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月报》中的实业启蒙思想

2022-11-21汲长伟曲晓范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实业国货东北

汲长伟 曲晓范

近代东北地区的新闻业起步晚、进展快、起点高,且具有十分突出的特殊性。①方汉奇:《东北新闻史(1899—1949)·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页。《东北月报》创刊之时就以“东北指导提倡商业唯一月刊”“指导救国兴商唯一月刊”为宣传口号,对于区域经济思潮的兴起与商业风气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民国期刊②清季民初报纸期刊的定名多不加区别,许多期刊也定名为报。,发行时段为1925 至1928年间,现仅上海图书馆藏有5期,是代表彼时区域期刊出版水平的珍稀文献。学者周振鹤论及近代文献在中国文献学领域内历来未受到应有重视,阐发了近代文献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注意近代文献的珍稀性,呼吁文献学界同行重视。③周振鹤:《中国印刷出版史上的近代文献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东北月报》作为近代珍稀文献,对研究时人的实业救国思想与商业经营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虽然是俄国殖民掠夺的产物,然而铁路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和运输机制,客观上打破了长久以来东北封闭沉寂的地域状况,将内陆腹地的城市和乡村与沿海开放口岸连接成为有机整体,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铁路的修建吸引大量外来资本和国际移民流向中东铁路附属地,④关于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内涵,学者对其界定为:中东铁路附属地作为近代中国东北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出现,随着中东铁路的延伸而拓宽的。俄国管理的中东铁路附属地拥有行政、司法、警察、驻军、课税等权力,是类似于租界的具有殖民性质的特殊区域,从而成为俄国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前沿阵地。见于马蔚云《中东铁路“附属地”内涵及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4期。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与松花江航运的交汇点,陆路与水陆的双重交通枢纽,被沙俄视为控制东北乃至远东地区的中心进行了重点投资与建设。从1898年到1905年,沙俄对中东铁路投资超过4 亿卢布,其中至1904年中东铁路局仅在哈尔滨城市建筑一项即已耗资3000 万卢布。伴随沙俄政府巨额资本支出的同时,沙俄私人投资紧随其后,1903年末沙俄私人投资东北地区至少有1600万卢布,到1914年时达7500万卢布,这其中投资哈尔滨的比重最大。到1926年,俄国在哈尔滨的私人投资总额达到8070 万卢布(含工业、中东路建筑物以外的住宅、栈房及其他建筑物)。⑤[美]雷麦著,蒋学楷、赵康节译:《外人在华投资》,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27-451页。为了保证俄国人独享中东铁路附属地的权益,早在铁路修建之初,俄国既已组织移民来华,之后移民速度逐步加快。1901年时哈尔滨俄人由1.2万名增至1902年的近2 万人,而1903年2月,速增至4.4 万人左右,至10月达到6 万余人。⑥《俄国经营哈尔滨之现状》,《大公报(天津版)》1904年9月7日,第2版。到1922年时,哈尔滨市的外侨人口为196,51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59%。①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人口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9页。大量俄籍侨民和少数波兰籍侨民陆续兴建起一大批近代工商业、传播企业,这使得哈尔滨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为东北北部区域首位城市。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发展和需求更为旺盛,俄国人率先在哈尔滨开启了创办报刊的历史,之后俄国人的报刊大量出现,仅1901年至1917年间俄国人在中东铁路沿线创办报刊就达71 种,其中哈尔滨有66种。②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在外力刺激下,国人也有办报的需求和意愿。

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地区国际局势的重构,使得哈尔滨在日俄博弈中的地位更为凸显。日俄战争俄军失利,日俄双方于1905年9月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此后,以长春为界,东北南部由日本控制,以北地区继续由俄国占据,东北地区由俄国独霸的局面转为日俄共同控制,相互争夺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直接造成哈尔滨由俄国势力范围的腹地变为了日俄两国势力争夺的前沿,更进一步强化了哈尔滨区域首位城市地位。此后,各国资本迅速涌入,哈尔滨飞速发展,成为远东地区重要的金融重心、东北北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更变为俄、日、美等列强在远东地区势力博弈的重要舞台。

