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022-11-21

高教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涵义儒家论语

魏 武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组织部,广西 南宁 530007)

一、前言

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重要使命中的其中两项,这两大使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高校必须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文教育之中,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儒家文化中的精华,即儒家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在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代,更加需要将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大学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文明进步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儒家优秀文化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元素

儒家优秀文化中具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儒家优秀文化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元素,有助于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现路径。

儒家优秀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其中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元素。剖析如下。

(一)“仁”的内涵及人文素质教育元素

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阐释了“仁”的本义。儒家从仁的本义“对亲人的爱”出发,极大拓展了“仁”的内涵。从这些内涵中,可以挖掘到不少人文素质教育元素。

“仁”的内涵之一:“亲亲”,对亲人的爱。儒家深入阐释了“仁”的这一本义,如,《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主张人人都要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爱自己的亲人,就是“仁”德。《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仁”在实质上就是要善待自己的亲人。《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统治者带头爱自己的亲人,则“仁”德就会在老百姓中蔚然成风。

当代不少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家庭无微不至的关爱,有的父母甚至溺爱孩子,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家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从“仁”的“亲亲”这一涵义出发,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大学生关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从而构建起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教育引导大学生感恩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仁”的内涵之二:“博爱”,对他人以及世间万物的爱。“仁”的这一涵义体现在儒家主张人与人之间都应互相关爱,包括对世间生命的爱,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如,《论语·八佾》“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均体现了儒家主张应当博爱、建立人人互相关爱的人情社会。“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反映了儒家对万物心怀仁德、使万物和谐共生的主张,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与现代社会的环保思想相吻合。

当前有的大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爱的教育,导致缺少爱心,不懂得如何关爱他人,比较任性,对他人不友好,不懂得尊重人。有的大学生甚至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不善于与人相处,很难交到朋友。还有的大学生缺少同情心,生态文明思想和环保意识匮乏。从“仁”的“博爱”这一涵义出发,可以对大学生开展爱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心,使其对周围的人抱以爱心进行交往,只要人人之间互相仁爱,世间就会充满人性的温暖。也可以通过教育一些大学生纠正自我中心意识和自私自利思想,使他们能够适应一个人人应当得到平等关爱的集体环境,能够以更加健康的心态融入班集体,适应校园生活,并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对大学生开展人道主义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同情弱者,爱护环境,激励大学生做生态环保政策的坚定执行者。

“仁”的内涵之三:“克己”,自我约束,增强对自己的修养。“仁”的这一涵义体现在,儒家主张一个具有“仁”德的人必须加强自己的约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说的是要做到克制自己,做一个文明的人。《论语·阳货》“子张问仁。孔子曰‘恭、宽、信、敏、惠……’”,说的是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要从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当前有的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引导,导致缺少自我修养,有的穿着不得体,语言粗俗,行为粗野;有的不遵守纪律,在公众场合抽烟、上课睡觉,等等。从“仁”的“克己”这一涵义出发,可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教育,使之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做一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大学生,从而为将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二)“义”的内涵及人文素质教育元素

“义”的内涵之一:“正道”,人应当走的是正确道路,应当做的是正确行为。《孟子·离娄上》“义,人之正路也”,强调人要走正道才是“义”。朱熹《四书集注》“义者,行事之宜”,做正确的事才是“义”。

当前社会上信息来源渠道广阔,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歪门邪道,毁了自己的一生。从“义”的“正道”这一涵义出发,可以教育大学生行事要正,走正道,不搞歪门邪道,也不走极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义”的内涵之二:“正义”,人们心中正确的价值判断。《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指要有正确的义利观,面对金钱和利益时要首先想想是否符合正义,不符合正义的利益不能接受,要多明白道义,少追求私利。《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则强调的是要维护正义,见义勇为,要有社会责任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不正确的义利观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对于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等不正确的行为不能以鲜明的立场反对,甚至有的还赞同、效仿这种行为。有的大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没有见义勇为的担当。从“义”的“正义”涵义出发,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正确的方式和途径获取利益,而不能见利忘义,甚至发不义之财。同时,可教育大学生增强担当意识,见义勇为,勇担社会责任,树立正气。

(三)“礼”的内涵及人文素质教育元素

“礼”的内涵之一:“礼仪”,一系列行为规范。《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礼记·冠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均表明了“礼”表现在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上,规定了人们应该怎样穿着、怎样说话、怎样行动、怎样待人接物。《孟子·公孙丑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说的是人与人交往时做到恭敬辞让,就能够和谐相处。

当代大学生中有些人不注重礼仪,认为那些是过时的东西,说话做事喜欢任性而为,有的甚至满口粗俗语言,与人交往不懂礼让,没有表现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文明礼貌。从“礼”的“礼仪”这一内涵出发,可以对大学生加强文明礼貌的教育,改掉不文明的习惯,做一个文明守礼的大学生。

