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林下袋料种植茯苓技术及利用

2022-11-21杨道春

广东蚕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菌核茯苓菌种

杨道春

浅谈林下袋料种植茯苓技术及利用

杨道春

(靖州县林业局湖南怀化418400)

文章通过介绍近年来靖州县以林下茯苓种植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经验,改变过去传统种植茯苓的方法,充分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植业,大力推广茯苓袋料种植,突出基地、园区、市场、科研四大平台建设,全力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产业振兴奠定基础。

茯苓;林下种植;袋料;种植技术;利用

坚定科学理念,将科学技术融入于农村发展过程中,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优化农业种植技术,在根本上为“三农”的长远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靖州县是中国茯苓之乡,是全国干鲜茯苓集散地、全国茯苓精深产品研发加工基地、全国茯苓创新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靖州茯苓”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靖州县成功获批第三批湖南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本文主要分析靖州县林下袋料种植茯苓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法,为茯苓种植技术提供新的参考。

1 茯苓的生物学特征及生长环境要求

1.1 生物学特征

茯苓是一种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真菌。生长过程:菌丝体、菌索、菌核(茯苓)、子实体。

茯苓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科,通常所说的“茯苓”,是指该菌的菌核,菌核为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直径10 cm~30 cm,表面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内部为粉粒状,白色或淡粉红色,新鲜时质软,干后坚硬,菌核可食用,并可入药,性平、味甘淡,主治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在我国,茯苓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在我国传统医学中,茯苓的药用历史已有2 000多年,自古就是临床运用最多的四大传统药材之一,有“十方九苓”之说,是中药复方和100多种中成药的原料,人工栽培茯苓距今也有1 000多年。

1.2 生长环境要求

茯苓多生于马尾松、黄山松、赤松的根上,可自然生长或人工培育。人工培育时,应根据菌丝体、菌核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加强管理,才能提高产量和质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1)营养:茯苓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分,所以人工栽培茯苓时,应选用新鲜、干燥的松树蔸、松树根、松尾、松枝等作为培植原材料。

(2)温度:茯苓是一种中高温型真菌,菌丝在15 ℃~35 ℃都能生长,25 ℃~28 ℃最适宜。在15 ℃~30 ℃时能形成菌核,26 ℃~32 ℃生长最快,5 ℃以下时菌丝停止生长,高于35 ℃易衰老,42 ℃以上菌丝死亡,菌核开始腐烂。

(3)水分:茯苓菌丝在生长发育时,培植材料中的含水量应保持在55%~60%,菌核(茯苓)生长发育时土壤中的含水量应保持在60%~65%。菌核(茯苓)生长到75%成熟度时,土壤中的含水量降至50%~55%,促使菌核(茯苓)内质板结提高质量。

(4)空气:茯苓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生长,因此,栽培茯苓时场地要选在向阳、通风、土壤疏松的地方。同时,下种后菌丝在生长时期,覆土不能盖得太厚、压得太紧,以保持土壤疏松,便于菌丝进行空气交换。

(5)光照:茯苓菌丝在无光照的条件下生长,菌核形成时会增多土壤和培植材料中的水分,从而会抑制菌丝、菌核的形成和正常生长。因此,茯苓栽培场地要以向阳的地方为宜。

(6)酸碱度:茯苓喜欢在弱酸性营养料环境中生长,一般pH值在5.5~6.5时茯苓才能正常生长。

2 林下种植茯苓技术

2.1 选地

根据茯苓的生长特性,在发展林下种植茯苓时,选地工作尤为重要。主要考虑四个方面:(1)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下,目的是让阳光能照射到地面,为茯苓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目前,适宜发展林下种植的林分以2年~8年人工幼林为最好。(2)坡度不能太陡,一般以10°~25°为宜,目的是便于人工作业和防止水土流失;(3)土壤以黄沙土为好,土层厚度不小于80 cm,排水条件良好,目的是保持土壤的透气性。(4)交通条件便利,种植茯苓期间,需运输很多生产资料,可降低运输成本。

2.2 方法

发展林下种植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林分林荫空间和林下土地来提高林分单位面积的种植产出量,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此,在发展林下种植的生产活动中,既要保证现有林分生长不受到生产活动的破坏,又要保证林下种植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根据靖州县林下种植茯苓的成功经验,林下种植茯苓以袋料栽培方法为最佳。袋料栽培茯苓技术是我国当前茯苓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充分利用松材加工剩余的边角废料和松木采伐后的枝丫等作为原材料,而且还能解决因松木加工造成的污染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松木资源短缺而造成茯苓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袋料栽培茯苓的优势:(1)能提高松木资源的利用率;(2)能提高茯苓的种植产量和加工产品质量;(3)可以集约化生产,生长周期短,便于管理。具体种植栽培方法如下。

