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四十年中国学界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综述

2022-11-21史守林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都城渤海研究

史守林 王 旭

上京龙泉府、东京龙原府、中京显德府、西京鸭渌府和南京南海府是唐代渤海国五京,是唐代渤海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五京研究的内容、范围不断拓展,陆续涌现出《渤海建筑研究》①方学凤:《渤海建筑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渤海故都》②朱国忱等:《渤海故都》,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六顶山与渤海镇——唐代渤海国的贵族墓地与都城遗址》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六顶山与渤海镇——唐代渤海国的贵族墓地与都城遗址》,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渤海城郭》④方学凤:《渤海城郭》,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渤海遗迹》⑤朱国忱、朱威:《渤海遗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⑥杨雨舒、蒋戎:《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香港:香港亚洲出版社,2008年。、《渤海考古》⑦魏存成:《渤海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渤海上京城》(上下册)⑧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渤海上京城》(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等专著。

另外,还有《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考古报告》⑨宋玉彬主编:《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国中京显德府故址田野考古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六顶山渤海墓葬——2004—2009年清理发掘报告》⑩吉林省文物考古所敦化市文物管理所:《六顶山渤海墓葬——2004-2009年清理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八连城:2004—2009年度渤海国东京故址田野考古报告》①吉林省文物考古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珲春市文物管理所:《八连城:2004—2009年度渤海国东京故址田野考古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宋玉彬:《渤海都城故址研究》,《考古》2009年第6期。等考古发掘报告。

这一时期也发表了一批研究内容更具体、研究方向更明确的论文,如《渤海的疆域和地理》②王承礼:《渤海的疆域和地理》,《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4期。、《渤海迁都浅论》③孙玉良:《渤海迁都浅议》,《北方论丛》1983年第3期。《渤海国的疆域与都城》④孙进己:《渤海国的疆域与都城》,《东北民族史研究(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与都城》⑤宋玉彬、曲轶莉:《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与都城》,《东北史地》2008年第6期。、《关于渤海五京制起始年代的说明——兼释渤海王孝廉访日诗中“上京”一词所指》⑥刘晓东:《关于渤海五京制起始年代的说明——兼释渤海王孝廉访日诗中“上京”一词所指》,《东北史地》2009年第3期。、《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⑦杨雨舒:《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东北史地》2009年第3期。、《唐代渤海五京制度考》⑧魏国忠:《唐代渤海五京制度考》,《博物馆研究》1984年第3期。、《关于渤海南京南海府的位置》⑨蔡泰亨、顾铭学、李云铎:《关于渤海南京南海府的位置》,《博物馆研究》1992年第4期。、《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⑩魏存成:《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第00期。、《渤海都城故址研究》⑪吉林省文物考古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珲春市文物管理所:《八连城:2004—2009年度渤海国东京故址田野考古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宋玉彬:《渤海都城故址研究》,《考古》2009年第6期。、《渤海国迁都东京龙原府探析》⑫佟薇:《渤海国迁都东京龙原府探析》,《外国问题研究》2017年第1期。、《渤海上京城考古研究学术史回顾》⑬王培新、卢成敢:《渤海上京城考古研究学术史回顾》,《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等。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展开,五京的地理位置、设置时间、渊源和继承关系,五京的建制、规划布局,五京与交通、文化的关系等问题也逐渐引起学界重视。

本文根据国内学界研究热点和分歧问题,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综述。第一部分为有关唐代渤海国五京形成的讨论,包括五京制的渊源、继承关系、五京设置时间的考证、五京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等;第二部分为有关唐代渤海国五京变迁、形制的讨论,包括渤海国历次迁都问题研究、五京制度的发展、完善及变迁、渤海国五京建筑形制、五京整体规划布局等;第三部分为有关唐代渤海国五京作用及其他问题的讨论,包括五京在渤海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唐代渤海国五京对辽金乃至后世东北地方少数民族政权行政体制作用和影响、唐代渤海国五京在中国东北史、中国历史、东北亚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等,还包括与唐代渤海国五京相关的交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于五京遗址的开发保护利用等内容。

