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11-21杨春霞
杨春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体医融合”是实现“健康中国”远大目标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还能加强体育与医疗之间的健康干预。但与“体医融合”方面相关的工作大多集中在专业课程教育方面,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与起步较晚。此种发展态势,不仅不利于教育产业的改革,同时也十分不利于高校在市场持续发展[1]。因此,我国相关教育领域尝试了对体育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并将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的真实需求融入教学环境中,希望以此种方式,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模式的完善。但在对我国体育产业展开针对性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现如今社会人口结构变化较大,越来越多的群体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转向了体育娱乐和健身领域,这些辅助性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其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呈现一种需求状态。与此同时,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越发凸显,甚至一些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严重的局限性。为此,该文以“体医融合”为研究背景,对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定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需求方向,并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人才作为改革目标,开展此次课题的研究。
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机遇
为了进一步落实“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中潜在的社会机遇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综合国家人口反馈数据可知,我国从2005年以后,社会人口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年龄超过65岁的社会人数超过社会总人口数量的10.0%)。与此同时,社会将投入大量的医疗保险费用于老年人管理,这笔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成立了针对老年人的集中康复与保障中心。但相关机构的运行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因此,有理由认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市场内,具有较好的发展与就业前景。
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体的生活质量,在此种生活背景下,社会群体的个人可支配财产增加,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重视生活的质量与品质。人们也逐渐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递进,与此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呈现一种社会化趋势[2]。在此种产业发展背景下,与体育行业相关的辅导机构、健身机构、娱乐机构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应产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开始增加。在对体育教育产业的市场调查中发现,截至2021年,体育专业教育指导人员的总数翻倍,但教育指导人员与对应学习人数的比例仍为1.0:6000.0,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市场内呈现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体育教育指导部门发布了《全民健康健身指南》文件,要求参与体育运动健身的群体,每1000 人至少需要配备3~5 名指导人员。因此,可认为市场体育行业的发展,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
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尽管,现如今的体育产业对于专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综合近5年的高校反馈数据可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仍不容乐观。毕业生中超过65.0%的群体表示存在就业压力,并认为顺利就业较为困难。产生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或对人才组织的专项教育工作,与社会需求呈现背离趋势。尽管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在某些专项方面取得了学术成果,但在面向需求单位时,仍表现出教育指导行为不标准的问题。高校尚未正确地认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培养方向,市场体育行业的发展是需要不同类型人才为其提供支撑的,但高校在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时,却存在人才输出失衡的问题[3]。此种现象也从一定方面反映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较窄,无法保持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输出同步。
3 “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基于社会需求重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手段
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高校应当重视起社会不同行业与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并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手段,打破单一教育体制对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的限制。并将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进行连通,实现将本科学生或专科学生的教育水平提升一个档次,消除社会对“非研究生专业学生即是普及化教育人才”的观念[4]。针对提出的教育指导方向,采用构建“4+X”教学模式的方法,对人才进行分流培养。
在完成前3个学年的常规性教学指导后,进行一次人才的中期筛选,即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兴趣爱好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特长,将体育教育专业划分成不同批次的学生。对于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或存在攻读学术意识的学生,教师可为其提供“4+3”教育模式,在完成4年常规性教育后,鼓励其参与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并在后期的相关教育工作中,对其进行体育教育专业技术方面的教学。对于存在就业意向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其期望就职的方向,为其提供“4+2”或“4+0”教育模式[5]。其中“4+2”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完成了4年常规性学习后,可选择留在校内,参与教师教学调研与教学方案制订的过程,通过此种方式,提高人才的教育水平,为其积累体育教育实践经验,此部分人才在完成学习后,可以选择中学院校或某教育机构从事体育教师的工作岗位,对于继续学习过程中表现较为优异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留校任职。对于就业压力较大的学生,教师可在最后一个学年,对其进行专项就业指导,包括面试技巧、交流沟通技巧等,使学生在具备了专业能力与就业后,可顺利就职期望的工作岗位。
3.2 基于“体医融合”背景创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内容
在“体医融合”的背景下,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康复理疗、运动保健、健身指导等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相应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医疗选修课程的占比。并明确在现如今的知识型时代背景下,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便想要在社会中立足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依靠自身能力主动获取知识,因此,需要在课程内容中增设多媒体教育内容,重视起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医疗康复相关技能的应用教学,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习体育保健、康复理疗等技能的知识,确保人才的思维可以跟上社会发展最新形势。总之,改革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增加教材内容,同时也需要找准专业突破口,在常规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医疗知识,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体医融合”人才。
4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上文从人才培养手段、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两方面,对“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为了证明该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可满足学生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选择教育市场内某高职院校作为此次实践教学试点院校,对学校中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50.0%的学生表示存在就业压力,并认为其个人无法在就业后顺利找到就职岗位,可能会在毕业后选择从事其他行业;仅有不足5.0%的学生表示,会在毕业后选择从事此方面工作,并对未来就业存在一定的信心[6]。在掌握多数学生的就业态度与思想认知后,要求学生对其自身未来职业发展制定一个初步的规划,而教师则要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其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指导。例如,针对期望从事体育教育专业调研岗位的人才,在其常规的教育课程中增设体育技术学科教育内容;期望从事体育教育指导岗位的人才,在其课程中增设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内容。总之,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群体的真实需求,制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制订的方案,对人才进行教育指导,并在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要求学生尝试在市场内面试与就业。综合学生此次就业结果可知,班级内超过90.0%的学生已根据其制订的职业发展规划顺利就业,仅有5.0%的学生仍未找到就职的工作岗位,但在对此部分群体进行社会调查时,他们已明确表示,未能顺利就业的原因是个人专业能力不足,仍无法达到企业提供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而其个人也通过此次面试了解了自身能力的欠缺方向,表示会在后期的短暂学习中,通过专项学习,补偿自身能力的不足。因此,证明了该文研究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可行性,可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
5 结语
为了进一步证明该文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可行性,在完成对其教育课程内容创新与人才培养手段的重构后,采用教学实践应用的方式,对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检验。尽管检验结果证明了此次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此次教学实践工作仅在一个指定高校实施,单一的试点院校在实践中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可在后期的相关研究中,尝试将设计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到各大高校,通过多个学校的反馈数据,进行教学模式的整改,“体医融合”在背景下,以此更好地实现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改进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