2.2.1 选料

选择新鲜无霉变松木,无腐烂松树根、松树尾、松树枝丫及边角料,锯成30 cm~35 cm长一段,削去树皮,晒干,扎捆,每捆干料5 kg左右。

2.2.2 配方

全干松木料67%、全干松木屑15.6%、麦皮式玉米粉1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镁0.4%,将材料浸泡7 h~8 h,使材料中的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pH值为5.5~6.5。选用35×65×6丝的乙烯或丙烯塑料袋,把所需配料拌匀装进袋内,压实,扎紧袋口,进行高温灭菌。如用高压灭菌,在0.2 kg压力下保持5 h~6 h;如用常压灭菌,在100 ℃时保持20 h~24 h,再焖火6 h~8 h。待温度降至28 ℃以下时进行无菌室内接种,每0.5 kg栽培种可接8袋~10袋。接种工作完成后,将袋料放入培养室培养25 d~30 d,菌丝长满全袋即可下地。

2.2.3 整地

在林分行间选择通风、易排水的东西坡方向开厢作床,厢宽可以依托林分的林木密度来确定,且不能伤及林木主要根系,一般宽度以1 m~1.2 m为宜,长度不限,但要便于下种后的田间管护操作。整地时,土壤要深翻耕细,除净杂物,一般床面挖土深度为40 cm~50 cm,床面两侧排水沟宽10 cm~20 cm,深60 cm以上。

2.2.4 开窖

在完成整地开厢床面上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 cm,宽40 cm~50 cm,袋料之间的距离为30 cm×30 cm,种植密度约为2 000袋/亩。

2.2.5 菌袋下地接种

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的底部划开一个口子,为了结苓均匀,将一个正在生长期的小茯苓切一小块紧靠放置菌袋开口菌丝处。

3 下种后的管护工作

茯苓菌丝下种后不管采取哪种栽培方法,一定要勤检查、勤管护,主要是检查是否传引发菌,有无白蚁危害、杂菌污染,以及土层干湿度等情况。下种7 d后便开始检查,先扒开下种部位泥土,见菌丝呈绒毛状白色,菌丝上有小水珠,并向新菌材上延伸,说明菌丝接种成活,生长良好。检查工作完成后要立即覆土盖好,如发现菌种发黄、发黑、菌种捆绑松散,表明接种失败。发现菌种有杂菌污染,要及时取出污染菌种,将土扒开晒干,另选一处及时补种;发现有白蚁危害应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如窖内水分超过70%,需将土扒开一部分后开通排水沟,5 d~7 d后再检查菌丝生长情况,随菌丝的传引速度而进行培土,下种后茯苓菌丝传引期的管理工作措施将关系到整个茯苓生产的成败[1]。

结苓期的管理:下种后菌丝在正常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菌袋下地后15 d~20 d开始结苓,新生茯苓10 d~15 d开始徒长,这时表面土层有部分裂纹出现,证明已结茯苓并生长正常,此时茯苓生长较快,要及时培土,防止茯苓长出土层表面、腐烂表皮,影响产量和质量。茯苓生长期间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茯苓的产量和质量。

4 嫁接管理

在茯苓生长过程中,嫁接处理很重要,通常是选用适合茯苓嫁接的植被,将鲜茯苓与菌丝相连接固定在木桩上。在茯苓嫁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包括嫁接的时机、嫁接后的管理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4.1 嫁接时间的掌控

在林下进行茯苓嫁接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备料,选择嫁接的场地、嫁接的菌种。在嫁接过程中需要对温度进行控制,通常地窖的温度达到18 ℃时便可以进行嫁接工作,在地窖内准备10 t的料以及一袋菌丝,以段木为例,进行嫁接时,当段木的表面菌丝粘连,并流出奶白色的液体时,是进行茯苓嫁接的最佳时期,其嫁接的效果最好。

4.2 嫁接流程

在茯苓嫁接过程中,需要对茯苓的品质进行把关,茯苓的重量通常控制在1.0 kg~1.2 kg,嫁接的茯苓的截面要保持平整,并且要有茯苓皮。采用全脂牛奶或全脂奶粉泡发的溶液进行涂抹,利用刮刀将菌丝去除,保证茯苓的清洁度,防止被外界污染。取下完整的茯苓块,将截面朝向木料,再涂抹牛奶,将两者进行贴合以及摩擦,最后用土将嫁接的茯苓进行包裹,保证其严密性,进而完成茯苓嫁接工作。

4.3 嫁接管理

在茯苓嫁接完成后,后续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保证茯苓处于清洁的环境中,防止其他外力造成茯苓嫁接失败,例如牲畜以及人类的践踏等。另外,为了保证嫁接茯苓的成活率,防止白蚁啃食,在茯苓嫁接十几天后,相关技术人员要对茯苓进行检测,挖开覆盖土,查看嫁接处是否有裂缝,是否嫁接成活。若嫁接失败则进行重新嫁接操作,保证茯苓的成活率。