一、有关渤海国五京形成的讨论

唐代渤海国五京是随着渤海国建国、疆域拓展、文治武功、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五京建立的确切时间?五京的营建和五京制形成是否同步?五京制度的渊源何自?国内学界对上述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1.关于五京制的渊源和创始时间

五京制并不是渤海国独有的地方行政体制,丁海斌在《论中国古代的多京制》中将中国古代的多京制分别描述为滥觞期、繁荣期和尾声期①丁海斌:《论中国古代的多京制》,《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8期。。唐代之前,实行多京制的政权数量不多,且并不连续,到唐之后,不仅数量多而且较为普遍,并且常常以制度而规定之,形成一套体系。唐代渤海国的五京制是中国古代多京制体系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对此观点,中国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魏国忠、宋玉祥、丹沙化等都认为渤海国的五京制是仿照唐朝而建立起来的。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五方的概念,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魏国忠认为,从战国和两汉开始,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就开始以这种五方的认识逐步设置。并且认为渤海国的五京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②魏国忠:《唐代渤海五京制度考》,《博物馆研究》1984年第3期。宋玉祥也认为:渤海国实施五京制度并不是偶然发生,而是长期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并且这种文化是一种五行观念。③宋玉详:《略谈渤海五京制度的渊源》,《渤海上京文萃》总第10期。

国内学界对唐代渤海国五京的渊源不存在异议,但是对于五京形成的时间,尚有不同的观点,总结起来大概分为“宣王说”、“文王说”、“大彝震说”和其他说法。

观点一认为五京初置的时间是文王大钦茂时期。魏国忠认为:“大钦茂时始有五京设置。”“五京制大概完成于大钦茂之晋爵为国王之后不久”④魏国忠:《东北亚研究·中国民族史研究》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5页。宋玉彬认为:“如果大钦茂时期创建了五京制度,时间应该界定在大钦茂迁都上京以后。”而如果五京制度不是在大钦茂期间初创,而是在大钦茂之后创设,那么大钦茂将东京为都城时“文献中‘钦茂徒上京’的‘上京’、‘东南徒东京’的‘东京’应该是借用了后世的称谓。在逻辑关系上,这是能够成立的解释。”“渤海五京的初置时间尚存疑问”⑤宋玉彬、曲轶莉:《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与都城》,《东北史地》2008年第6期。。就五京制度的建立时间,宋玉彬认为:“五京制度实施的上限到不了显州为都时。”⑥宋玉彬:《渤海都城故址研究》,《考古》2009年第6期。

观点二认为五京初置的时间是宣王大仁秀时期。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是金毓黻,晓辰和刘晓东支持他的观点,晓辰依据史料中出现“显州”、“王城”、“栅城府”,未用“中京”、“上京”、“东京”等名称,认为文王时没有实施五京制。⑦晓辰:《也谈渤海五京制的起始年代》,《北方文物》2003年第3期。

观点三认为五京制初置的时间是大彝震时期。孙进己根据“至彝震,僭号改元,拟建宫阙,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记载得出此结论。⑧孙进己:《东北亚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43页。佟柱臣根据张建章墓志也持此观点。⑨佟柱臣:《〈渤海记〉著者张建章〈墓志〉考》,《黑龙江文物丛刊》1981年第1期。

观点四认为五京设置的时间并非同一时间,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完善的。丹沙化认为:“五京不是同时设置的,最早建成的应是上京、中京和东京,而南京和西京略晚。”⑩丹沙化:《渤海历史地理研究情况述略》,《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1期。郑永振也认同五京初设置的时间为大钦茂时期,但是他认为五京“完成于大仁秀时期。”①郑永振:《渤海的疆域与五京之地理》,刊于《渤海史研究》9,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杨雨舒则认为,渤海国的五京之实早于五京之名。②杨雨舒、蒋戎:《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香港:香港亚洲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2.关于五京地理位置

