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介休商帮的崛起及其与当地社会的互动
2022-11-21刘振刚
刘振刚
近年来,明清晋商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明代,晋商的富户集中在山西南部,所谓“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①(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3《江北四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1页。。清中期以后,平阳府、泽州府、潞安府商人之地位下降,太原府、汾州府商人的地位上升。徐珂《清稗类钞》列光绪时山西富商资产在七八百万两至三十万两者14家,其中太原府12家、汾州府2家②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5册)农商类“山西多富商”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07页。这里徐珂并没有列入平遥商人,须知达蒲李家、邢村毛家位列山西票号十大财东。李家日升昌是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先后设35处分庄,1914年歇业。李家在平遥城开设日升通、日升裕、日升达、日升厚、日升宏等钱庄,还经营日新中票号、谦吉升票号、日升祥布庄、日升庆布庄、日升当铺、日升远粮油铺、云锦缀药铺、云锦成药铺,等。李家在天津有东如升、如升大颜料庄,在达蒲村有当铺、杂货铺、绸缎庄、药铺、成衣局、干果店、肉铺等。毛家1864年与人合资开设蔚长厚票号,1920年歇业。1892年又与人合资创办永泰庆票号,1900年歇业。毛家有土地500多顷、林山六七处,在平遥开设晋泰昌布庄和日升烟店等。李家、毛家的资产绝对多于30万两。可能是徐珂统计时遗漏了。。
清代汾州府辖汾阳县(今汾阳市)、孝义县(今孝义市)、平遥县、介休县(今介休市)、石楼县、临县、宁乡县、永宁州。雍正《山西通志》卷46《风俗》所谓汾州府“其地商贾走集”,指明了这一地方突出的经济特征。乾隆年间,李燧《晋游日记》说:“汾[州]平[阳]两郡,多以贸易为生。利之十倍者,无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开设账局。”③(清)李燧:《晋游日记》卷3,见黄鉴晖校注《晋游日记/同舟忠告/山西票商成败记》合订,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73页。李燧的话概括地道出了清代汾州府金融业的基本趋势。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家账局是乾隆元年(1736)汾阳县商人王庭荣在张家口开的祥发永。中国第一家票号于道光三年(1823)诞生在平遥县。据不完全统计,咸丰三年(1853),汾州府商人在京开设账局占北京账局总数的69.52%①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北京、汉口、黄陂、襄阳、光化五地开设当铺有籍贯可考者,汾州府商人开当铺128家,占这五地总数的88.89%②黄鉴晖:《中国典当业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38页。。研究清代晋商金融史,汾州府商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徐珂《清稗类钞》列光绪时汾州府两家富豪全为介休县商人,分别为:侯家七八百万两、冀家三十万两③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5册)农商类“山西多富商”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07页。。介休侯家是《清稗类钞》记载的光绪时晋商首富。1912年的《“支那”年鉴》所列《山西资产家一览表》32 家,其中汾州府3 家,全为介休县商人,分别为:侯家、异家、米家④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94-196页。。介休帮商人财力之雄厚于此可见一斑。介休帮在票号、账局和当铺上独树一帜,容后文论述。本文拟以清代介休县商人为个案,探讨清代汾州府商人的崛起与社会互动。现申述如下,祈请方家指正。
一、清代介休商人崛起的社会经济环境
介休商人在清代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多种社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1.突出的人地矛盾
介休县原名邬县,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始置。秦代置界休县,西晋改名为介休县。介休县地处山西省中部,东北与汾阳县、平遥县接壤,东南与沁源县毗连,西北与孝义县相望,南接灵石县。介休县地势南高北低,形成以山地丘陵为构架,平原盆地交错期间的地形特色,山地、丘陵差不多占三分之二。一句话,山多地少,旱地多水地少⑤(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2《山川》(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3-34页)“水程原额”条:“东河水地五十三顷六十七亩有奇”、“中河水地三十八顷八十五亩有奇”、“西河水地六十顷七十六亩有奇”、“洪山河水地一十六顷七十六亩有奇”、“狐村河水地二十顷一亩有奇”、利民泉“溉地一十二顷七十亩有奇”、灰柳二泉“共溉地二十三顷九十三亩有奇”、谢谷泉“溉地七顷六十一亩有奇”、龙泉与东柳等泉“今溉地十七顷六十九亩有奇”、闷津泉“溉地一顷九十五亩有奇”、龙雨泉“溉地二十五亩有奇”、蒲池泉“溉地十九亩有奇”、龙洞村泉“溉地四十二亩有奇”、龙白沟泉“溉地十四亩有奇”、宋壁泉“溉地一十二亩有奇”、南河泉“溉地二亩”、武屯泉“溉地十五亩”、磨沟泉“与河底泉溉十四村地七顷二十四亩有奇”。