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困境探析
2022-11-21查春年
查春年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淮安 223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历史性转变,预示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体育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在国民健康、休闲娱乐、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荣誉、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和新矛盾,我国体育事业应当做出积极回应,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调整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格局以及如何适应新社会发展环境等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特征,我国体育发展必将迎来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厘清和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对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同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水平较低等弊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民众的体育需求已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对美好生活向往不仅是竞技体育带来的金牌荣誉感和群众体育带来的健康幸福感,还需要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传媒、体育赛事、体育休闲等所带来的娱乐、归属、情感、社交等多元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因此我国体育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1 体育强国目标任重道远
20 世纪80 年代初,原国家体委首次提出,20 世纪末,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当时的体育强国衡量指标主要是竞技体育,也就是以金牌论成败。随着对体育强国内涵的深刻认识,民众逐渐意识到金牌不是唯一指标,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了金牌数量第一的名次,但在总结表彰大会上发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运会开幕前夕,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时,再次强调“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体育主管部门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也表明国家发展体育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还说明体育强国梦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实现。
关于“体育强国”的相关研究有很多,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公认的概念和评判标准,只有公认的几个维度,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软实力等。对我国体育强国主要维度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进程。
1.1 竞技体育
进入21 世纪,我国在奥运赛场上稳定处于前三名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奥运金牌大国,但基础项目和三大球成绩却不如人意,以至于国人自称“竞技体育强国”时底气不足。
1.2 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长期被国家政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现实情况却是群众体育所获得的社会资源、开展经费、受关注程度等远不及竞技体育。近几年,虽有所好转,甚至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1],但我国居民体质健康状况、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等仍然不为民众所满意。
新时代,我国群众体育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不平衡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与实践发展不平衡、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作用发挥不充分、全社会对体育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充分[2]。
1.3 职业体育
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将足球项目试点职业化后,陆续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群众基础较好的运动项目实行职业化,职业化至今已有20 多年,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而负面评论亦从未消停,不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甚至其可持续生存环境都令人担忧。
1.4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被誉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更是为我国体育产业开辟了大片疆土。然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业效益、产业地域差异、产业整体规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5 体育软实力
相对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职业体育、体育产业等“体育硬实力”,我国的体育软实力在体育发展前期处于“无心顾及”状态,因此体育管理、体育制度、体育法制、体育传播、体育文化、体育话语权等正处于努力追赶发展期。
2 老龄化社会进一步扩大体育需求
老龄化是一个全球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目前世界通用判断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 岁及以上人口或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超过10%或7%[3]。面对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社会稳定。为此,我国近年出台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均提出了重视人民体育活动开展及重视体医结合发展的新途径,旨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全面小康就没有健康中国,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再到全面小康,再到健康中国,这样的逻辑链条支撑起了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的坐标体系,让全民健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也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同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举措和重要途径之一,实现全民健身需要真正把群众体育摆到整个体育事业的关键位置。
2017 年3 月6 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指出,从生命历程入手,大力加强健康促进措施,结合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依托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设施及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城市空置场所,建设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施,广泛开展老年人康复健身体育活动[4]。十九大报告已明确将我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健全。在此背景下,我国就更需要将老年人疾病的预防摆在首要的位置,更加重视体育锻炼对塑造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并且大力推动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投入,将其纳入到我国老年人健康促进的保障体系之内,这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急需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新方向。因此,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这远比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3 竞技体育发展困难重重
自20 世纪70 年代末,重新加入国际奥委会开始,我国就将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从1984年首次参加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到2021年第32届东京奥运会,在这几届夏季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队共获得金牌265枚,处于金牌榜的第一或第二集团位置,在奥运会赛场上获得的金牌数量和国际排名,侧面反映了我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3.1 项目结构单一
射击、跳水、体操(竞技)、举重等运动项目竞技性太强,在世界范围内少有群众基础,而我国群众基础较好的足球、篮球、自行车、田径等运动项目却占不到任何优势。
3.2 退役运动员出路狭窄
我国三级训练模式造就了金字塔式的竞技体育人才结构,不仅运动员成材率极低,而且运动员几乎无暇顾及文化课学习,当基础文化素养低下、专业技能单一的运动员退役时面临着就业出路狭窄的问题,如举重冠军成搓澡工、体操冠军卖金牌等事件。
3.3 奥运会逐渐遭到冷遇
受政治利益、商业利益和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奥运会不再那么“纯粹”。据媒体报道,2012 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均遭到承办国民众的抗议,我国民众对于北京承办2022 年冬奥会也不再有2008 年的热情,世界各国对于申办奥运会也不再积极。
4 体育文化传播障碍
体育文化传播与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和政治话语权呈正相关。虽然我国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政治话语权也日趋突显,但来自欧美、日韩等国的文化入侵给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带来极大冲击,如韩国的跆拳道就比我国武术散打更受家长、青少年的追捧[5]。尤其在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新时代,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和传播面临着重重困境。
4.1 西方国家对体育主导地位
现代奥林匹克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的,很多现代运动项目规则最初都是由英国制定的,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比赛基本被欧美国家垄断,我国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相对被动。
4.2 硬实力欠缺
体育文化从属于体育软实力范畴,打铁还需自身硬,它的发展需依托于体育硬实力。体育硬实力主要以重大比赛金牌奖牌数量作为核心指标来反映,且通过奥运金牌数、奖牌数以及奖牌榜排名来评价。当前我国体育硬实力虽有长足进步,但距离西方体育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获得体育话语权较为艰难。
4.3 发展路径依赖性强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初期是模仿苏联,改革开放后,基本是按照西方体育发展的模式和逻辑展开,竞技体育项目几乎是被“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对西方体育文化的路径依赖必定限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4.4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一统之世”“天人合一”“集体主义”,占支配地位的观念是静、隔、散、防弊,西方文化注重“竞争之世”“人定胜天”“个人主义”,占支配地位的观念与中国截然相反,是动、通、聚,兴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制约着中西体育文化融合。
5 公共体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畅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公共体育资源的有限性与公民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推进,全民健康休闲需求增长,公共体育资源的短缺与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体育资源分配不均,主要是由于资源稀缺、供需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在政府资源垄断下价值取向的强约束等原因造成的[6],而体育资源分配不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5.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间不平衡
长期以来,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对象,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享有绝对特权,我国每年承办的国际体育赛事的次数全球排名第一,供国际比赛的大型体育场馆已严重超标,然而普通居民体育健身的场地缺少,捉襟见肘,我国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健身场地数量不足6个。
5.2 城乡之间不平衡
“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是近些年我国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思想,然而我国当前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体育发展同样差距明显,《全国第七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9 年底,全国体育场地354.44 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9.17 亿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m2,城镇体育场地面积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的68.61%,而农村体育场地面积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的31.39%。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由政府主导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导致结果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公共体育服务法规不完善。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期,相关法律缺失,政策还不完善,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没有正式的法律、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缺失,评估制度不完善等[7]。
(2)供需信息对称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大量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另一方面是民众找不到合适的体育锻炼场地,“谁来租场地”和“健身去哪儿”2 个问题并存。此外,国家惠民健身工程给很多农村地区安置的大量先进的健身器材,结果由于村民不会用,或对健身器材锻炼不感兴趣,导致惠民的健身器材成了摆设甚至是挤占空间的累赘,这些现象反映的就是供需信息不对称。
(3)政府职能需改变。传统的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既是“掌舵人”,又是“划桨者”,而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把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分开,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社会部门参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制度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政府向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必然趋势。
6 结语
“新时代”是相对于前一个偏落后的发展时期而言的抽象概念,但它却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特征,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一百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坚持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正视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突破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