关于渤海国五京所在地,除了上京龙泉府(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京城)没有更多争议,其他四京均有争议。关于东京龙原府和中京显得府的具体位置,国内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东京龙原府在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八连城,中京显德府在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古城。关于西京鸭渌府的研究不多,对于准确位置尚无定论,学界目前有临江说和集安说,但是并没有准确位置的定位,还在考证阶段,苗威、韩亚男认为临江说更为合理,这也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的判断。③韩亚男、苗威:《渤海西京鸭渌府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1期。

宋玉彬对西古城的位置给出了准确的定位:“西古城城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古城镇城南村,西南距和龙市约25公里,东北距延吉市约55公里。城址地处海兰江流域最大的平原——头道平原的西北部,其南约2公里处为低矮的山岗。”④宋玉彬、王志刚、全仁学:《渤海中京显德府故址——西古城城址研究简史》,《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第2期。

3.关于五京地理环境

五京是渤海国地方行政体制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五座互有关联的城池,五京的地理环境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渤海国的主要城镇也是围绕着五京而布局展开的,从五京的地理位置,可以推断出五京空间分布的规律。郐艳丽认为:“五京中的二京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和东京龙源府(吉林省珲春市)在图们江流域。”⑤郐艳丽:《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地理科学》2010年第1期。除南京南海府是分布在朝鲜东海的沿海地区之外,上京龙泉府位于牡丹江流域上游,西京鸭渌府则是分布在鸭绿江流域。不难看出,三江都发源于长白山,五京与三江流域分不开。

学界对上京的地理环境的研究比较丰富。杨雨舒提出:“上京龙泉府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该城市的建都、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起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在他看来,按照当时生产力水平,“主要依赖自然条件”。⑥杨雨舒:《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地理环境概述》,《北方文物》1997年第2期。

杨雨舒对五京的具体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介绍,⑦杨雨舒、蒋戎:《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香港:香港亚洲出版社,2008年,第15页。并指出上京、中京和东京“均位于冲积平原上或盆地中”,在渤海国境内相对平坦和宽阔的地方。⑧杨雨舒:《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东北史地》2009年第3期。

此外,学界对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的地理环境的研究也有所涉及。晓辰描述西古城的地理位置,西古城北面是丘陵地带,南面是比较广阔的冲积平原。⑨晓辰:《谈渤海文王大钦茂时期的都城建制》,《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崔顺子、孙学宝描述东京龙原府“辽阔的河谷盆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中温带湿润季候,物产丰富,又东濒大海”。①崔顺子、孙学宝:《渤海“日本道”和珲春地区的开发》,《东北史地》2004年第11期。

国内学界对于不是都城的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地理环境的论述较少。

二、有关渤海国五京变迁、形制的讨论

国内学界对唐代渤海国五京初置时间已有诸多探讨,而五京制度的形成完善发展是研究五京变迁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键点。渤海国历次迁都议题、迁都时间和迁都原因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

渤海国共有4次迁都,两次迁都上京,一次迁都东京,一次迁都中京。国内学术界对迁都中京的年代有分歧。孙玉良认为迁都中京是在文王大钦茂时期,他认为在文王大兴十三年左右,上下限为“文王大兴六年至十三年前后。”②孙玉良:《渤海迁都浅议》,《北方论丛》1983年第3期。丹沙化则认为迁都中京的时间在“武艺之世”③丹沙化:《渤海历史地理研究情况述略》,《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1期。

渤海国历次迁都的原因是学界重点关注研究的问题。认为渤海国迁都为综合原因的有张高、桑秋杰等学者。张高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分析了渤海国迁都上京的原因,认为“迁都上京是渤海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一个措施”,“迁都上京前夕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迁都上京,转移渤海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随之带来经济中心的转移,是一种在短期内见成效的办法”,迁都上京也是渤海国“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具体反映”。④张高:《论渤海迁都上京的原因》,载孙进己、孙泓主编《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5《渤海卷》2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第588页。桑秋杰、高福顺认为:渤海国迁都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⑤桑秋杰、高福顺:《渤海政权迁都考述》,《东北史地》2008年第1期。。