嘉庆年间介休水浇地总计2,246余亩,而民地“六千一百四十七顷五十三亩有奇”,也就是说当时水浇地约占耕地的4.3%。。介休县在当时主要种植高粱、玉米、小麦、谷子、黄豆、芝麻、黍子、黑豆、绿豆、小豆、扁豆等农作物,也种水稻。水源、雨量、地形诸种自然条件均不利,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经康雍乾三朝之休养生息,更使介休县人口猛增:康熙年间94,764人⑥(清)王埴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康熙《介休县志》卷4《食货》,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0页。,乾隆三十一年(1766)378,828人⑦(清)王谋文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乾隆《介休县志》卷4《食货》,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页。,嘉庆十八年(1813)595,432人⑧(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4《田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1页。。康熙二十一年(1682),介休“开垦实在成熟地共六千二十顷三十二亩有奇”;嘉庆年间,介休县民地“六千一百四十七顷五十三亩有奇”①(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4《田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1页。。以这个数字推算,康熙年间介休人均耕地约6.35亩,到嘉庆年间约为1.03亩,这个数字小得令人惊奇。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许多介休农民的耕地是少于平均耕地的。以当时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土地是水浇地3至4亩或5至6亩,多的到9 至10亩②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1集。。在清中后期,介休县农民的平均耕地根本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加之收歉无常,大部分农民的生活和生计都容易受到极端情况的影响。当时在介休遇到的最令人沮丧的现象就是贫困。可以说,环境压力、经济压力和人口压力在这里随处可见。正因为“介邑人稠地狭,田亩所产不足养给”③(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总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势必使清代介休农民背井离乡,外出经商,方可养家糊口。
2.区域商业传统
清代一些地方志透露了可以反映这一现象的历史文化信息。顺治《云中郡志》说云中郡商贾“而汾、介居多,踵世边居,婚嫁随之”④(清)胡文烨撰,许殿玺、马文忠点校,许殿玺注释:顺治《云中郡志》卷2《方舆志·风俗》,大同: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第67页。。表明在明代就有许多汾阳、介休人到大同经商。康熙《介休县志》“风俗”条:“万历间邑令史公云:‘每喜士大夫淳朴,有古先民风。独虑民习于奢,几不可训。且崇佛重祷,市利轻生,而少知教子。’”⑤(清)王埴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康熙《介休县志》卷2《地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页。需注意,万历年间介休民众“市利轻生”。乾隆《介休县志》引赵彦复《沃史》说:介休县“而土狭人满,每挟资走四方,所在皆流寓期间,虽山陬海澨,皆有邑人”⑥(清)王谋文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乾隆《介休县志》卷4《风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3页。。赵彦复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其时介休人已经“每挟资走四方”。这两处史料表明起码在万历年间介休人从商风习已经很盛。明成化年间一支范姓人家迁入介休县张原村,第六世范明远走独石口经商,家道日渐充裕。范明长子范永魁在塞上做生意,三子范永斗“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⑦(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9《人物》,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33页。。明后期,张原村范家在商场上已相当活跃。范家字号主要在辽东和张家口。明正德年间,介休北辛武村冀忠始经营杂货。一些介休明代财主的商业在清朝仍有大发展,范、冀两家亦如此。在清以前,介休农民的经营重心逐渐从农业向商业转移。经商已经成为介休人竞相趋赴的致富之门。加之介休周围的灵石、平遥、汾阳等县民众在明末清初外出经商的事迹大量见于记载。明景泰年间,灵石静升村王姓商人就外出经商。雍正年间,平遥达蒲村李占殿在本村制作颜料,销往北京、天津。乾隆年间,汾阳王家在张家口开设祥发永茶庄。这些距介休很近的周边县份民众发迹者必然对介休民众产生刺激,他们“稍有干材者,皆谋生于四方”⑧(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总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为数众多的介休人在外呼亲唤友经商,形成了帮伙。从上述背景出发,就可以知晓,外出经商致富已成为当时一种社会心理,最终导致从商成风。
