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以华侨大学为例
2022-11-21叶芳
叶 芳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商业银行实验课程是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与《商业银行经营学》这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相配套。该课程主要借助相关的软件模拟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及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当前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金融从业人员既能熟悉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业务的具体操作,也要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原理及其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1],从而对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业银行实验课程作为高校金融实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改革重构以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和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学》实验课程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经营学》实验课程是华侨大学金融学专业近三年才开展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置于专业实验中的第三部分,并在大三下学期开课;在教学实践中先后尝试使用过两款模拟软件。当前教学使用的实训平台主要基于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让学生以银行柜员角色进行商业银行的对公、对私业务及综合业务操作,涉及日常业务操作的训练模式及配有包括存折、磁卡、票据、打印机、刷卡机等仿真实训的自由模式以及最终考核的考试模式。实验过程主要在经济与金融学院新建的金融科技实验室中,实验室的环境和硬件的配置等均走在前列,在课程的设置和软件的使用、教学等方面也仍属于摸索阶段,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亟需进行改革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经营学》实验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量设置和开课学期安排不合理
华侨大学金融学专业实验课包括专业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三个部分,而《商业银行经营学》实验课主要和《金融工程》实验课程一起置于专业实验Ⅲ体系中,相关的课时也一起打包设置,分到每个学科的实验课时较少,使得实验课上课时间过短,无法全部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即使学生可以课下进行相关操作,但因软件只能在校园网环境下使用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受其自律性影响,相对课堂操作的效果会差很多。而学院在计算教师实验课工作量时还按折扣而非100%比例计算,使得教师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在开课学期安排方面,该实验课与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开课的《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相配套,但其开课则安排在大三下学期,经过一学期之后,很多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内容早已忘记,又不愿意自主重新复习,也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选用实验模拟软件存在一定缺陷
当前教学中使用的实训平台,在操作上相对稳定,尽管解决了软件使用系统经常崩溃问题,但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案例以传统业务为主且重复性高。该平台涉及业务包括对公、对私和综合柜台业务,相关案例较多,但这些业务主要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涉及的理财产品相关业务较少,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常见业务则没有涉及,相关的案例操作重复性较高,影响学生的兴趣。二是操作偏“傻瓜式”。平台在操作方面,界面友善,每个步骤按部就班,操作错误会有相关提示,尽管有利于学生自学操作,但总体操作偏“傻瓜式”,只要学生按照步骤进行点击,很少需要思考和动脑的地方,无法达到使学生掌握业务操作技能和知识的目的[2],也使得学生在第二次实验课时就开始觉得繁琐、失去兴趣。三是软件模拟操作设置没有体现金融科技要素。一方面,软件涉及的业务实质是商业银行的柜台业务,没有体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和管理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该平台模拟中仅充当银行柜员角色,而在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银行柜员角色的作用在弱化,商业银行将更偏重于产品的开发和风险的管理,因此,需要学生不仅能处理传统的银行柜员相关业务,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利用金融科技进行产品的开发和风险的管理;而且柜员的单一角色设置也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该实验课程主要由《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师进行教学。相关教师通常是从“学校-学校”,尽管可以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情况及趋势从理论上进行把握,但很少具有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实践,在讲授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时,只能从理论上按照实验操作软件指导进行讲授,部分操作还可能因为并不真正了解而出现缺乏底气的现象,这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四)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一方面,实验课程本身还没有形成相关的实验教材,主要是教师根据软件开发商所提供的软件操作指导用书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向学生进行讲授,且此前《商业银行经营学》理论课程中也没有涉及实验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真假币的识别、金融法律常识、商业银行服务礼仪、业务操作的注意事项等[2],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实务训练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科技相关的课程还未开设,相关理论主要是教师在讲授商业银行理论课程时根据自己掌握情况向学生分析和讲授,但实际上金融科技相关的知识点涉及的学科体系相对复杂,仅凭教师课上部分的讲解是不充分的,从而也导致了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际业务操作相脱离的问题。