对于迁都上京的原因,学术界讨论得较为激烈。孙玉良指出渤海国迁都“既是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又是解决矛盾的一种办法”。孙玉良认为第一次迁都上京有两个原因:“军事上的原因”和“寻求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地区”⑥孙玉良:《渤海迁都浅议》,《北方论丛》1983年第3期。崔顺子则认为:“是为了加强同日本的相互交往和合作”⑦崔顺子:《唐代渤海时期“日本道”和珲春地区的开发》,《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第2期。。

对于第二次迁都上京,孙玉良认为“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王都的中枢作用。”⑧孙玉良:《渤海迁都浅议》,《北方论丛》1983年第3期。徐学毅认为水灾是第二次迁都上京的原因。⑨徐学毅:《渤海国四次迁都探因》,《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89年第3、4期合刊。

对于迁都中京的原因,丹沙化认为:“与渤海攻黑水部并同唐发生冲突事件或有联系。”⑩丹沙化:《渤海历史地理研究情况述略》,《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1期。

欲探讨唐代渤海国五京制度的变迁,除了对前文所述的五京初置时间的考证、迁都问题的研究,还要对五京制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脉络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学界对此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宏观视角下五京制度的变迁,五京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城市功能、城市现象,城市规划变化,城市之间的内部关联以及五京制度的走向及原因,都是未来等待着学术界去深入探索的课题。

关于五京的形制和规划布局,学界确实有较多的学术成果,这些学术成果也大多涉及五京制度变迁。主要论题有:五京修建和完善的时间及阶段,现存城址为哪个阶段遗存,五京形制、规划布局与唐长安城及洛阳城的关系,五京之间建筑形制及布局比较研究等。

国内学界一致认为,渤海国五京形制深受唐朝影响。其中,以上京城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多。上京城整体布局分为宫城、王城和郭城三部分,城市建设以中轴线布局,这是魏存成、宋玉彬、曲轶莉、赵虹光等学者分别在文章中发表的看法。

李殿福认为渤海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与高句丽城郭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别”、“与唐朝基本一致”。①李殿福:《渤海的考古学》,载孙进己、孙泓主编《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6《渤海卷》3,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第39、49页。赵虹光:《渤海上京城宫殿建制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魏国忠认为渤海国的建筑风格“显然受到当时中原地区宫殿建筑技术和风格的熏陶”②魏国忠:《关于渤海的建筑》,载孙进己、孙泓主编《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6《渤海卷》3,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第71-72页。。楚福印认为上京城仿照于唐长安城,又有作为地方的自己的特色。“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③楚福印:《渤海国之上京城考》,《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17期。刘晓东提出,渤海国早期、中期都城的形制仿照隋唐洛阳城而建,晚期都城在整体形制和内部格局上采用唐长安模式。④刘晓东:《日本古代都城形制渊源考察——兼谈唐渤海国都城形制渊源》,《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姜华昌认为“上京龙泉府仿唐长安城,充分吸取了唐长安城建筑精华。”⑤姜华昌:《渤海上京龙泉府与唐长安城建筑布局的比较》,《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方学凤海详细对比了上京龙泉府和唐长安城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认为渤海国都城是积极学习唐长安城的建筑艺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的。⑥方学凤:《比较:渤海上京龙泉府与唐长安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董智、赵忠认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城建设思想,源自于中原强大的母体文化。”⑦董智、赵忠《浅谈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城》,《建筑文化》2009年第10期。乔莉也认为上京城既深受唐王朝影响,又有渤海地方特色。⑧乔莉:《渤海上京城建筑文化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年第1期。赵虹光认为上京城的布局仿效于长安城,宫殿形制仿照于长安城太极宫、大明宫和洛阳宫。赵虹光认为上京城的风格既不是唐长安城的翻版,也不是渤海国早期都城的延续,而是集各种特色的新兴都城。⑨赵虹光:《渤海上京城建制研究》,《北方文物》2009年第4期。

