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形象构建研究
2022-11-21朱祥明成英
朱祥明 成英
(1.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院 曼谷邦肯区 10220;2.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云南楚雄 675000)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相关要求,如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等。在《意见》中可以看出,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队伍综合质量标准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地位不受重视,形象被“戏剧化”,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你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等,严重破坏了体育教师的职业形象,使体育教师这一角色长期处在尴尬的“负面形象”境地。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把“体教融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代中国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2],是促进新时代素质教育提升的关键,也对体育教师的任务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体育教师素养是构建体育教师形象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师形象是体育教师的职业形象,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体育的态度及家长对孩子体育的重视与否,对体育教师职业形象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该研究主要以“体教融合”为研究背景,从体育教师素养构成和体育教师形象重构两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助力“体教融合”大格局的健康发展。
1 新时期体育教师形象构建的必要性
1.1 历史要求:体育教师形象长期处于一种畸形状态
当代体育教师形象是多重矛盾形象复合体[3],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第一,体育教师是关爱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导者,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名词和体罚学生的高发人群。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学科长期处于副科地位,一些学科间的偏见导致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职业认可度不高的现状。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还在于一些体育教师的自嘲,自我认同不高、自我定位不清晰等,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自己都不看重自己,更别说去要求别人对自己职业的看法了。第二,体育教师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启蒙者,又是放养课的“始作俑者”。之前,由于体育课不受重视,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不高,体育教师也没有教学压力,导致学生一上体育课就是自主玩,也没有硬性指标,导致“放养式”教学成为体育课独有的代名词。上述两方面导致了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褒贬不一,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形象,长期处于一种畸形状态,必须重构体育教师形象,改善体育教师在国民大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
1.2 新课改要求:单一的课程评价指标助长一些错误的教学观念
早就有学者提出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多样化成了一个形式。在新时期、新背景、新要求下,继续用单一的“升学率”“合格率”“达标率”等为指标,评价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是否优秀的时代已经过去,近几十年来,“三率”指标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准,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唯一标准,体育界无疑也深受这样的思潮的影响。在“三率”标准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一个教师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如“教师带重点班,这个教师就是一个好教师”“这个教师又教出了几个清华、几个北大、几个重点”等,没有看到这些孩子未来发展的前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带队出去比赛,拿了名次,为校争了光,就是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在校受到奖励,在外受到好评,甚至称之为“教练”,这是对体育教师职业的一种歪曲,毕竟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这样普遍的、约定俗成的评价指标之下,部分教师就会以单一指标来要求自己,注重校队比赛训练而忽视更为重要的体育课,这是体育教师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歪曲了体育教师存在的实际意义,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形成,进一步弱化了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破坏了体育教师的形象结构。
1.3 时代要求:切合新时期“体教融合”发展的要求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发布,把“体教融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教融合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培养可持续性人才的关键决策,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教育中“肉”与“灵”全面发展的新形式。体教融合并不是竞技体育和学校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意义,其主要目的是改善以往学生体质差的问题,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的具有可持续性创作的人才。在体教融合背景下,要想改善基层体育学科的副科地位,只靠国家政策支持体教改革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师的一些负面形象,在国民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在思想上达成自主共识。基于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改善自身形象,以优秀的职业形象引导国民对体育学科的正面认识,使国民重视体育,爱上体育,助力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2 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教师形象构建的内容分析
2.1 教师素养是树立优秀体育教师形象的基础保障
体育教师素养是构成体育教师形象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体育教师形象构成的自身要素,是基础性的。教师的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多结构的问题,是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的问题[4],主要概括为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信息素养以及文化与交流素养等。教师的基本素养是随时代要求而变化的,是影响教师教学形象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入职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体育教师形象重构的关键。教师素养形成既是教师个人不断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5]。由此,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其基本职业素养,明确学习方向,才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合格的体育学科形象代表。
2.1.1 职业素养
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精神与态度)和专业素养两方面。职业道德素养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基本品德、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等方面,体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以上4点,才算具备合格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素养标准的首要问题[6],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身作则,展现积极阳光的人格魅力,正确引导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指教师技能水平、教学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综合,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基础素养,也可以说是教师能力素养,它在体育教师素养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2.1.2 政治素养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政治方向,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体育接班人[7]。教师的政治素养是正确执教的前提,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才能做到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尊严感、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锻炼意志力,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觉担负起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
2.1.3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式理念,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的运用等要素[8]。目前,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与要求,主要突显在高校,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小学体育教师最终都要将信息素养列为主要评价指标。信息素养是顺应现代教育改革政策的要求,是实现高质量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贯彻落实终身锻炼理念的重要途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直观的教学内容,利用电脑构图、视频等功能,可以向学生进行直观示范和讲解教师自身不能做到的体育动作,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信息素养是体育教师与时俱进的基本表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1.4 文化与交流素养