日俄战争后,东三省满目疮痍,日俄瓜分南北,互相峙立;土匪猖獗,形势错综复杂,矛盾空前激化。为维护东北危局,恢复统治机能,1905年7月,清政府派户部侍郎赵尔巽出任盛京将军,在东北地区实施“迟到”的“新政”。③“新政”即庚子之役后,清政府为其自身统治,应对各方压力自上而下开展的一场涵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领域多向度的近代化改革运动,就全国而言,它始于1901年,1903年进入高潮。然而当时东北地区正处于俄国军队占领之下,清政府根本无力行使主权,实施新政自然无从谈起。随后,还未等俄军撤走,日俄两国又在东北发起了瓜分势力范围的侵略战争,从而导致东北地区“新政”的“迟到”。赵尔巽认为宣传启迪民众“唯报纸为最捷之利器”,创办报纸又是抵制外国文化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手段,特召正在日本留学的谢荫昌回国,专办《东三省公报》,为东北地区最早的中文报纸。随之吉林、黑龙江地方政府也相继创办了一些官报。地方当局对创办报刊采取的宽松和支持态度,为东北地区民族报刊的创办营造了难得的宽松环境。1907年,《东方晓报》的创刊,开启了哈尔滨民族报刊出版的序幕,之后随着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全国范围办报热潮的影响,民族报刊纷纷出版。

“入民国时代,虽当欧战期间,他处大埠如天津、上海著名巨埠,每有逊色。而哈埠不唯不见退,且进步甚速,有增无减。”①伯南:《社论:论哈埠商务既往与将来》,《滨江时报》1921年4月27日,第2版。当时的哈尔滨作为国际大都市,社会分工加强,工业、商业、邮政、教育、文报、交通、服务等近代事业的兴起,为众多人口提供了就业机遇。资本家、工人、职员、教师、自由职业者,队伍不断壮大,造就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即市民群体,他们在塑造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重构社会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提出了新的需求。这种强烈的文化需求推动了报业的快速发展,报业的发展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报业人才来到哈尔滨,顺应时势而创办报刊。

当时的哈尔滨既是中东铁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又是松花江航运与中东铁路的中转站;不仅是日俄两国势力争夺的前沿重镇,而且是吉林、黑龙江两省交界处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不单是东北北部首位城市,还是国际性大都市。哈尔滨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汇集地,各类信息需求和消费空前旺盛,加之国内实业救国思潮与收回利权运动空前高涨,催化了报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哈尔滨道外汇集了诸如《国际协报》《滨江时报》《滨江华业画报》《午报》《滨江晨报》《滨江晚报》《东三省商报》《晨光报》《松江日报》等民族报馆,报刊接续出版,人才精英不断加入报业,报人群体不断壮大。