对五京形制、布局的研究比较集中在上京城的讨论中,魏存成将上京城的布局描述成“郭城呈东西横长方形,宫城和皇城位于郭城北部稍偏西处,皇城在前,宫城在后,宫城左右和北面又各有一个附属区。”⑩魏存成:《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赵虹光则认为宫城在中轴线上,“位于该城的北中部”,从南到北“分别有殿、廊和墙、门等围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宫殿区。”⑪李殿福:《渤海的考古学》,载孙进己、孙泓主编《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6《渤海卷》3,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第39、49页。赵虹光:《渤海上京城宫殿建制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国内学界还对上京城的建筑材料、用门制度等进行了探讨。刘晓东认为渤海国晚期都城“在规模和用门制度上与唐幽州一致”①刘晓东:《日本古代都城形制渊源考察——兼谈唐渤海国都城形制渊源》,《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刘晓东、魏存成:《渤海上京城主体格局的演变——兼谈主要宫殿建筑的年代》,《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陈涛、李相海认为:“根据方位的不同,渤海上京龙泉府的城门建筑在形制上分为殿阁建筑与门道(Ⅰ型)组合和单门道城门(Ⅱ型)两种类型。”并得出渤海仿照了唐城门形式,并且拥有具有自身特色的门型。②陈涛、李相海《渤海上京龙泉府城门建筑初探》,《华中建筑》2009年第7期。张铁宁根据上京城的木装修等建筑元素对上京城进行了复原,认为“上京宫城这种布局仍源于隋唐宫殿。”③张铁宁:《渤海上京龙泉府宫殿建筑复原》,《文物》1994年第6期。董智、赵忠认为东京城“建筑所用材料为木材,建筑是木构,做法应与中原一致。”④董智、赵忠《浅谈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城》,《建筑文化》2009年第10期。岳天懿对西古城、八连城、上京城三座城中的两种不同城门进行了总结补充,并分析了西古城城门的条形基槽技术来源。⑤岳天懿:《渤海都城城门与城墙研究》,《北方文物》2020年第5期。

关于西古城和八连城,学界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崔顺子、孙学宝认为八连城“是一座封闭式城市……以土夯筑、周长2894米,四面墙上各有一城门,城外围有护城河。”“吸收了中原唐城制的精华”⑥崔顺子、孙宝学:《渤海“日本道”和珲春地区的开发》,《东北史地》2004年第11期。魏存成对西古城描述为“城墙夯筑。在中轴线两端的南北墙中间,各有一个门址缺口”⑦魏存成:《渤海都城的布局发展及其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宋玉彬等认为,西古城是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相对于外城,是处于北半部左右的位置。⑧宋玉彬、王志刚、全仁学:《渤海中京显德府故址——西古城城址研究简史》,《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

关于现存的五京遗址保留的是渤海国哪个时期的规模问题,学界一般认为现存遗址的规模并不是单纯为渤海国哪个阶段或者时期的产物,而是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刘晓东、魏存成认为,上京“不仅仅是文王钦茂时始建的规模”,“有相当部分是后代诸王增修、扩建起来的。”⑨魏存成:《渤海遗城址的发现与分期》,《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第1期。

晓辰则认为现存的上京城并不是文王时期的形制,而应该为大仁秀、大彝震以后的。⑩晓辰:《谈渤海文王大钦茂时期的都城建制》,《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而对于渤海中京和东京城现存形制来源于渤海文王大钦茂时期,二位学者观点一致。国内学界将上京城的主体格局演变分为文王时期、成康时期以及大仁秀、大彝震时期,魏存成、刘晓东⑪刘晓东:《日本古代都城形制渊源考察——兼谈唐渤海国都城形制渊源》,《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刘晓东、魏存成:《渤海上京城主体格局的演变——兼谈主要宫殿建筑的年代》,《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宋玉彬⑫宋玉彬:《渤海都城故址研究》,《考古》2009年第6期。、李陈奇⑬黑龙江省文物考古所:《渤海上京城第四阶段考古发掘主要收获》,《文物》2009年第6期。、晓辰⑭晓辰:《谈渤海文王大钦茂时期的都城建制》,《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等均持此观点。

