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索
——以四川农业大学“优标进课堂”活动为例
2022-11-21郭雪婷李晓辉
郭雪婷,李晓辉
(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一、前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都反复强调了榜样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榜样教育以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来影响受教育者,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观念、行为和品格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挖掘榜样资源,将榜样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充分发挥好榜样人物的引领示范功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办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3]。运用榜样教育讲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唱响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旋律。
二、榜样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耦合性
榜样教育是伴随着人类教育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手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迄今为止,榜样教育仍是重要的教育方法[4]。学生榜样是实施榜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厘清围绕学生榜样开展的榜样教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耦合性,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榜样教育在课堂中的创新运用,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教学主体耦合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5]。善于把客体转化为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6]82。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学生作为客体,容易形成机械的服从和顺应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创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当教师主讲时,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当学生榜样分享时,学生榜样则成为了教学主体,教师和其他学生成为了客体。这种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及相互转化实质上是精神交往,也是现代精神交往民主性的体现。通过教师、学生榜样和其他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与分享讨论,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学生-教师”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主体的耦合有助于改变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割裂开来孤立进行探讨的思维[6]74,从而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教学目标耦合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榜样教育在教学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生榜样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分享,不仅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理解教材内容,更是为了受教育者能够通过学生榜样的真实经历,使受教育者向榜样看齐、靠拢,最终成为榜样。这是学生榜样对受教育者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并要求受教育者持之以恒的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在学生榜样的带领和鼓舞下,勇于挑战、敢于提升,自觉成为新时代“四有”青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资源耦合
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教学有效开展的各种素材或条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讲好人生的青春之问、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基础等理论知识,需要辅以相关教学案例,以形成大学生易于理解且具有一定核心价值导向的教学资源。学生榜样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源,一定要挖掘好、利用好。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榜样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奋斗心得凝练总结为教学素材,协助教师帮助受教育者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以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科学内化与自觉外化的紧密结合,让知识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使受教育者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更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等系列问题。教学资源的耦合有利于壮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一做法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还让教学资源鲜活起来。
(四)教学过程耦合
教学过程是教学从开始到结束的实施过程,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不同视角出发,教学过程可拆解为不同的要素构成:顾明远的“三要素说”,张楚廷的“四要素说”,张传燧的“七要素说”等,但核心仍离不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体这三要素。以学生榜样开展的榜样教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主体上具有耦合性,此处主要讨论教育介体的耦合性。教育介体主要指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整个因素,如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活动形式等[7]137。“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是立足于教材,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媒介,培养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围绕学生榜样开展的榜样教育是以学生榜样的优秀事迹为依托,通过生动有趣的表现方式,培养大学生向学生榜样看齐,争做优秀新青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与围绕学生榜样开展的榜样教育皆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7]132。因此,榜样教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耦合,能有效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复施教问题,进而提高榜样教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索
四川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百年建校历史,培养了众多榜样人物,如希望集团创始人陈育新,在疫情中无私奉献的“雨衣妹妹”等。为更好发挥榜样人物的标兵作用,四川农业大学多措并举,创造性地开展“优秀学生标兵进课堂”(以下简称“优标进课堂”)活动,大力推动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落细、落地,并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以及师生的广泛支持,教育效果显著。
(一)实践创新
首先,部门联动,推动“优标进课堂”制度化实施。“优标三校区巡回交流会”是“优标进课堂”的前身,由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相关新闻报道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虽然活动反响热烈,但其受众限制于会场的容量,且活动性质停留于经验分享会。为培养更多大学生“见贤思齐”意识、厚植思政情怀,“优标进课堂”代替了“优标三校区巡回交流会”活动。“优标进课堂”活动是由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与校学生工作部(处)于2016年始联合开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目前已成功举办6届。其中,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对“优标”进行采访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教研室则主要负责将“优标”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挖掘和升华,并确定“优标”分享的主题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与校学生工作部(处)是教学科研单位和管理服务部门的联动体现,既能确保活动的学术性,也能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保障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其次,资源开发,科学建立“优标”资料档案库。“优标”的诞生将历经硬性条件自筛、学院遴选答辩、学校遴选答辩以及情况公示(群众监督)等流程。“优标”评选结束后,学校及时对每一位“优标”进行单独交流访谈,深挖“优标”背后的励志事迹,将其成长历程和心得体会以照片、视频或报道、推送等形式进行存档,并整理成文,在保证其真实性、代表性的前提下,将“优标”故事凝练总结,挖掘其中的榜样精神,探寻其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连接。换言之,将“优标”的所有材料按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理论知识的主题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相应的“优标”资料档案库,促进榜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优标”资源的合理使用。