3.清政府的利商政策和商品经济发展为介休商人的兴盛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清政府在清初多次整顿关津,减轻税额,并有三项特殊政策:一是把关税刊刻在木榜上,竖立在关口,税务公开,这样方便商民监督税吏;二是严格限制牙贴;三是肩挑小贩不用纳税①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287-290页。。这些政策,在中国经济史上意义重大。明以来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一条鞭法的推行,赋税折银,生产者不得不更多出售商品换取货币,大批产品在当地难以销售,不得不远方寻找市场,大大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②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3页。。长途贩运获利丰厚,在辗转、贩运中货币周转慢,垫支很大,就需要借贷,带动了以借贷为中心的金融业的发展。为解决借贷问题,介休商人开设了许多账局,经营存放款业务。范、侯、冀等大商人都经营典当。典当经营,税率很低,“物价值十者,给二焉。其书券也,金必曰淡,珠必曰米,裘必曰蛀,衣必曰破”③(清)李燧:《晋游日记》卷3,见黄鉴晖校注《晋游日记/同舟忠告/山西票商成败记》合订,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73页。。可以说,介休人从金融业上获利兹多。长途贩运促进了地区间的物资交流。清代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往来,日趋频繁。康熙年间,北贾村侯万瞻远赴苏杭贩运绸缎,其子生祥、生瑞继承父业。到生瑞子兴域时,家族生意迅速发展。嘉庆初年,侯家绸布庄已经遍及北贾村、张兰镇、平遥、北京等地。像侯家这样大规模从事绸布贩卖的大商人未必特别多,但当时茶叶、丝绸等长途贩运为介休商人生财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则是事实。介休商人的商业规模扩大后,字号的组织工作更加明确。掌柜承担经营责任,工作人员分工专门化,财东极少亲自指挥商业运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字号的发展壮大。介休商人的资本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膨胀起来。
综上所述,人地矛盾和商业传统对清代介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清政府的政策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为他们牟利发财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加之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清前期水陆驿站干道迅速扩展④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8-65页。。介休商人在此条件下,生意越做越活,资本越积累越多,逐渐形成了驰名中外的“介休帮”商人。
二、清代介休商人的商业特征分析
清代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介休商人,他们的商业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综观清代介休商人,其商业特征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地域上拓展
清代介休商人多以长途贩运性商业起家。随着商路的延长和市场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介休商人的活动范围随之不断扩大。张原村范家在日本贩运铜,还参加在乌鲁木齐与哈萨克的贸易事务。范家在直隶、河南的20个州县设盐店,在北京、张家口、归化、水冶镇有多处字号。北贾村侯家在北贾村、张兰镇、平遥、运城、太原、赵州、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哈尔滨、成都、重庆、西安、广州、兰州等城镇广设字号。北辛武冀家商号除在张兰镇、晋祠、介休、平遥、祁县、运城、太原等本省各地开设外,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西安、三原、沙市及湖北樊城、襄阳、汉口等地,甚至远达四川、云南、蒙古的多伦和库伦等地,其中在樊城、襄阳的字号就有70多家。咸丰初年,清政府为筹集军饷令商号捐银,捐款清单中:北京335人中,计介休县185人;天津131人中,计介休县60人;长沙9人中,计介休县4人①黄鉴晖:《中国典当业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28-29页。。