关于《东北月报》创刊时间,相关文献并无明确呈现,本文根据《东北月报社为一周纪念征集照片函》中所载“兹以敝报于本年九月十日为出版一周纪念之期”②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月报社为一周纪念征集照片函》,《黑龙江报刊》,内部发行,1985年,第294页。,推断其创刊时间为1925年9月4日。该刊英文名“NORTHEAST MOTGHLY”,月出一册,社址位于哈尔滨道外正阳十一道街。栏目设著论时评、实业商务(后改为商业之光)、算术集锦、文艺丛林、东北世界、小说笔记等,内容涉及社会各领域。报社人事构成方面,吉林人王辅濬担任社长,主要成员有编辑主任王瀛洲(后为李化南),印刷主任梁醒石,交际主任李达三(后为王瀛洲),发行主任梁价人,派销主任张亚超,广告主任关逢汉,女交际长卢萃人女士等,人员配备较为完整。期刊定价为一期现大洋三角,半年六期一元二角,全年十二期二元,邮费本埠一期一分,半年六分,全年一角二分;本国(日本同)一期二分,半年一角二分,全年二角四分;邮会各国一期八分,半年四角八分,全年九角六分,与当时其他报刊相比,价格相对低廉。在发行上,采取了官署派销与零售相合的方式,1926年3月,“本报出版至今,谬承各界推许,致日见发达,实深荣幸,故本期共出一万四千份,计销出者,已达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余份,其销数之广,真令人吃惊。”③松野厌乱夫:《开篇的小引》,《东北月报》1926年第17期,第13页。至1928年7月时,“业蒙各界人士相与赞许,加以提携,现出售已达四万余份。”足见其在当时具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东北月报》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虽然其创刊章程已佚失,然而纵览现存文稿,办刊思想亦可从中深刻体会,如《商业征文小引》所载:“本报自开办以来,即抱定一种振兴实业,提倡国货,改良商业等,为唯一之宗旨。”④醒石:《商业征文小引》,《东北月报》1927年第22期,第18页。从中可透析“振兴实业,提倡国货,改良商业”是其最重要的创刊宗旨。对“实业”一词,近代实业家张謇解释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⑤《记论舜为实业政治家》,《张季子九录·问卷》卷2,转引自刘圣宜《清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之原因探析》,《广州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实业范围不仅包括农林牧渔等业,而且也涵盖工业、商业贸易等,《东北月报》基于黑龙江地区特殊经济形态与社会发展考量,对实业进行了狭义的限定,专指农业和工业,并将实业与商业、提倡国货并举。从广义的实业上看,《东北月报》的实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振兴实业”、“提倡国货”和“改良商业”三重向度。

《东北月报》将实业专指为农业(涵盖农、林、畜牧业等)与工业,这一限定缘于当时黑龙江地区工业主要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如制粉业和制油业、制酒业等,农业成为工业依托,故农业与工业成为实业主体。为了践行“振兴实业“的宗旨,该报刊载大量具有知识性、说理性、时效性的文章,积极搭建读者获取经济信息的平台。

(一)阐明创办实业的重要性,给予发展实业的宏观指导

为了强调“振兴实业”的重要作用,《东北月报》登载的这类文章标题鲜明精炼,给读者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引人思考,启发民智。如《兴实业以救国论》指出“国贫则弱,国富则强,欲强必先转贫而为富,由富而为强,顺序渐进,理势然也。”处在工商战争的时代,呼吁“吾华父老兄弟,诸姑姊妹,齐心协力,增求国民之智慧”,开矿土,垦荒田,取海产,设工厂,制机器,使人民无余力,地无遗利,达到“货有所出,财有所聚”,⑥刘和邦:《兴实业以救国论》,《东北月报》1927年第22期,第20页。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振兴实业足以富国》论及我国资源优势鲜明,“其藏富于地,实为列强各国所未及”,分析实业不兴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建议。同时,指出政府在振兴实业中,“或示布告劝勉之,或设学校提倡之,或立工厂引诱之,庶几可望臻至耳。”①陶名斋:《振兴实业足以富国》,《东北月报》1927年第23期,第12-13页。以推动实业深入开展。

对实业部门和实业者的实业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如《我的实业谈》提出振兴实业须从小部分着手,须从各县做起,至于责任,正好委之各县成立的实业局。各实业局应作如设实业学校,招致学生,以造就实业上有用的人才;设立工厂,注重改良,精益求精,自由出品;最后亟亟开垦荒地,采掘矿产,植林牧畜。②米春沛:《我的实业谈》,《东北月报》1927年第21期,第18-19页。针对实业者创办实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办实业不可贪小利》指出中国实业界的通病是“只顾目前的便宜,眼光看不到久远,终久必致失败,是想赚钱,反倒赔钱了,这是中国实业界之大病。”建议做生意“东西做得好,价钱卖得便宜,不怕眼前不赚钱,或且亏本,只要公司的信用,传出去了,货销的多,就可赚钱,且能赚的长久,这才是会做生意呢。”③蔡以丰:《办实业不可贪小利》,《东北月报》1927年第22期,第18-19页。这些文章虽仅从宏观层面进行论述,未尽详述,但大多内容短小精炼,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说理性、时效性,带给读者以经营思想的冲击和实业观念的转变。