文化与交流素养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形象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师是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尤其是作为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概念的启蒙人,如何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体育,喜欢上体育,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体育文化是积极的、阳光的,也是复杂的、丰富的,其中体育精神是其主要内容。中小学体育课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吃苦能力、奋斗精神等。沟通交流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化解师生间年龄代沟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作为体育教师,如何通过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动作原理及动作内涵,是提高体育课时间效率的关键,是学生有更多练习时间的根本保障。
2.2 以德为先:注重体育教师思想人文的构建
首先,正确理解体育教师素养的基本内涵,这是体育教师形象重构的基础和前提。“以德为先”包括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体育教师的形象重构的自身因素,也是最为直观和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自身与周边关系形象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部分学生的一生。德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生体育观念的启蒙者、教导者,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德的重要体现,必须先正其身,才能教之以学。
2.3 职业文化:构建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文化
首先,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现代意义的文化内涵。体育文化是一种富含各种优秀精神的文化,特别是我国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武术文化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的重要教育内容,通过教授传统武术,可以培育学生刚健自强精神、民族尊严感和荣誉感等),具有极高的、多方位的教育价值。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是体育教师职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体育教师优秀职业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其次,现代意义的体育教师是从清朝末期开始的,直至今天也不过百年的历程,相对于文化课的任课教师,太过于年轻,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职业[9]。就目前而言,体育教师依旧是一个缺乏职业文化内涵的职业,在外人眼中“依旧是拿着一个口哨就能去上课”“在操场带着学生跑跑跳跳就是上体育课”的肤浅形象。其实,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其独有的职业文化,如医生的职业文化就是看病治人,救死扶伤,是“白衣天使文化”,这样的职业文化理念是国民对这一职业的高度评价,每一位医者的初衷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理念之下永不褪色。体育教师的职业文化,虽隶属于整个教师职业,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文化。一提到教师,每一个正常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想到教书育人,但体育教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它不仅具有教书育人文化,还是“身心健康文化”的职业代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具备的。最后,体育教师的育人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教育是在室外运动场上进行的,也可称之为一种“运动场文化”。其职业文化内涵丰富,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文化,并不是一些人所谓的负向文化。
2.4 职业价值:构建体教融合新时期体育学科的当代价值体系
早在20世纪初,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明确了体育之地位,“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0]。毛泽东认为,体育是德育与智育的基础,没有体育就无德智。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及相关改革意见中都明确指出,“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课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体育的一般价值体系就指健康强健的身体,身体不仅是革命的本钱,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必须载体。体育课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身体教育价值和精神教育价值两方面,开展体育课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育同等重要。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体质下降严重,因此,在体教融合的新时期,体育、德育、智育要均衡发展,要不断提升体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能让学生只追求文化和知识,健康的身体才是一切的基础。基于此,体育教师职业价值的重构是职业观念转变或优化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体教融合理念的新要求。
3 体育教师形象构建的基本途径
3.1 加强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培训——注重培训实效性
定期培训是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体育教师素养是构建体育教师形象的基础保障,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以体育教师素养的构成为主要内容,从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信息素养以及文化与交流素养4个方面严格要求,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体育教师的可持续性。
3.2 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与奖惩体系
教育评价是社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多结构、多层次的系统。长期以来,受到整个社会评价大环境的影响,教育评价不得不以达标率、升学率等为主要标准或唯一标准,因为社会这个大环境就是以这些指标来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的,一所学校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交出一份符合民众的答卷,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体育教师新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实现体教融合的现实要求。评价标准与奖惩体系是体育教师形象构建的重要内容,不能再以升学率、达标率、合格率等作为体育教师体育课的唯一指标,要杜绝中小学式的“体育教练”,即杜绝一些地区和学校将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单一地理解为“带队比赛,获得名次,为校争光”,并将此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的唯一指标或要求。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是塑造体育教师形象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应该多方面考虑。该研究认为,以学校为境域,体育教师的评价标准应该至少包括体育课指标、参赛指标、课余体育指标、校园体育文化指标等,在多方位评价指标的指导下,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根本保障。
3.3 建立学校评价体系、体育教师互评体系与学生评价体系的三元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体系是为了保证整个评价体系的大方向,是三元评价体系的总抓手和检验者。建立学生评价体系是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数据不是体育课程质量的评价唯一标准,应纳入课堂评价、学生评价、互评等,课程质量是体育教师形象构建的硬性指标。体育教师的形象评价,学生最具有发言权,因为学生是最直接的体验者。如以问卷的形式,在每个学期期末,把问卷发放给学生,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理统计,结合奖惩体系,促进体育教师进行自我形象构建。体育教师互评体系的意义在于每个体育教师的优势、上课方法等差异,可以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4 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形象构建
如今是一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实时舆论的时代。网络的发展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确或正面的报道可以促进一个人、一个行业的发展,错误或负面的报道可以抹黑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11]。体育教师的一些负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深受过去一些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的负面报道的影响,使整个社会对于体育教师这一职业存在很深的误解,一些歪曲事实的评价深深地影响着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使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不受重视,甚至受到了一些特殊待遇。基于此,在体教融合的关键时期,利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对体育教师进行如实的正面报道,是在最短时间内树立体育教师正面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段,应该给予合理利用,从体育教师职业的本质出发,为体育教师树立一个正面的社会形象,提高国民对体育职业的认可度。
4 结语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提出,把体育教师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把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小学是学生体育启蒙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新要求对体育教师职业形象的重构提出了新的标准。教师的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在明确体育教师素养的基础之上,要遵循以教师基本素养为基础,以“以德为先”的人文思想、职业文化及价值的构建为主线,构建新时代体育教师形象,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