道光年间,阿勒清阿奏书中有“惟太谷、平遥、介休各县民人,多在广东及南省等处贸易”②《清宣宗实录》卷184,道光十一年二月戊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一语。正是“邑人服贾恒数千里,东南抵海,西出玉门,康居于阗,博望侯凿空之迹,履之若户庭焉。北逾沙漠,旃裘酪食晏如也”③(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总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页。,反映了介休商人经商地域之广。哪里能赚钱,就到哪里去。既在国内大小城镇多地经营,还注重在本乡地面做生意。
2.以金融业见长
据不完全统计,咸丰三年(1853),山西商人在北京开设账局210 家,介休商人开设的有118家④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介休人在京开设账局的数量占北京账局总数的44%,占晋商在京开设账局总数的56.2%。据不完全统计,咸丰三年(1853),北京有109 家当铺,介休商人开设的有59 家⑤黄鉴晖:《中国典当业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37页。。作为汾州府商人骨干的介休商人在北京账局、当铺业中取得优势地位。清代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张家口等地,典当基本全是晋商经营;清朝末叶,“上述各地之典当,亦有他省人投资而转让者,惟铺掌伙友等,仍以晋人充当,其中以灵石、介休人居多”⑥陆国香:《山西之当质业》,原载《民族》第4卷第6期,兹据山西财经大学晋商研究院编《晋商研究早期论集(二)》,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34页。。在平遥帮票号中,介休商人亦举足轻重,容后文论述。道光三年(1823),襄阳有13家当铺,介休商人开设的有10家⑦黄鉴晖:《中国典当业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37页。。光绪十七年(1891),介休商人在汉口有15家当铺⑧黄鉴晖:《中国典当业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37页。。宣统元年(1909),西帮驻汉口22家票号就拟设三晋银行一事给总号写信⑨李宏龄:《山西票商成败记》,见黄鉴晖校注《晋游日记/同舟忠告/山西票商成败记》合订,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93-194页。,其中蔚盛长、天成亨、新泰厚、蔚泰厚、蔚丰厚的主东是介休侯家,蔚长厚亦有侯家的股份,在这封信中侯家唱的是主角。汉口的当铺、票号中,介休商人是相当活跃的。在金融业上,介休商人的当铺、印局、钱庄、银号、账局、票号“六行”并举。开办票号实现了介休商人财富的飞跃。金融业是介休商人群体的经济基础,它广受注意。成书于1919年的民国《介休县志》指出,“介休商业以钱、当两商为最”,介休县人外出贸易“在京则营当商、账庄、碱店;在津则营典质、转账。河南、湖北汉口、沙市等处,当商、印行邑人最占多数”⑩张赓麟督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民国《介休县志》卷7《物产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8页。。此时介休票号业已衰败,典当业、账局、印局其实也逐渐萎缩。一定程度上,民国《介休县志》这段话概括了部分清代介休金融业的实力和典当、账局、印局的行商地域。而此前的实力应该更强,行商地域应该更广。
3.行业上渗透,多种经营
清代介休帮商人投资活动频繁,经营领域至广。介休商人的商业多元化令人瞩目,人民群众生活必需的每一类货物,从盐、茶、粮、油、布、铁货、丝绸、瓷器等,几乎无所不包。介休张原村范家在贩运日本铜时,在苏州设立船局,把丝绸、瓷器、药材等运往日本。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范家在宁波与英国商人签订过办玻璃的合同①参韦庆远、吴奇衍:《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兴衰》,《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起着对外贸易的作用。介休北贾村侯万瞻先是远赴苏杭贩运绸缎,后来他的孙子侯兴域及其诸子营销河东盐。侯家经营行业后来发展到杂货、茶叶、钱铺、药店、粮油、染坊、账局、票号等行业。市场波动很大,也要承担风险。介休帮以金融业见长,其账局、当铺、票号之盛更为其他晋中商帮望尘莫及,还开展了许多额外的辅助性行业。
4.区域内外商人的联合