(二)分析农业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介绍改良的方法与技艺

《东北月报》针对农业所涵盖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园艺等方面,刊载文章融知识性、说理性、指导性于一体,结合本国农业实际,选题针对性强,建议可操作性高,从而使读者获得直接的知识和技术。

《农业经营》文中指出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业对国家稳定与复兴极为重要。从开垦、治地、播种、删科、芸耨等方面,将农业经营的梗概进行阐析,提出改良之法。④占先:《农业经营》,《东北月报》1927年第23期,第13-14页。论述说理清晰,方法步骤具体,引导读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提高经营水平和能力。连载《畜产略谈》将“历年所得之鸡豕牛羊养殖法略叙于前,并望国人关心实业者参考各国畜产专书研究而改善之庶乎可矣。”⑤沈水后学:《畜产略谈(续)》,《东北月报》1927年第21期,第19-22页。尤其对牲畜家禽的品种选育,疾病防控,饲养方法做出详细的说明,为时人从事畜牧家禽的养殖提供了具体指导,推动了畜牧和家禽养殖业的推广和普及,以利于改善人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水平。

在重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时,该报还刊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从国际贸易角度,对于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指导,以促进农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所刊《我国蚕业之将来》以出口商品贸易额的统计数据为支撑,有力地说明蚕丝业在出口贸易中的突出地位,继而指出我国蚕丝业尚未发达至充足之点,并以蚕业发达的杭州为例,“其附近山上一带,可种桑之山岭而未种者,尚有二分之一以上,其他以外地方,可想而知。”①一知半解:《我国蚕业之将来》,《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19页。提出中国蚕业尚有较大发展空间,鼓励扩大种桑面积,壮大养蚕业,提高我国蚕丝出口量。

《东北月报》关注林业发展状况和权益保障。《森林:经营东三省林业之利》一文针对日俄两国严重侵害我国森林权益,建议“国内大资本家急宜组织大公司,照现行东三省国有森林发放规则,承办二百方里林场,自备轻便铁路,以便运木,设立锯木厂,以便制材,种种设备都极完全,不受外人的挟制,再将木材运到外埠销售,至少总有加倍的利益。”②周国瑞:《森林:经营东三省林业之利》,《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26-27页。从而为国人维护国权,争得利权出谋划策。

面对森林资源渐伐殆尽,政府定提倡植树徒拥虚名的窘况,《植树之利益》提出植树造林是既可受益又关系国家利权的重大问题,“果能力为提倡,认真种植,使童山荒岭,海岸江边,均满而植之,可以免水旱之灾,又能使空气之清洁焉。十年树木定克敷国人之用,既享其利益,而利权又不外溢,植树之利益讵不大哉,吾国人盍思诸。”③裴文华:《植树之利益》,《东北月报》1927年第23期,第14-15页。对于当时环境保护与利权维护均有所裨益,启发国人深思。

该报还创设园艺丛谈,刊载《凤梨及其温室栽培法》《栽种水蜜桃之方法》等文章,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具体关注园林温室瓜果的品种选择、土质改良、灾害防护等栽培方法和经验的宣传和介绍,促进地区园艺技术和水平的推广和提高。