对于五京形制、制度的发展演变,还需要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史料缺失、考古发掘规模有限、研究视角狭窄是目前制约此方面研究深入展开的主要因素。

三、有关渤海国五京作用及其他问题的讨论

五京在渤海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五京制度宪象唐朝、五京制度对辽金等后世政权行政体制的影响、五京对东北地区城市建设的后世影响、五京在东北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国内学界广泛讨论的议题。

有很多学者谈到渤海国五京对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从渤海国封建化进程的角度,杨雨舒认为五京“促进了渤海国的封建化”①杨雨舒:《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东北史地》2009年第3期。;宋玉彬和曲轶莉认为五京是“渤海国政治制度封建化进程的时段性标志。”②宋玉彬、曲轶莉:《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与都城》,《东北史地》2008年第6期。

在五京建设促进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杨雨舒认为五京“对渤海国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③杨雨舒:《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东北史地》2009年第3期。方学凤认为五京等府、州的首府“随着渤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巩固,成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统治中心,是海东盛国时期的繁荣城镇”④方学凤:《渤海城镇浅议》,《延边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杨雨舒和蒋戎认为五京制“对渤海国政局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⑤杨雨舒、蒋戎:《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香港:香港亚洲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关于五京制度反映出的唐文化及制度影响,方学凤认为“五京及都城的建立和发展是渤海社会生产力达到相当高发展的结果,也是渤海向唐朝积极学习的标志”⑥方学凤:《渤海城镇浅议》,《延边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魏存成认为“反映了中原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对渤海影响的广度和深度”⑦魏存成:《渤海城址的发现与分期》,《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第1期。;杨雨舒、蒋戎认为“渤海国五京制的形成与唐朝都城制度发展、演变密不可分”⑧杨雨舒、蒋戎:《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香港:香港亚洲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关于五京制10世纪以后对东北地区各族政权的影响,王禹浪、于彭认为:“无论是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帝国,还是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帝国,都是直接延续和运用了渤海国政权在白山黑水的地域内所确立的五京制度。”王禹浪、于彭由此进而推断:“这种以五京之制而确立起来的多中心地缘关系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作用的体制,是东北民族在东北建立政权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⑨王禹浪、于彭:《近十年来渤海国五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3期。杨雨舒也认为从城市布局上讲,渤海国五京对辽、金产生了深远影响。⑩杨雨舒:《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东北史地》2009年第3期。

国内学界对五京作用的细化分析及五京之间的相互作用、五京和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等论题,研究相对较少,整体上,笼统概括的多,分门别类的少。

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的论题丰富,如上文所述,除五京形成、五京变迁及五京作用外,尚有诸如五京交通、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未曾纳入其中,现暂将这些方面的学界成果定位为“其他”进行综述。

关于唐代渤海国五京的交通研究,有尹铉哲《渤海国交通运输史研究》①尹铉哲:《渤海交通运输史》,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年。,这是国内学界对渤海国交通问题研究较为系统的一部著作。专项研究中国古代交通的《东北古代交通》②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年。、《东北运输地理》③叶宝明、刘家仁、米德长《东北区运输地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著作中也有关于唐代渤海国五京交通的内容。

据史料记载,渤海国有五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即日本道、新罗道、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对于五京和这五条交通干线是什么关系这一学术问题,金石柱、李东辉认为,有三条干道的枢纽位于五京,分别是朝贡道、日本道和新罗道。④金石柱、李东辉:《地理学视角下的渤海史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刘晓东、祖延苓认为除了史籍载明的五条干道外,“确有一条较为固定的交通道路。这条道路,对黑水靺鞨来说,应该就是黑水入渤海道,但对渤海来说,则可称为渤海入黑水道”⑤刘晓东、祖延苓《南城子古城、牡丹江边墙与渤海的黑水道》,《北方文物》1988年第3期。。同样认为黑水道应为渤海的第六条干道的还有孙仁秀和朱国忱。⑥孙仁秀、朱国忱《渤海国上京京畿南北交通道与德里镇》,《大同高专学报》1997年第4期。

