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价值取向、关键困局及优化路径
2022-11-21窦苏明
窦苏明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实际的统一,其基本内涵、阶段性目标与实现路径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对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品质均提出了新诉求,使共同富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和最大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共同富裕的实现最终体现在人的作用发挥上[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道,教民为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擎作用[4],农村职业教育更是不可或缺[5]。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新增长注入活力。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持续衍生经济红利,在影响个人生产发展和竞争力基础上,能够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应然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撑,以此形塑共同富裕实现路径[6]。
(一)发展动能:面向“全面发展”与“实践进步”新逻辑
共同富裕作为脱贫攻坚的“最终场”,需要更多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予以支持[7]。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农村现代化进程,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应有价值。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突破社会历史结构制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实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自由、丰富的实践活动组成社会空间。农村职业教育秉承“一盘棋”思想,着力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个体参加多领域、各层次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启新境界,为打造共同富裕新格局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是获得“致富”能力的实践抓手。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接轨,打造学习型社会与“特色鲜明、产教融合、适应需求”的多功能办学实体,实现教育相对公平,而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依托教育公平。共同富裕要求人人获得能力提升、向上流动的平等机会,鼓励个人凭借自身经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升居民收入,方能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由此,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的普惠功能,可增强个人致富能力,形成人人参与致富的共同富裕新局面。从国际经验看,基尼系数维持在0.25~0.35之间是较为合理的收入差距。2020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0.465,收入差距较大,需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强大赋能力。
(二)理论指向:强化“技术赋能”与“技术传承”新优势
农村职业教育具备的公共产品性质,使其可以产生较为强烈的正向外部效应,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逐渐凸显优势地位。农村职业教育旨在谋个性之发展、谋生活之准备、服务社会之应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则要求人民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追求富裕,还要实现文化、娱乐等精神上的富裕。可以说,农村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为满足人全面发展提供多重需求。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关键词之一,在建设技能型社会、释放教育积极信号等方面具有积极效应。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助力共同富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使农村70%以上的学生实现大学生梦想,帮助其掌握就业技能,形成“一人职教、一人就业、一家脱贫”的良好代际传递氛围。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被激发与挖掘,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使然。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技术传承赋能共同富裕。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等职责赋能共同富裕。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字显示,2020年和2021年高职院校扩招人数均超过200万人,其中农村职业院校学生占比高达70%,说明农村职业教育获得充足发展动力,可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人才发挥支撑作用需要以能动、全面、双向度的人力资本为基准,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更高质量、更有保障的共同富裕。
(三)价值旨归:满足“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新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立足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创新,为共同富裕积累高质量人力资源,凸显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经由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实现。农村职业教育极大扩充了个人就业面,提高了农村对资金、人才与技术的吸引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可缓解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在经济运行各环节获得平等回报,开辟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通过产业升级促进共同富裕。《“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国发[2021]34号)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教育进行分类指导,强调形成由上至下、由单向到双向的融合贯通教育体系。基于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及时适应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变革,促进以社会协调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为基准的共同富裕。
(四)实践进路:实现“教育统筹”与“教育均衡”新布局
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发布,《纲要》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这属于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中关于共同富裕的首次愿景。在此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打通并完善服务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通过统筹教育资源推动共同富裕。农村职业教育是协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型知识、使其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使然[8]。同时,农村职业教育通过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步伐,更好助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求实现单维至多维、低级到高级的个人发展,实现由农村到城市再到全国的协调发展。可以看出,农村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共同富裕的主要愿景,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均衡筑牢共同富裕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共同富裕应以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创造普惠公平的教育条件为基础。基于此,农村职业教育顺势而为,不仅使弱势群体获得脱贫增效的机会,缩小“白领”和“蓝领”之间差距,还为增强劳动力市场的中坚力量筑牢基础,提升共同富裕“造血”能力。2022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别是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将“职教高考”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机会。“职教高考”是优化学生类型、打造均衡教育场景、畅通升学渠道的关键,可以显著促进教育公平,进而彰显农村职业教育对共同富裕的服务与赋能作用。
二、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关键困局
人才不兴,则乡村难兴,桎梏共同富裕前行道路。虽然近年来职业教育和培训受到社会高度重视,但农村职业教育仍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短板,无法有效服务并赋能共同富裕自觉发展。
(一)“宽进宽出”政策增加共同富裕脆弱性
“宽进宽出”策略极大扩充了农村职业教育规模,但质量提升速度较为缓慢,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能力衰退,影响共同富裕实现[9]。其一,“宽进宽出”政策违反共同富裕本质规律。虽然农村职业教育“宽进宽出”政策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其存在的负向效应致使人才培养质量急剧下降,共同富裕呈“躺平”态势。其二,“宽进宽出”政策为共同富裕带来阵痛。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实施“宽进”政策,即招收学生数量明显不匹配办学规模,师资水平与办学能力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降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共同富裕发展带来阵痛。其三,“宽进宽出”政策成为共同富裕堵点。共同富裕要求实现个人全面、全领域发展,但农村职业教育对于质量不达标学生采取“宽出”策略,即只要达到修学时长便可获得毕业证书,降低人才培养标准,与共同富裕所秉持的“全面性”相违背,成为共同富裕前进道路上的堵点。
(二)“普教性”特征阻断共同富裕“再造血”