(三)关注工业各部门发展动态,提出发展建议和介绍工艺技术

针对当时工业发展困境,《东北月报》载文往往切中时弊,结合实际问题,提出鲜明的观点和发展建议,给人们以明确的指导和启发。如《商家宜合资设立工厂》基于我国经济素艰,资本家缺少,稍有资本者多挥霍的现状以及商人的社会责任,建议我国商人“要用新颖的精神,作国民的事体,眼光要往大里看”。在实际经营中“把余利多让些出来,都集合在一起,设立一大工厂,各大商埠城市,一例的办法,是到处都有工厂,都能制造物品了,至斯我商家可少在远方采运许多货物,并且把我们各地方的游闲,多人为有职业的人,把我们一般有为的工人也可以免掉做那外人的奴隶了。”最终,商人“既得了厚利,还不失为救国志士,并尽了我们商人的天职”。④刘海寰:《商家宜合资设立工厂》,《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14-15页。针对“我华商有一缺点,即贪图一时之小利,而不顾后来之大局是也,以是目光短视,手腕欠灵,营业日蹙日非,生计愈趋愈下。”《绸缎业宜注意原料》提出“巴黎缎原料多出自外国,有碍本国之天产品,目前纵有小利可图,直接既损失大宗之丝业国产,间接又妨害国货之天然物品,此乃自绝其将来之生计页。”⑤沧海客:《绸缎业宜注意原料》,《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18-19页。强调应采用本国原料,保护民族绸缎业,不能图一时小利,而使民族手工业深受摧残,体现出保护我国民族手工业的思想。

该报还刊载介绍产品工艺的文章,文字浅显实用,富有热情,贴近民众生活,易于读者的接受和吸收。如《制复写纸》《制火柴轴木》《制火柴玉药》《制火柴胁药》《制火柴匣子》等文,“按照以上所列手续而制造者,准能成功,如机器或药料无处购买时,或做法有不明者,请直接函询营口公顺成王文华,必能详告一切。”⑥燕浭阳前人:《工艺:制复写纸制火柴轴木制火柴玉药制火柴脇药制火柴匣子》,《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22-24页。通过详细介绍产品流程和制作方法,增加人们了解生产工艺的途径,加深其对工业产品的认识,从而提高投资实业的热情。此外,《东北月报》还刊文关注工人待遇问题,标题言简意赅,主旨鲜明,引起读者关注和兴趣。如刊载社评《中国应提高工人待遇》,指出“中国劳工状况,极其低下,操作所得,决不足以应其生活之需,应有所提高之,劳工运动,不可压迫,只为利导”。对于“增加工资之责任,则应由雇主负责之,此事将来成一大问题,而现在之风潮,则窃以为苟令中国劳工之所得,得提高至于市场物价之情形相称,决可得满意之解决也。”①《社论:中国应提高工人待遇》,《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10-11页。明确提出雇主应该为工人提高工资买单,提高幅度应与当时物价水平相符。

《东北月报》为“振兴实业”所做出的努力,映射出当时地区工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转变与困局。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移民东北的高峰期,史称“移民的狂潮”,②《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卷1,第254页,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638页。促使东北耕地面积每年增加50 万至100万公顷,农产品产量亦随之增加。③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东北经济小丛书(第三种:农产:生产篇)》,沈阳: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1948年,第2页。为了适应农业商品化的需要,东北地区传统粗放型的耕作方式逐渐向精细型耕作方式转变,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附加值,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由于粮食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粮食种植出现单一化趋向,为预防国际市场波动所带来的冲击,多样化经营引起世人关注。列强对东北的资本输出,至九一八事变前总数高达24亿日元,④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25页。不仅广泛渗透到工业各部门,而且介入到农业、林业、渔业等,对民族经济的发展形成强大滞碍。《东北月报》向区域实业读者提供经验指导、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以期工农业得到发展,民族经济得以壮大,从而真正实现实业振兴。

提倡国货作为振兴实业、救贫之计的重要途径,是《东北月报》创刊宗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业救国,保护民族工商业、抵御外国经济掠夺的重要手段。《东北月报》自觉担负媒体舆论的时代使命,“抱定一片爱群爱国的人心,来援助我们受人宰割破乱的国家,来唤醒我们冥顽不灵的四万万傻同胞。”①松野厌乱夫:《编辑琑言》,《东北月报》1927年第22期,第5页。以报刊文章为媒介,既从民族大义出发,阐发崇尚国货的意义所在,又从现实细节着手,给予爱国民众以实践的指引。