介休商人和本县或县外的商人联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婚姻联合,扩大势力。北辛武村大商人冀家公子娶了平遥县日升昌财东李五典的女儿。北贾村侯荫昌娶了北辛武村冀国定的长女。介休商人和本县及周边县商人多有婚姻关系,互为奥援,形成一个巨大的商业婚约网络。二是合股经营。随着商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往往需要巨额的资本才能应付裕如。在这种形势下,不但一般商人独立难支,即便是介休的富商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合股经营便应运而生。光绪五年(1879),北贾村侯家蔚泰厚有22家股东,其中毛忠恕堂、赵凝瑞堂、程五桂堂、孔德和堂、马笃庆堂、孔安怀堂、范怡和堂等7家外姓股东②《蔚泰厚合约》,黄鉴晖等编:《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589页。。三是大修家谱、联络感情。道光十七年(1837),北贾村侯谨度主持修成侯家家谱10册③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晋中市政协《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编辑委员会:《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5页。,把各支派联合起来。在这样的联合下,必然使介休产生一部分大商人集团。
5.积极向政权靠拢
明末张家口八大商人中的范永斗是介休张原村人。清军入关,顺治帝召见范永斗“诏赐张家口房地,隶内务府籍,仍互市塞上”④(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9《人物》,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33页。,范家成为著名皇商。可以说,清初介休商人就与清政府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介休商人经商是为了求富,一旦致富,就会寻求政治地位。在帝制时代,地方权威的权力地位获得与三个因素直接有关:“财富、学位及其在地方体中的公共身份”⑤张静:《历史:地方权威授权来源的变化》,《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没有政治地位很难取得社会话语权。因而介休商人绞尽脑汁走向官场,一方面以其财力供子弟读书,通过科举道路跻身于官僚缙绅的行列,张原村范家的范清沂在乾隆十三年(1748)考中进士;北贾村侯家聘请五台县名士徐广轩、徐继畲父子为塾师,清代侯家中了举人的有3人:侯理国、侯允治、侯带经⑥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晋中市政协《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编辑委员会:《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6页。;光绪十五年(1889)大靳村王家的王丽中中举人,官至辽州学正;另一方面,清代大开捐纳之例,为介休商人猎取爵衔开了方便之门。北贾侯家16世到22世捐纳的文武虚职官衔达118 个①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晋中市政协《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编辑委员会:《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6页。。介休商人还乐于投资土地。北辛武村冀以和在本县洪山村购买100多亩水地。“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介休商人倾向把投资土地作为商业的副业,走农、商结合的道路。
三、对汾州府社会经济的影响
介休商人的商业创造了非常多的财富,所谓“介邑当乾、嘉间民殷物阜”②(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总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势必对汾州府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繁荣了平遥城的金融业和商业。平遥城在清代是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也是介休商帮重要的生成、集结基地。北辛武冀家宝兴成绸缎庄、乾盛亨绸缎庄、其昌德布庄,北贾侯家蔚泰厚绸布庄、蔚丰厚绸缎庄、蔚盛长绸缎庄、新泰厚绸缎庄(与平遥赵家合股)、天成亨细布庄(与张兰镇马家合股),等等,全设在平遥城。侯家的五处绸布庄在道光六年(1826)改组为票号,冀家的两处绸布庄也在同治元年(1862)改组为票号,侯、冀两家的票号在平遥孕育并脱颖而出。清代平遥总共有过22家票号的总号。平遥商帮票号中,介休侯家有“蔚”字五联号,冀家有乾盛亨、其昌德,介休商人开设的票号占平遥商帮的31.8%。宣统年间,西帮票号21家,其中祁县帮6 家、太谷帮5家、平遥帮10家,“平遥帮为日昇昌、协同庆、百川通、宝丰隆、天成亨、蔚泰厚、新泰厚、蔚盛长、蔚丰厚、蔚长厚”③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5册)农商类“山西票号之沿革”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09页。。这10 家票号中,天成亨、蔚泰厚、新泰厚、蔚盛长、蔚丰厚5 家的主东是介休侯家,宝丰隆是介休洪山村乔世杰参与发起并投资的,日昇昌是平遥县达蒲村商人所开,协同庆、百川通2家是榆次、祁县商人所开。需要指出的是,蔚长厚是毛鸿翙的孙子毛履泰创办的,毛鸿翙在侯家“蔚”字五联号任大掌柜39年。可以说,蔚长厚的资本很大一部分源自毛鸿翙在“蔚”字五联号的收入。蔚长厚也有介休北贾村侯崇基的股份。大体言之,宣统年间平遥帮票号的主体力量是“介休帮”,这是引人注目的历史事实。平遥城的票号有着极大的利润和极强的影响力,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有吸引力的金融中心,榆次县聂店村王家的协和信和协同庆票号、祁县渠家的百川通和汇源涌票号、官吏办的云丰泰和松盛长票号的总号也设在平遥县城。
