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环境下运动康复课程融入高校通识教育的探索
2022-11-21马昆王笛
马昆 王笛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000)
运动康复学属于运动医学,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引进于国外现代医学中运动医学思想的运动疗法,运动康复不仅包括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介入,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预防性康复也是运动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康复的目的是治疗运动性损伤及慢性病。在现代康复体系中,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物理疗法、体育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等,其中AT、PT、OT 最常见。运动康复由于涵盖范畴广以及不打针、不吃药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博得大众关注。
通识课即非专业课程,是所有在校学生都可以选择学习的一门课程。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其目的是教授所有大学生基本且全面的社会常识,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常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思考。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
1 运动康复的意义
无论是在运动损伤后,还是在临床术后,快速、有效的康复至关重要,运动康复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一项新兴且先进的康复手段,在国际上已获得权威的认可。在国外,运动康复备受青睐,很多地方会建立相应的康复中心。运动康复是运用针对性的运动疗法,使患者得到康复,无论作为保守治疗的手段,还是作为术后康复方法,其都是一种简便且有效的康复方法。我国是世界上应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于强身健体、治疗疾病最早的国家之一,诸如“五禽戏”“八段锦”以及“太极拳”等,是我国传统的体育康复手段,有必要在现代文明提供的科学训练方法基础上,加以开拓。运动康复课程可使学生了解运动项目与运动损伤的关系,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特点与治疗原则,更好地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减少运动性损伤的几率,并掌握简单的损伤康复知识;掌握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对简单的损伤可做基本诊断;了解急性运动损伤急救方法对损伤后治疗与康复意义重大;能使头面部、脊柱、上下肢常见损伤,得到很好的处理[1]。
2 运动康复课程作为通识课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对于人民体质健康更加重视,大力发展体育运动。由于参与运动的人群缺乏相对专业的保健与康复知识,运动性损伤人数在逐年上升,据统计,从2007—2020 年,在室外或室内健身俱乐部等场地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由于技术不良、训练过度,甚至是带伤训练的病例数在逐年增长,这种不健康的运动方式也会进一步造成关节扭伤、脱位等更加严重的后果,其中肩、膝、背等部位的隐性疼痛是较常见的体征。正确、合理的体育运动应该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但现实状况却是,很多人采用了错误的动作模式或与自身能力不符的运动量来参与体育运动,疼痛问题基本在这类人群中占一半以上,其中以腰、膝、肩关节疼痛为主。除此以外,还有不平衡、感知身体僵硬等问题,不合理的体育运动无疑增大了损伤的风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身体结构障碍,甚至降低了原本的生活质量。
运动康复面对的人群,不只是参加体育运动造成的损伤而对康复治疗有所需求的人,还有现阶段越来越多因工作或生活等原因,对运动康复有所需求的社会人群。久坐或久站后,腰部酸痛、睡姿不正确造成的颈部急性软组织损伤以及运动后膝盖疼痛甚至水肿等问题,属于肌肉与骨骼系统的问题,归属运动系统疾病,因此适时介入运动康复治疗,可很好地恢复肢体功能,恢复后,给予正确的运动处方,采取合理的运动方式,还可有效降低再次损伤的可能性[2-4]。例如,具有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在后期的康复阶段,常伴肌肉力量较差、平衡感差等问题,适量肌肉力量训练,不但可以预防肌肉萎缩的问题,还可以改善中风患者在日常生活的不便之处,提高生活质量;骨折的愈后患者,在康复期可以通过适当的屈膝训练、屈踝训练和伸髋屈膝训练等方式来改善关节活动度,以免产生不良后遗症。
3 当前高校体育类通识课特点
当前,高校通识课主要有大学体育和体育保健等课程,这些课程有较强的针对性。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大学体育课可以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与精神素质,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保健课程主要是教师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根据身体机能和生理特点,选择较为适合的运动项目和方式,进行日常的体育锻炼,体育保健课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与者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能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效果。
4 运动康复作为通识课的主要内容
运动康复作为通识课,应该具有普遍适应性,给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的基本知识、价值、技能和方法,最好是能够贴合现实生活,避免教授过多不切实际的“假大空”理论,使学生在脑海中构造知识体系,了解运动康复概念、范畴以及理论体系,运动康复有我国传统的康复理论体系,而现代康复则讲究整体论、综合论和主体论;掌握运动康复介入前,对于损伤或疾病的基础功能检查与功能评定;对于基础的损伤或疾病,可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明确运动康复介入治疗的目的,运动处方应选择安排合理的运动种类以及运动强度,以免对康复患者造成二次伤害[5]。
运动康复课程不同于大学体育课和运动保健课,运动康复课程主要是可以设计出简单实用的运动处方,且能够通过特定的手法、适当的运动以及机械设备等方法对损伤或疾病愈后恢复期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达到加快恢复速度和更好的愈后效果。对于高校课程教育来说,学生通过运动康复课程的学习,除了能掌握运动康复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基础损伤或疾病的处理方法,包括急性损伤的紧急处理和慢性康复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康复治疗原则等。
5 运动康复作为通识课的实施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素养,重视运动康复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运动康复作为通识课程意义的认识。运动康复作为通识课来开设,学校应配备基础的人力资源、仪器设备以及财力,构建师资队伍,挑选运动康复通识课教材,明确运动康复课程作为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实施运动康复作为通识课的教学计划,并对运动康复作为通识课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课程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参与,教师的作用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运动康复作为通识课,师资队伍建设极为重要。招聘运动医学专业或人体运动科学专业的博士、硕士进行运动康复通识课的教学,在上课前还应进行岗前培训,主要是进行通识课教学方面或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方面的培训;或招募一批运动康复学的专业教师,来担任运动康复学的通识课教学任务,但开课前,也应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教学方式方面,应改变以往的讲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易理解、易接受的讲授方法,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运动康复的范围;在课程教授中加入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运动康复实验室参观学习,了解一些基础检查、理疗设备的使用,增加一些基础手法或其他理疗手段的练习[6];还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为载体,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共同探究,课后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作业,让学生善于把课堂理论知识带入到生活中,提高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
运动康复通识课的考核方式,应不同于其他课程,运动康复通识课,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运动康复,除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应使学生能够做出运动康复的初级诊断,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不同原因导致的急慢性损伤等。另外,课堂中的发言、实验室创新性思维和调查报告也应纳入考核范围,因此运动康复通识课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理论掌握与问题处理作出综合性评价。
教学评估主要是评价教师教授工作的测量、分析与评定,运动康复通识课的评估,主要可以从学生评价、教师互评与教务评估3 个方面进行。学生评价是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学生是教师最直接的服务对象,课程教授得好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体会最为深刻,因此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授水平和负责程度进行直接的评价;教师互评可以更好地督促教师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评价授课教师在课程中存在的优缺点;教务部门对任课教师可以从上课时长、调课和实验室使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价,使教师更好地、多样化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