一方面,从宏观上论述提倡国货的益处,呼吁民众维护国权与利权。该报出于救国救民,启发民智的需要,“提倡国货”的文章大多说理性强,逻辑关系紧密,语言富于感情和号召力,引导人们反思和转变。如《论用国货之益》一文首先向读者阐明所处时代,“今日之世界经济竞争之世界也,欲国富强,先讲求实业,货物充足,经济自裕,列国所以跻富强之域之等级也。”其次,探究我国经济困难的原因,“我国虽号称古国,而物质的文明,尚属幼稚,所出货品,多窳劣不雅观,既不能与外货争优,亦为本国人所厌弃,优胜败劣,自归于天演之淘汰,此我国经济困难之一大原因也。”第三,提出补救的方法,“自国民提倡爱用国货始,国民能爱用国货,制作者必务求精进,以应购者之需求,且货既畅销制造自多,经验自富,以其驾轻就熟之技,由粗劣而入精良,则我物质的文明,必不让外人专擅而独美矣。循此以往,益求精进,可以驾欧美而上之,庸患乎金钱之外溢哉。”最后,总结提倡国货的意义并发出倡议,“然则爱用国货之益,吾于此而得二端焉,一可以杜塞漏卮,不致经济日困,一可增进农工商之技术经验,使物品得臻于优美精良之域,而能与之界角逐于经济竞争之场。凡此二者,是在我国民之急起为之,愿我爱国男儿,其各奋勉焉。”②张世德:《论用国货之益》,《东北月报》1927年第21期,第17页。文章说理清晰,层层递进,论点突出,富有感染力,让读者不禁深受教育和启发。所载《勤用国货公启》呼吁“苟四百兆同胞,一心一德,维持经济之漏卮,凡属外货屏而远之,凡属国货,崇而用之,则利权可挽,而国用未有不充者也。”③于润昌:《勤用国货公启》,《东北月报》1927年第23期,第21页。这一直抒胸臆,观点鲜明,视觉冲击力强的文章体现了媒体的使命担当,对当时地区人们的民智开启产生强烈反响。

另一方面,从微观入手,介绍提倡国货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提倡国货之商榷》一文对于提倡国货之方法进行略述,从预备方面讲,需集合资本,普设工厂,调查需求,四出宣传;在制造方面,需聘任专家,精选原料,改良制造,迅速出货;推销方面应定价公道,招待周到,包裹新颖,善用广告;政府方面应尽奖励保护之职,实现关税自主,增筑铁道,普及教育。④季新德:《提倡国货之商榷》,《东北月报》1927年第21期,第25-28页。《国货推销法一文》对于抵制外货,解决国货颓丧、滞销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首先,制造力图改良。国货不能战胜舶来品就是因为制造的太粗糙,不及舶来品华美,国货易于推销,应当注意制造,使力急改良;其次,振兴工业学校。推销国货在乎改良,工业学校多,则人才自出,改良可期,精美可望;最后,商人当用广告。改“有货不愁客”之语,借鉴英美公司做法,化些报费,尝试登广告。⑤刘和邦:《国货推销法》,《东北月报》1927年第22期,第20-21页。这类文章,从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出发,问题针对性强,条例清晰,引导读者做出思考和反应。