“礼”的内涵之二:“礼制”,一系列社会制度规范。“礼”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形成一系列制度规范。《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这一系列礼制,人们在社会上将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做。《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儒家主张对于一系列礼制的使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当今社会虽然没有了古代社会的繁文缛节,但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不可避免地要有一系列制度规范,学校有校规校纪,工作单位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的大学生叛逆心理比较明显,不遵守校规校纪,总喜欢做一些出格的事。这样的学生毕业以后也无法适应单位的制度和社会上的一些规矩。对大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和规矩教育,使他们在学校就能纠正自己的不当言行,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从而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四)“智”的涵义及人文素质教育元素

“智”的内涵之一:“好学”,认真学习知识。《中庸》“好学近乎知”,儒家主张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运行规律,具备知识和能力,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等等,则阐述了学习方法。

当前有的大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娱乐活动,不喜欢读书,静不下心来学习。有的学习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知识掌握不深不牢。从“智”的“好学”这一涵义出发,可以对大学生开展学风教育,使他们树立好学的思想,形成爱学习的好习惯,静下心来学习,通过学习知识创造美好未来、报效祖国。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如通过多问问题,多记忆、多实践、多复习等,强化学习效果。

“智”的内涵之二:“明理”,明辨是非。《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分清是非、善恶,才能算一个智者。不分是非、不明事理,就算不上一个聪明的人。

当前社会多种思潮涌现,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如果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就会丧失正确的立场,得出错误的观点,甚至走上为非作歹的道路。从“智”的“明理”这一涵义出发,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是非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和善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而学会站在较高的层次,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世界,明白真正的道理,以大聪慧处世,而不是耍小聪明,害人误己。

(五)“信”的涵义及人文素质教育元素

“信”的内涵之一:“诚信”,做人做事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说明诚信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说的是要想交到朋友,必须做到诚信。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一些违背诚信、唯利是图的现象,不守信用、弄虚作假、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时常出现,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有的大学生出现作业抄袭甚至考试作弊的现象。从“信”的“诚信”这一涵义出发,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首先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能做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的事,有损于诚信的美德,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涯留下污点。同时要以诚信待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与别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信”的内涵之二:“信任”,取得别人的信赖。《论语·公冶长》“朋友信之”,说的是应当取得朋友的信任。《论语·颜渊》“民无信不立”,说的是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无法治理。

从“信”的“信任”这一涵义出发,可以教育大学生为人处世要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取得别人的信任。同时,要与值得信任的人相处,防止被网络诈骗等不法分子所诱骗,吃亏上当。

三、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将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多种渠道加以落实,也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参与。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加以落实。

(一)思想上要重视,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我们利用前人的智慧、结合时代精神,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靠高校就能解决的事,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发力,系统推进。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以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规划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要重视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从人才培养的规律出发,树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促进高校认真落实人文素质教育工作[1]。同时,全社会都应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形成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上要改革,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

高校应发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一是转变教育理念,弘扬儒家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作为办教育的基点。从儒家优秀文化教育入手,拓展大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大学生自觉加强人文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提高,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2]。二是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应当在高校开设儒家文化系列教程,如“论语解读”“儒家文化”等系列人文课程,使大学生在认真学习《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掌握儒家优秀文化的精髓,筑牢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建设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师资队伍。以儒家优秀文化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言传身教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3]。同时,配足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高校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指导大学生学懂学透儒家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三)实践上要强化,形成健全的实践机制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是通过实践锻炼使人文教育成果得到固化和深化。一是营造鲜明的人文教育环境。可以建设以儒家优秀文化为重点的雕塑小品、文化广场,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载体,以儒家经典语句为标识,以儒家文化要义为精髓,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儒家经典诵读、儒家文化知识竞赛、儒家文化体验等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和领悟。三是加强中国文化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对儒家优秀文化的理解应用,在实践中接受感恩教育、爱的教育、文明教育、诚信教育等,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评价上要引导,形成正向的激励效应

推动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当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一是改革学生评价内容,激励学生自觉接受儒家优秀文化教育。学校将以儒家优秀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成绩考核和学分管理,对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儒家优秀文化。二是改革学校评价内容,激励学校加强儒家优秀文化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将高校开展以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工作考核、达标评估或教育教学评价中,激励高校认真开展儒家优秀文化教育,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儒家优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应当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挖掘儒家优秀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素质教育元素,有助于启发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思考。从多维度探索儒家文化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可以为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涵义儒家论语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俄语名词指代喻人表现力及修辞色彩
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分析
论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