再次,内容衔接,精准对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主题。大学生不仅从“优标”的分享中获得真实体验,还能深入认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知识。在凝练总结“优标”故事后,要选择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的主题进行分享,让“优标”案例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比如,有一位“优标”曾分享自己从“文”转“理”的艰辛过程,因其基础薄弱导致课程学习十分吃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主动适应,与老师同学积极沟通交流,不仅在知识掌握上进步显著,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位“优标”的事迹恰好与“辩证对待人生矛盾”主题相契合,通过他的分享,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斗志,还让大学生深切领悟到辨证对待人生矛盾的重要性。
(二)主要成效
首先,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可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先接触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探索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关系,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的课程。但由于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致使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基于此,学生榜样可以说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行走的教辅”,每一位学生榜样的成长历程都离不开品德修为的锤炼,他们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知、外化为行,且现身说法,创新教学模式,更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课堂的亲和力,让大学生在榜样精神的引领下,主动探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其次,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可知。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内容并不陌生,很多内容都是人生课题的具体呈现,处理好这些人生课题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可协助教师及时引导大学生审视人生课题,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知。学生榜样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的经验分享以及对话答疑,使聆听的大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交流、思想的传递、理念的延续对“优秀”有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学生榜样通过自身经历生动回答了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人生课题,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内容更加具象化,促进了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的深入学习,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可知。
再次,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更加愿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且唯有通过实践方能理解、完善、升华理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课程。仅从这一点来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举措。学生榜样在宣讲中着重分享大学生活规划、高效率学习方法、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恰当的待人接物方式等。实际上,不论是对理想的坚守、对祖国的热爱还是对志愿服务的积极参与,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理论都体现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大学生通过对学生榜样分享的具体方法或精彩的人生历程进行模仿学习,能避免知识和行为出现“两张皮”现象,进而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内容更加有得学、值得学、容易学。
四、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经验启示
(一)重视学生榜样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学生榜样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协同发挥榜样示范功能,是社会中向上向善价值观的人格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学生榜样,更能亲切、生动、具体呈现出面对价值、追求、利益等人生课题时,大学生抉择的正确示范,以实现学生榜样鲜活教学资源、夯实教育效果的教学价值。学生榜样所展现的朋辈力量是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学生榜样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从书本到实践、课堂到生活,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尤其为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点亮指路明灯,陪伴其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8]。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大举措,在操作中要力戒形式主义,力争落到实处。
一是强化宣传。通过校园新闻报道、微信推送、海报展板等宣传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学生榜样的关注度,为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奠定基础。同时,要在学校官网设置学生榜样事迹报道专栏,使校内外师生更易了解学生榜样的先进事迹;与学生榜样相关的微信推送也要提高质与量,将榜样故事深入人心。但要注意不能过度宣传,避免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与自卑心理。
二是落实实践。学校要支持部门联动、密切协作配合,将学生榜样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真正用上、用好、用活。除此之外,学校也要主张让学生榜样走下答辩台、走出荧屏、走进课堂,让更多大学生与学生榜样面对面沟通交流,提高对话的实效性。强化宣传、落实落细,重视学生榜样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思想力量,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强学生榜样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始终会存在时间或地域上的限制,因此需要就地取材,从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才有利于维持教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围绕学生榜样开发教学资源,不仅是对榜样教育内容的充实,还有助于丰富校本资源,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生榜样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本校的学生榜样,合理利用全国各高校学生榜样教学资源同样重要。通过促进各高校学生榜样教学资源的共享,构建资源共享的双赢格局,形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三)完善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机制
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一套完整的实践机制以保证教学的有序开展。一是要完善动力机制。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举,亟需充实的教学内容,渴望成才的大学生皆是促使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动力源泉。二是要完善运行机制。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序开展,要依靠多部门联动,因此要明确分工、创新协作,畅通运行机制。三是要完善保障机制。学生榜样进思政课堂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响应,除了政策保障外,落实学校的思政工作专项资金、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等都是完善学生榜样进思政课堂保障机制的重要举措。梳理机制组成、推动内容落实,完善学生榜样进思政课堂的实践机制,为实施榜样教育保驾护航。
(四)创新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形式和内容
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贵在改进教法[9]。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推进学生榜样进思政课堂,注重把握形式和内容创新。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除了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分享外,还可让学生榜样加入到线上教学中,让学生榜样带领大学生完成课前教材预习、课堂讨论资料收集等内容。也倡导学生榜样加入实践教学中,协助教师带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课堂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让大学生在交往中感受学生榜样的人格魅力。此外,教师要注意学生榜样分享的内容要避免泛泛而谈,要凝练内容核心及重点,紧扣主题,不必围绕榜样自身面面俱到,要围绕分享主题由浅入深。分享的主题也同样需要仔细甄别,教材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由学生榜样来诠释,如职业道德,暂时无法体现在学生榜样身上,仍需理论讲解,以社会案例为辅助。
五、结语
榜样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心中有榜样,脚下才有力量。学生榜样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上的耦合推动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应运而生。紧扣学生榜样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耦合性,将榜样教育有效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是落实思政课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因此,要勇于创新榜样教育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表现形式,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实效,使树榜样、学榜样和做榜样形成良性循环,将榜样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