(五)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由于课时设置较少,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往往体现于学生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平时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案例完成的效率和质量等往往没有被考虑在内,这就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敷衍、积极性不高,最终实验报告的撰写也存敷衍和相互抄袭的现象,影响了实验课程设置的初衷。
三、推进《商业银行经营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课时量和开课学期
在课时设置方面,应该和其他课程一样,单独设置《商业银行经营学》实验课程,而不是打包设置,同时应该设置足够的课时量保证完成相关的实验基础知识讲授和实验操作,尤其是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绝大部分操作,同时还能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堂分享实验操作过程和心得,减少学生课下操作因网络问题及自律性低等无法及时完成或者完成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应将所有实验课程按照正常工作量进行分配而非进行打折,以提升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此外,在该课程开课学期安排方面,建议放在《商业银行经营学》开课学期的中后期进行,使得学生能及时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验课中,以避免其因忘记理论知识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二)选择与商业银行实务发展相适应的模拟软件
目前商业银行实验相关的模拟软件均不尽完美,不同开发商开发的软件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何选用一款相对与银行实务发展更加紧密并能定时根据需要进行更新的软件是目前包括华侨大学在内的各高校在软件市场供给现状和经费限制下面临的较大挑战。学院应选择可以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软件开发商,将教师和学生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需求及时反馈给开发商,开发商则应愿意进行软件定时更新或者根据需要重新开发设计,使得软件设置能体现学生多重角色扮演、商业银行最新发展业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融入金融科技要素等,否则需要重新考虑选择其他的模拟软件,或者同时购买多款软件组合,如以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实训为主的软件加注重角色扮演的沙盘模拟软件再加融入金融科技要素的模拟软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提升在校《商业银行经营学》理论课程教师的实务能力,包括推荐教师参加其他高校或者软件开发商组织的实验教学研讨会以加强教师对其他高校实验课程开展情况、模拟软件发展情况的整体把握;推动教师走向商业银行实务部门进行学习以提升其对商业银行实务操作的能力和掌握商业银行实务的最新发展情况等。另一方面,在招聘新教师时,可专门招聘“双师型”人才[3],既能进行理论基础讲授,又能将其实践经验带入实验课堂中;还可与商业银行合作,定期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银行工作人员进入课堂,指导在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务操作,从而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由参与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教师共同参与编制《商业银行经营学》实验教学教材,教材中除相关的实践操作指南和案例分析外,还应体现包括真假币的识别、金融法律常识、商业银行服务礼仪等常识性内容,同时根据教学情况和商业银行相关理论和实务发展情况定期进行更新。除纸质教材外,还可通过慕课(MOOC)等多渠道获取教学资源,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可在雨课堂等平台上传相关的示范视频、案例、涉及的模拟实训项目、最新的经济金融方面的新闻和政策等教学资源,在平台布置作业,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拓宽学习内容和提升学习的深度[4]。在教学方式的设置方面,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商业银行进行参观,体验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大堂业务日常及各银行推出的智能银行相关业务,熟悉真实的银行票据、凭证等,增强学生对银行业务实际运作的直观性理解[5]。此外,还应开设金融科技相关的课程,这不仅是商业银行相关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中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金融科技相关课程开课时间应设置在《商业银行经营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之前,有利于学生在具备金融科技相关理论基础上,更好理解商业银行实务的发展和操作,提升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五)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
实验课程本身应更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6],包括实验任务是否及时完成、操作的正确率,在具有对抗性角色扮演中小组的排名情况、发言情况,课堂出勤情况及纪律情况等,其所占最终比重可在70-80%,而最终实的考试或验报告所占比重约20-30%。具体考核方式应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就让学生知晓,以提升学生对课堂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及课堂出勤和纪律的重视程度。同时还应强调实验报告内容应紧密结合操作实际情况进行撰写,而不应进行网络资源抄袭或者同学之间抄袭,并给出抄袭者相关的惩罚措施。
四、结语
华侨大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实验课程尽管在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该课程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教学实践中存在前述亟需进行改革的问题。在当前金融科技不断发展,金融从业人员面临新的要求背景下,有必要通过设置合理的课时量和开课时间、选择合适的模拟软件、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行注重过程的多元化考核等方式进行改革,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校新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