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

2016-03-09方钢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北魏都城洛阳

方钢

【摘 要】 文章梳理了北魏古都洛阳都城变迁史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50年代汉魏洛阳故城开始发掘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关于北魏洛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主要有:城市规划布局的相关研究,关于里坊制度的研究,关于佛寺石窟的研究,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并分析了北魏洛阳城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欠缺方面,提出以后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北魏;洛阳;都城

受汉文化影响的北魏孝文帝接受了李韶等大臣的“洛阳九鼎旧所,七百彼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的建议,于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太和十九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1]北魏洛阳城在洛阳的历史变迁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中国的历朝古都中也十分具有代表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北魏都城洛阳的相关研究成果不少,现按研究内容作简要概述。

一、城市规划布局的相关研究

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曹魏、西晋首都洛阳的基础上加以改建的,城址相同,所以对北魏洛阳城遗址的研究往往涉及汉魏时期,以期作完整研究。关于北魏洛阳城的城市规划布局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址、城垣、形制、金墉城的相关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成果较少。建国前,劳干《北魏洛阳城的复原》,依据《洛阳伽蓝记》、《河南志》以及正史、考古等方面的资料,复原了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图,这是关于北魏洛阳早期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随着20世纪50年代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发掘,太学、灵台遗址被发现,金墉城和洛阳小城的位置得到确定。此后的1962年、1972年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基本探明了大城垣墙、门阙、街道、护城河和金墉城的范围和布局,东北角的殿台仓厩等遗存,还探明了永宁寺和宫城的范围。7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工作逐渐深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主要包括汉魏洛阳城外郭城、城垣、城门、水道、金墉城、太学与灵台遗址、出土器物等的考古发掘和研究。[2]考古工作的深入对于北魏洛阳城的认识起到了推动作用,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学者们通过对北魏洛阳城城内建筑和外郭城布局的研究,提出了北魏洛阳城是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时期,基本认同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具有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作用,在古都研究中地位十分重要。[3]

另外,对于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城市的结构之上,开始从城市的水利、环境及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研究更加饱满。王铎《北魏洛阳城规划及其城史地位》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不仅探讨了城市的形制,而且对北魏洛阳城的功能分区规划以及城市水利、绿化、城市景观的规划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得到延伸。[4]随后刘曙光、金大珍等也对北魏洛阳城的形制与环境、水利等做了相关研究。2009年谢美婧的硕士论文《北魏洛阳城的营建》从气候变迁的角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3D—MAX技术,综合古建筑学、古地理学、古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北魏迁都洛阳的经过以及都城的原貌进行了新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二、关于里坊制度的研究

里坊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历来很受学者的青睐与关注。赵福茹《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浅识》认为洛阳里坊的不规整排列和分布以及坊墙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墙最终被突破。张剑《关于北魏洛阳城里坊的几个问题》利用墓志资料,着重探讨了北魏洛阳里坊的辖县及坊里与乡里、里坊居民等相关问题,并对北魏洛阳城里坊数目等问题进行考证。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对里坊命名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发现洛阳现存的乡、里名称反映出其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承袭晋制而向隋唐变迁的趋势。其《北魏迁都后官贵之家在洛阳的居住里坊考》,认为官位相从、聚族而居、等级差别、四民异居是里坊分布特点差异的主要原因。赵海丽《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里坊形制》,贾文慧《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都以《洛阳伽蓝记》为资料,分析了影响里坊形制发展的因素,并对北魏洛阳里坊的结构布局进行了相关研究。李久昌《北魏洛阳里坊制度及其特点》,指出北魏洛阳里坊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如里坊布局益发棋盘格状化,里坊分区益发等级化,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里坊管理益发严格化,与市场结合益发紧密化。这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里坊制度自此基本定型。可以看出,对于北魏洛阳城里坊的研究从最初的里坊规划布局等基本问题逐步深化,开始探讨影响里坊布局的原因以及北魏里坊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不得不说这是十分必要的。

三、关于佛寺石窟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魏洛阳城内佛寺众多,要完全了解北魏洛阳城,对于城内佛寺石窟的研究必不可少。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永宁寺上,这与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的详细程度有很大关系。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佛教寺院,196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对永宁寺遗址进行初步勘查,随后对寺院的木塔基址和南门门址、西门门址等进行了发掘。[5]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关于永宁寺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霍宏伟《洛阳北魏永宁寺建筑艺术及其历史地位》,探讨了永宁寺周边的建筑布局和环境,认为它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狂热宗教崇拜的典型代表和社会畸形现象的具体表现,但同时也是北魏时代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平。[6]杨鸿勋复原了北魏时期壮观威严的永宁寺。[7]对于之后研究永宁寺提供了十分直观的形象,意义重大。此后钟晓青《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探讨》从永宁寺构架及结构出发,对北魏中后期木构佛塔的设计、技术及风格演变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张驭寰《对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的复原研究》,利用考古和文献,从十五个方面进行推测,复原出塔的式样,并指出塔高110米是接近实际的。可以看出九十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永宁寺的考古发掘、建筑结构等基础性研究上。