平遥城是介休商人的主要根据地。每到账期,外地分号的货款、利润都要运回总号结算,每逢结算日,可谓银山银海。西帮票号分祁、太、平三帮,“即以标期而言,山西之标,分为两种;一为太谷标,即太谷一县之标;二为太汾标,即太原府所属之祁县、榆次,与汾阳府所属的平遥、介休之标”④卫聚贤:《山西票号史·序》,《山西票号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1-2页。。平遥城金融业资本的积聚,俨然执全省金融之牛耳,也推动了其他经济领域的进步。这当然与介休商人不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平遥处于一种独特而微妙的地位。作为晋商的经济中心,在其辐射下的晋中地区在整个山西乃至全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平遥城的城市建设,迄今平遥古城依然大体保持着清代的风韵。
其次,活跃了张兰镇贸易。介休县东北的张兰镇,为京陕官道要冲,城墙环绕,建有四门。乾隆年间张兰已形成雄视一方的巨镇格局,“地当冲要,商贾辐辏,五方杂处,百货云集,烟火万家,素称富庶,为晋省第一大镇,与湖北之汉口无异”①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5辑,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年,第714页。(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1《疆域》,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页。。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称为明清时期四大名镇。其时,张兰镇的富庶可与汉口镇媲美,虽有夸张成分,但也显示张兰镇在山西集镇中的地位。平遥县巨贾在张兰镇多有字号,如北辛武冀家的悦盛昌、悦来号、谦盛晋、恒盛茂,北贾村侯家的义顺恒、中义永,等等。清末张兰镇有乾盛亨等3家票号的分号②黄鉴晖等编:《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468页。,这在集镇中是比较少见的。德国地理家李希霍芬看到,张兰镇“到处都是华丽的商铺”,有两种商品交易量很大,一是“铁制品的样式繁多,工艺精湛,在其他地方我都没见过。人们把生铁和熟铁混合,熟铁来自泽州府”,一是“在张兰镇几乎每两间铺子就有一间是卖古董的”③[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著,[德]E.蒂森选编,李岩、王彦会译:《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第407页。。张兰镇每逢单日赶集,三月初一至初十日赶会,九月二十一至三十日赶会,有荫城的铁货、沁州的麻货、浑源的挽具、上党的药材、蒙古的骡马等买卖。
张兰镇的繁华成了路过此地人的诗文、书信、日记中最迷人的主题。祁韵士《抵张兰镇抚今追昔率尔寄慨》云:“二十年前此授餐,今来又复歇征鞍。但闻车马声轰烈,不见金银气郁盘。市上争估嫌价贵,道旁乞食悯衣单。此邦富庶称无比,只恐浮华力己弹。”④(清)祁韵士著,刘长海整理:《祁韵士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年,第27页。陶澍路过张兰镇,称“商贾颇辐辏,为晋省之冠”⑤(清)陶澍:《陶澍集(上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508页。。黎庶昌称,张兰镇“有同知驻此。镇在平时,商贾辐辏,为晋省之冠,今颇减色”⑥(清)黎庶昌撰,黎铎、龙先绪点校:《黎庶昌全集》第一册《丁亥入都纪程》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49页。。翁同龢在咸丰九年(1859)三月十九的日记中写道:“张兰,古张南也。东西两城,西多商贾,东多居民。”⑦(清)翁同龢著,翁万戈编,翁以钧校订:《翁同龢日记》第1卷,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64页。对古玩生意,唐晏夸赞张兰镇“古董肆最多,古物所萃也”⑧唐晏:《庚子西行记》,台北:广文书局,1967年,第27页。。古董业在张兰的走俏,与富商的癖好之风有关。张兰镇商业地位相当可观,其社会经济的繁荣令人瞩目,是清代中国典型的商业转运型市镇⑨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1124-1125页。。直到民国时期,张兰镇仍是“市街数里,护以砖城,其繁富驾乎介休、祁县之上,而张兰镇其尤者也”⑩夏荆峰:《山西旅行记》,见苏华、何远编《民国山西读本(旅行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年,第45页。。张兰镇是商业都会,与一般集镇有明显的差别。
张兰镇“乾隆十七年设立巡检,二十二年裁。移汾州府同知驻此”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5辑,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年,第714页。(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1《疆域》,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页。。区区一镇,驻有正五品的汾州府同知,说明张兰镇的重要性非一般集镇可比。乾隆二十一年(1756),山西巡抚明德在张兰驻员由巡检变为同知的奏折中,指出:“巡检品秩卑微,此等富商巨贾会集之所,或有奸牙蠹棍妄行滋事,既不足以弹压”①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5辑,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年,第714页。。如前所述,明德认为张兰镇“与湖北之汉口无异”。既然张兰镇可与汉口镇匹敌,所以在此驻汾州府同知也就顺理成章。张兰驻员由巡检变为同知,是其商业极度发展的表现之一。