4.4 注意事项分析

在茯苓嫁接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导致茯苓嫁接失败,降低其成活率。因此,在嫁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细节处理。第一,在茯苓嫁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茯苓的鲜活度,保证表面有裂缝,茯苓处于持续生长的状态。第二,在茯苓嫁接过程中,保证茯苓的截面与木料的截面连接的紧实度,防止茯苓脱落的现象发生。第三,木料的截面要保证清洁,防止菌丝对茯苓的生长造成影响。第四,重视茯苓嫁接的时机,在木料没有生成菌丝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进行嫁接,以免降低茯苓的成活率。

4.5 发展前景

茯苓嫁接技术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当下茯苓生物转化率较高的一种技术手段。使用茯苓嫁接技术,能够有效缩短嫁接时间,提升茯苓生产的效率。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开展嫁接茯苓技术后,茯苓的产量得以提高,品质较好,经济价值明显提升[2]。

5 采收与加工

5.1 采收

茯苓下种后,在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下,7~10个月茯苓陆续成熟,木质呈棕褐色,一捏即碎,结苓处土层表面没有发生龟裂,菌核表皮没有新的白色裂纹,表皮呈棕褐色,苓蒂与木质部分易松脱,表明茯苓已生长成熟,应及时采收。因结苓时间有早有迟,一定要成熟一批采收一批。采收时要做到轻挖轻放,不要将挖伤的茯苓、没有成熟的茯苓,与质量较好的茯苓混放在一起。

5.2 加工

采收回来的茯苓要及时加工,茯苓全身都是宝,从苓皮到肉质和根部都有经济价值,但初级加工的品种很多,价格不一,因此,茯苓种植户和加工户在采收和加工茯苓时要经常关注市场行情,否则即便高产也未必带来高收入。茯苓加工流程:(1)将采收回来的鲜茯苓按照大小分开堆积发汗15 d~18 d,其中第1次5 d~6 d翻堆1次,第2次4 d~5 d翻堆1次,翻堆时注意内外上下调换翻动,或用蒸气封闭蒸制8 h~10 h。发汗、蒸制的目的是让茯苓组织板结,加工干品的产出率高。削粗皮、削二皮,再根据茯苓市场需求和不同茯苓品种要求进行加工。茯苓初级加工干品常用品种有:干卷苓、刨片、平片、方块、方丁、神片等。加工好后,要及时晒干或烤干,其干品含水量仅限在13.5%~15%,再用密封塑料袋做内袋,分级包装、销售,以防止茯苓干品回潮霉变[3]。

6 林下种植茯苓需注意事项

发展林下种植茯苓,通过人工栽培获得稳产、高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种植的原材料和场地一定要干,所需含水量不能超标。如果材料和场地的含水量超过茯苓菌丝生长所需要的含水量,下种后菌丝很难进入材料中的木质部,导致传引不好或菌丝死亡,不结茯苓。一般种植原材料含水量保持在50%~55%为宜,土壤含水量保持在55%~60%为宜。

二是菌种要好。菌种是决定茯苓产量和质量的关键,首先要选好品种,要选择通过省级以上农业农村部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合法品种,菌丝要粗壮,色白,菌索要多、粗,菌丝结构要紧,无杂菌。

三是下种时天气要好。一般应选择晴天或阴天下种,雨天不能下种。

四是下种的菌种要好。下种的菌种好坏直接关系到茯苓种植的成败,下种时一定要在原材料下种处开新口子,将菌种切成两半,菌种新口紧贴木质新口处,加放引木或新鲜松针,覆土盖好,注意盖土时千万别把菌种和木质分开。

五是防控工作要做好。白蚁是危害茯苓菌丝生长的大敌,下种后要经常检查是否有白蚁出没,发现后需及时使用专用防治药物,切记不能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残留剧毒农药,否则将会造成茯苓产品因农残超标而无法销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六是下种后传引期和结苓期的管理工作要做好。菌种下种后要勤检查,主要是检查传引发菌是否正常,有无白蚁危害。自下种之日起7 d后开始进行检查,先扒开下种部位泥土,如发现菌丝松散,带有绿、黄、黑色杂菌,要及时清理,重新补种。覆土厚度按照菌丝生长延伸的高度加上20 cm左右,防止茯苓长出土层表面,苓皮腐烂,影响茯苓产品的质量和经济价值。

7 结语

近年来,靖州县以林下袋料种植茯苓为主的产业发展经验,改变过去传统种植茯苓的方法,充分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发展林下种植业,突出基地、园区、市场、科研四大平台建设,全力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1]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447-474.

[2]李益健,王克勤.茯苓栽培[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3]王克勤,黄鹤,付杰,等.湖北茯苓产地加工技术要点[J].中药材,2014,37(3):402-40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5.21

S567.32

A

2095-1205(2022)05-63-03

杨道春(1973- ),男,侗族,湖南靖州人,本科,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调查、林下经济、林权发证。

猜你喜欢

菌核茯苓菌种
棚栽芹菜菌核病咋防治
杏鲍菇液体菌种的细胞固定化技术及其保藏条件研究
云茯苓
云茯苓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适合于全长cDNA文库构建的猪苓菌核及菌丝体总RNA提取方法比较
吃到自然瘦
棘孢木霉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生物防治的研究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
选择优质食用菌菌种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