关于东京龙原府地位、作用,崔顺子和桑秋杰、高福顺都有所探讨。崔顺子认为“八连城……是日本道的枢纽和出访日本道的重要基地。”⑦崔顺子、孙宝学:《渤海“日本道”和珲春地区的开发》,《东北史地》2004年第11期。桑秋杰、高福顺认为龙源府“是渤海通日本道的起点”,“地理位置相当重要”。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显州是新罗道的中继站,是重要的贸易口岸。⑧桑秋杰、高福顺:《渤海政权迁都考述》,《东北史地》2008年第1期。

关于唐代渤海国五京遗址的保护开发研究,特别是关于上京龙泉府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目前较为热点。早在1985年,黑龙江文物考古所就在遗址所在地设立工作站,后建立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早期的对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研究集中于如何保护、复建。如1990年,魏学臣提出上京城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千头万绪、复杂繁重。重点是“保”和“用”。⑨魏学臣:《谈上京城的保护和利用》,《渤海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出版,1991年。

2006年,黑龙江省颁布《黑龙江省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条例》,由此掀起了一波有关文保的研究热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也逐渐从方向性导向变为具体到某个遗址、具体到某个具体项目。十多年间,从理论到实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陶刚、申佐军认为:“如渤海上京这样的大遗址,面积较大、遗迹复杂、保护状态不一,即应该采用转变多种可逆的形式进行保护与展示。”⑩陶刚、申佐军:《大遗址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就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而谈》,《北方文物》2006年第1期。郭思维、荣玥芳认为:“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出发,以东京、渤海两镇总体规划为契机,通过深入研究,为古渤海国上京城遗址保护寻求一条良性发展之路。”⑪郭思维、荣玥芳:《古渤海国上京城遗址保护性开发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4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4年。

近几年,研究的方向也从如何保护、开发,向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防止过度开发带来的副作用转变。吕丽辉认为:“渤海国历史遗迹与自身的特殊地位,在规划中要时刻考虑到二者(旅游景区开发与历史遗址保护)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有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①吕丽辉:《渤海国历史遗址探微——对渤海上京遗址景区旅游规划之思考》,《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也有部分硕博论文涉及五京遗址的开发保护,如吉林建筑大学张月明“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这五个方面入手,详细阐述渤海五京遗址的价值构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手段。”而且,以东京为例进行了规划设计。②张月明:《基于价值提升下的渤海国五京遗址保护利用研究——以东京龙原府遗址规划设计为例》,吉林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1月。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四十年,学术界对唐代渤海国五京的研究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而不断完善,也从粗略认识渤海国五京到研究五京制度、地位和作用,从方方面面论证渤海国五京与唐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研究内容涉及唐代渤海国五京制度的渊源、五京初始设立的时间、名称及地理位置考证;五京迁都相关问题、五京制度的变迁;五京的建筑形制、规划布局;五京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五京交通道的影响及五京遗址保护开发等。

然而,对于唐代渤海国五京制度的变迁、五京之间的联系、五京和其他城镇之间的关联、五京在不同时期的完善、发展节点及重要作用,探讨得尚不详细。五京与唐长安城、洛阳城对比研究得多,五京与不同时期其他少数民族城市对比研究得少;五京形制布局研究得多,五京城市人口规模研究得少;五京之于渤海研究得多,五京之于东北亚研究得少。类似很多内容还需要学界同仁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对史料的解读展开新的研究。

猜你喜欢

都城渤海研究
夏商时期都城选址简析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A Survey on Teachers’ Strategies of Lead—in in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东周列国都城的植物绿化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渤海国文化浅析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