清代介休城乡之所以繁荣,主要得益于该县国内外贸易、金融业的发达。星罗棋布的各地分号与平遥总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平遥和张兰、北贾等镇村与各地分号所在地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和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密切了介休与各地的交往和联系,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起了整合的作用。
再次,增加了民众的财富,促进了乡村景观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不少介休商人因经营得法而发家致富,出现了张原村范家、北贾村侯家、北辛武村冀家、大靳村王家四大商人家族。西北里村刘家、张兰村杨家、大靳村郭家也是介休显赫一时的商业家族。咸丰三年(1853)十月十三日,广西道监察御史章嗣衡章在奏折中说:“臣起伏思国家承平二百余年,德泽涵濡,民殷物阜,四海之广,岂无数十巨富之家。耳目浅陋,然所目击者,如浙江慈溪县之候选道冯云濠,议叙运同衔冯云祥、冯云昆等二人,富约五六百万;内阁中书冯本、冯怀、冯昆等三人,富约三四百万;如山西太谷县之孙姓富约两千余万,曹姓、贾姓富各四五百万。平遥县之侯姓、介休县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榆次县之许姓、王姓聚族而居,计合族家资约各千万。介休县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十计。”②黄鉴晖等编:《山西票号史料(增订本)》,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52页。章嗣衡点名的富户共八姓,晋商占七姓,其中“平遥县之侯姓”应该是介休北贾村侯家,因为,清代平遥侯姓没有“三四百万”的大户,北贾村侯家“蔚”字五联号总号在平遥。所以,这七姓富户当有两姓是介休商人。“百万之家以十计”的介休已成为商人渊薮,他们把所得利润返回家乡,修建起宫殿式的宅院和坚固的堡寨。介休乡村在清朝中后期展现出新的面貌。路过北贾村,可以看到非常雄伟的三个堡。明嘉靖年间,北贾村就有旧堡。乾隆元年(1736),北贾村侯家在旧堡南另建新堡,乾隆二十一年(1756)又建一个新堡。三个堡构成了北贾村村貌。堡内祠堂、庙宇、院落等一应俱全。侯培余当家时,在旧堡和新堡建造两处新宅院,加上以前侯家所建院落,形成了近百户高宅深院的规模。光绪年间,北辛武村冀氏四兄弟各自建立起独立的大院,冀以和建的是带花园的庭院。他的花园名“乐天园”,其间奇花异草、雕梁画栋、水榭花坞,十分美观;花园南面还修了一座仿照绵山景致的“假绵山”。介休商人聚落多有堡墙和深宅大院,兼有宗祠、花园、寺庙、戏台点缀其间,独具风情,别有天地。光绪年间,黎庶昌由贵州入四川经陕西,渡黄河入山西,其《丁亥入都纪程》记录了其在介休的感受:“街市极繁盛精整。渡河后,至此始见富实气象。”③(清)黎庶昌著,黎铎、龙先绪点校:《黎庶昌全集》第一册《丁亥入都纪程》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49页。这是综合他一路观察后,发出的深沉感叹。介休精美的建筑北后是介休帮商人雄厚的经济实力。
康熙时介休民众“而婚嫁无百金之聘,宴会无山海之珍,犹有勤俭遗风焉”④(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4《风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页。。其时,介休商人不太富裕,他们衣着朴素,勤俭持家,民风淳朴。介休农村商人多聚族而居,他们致富后,一座座宫殿式的院落群形成了庞大的商人社区,其豪奢风雅的生活消费方式流衍传播,对于当地社会风俗之隆窳,无疑影响颇大。到了嘉庆年间,介休“婚丧之用或至十倍于昔”①(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4《风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页。(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总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张兰镇“商贾丛集,山右第一富庶之区,然风气奢靡”②(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介休商人家女子“富者被曳罗绮坐食”③(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地理志·风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页。。所谓“勤俭遗风”已经成为历史记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已消磨殆尽。特别是到了光绪年间,伴随着介休商人财富的如日中天,介休已由民情淳厚,“一变而为奢华,再变而为僭越”④(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总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页。。