动营养、运动处方、防溺水安全等知识,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要课内外考核联合机动,不仅要对课上教学成果进行考核,课外也要进行“考核”,如通过适当安排课后作业、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

(四)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保障体育教学质量

学校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

首先,学校要制定相关的体育教学评价政策与法规,并且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政策与法规的执行力度监管,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使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得到应有的保障。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工作从学校的不闻不问到教师的恬不为意,造成现代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严重缺失,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只有实行强制性监管措施,才能使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慢慢步入正轨,不断改革、完善。

继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内容要囊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要多层次,多样性,如采用同行评价:学校要定期组织体育课程教学公开课,邀请区域内学校教师进行同行评价,从专业角度对教师教学情况精准评价,迅速找到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家校社会联合评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代表及社会人员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从客观角度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点评,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社会性功能,提高家长与社会参与度,从而改善家长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看法,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地位;学生自主评价: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利用微机课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自评:实现教师自我鞭策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负责的进行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基本体质指标测评要客观,使家长与学生及时了解学生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学生考核成绩评价要公正,使学生清楚的了解自身上课情况,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激励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整个学期表现作全面负责的综合性评价,使学生在教师评价指引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要注重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全面保障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五、结语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9],但是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课程的开展。本研究对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进行审视,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体系,增加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和训练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拼搏意志和身体素质提升一个台阶,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考核技能目标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