此后的研究越来越宏观,视角也更加多样化。薛瑞泽《读〈洛阳伽蓝记〉论北魏洛阳的寺院园林》从寺院园林的植物、构成、文化特色进行了论述,指出寺院园林的昌盛与北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是密不可分的。王铎《北魏洛阳的佛寺园林》从佛寺园林产生的背景、社会功能、园林类型、园景构成及其文化艺术特质,阐述了佛教文化在北魏洛阳园林空间中的巨大作用。一些硕士论文也开始研究该领域,并且具有一定的价值。2008年石媛媛《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的佛寺建筑》,从建筑史、宗教史的角度对洛阳佛寺的分布规律、形制布局、建筑特色进行了总结和分析。2010年刘加全《北魏洛阳永宁寺研究》,不仅对北魏洛阳永宁寺的物质层面进行了梳理,而且从政治和权力的文化层面上研究和认识永宁寺,使人们对永宁寺的敏感地理位置、惊人的高度、佛塔功能的转变等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

四、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

北魏洛阳城在孝文帝迁都后一度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大都市。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关于古都洛阳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王珍对北魏洛阳城“里坊市制度”和“市的设置”等问题的探讨,描述了北魏迁都洛阳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景象,并且指出繁荣的原因是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改革,但是随着政治不稳定和战乱的到来,这种繁荣很快衰退。[8]这是较早关注北魏洛阳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后袁成铎《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洛阳的经济和文化》,以《洛阳伽蓝记》为基础,对北魏洛阳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信息进行了还原,为我们呈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段鹏琦《从北魏通西域说到北魏洛阳城——五六世纪丝绸之路浅议》,对北魏洛阳在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肯定了北魏洛阳城发达的社会经济和重要的国际地位。[9]张振玉指出由于受地理条件、时代原因以及城市本身所负担的特殊历史任务的影响,北魏洛阳城市经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手工作坊分布合理,利于管理;商业生产围绕统治阶层,出现单一化趋势;寺院经济独树一帜;对外贸易发达。这些都导致了洛阳城市商业的畸形发展。[10]还有一些研究以《洛阳伽蓝记》为基础,对北魏洛阳工商业、城市居民的饮食、城内中外文化交流进行了研究。但总体来说,关于北魏洛阳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需要进一步的深入。

五、总结与展望

北魏洛阳的研究,是古都洛阳研究的一部分,相比于汉晋以及隋唐时期洛阳的研究,北魏洛阳城的研究成果稍显单薄。以上综述和回顾,限于篇幅,很可能挂一漏万。但可以看出,北魏洛阳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很多研究还是停留在城市的规划和空间结构的研究上,而没有很好地揭示出城市结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间的深层次原因。北魏洛阳城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它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空间”,有很多的因素包含其中。(2)由于史料的限制,对于北魏洛阳城中佛寺、社会经济等的研究往往以《洛阳伽蓝记》为蓝本,虽然这些研究可以还原当时洛阳的一些面貌,但仅仅从此出发,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今后的研究还需要结合更多的文献以及考古资料来进行。而且大多数的研究还只是还原当时的市场状况,对于背后原因的分析缺少系统的论述。(3)关于北魏洛阳城佛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永宁寺,而且侧重于对佛寺建筑结构、布局、特点的研究。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文章开始探讨寺院经济、寺院园林以及佛寺繁荣背后的社会原因,但是还远远不够。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论述时应该考虑南北朝大环境、鲜卑民族自身特色、统治者的态度、佛教宣扬的精神及其传播方式、士族文化等因素。

当前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对于洛阳来说也是一次机遇,《洛阳伽蓝记》卷五就有宋云、惠生出使西域的详细记载,可以说北魏洛阳城也是丝路上的重要一环,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点。另外对于北魏洛阳文化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北魏作为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汉化的过程对于都城的形制、结构以及都市经济和文化、里坊规制、寺院建设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也是今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相信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今后关于北魏洛阳的研究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和发展,这对于洛阳古都地位的提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汉魏洛阳故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李久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洛阳古都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 王铎.北魏洛阳城规划及其城史地位[J].华中建筑,1992.2.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北魏洛阳永宁寺西门遗址发掘纪要[J].考古,1995.8.

[6] 洛阳市历史协会.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7] 杨鸿勋.关于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草图的说明[J].文物,1992.9.

[8] 王珍.略论北魏首都洛阳的工商业[J].史学月刊,1984.6.

[9] 洛阳市地方志委员会.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0] 张振玉.北魏首都洛阳城市经济[J].华夏文化,1997.4.

【作者简介】

方 钢(1988-)男,河南鹤壁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2013级硕士生.

猜你喜欢

北魏都城洛阳
唐代诗歌中“女性与盛衰”主题与都城文化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夏商时期都城选址简析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东周列国都城的植物绿化
硬脖子的洛阳令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北魏乐籍制度考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