当时介休县流传着:“介休县有三不管,侯奎灵哥二大王。”⑤冀孔瑞:《介休侯家和“蔚字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1辑,1965年,第114页。侯奎是北贾村侯家阔少,灵哥是北辛武冀家公子冀维聪,二大王是大靳村郭家二少爷郭寿先。一次侯奎在太谷一绸缎庄吃了顿饭,饭后掌柜的请他选购些绸缎,他便把店里绸缎全部买下;冀维聪听说此事,也不甘示弱,恰巧一家钟表店请他吃饭,饭后他把店内钟表全部买下⑥参冀孔瑞:《介休侯家和“蔚字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1辑,1965年,第115页。。富家子弟群居终日,无所事事,热衷于相互攀比、夸侈斗靡。致命的是,“吾介富室生子尽多聪俊,而不教之读书”,不读书“其亲近者必无正人,其知识者必无高见”⑦(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地理志·风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页。。
复次,富裕起来的介休商人兴办近代企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一时成为时尚。光绪四年(1878),大靳村商人郭可观提倡蚕桑,“置北坛地一顷二十余亩为桑园。城南街设机房”⑧张赓麟督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民国《介休县志》卷7《物产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7页。。光绪三十年(1904),商人罗聊图、张秉良设立广丰织布公司⑨张赓麟督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民国《介休县志》卷7《物产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7页。。侯家蔚丰厚的掌柜李宏龄曾发动山西票号改革。1916年蔚丰厚票号增资改制为蔚丰商业银行。介休商人推动了介休和平遥企业的近代化。
在介休商人雄厚的资本加持下,清代汾州府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迅速。张原村商人范毓馨,“雍正十一年岁饥,即出白金二千赈济,里中无不德之”⑩(清)王谋文纂修,侯清柏点校,刘保全督刊:乾隆《介休县志》卷10《孝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0页。。介休在百余年没有捐赈,“良由邑多富户,足养贫民”⑪(清)陆元鏸纂修,侯清柏标断,刘保全督刊:嘉庆《介休县志》卷4《风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页。(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总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北辛武商人冀国定,“嘉庆甲子、乙丑旱,出粟赈饥”⑫(清)李敦愚编辑,侯清柏、封和安标断,刘保全督刊:光绪抄本《介休县志·建制志·学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北辛武冀家在冀以和当家时,出资整修了在北辛武村的七座庙宇,并且参与投资在真武庙修建琉璃牌楼一座。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六年(1856),平遥县整修城墙和护城河,管理工程账簿的是协庆义等24 家字号,其中新泰厚、蔚盛长、蔚泰厚、蔚丰厚、天成亨主要是介休侯家股份的票号;捐银最多的三家字号是日昇昌、蔚盛长、蔚泰厚,各为400两①高锡琳:《平遥县筑城开河记》,史若民、牛白琳编著:《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1-244页。,这三家字号侯家占两家。可以说,这次平遥整修城墙和护城河,介休北贾村侯家是出了大力的。介休商人的善行义举,提高了商人的声望,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确实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福利。
小 结
通过上文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初步认识:
其一,清代介休人投身于商业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环境压力、经济压力和人口压力是主要因素。介休之前已有区域商业传统,到了清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大环境有利,介休商帮实现了大发展。
其二,清代介休人的商业呈现网点广泛、行业渗透、注重金融业的特征。介休商人的字号几遍大半个中国,往往行业上渗透,多种经营。以典当、账局、票号等金融业见长,开办票号壮大了他们的实力。大商人往往集商人、地主与官僚身份于一身。
其三,清代介休商人与汾州府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介休商人的经营活动加快了平遥帮票号的发展进程,活跃了张兰镇贸易。推动了介休和平遥企业的近代化,引起本县社会风气变化。他们的公益活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