综上,《东北月报》其所刊的相关文稿对于提倡国货的宣传,呈现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分析到方法指导的发展轨迹,是当时当地爱国民众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具体指南,从侧面揭示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对东北乃至全国商品输出的加剧,引发了国民对民族经济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与高涨,对于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东北月报》对于商业宣传的重视,随着期刊的接续出版愈发凸显,这在同时期的报刊中十分鲜明。在封面品牌塑造上,从“救世金钟”“东北指导救国正轨唯一月报”逐渐转向为“东北指导提倡商业唯一月报”“指导救国兴商唯一月刊”;在栏目设置上,将长期坚持的“实业商务”专栏改为“商业之光”专栏,该栏所登文稿在全刊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这种突出商业的做法,不但反映出商业在地域文化视域中的独特地位,而且揭示出地区国民经济中实业经营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以工厂经营为主者则工商兼营,以商业为主者则商工兼营,更透视出商业贸易历来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深层机制。

通过持续刊载商业征文广告,《东北月报》广泛征集各类商业文稿,“凡关于商业专论、商业讨论、商业调查和统计、商业常识、商业新闻、商业名人传等作品,不拘文言白话或撰著译述一律欢迎。”①《本报征求实业商业专稿启事》,《东北月报》1927年第21期,第73页。以期“唤醒睡梦中的同胞们,快快振起精神,握起笔来,把关于经商一切的实验写出来,以供同好。”②松野厌乱夫:《编辑琑言》,《东北月报》1927年第22期,第5页。营造良好的重商舆论氛围,成为培育商人“救国兴商”意识的摇篮。其刊载内容如下:

第一,系统介绍商业理论知识,提高商人经商运营水平。刊载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文章如《商业通论》,全文按章节体系结构撰写,共分七章,总计达5千余字。该文系统阐述了我国商业的基本概念、历史轨迹、种类、政策、原则、以及与关税、货币的关系等,以通俗简练的语言,引入西方经济学思想。文章结论提出商业与国家关系为“商业之经营,虽系商人,而得以发展者,胥赖国家。”分析出我国商业落后的原因“故数十年来,商业非无进展,特经营者,多操外人之手。”呼吁“呜呼同胞,其亦知危急存亡之不容苟延,曷力图奋起,竞争鏖战,以免于贫亡之路乎。”③匡汝非:《商业通论》,《东北月报》1927年第23期,第15-21页。文章发人深省,给从商者以救国兴商的责任和使命意识。这种系统的商业理论文章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市民阶层重商兴商意识的萌发无疑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呼吁国家重视贸易主权的保护,使华商在国际竞争中受益。这类文稿大多内容短小精悍,说理性强,站在维护和发展民族经济的立场,为国人筹谋划策。如《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之得失》将历代学者所持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的理由一一列出,供时人参考,提出“保护贸易自由贸易二者各有得失利害,必视乎一国得失之情况,产业之性质,及列国形势而定,因时制宜可也。”④刘祖安:《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之得失》,《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15-16页。该文内容有利于时人加深对贸易政策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持观点不仅在当时乃至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引导时人正确看待贸易政策发挥积极作用。《对于读塞国漏卮之感言的我见》呼吁国家重视商业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生今之世,如专恃此不足与有为之国家,而教育之,而奖励之,则国之为国。”⑤刘亚涛:《对于读塞国漏卮之感言的我见》,《东北月报》1927年第21期,第22页。《我国关税之于国际贸易》指出因我国关税“皆操之于外人掌中,一切之规定,皆凭人之意志,我国商人甚受其压迫。”⑥挽:《我国关税之于国际贸易》,《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18页。国际贸易中华商无法与外人进行市场竞争,呼吁国人群起挽回关税自主权。

第三,对商人行为规范和素养能力提出了建议。如《英文与通商》一文从国际贸易减少中间环节角度出发,关注到英文作为商业媒介的重要性,提出我国商人应重视学习英文,直接参与对外贸易。⑦张叔培:《英文与通商》,《东北月报》1926年第17期,第31页。《商人应有的普通知识》对“和气生财”这一古语在商业买卖中的应用,进行详尽的分析,从而体现对商人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对经营过程中诚信守约意识进行深入探析,对失信欺诈行为给予批判。⑧张异人:《商人应有的普通知识》,《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12-14页。《商人之信用与法律》对我国商人素不重视信用,以明欺暗骗为能事的行为举实例进行剖析。在法律视域下,失信行为是破坏了债权债务关系的违约行为,“严格论之,一方并须负担他方因此违约所生之直接损失,故商人之信口妄言,非特有丧信用,而关于法律之责任亦甚巨也。”①张寄涯:《商人之信用与法律》,《东北月报》1927年第21期,第29页。《奉劝商人讲道德》提出“中国要得实业发达,必要多组织公司,要多组织公司,还要希望商人都讲究道德才好。”②吴瑞:《奉劝商人讲道德》,《东北月报》1927年第22期,第19-20页。《滑头事业之可畏》文中谈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滑头事业”,陈述其主要形式,指出其本质即利用广告骗取远地之金钱,对于这种商业诈骗行为,提醒时人注意防范,“此言滑头事业之情形,不意近日中国乃亦有此种现状,良可畏也。”③小忍:《滑头事业之可畏》,《东北月报》1928年第25-26期合刊,第19-20页。

《东北月报》所登载的这些文章,结合当时哈尔滨商业发展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透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建议性,对哈埠商人商业行为的规范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四,对商业经营者在营销技巧、休闲方式及注意事项进行具体指导。如《商店当改良窗饰》一文中讲到我国商店普遍不讲究窗饰,存在五项主要问题,提出改良的方法,指导商家对于窗的构造和种种细节多加研究,④高汝成:《商店当改良窗饰》,《东北月报》1926年第17期,第32-33页。这对启发经营者重视企业形象的具有引导作用。《我对于商号兴衰之管见》提出在经营活动中,经营管理者应对文中提到的五点事项详加关注,将对于营业前途大有补助。⑤杨履亨:《我对于商号兴衰之管见》,《东北月报》1927年第22期,第21-22页。《商人须知交易之结束》对于商业活动中最后环节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给予详细解析,其中尤对顾主出现责难的问题归结成五点,逐一分析其缘由,从而给予经营者在交易方法和技巧上以借鉴。⑥马光汇:《商人须知交易之结束》,《东北月报》1927年第22期,第22-24页。关注商人的业余生活,提倡科学健康的休闲方式。《商人亟宜研究消遣法》一文针对商人稍得余暇,即从事于妓馆烟窟、剧场茶楼,更甚者鸦片狂吸、麻雀成癖等陋习,建议“亟谋正当之消遣,非但个人得以锻炼身体,即凡营业上,亦能获得许多之裨益也。”⑦《商人亟宜研究消遣法》,《东北月报》1927年第21期,第23-25页。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希望改变以往墨守刻板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规则,培养商人群体健康正当的休闲方式。《东北月报》刊登的这些指导性文章,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内容范围广泛,说理分析结合实例,建议详细具体,易用理解和实践操作,旨在促进地区商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东北月报》作为民国初年东北地区报刊的典型代表,顺应实业救国思潮和区域经济社会需要而创刊,通过刊载翔实细致,针砭时弊的文稿,倡导“振兴实业、提倡国货、改良商业”的实业思想。对农业与工业的发展既给予方向性指导,又结合实践详细介绍具体方法与工艺技术,成为地域读者获取实用信息的有效平台;为抵制列强的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不仅从宏观上阐发提倡国货的益处,而且从微观上给出推销国货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成为当时爱国志士抵制外货,倡导国货的行动指南;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兴商环境,不但介绍西方经济学思想以提高商人理论水平,而且建言国家政府收回主权,保护华商贸易利益,还对商人的素质和行为提出了指导建议,激发了地区商业人员的实业救国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东北月报》的内容映射出彼时民族经济实力的单薄,外力的挤压与实业救国道路的艰难。

猜你喜欢

实业国货东北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Make ’Em Laugh
国货新生
消费者心目中的“国货”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海创无锡 实业报国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国货之光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