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尚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农村职业教育亦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受限于职教体系初形成、产教浅融合、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因素[10],致使其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据澎湃网报道,2020年全国农村人口约为5.6亿人,农民工总量2.856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亿人,本地农民工1.1601亿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拉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无法使其成为共同富裕“再造血”的主要路径。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危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加之城镇人口数量超越农村人口,导致流向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渐少。这严重阻滞农村地区高质量人才培育计划,与共同富裕倡导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理念不相符,阻断其“再造血”路径。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固有的“普教性”阻碍其发展势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但有所区别。从师资结构看,农村职业教育的“涉农性”特征决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农科背景。但受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条件较差等束缚,大部分教师均由普通高中转岗而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农村这一基础定位,不利于农村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富裕理念则要求区域的循序渐进,虽然不可能实现各地区同步富裕,但应循序渐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富裕。可以发现,农村职业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性让其处于下游发展阶段,对共同富裕的带动作用显著下降。
(三)“生存式”特质湮塞共同富裕道路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层面数次加码农村职业教育,旨在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保持在大体相当地位,同时也将学生是否进入职业院校的分水岭划分至高中阶段。这一举措并未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普职”同重仍面临上热下冷的尴尬情形。法国学者图海纳认为,现代社会就如同马拉松赛跑,只有坚持跑完的人才可能进入主流社会,半途而废者只能流向低端发展链。这就好比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时面临着被“分流”的风险,但无论从横向抑或纵向来看,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并不存在“互联互通”的途径,导致农村职业院校毕业生只能进行“垂直式”教学升级。另外,农村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一直较低。基于此,农村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处于持续劣势地位,多数毕业生只能选择“蓝领”职业,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出现断崖式下滑,只能以纯粹的“生存式教育”存在,湮塞共同富裕道路。
(四)“直通车”偏差悖于共同富裕理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产业和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使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11]。数据显示,我国重点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一直在扩大,预计到2025年达到3000万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造成这一境地的原因在于,其一,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薄弱,面临发展“空心化”困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差、服务农村产业的能力弱,加之城乡间存在彼此割裂问题,使农村职业教育表现出供需失调的发展困境,在服务共同富裕时显得力不从心。其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僵化。一方面,随着农村现代化发展逐渐深入,涉农专业不再局限于“农”字开头的专业类型,而是转向以数字化建设、乡村旅游为主的新业态。而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仍沿袭传统方式,僵化特征较为明显,使农村高质量人才培育存在一定缺口,这成为共同富裕进步的主要阻碍因素。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仍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为主,无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影响农村人才培养质量,致使全体居民走向共同富裕受到一定阻滞。
三、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一)“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打造耦合化农村职业教育育人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应科学设置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育人机制,促进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发展,探索服务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首先,以优化顶层设计,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目标与行业组织适配度打造“专业链”。农村职业教育应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产业纳入规划中,加强教育专业建设与专门性行业的对接,实现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促进供需链接,大力推动共同富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紧密对接《“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锚定农村专业性领域,建设一流专业群,培育一大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形成共同富裕良性发展新格局。吸纳相关专家与教师组成咨询组,引导农村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职教集团,着力打造农村职业教育人力资本“命运共同体”,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其次,以创新培养体系,提升农村职业教育规模与产业结构适配度打造“产业链”。农村职业院校应紧跟产业前沿,面向区域产业体系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联合不同层次、不同批次的农村职业院校,打造职业院校协同育人局面,将新增重点专业向急需产业倾斜,提升职业教育整体专业实力与育人能力,锻造“产业链”赋能共同富裕新思路;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地方政府应出台指导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文件或意见,建设一批对接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专业课程,形成产业与教育协同育人局面,为共同富裕凝聚庞大人才力量。
最后,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与智力支撑适配度打造“创新链”。其一,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依托相关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当地政府,采取“双证书”师资培养模式,开展“本科+技能”一体化的“双师型”教育教学改革;梳理省内具备建立实训基地资格的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为全面优化师资培训模式提供平台支撑。其二,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农村职业院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创办二级学院、技能培训基地,打造“嵌入式”学习基地,推广应用“产学一体”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积极参与“1+X”证书试点,结合院校技能证书培训要求创新专业设置,为企业培养适应高端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推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点亮共同富裕新图景。
(二)“2.0+3.0+4.0”:形成统筹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紧密对接数字技术变革和职业教育发展,推动“数字化”与农村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办学机制,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抢占“2.0”式农村职业教育数字化新机遇。其一,农村职业教育应遵循行业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尊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创设适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领域;开展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试点区域建设,打造“数字化”样板职业院校,以巩固“数字化”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深入变革效果,满足人民对于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其二,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数字化发展理念,将其由简单的技术工具转变为重构农村职业教育新业态的系统理念,聚焦专业建设重点、疏通课程设置堵点、破解教育教学难点,不断提升农村职业教育适应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其三,农村职业院校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链式突破传统办学模式,转变办学机制,积极服务未来的中高端产业,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其次,培育“3.0”式农村职业教育数字化新动能。其一,农村职业院校应以遵循个人成长规律、提升不同阶段个人能力为导向,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准入与退出机制,探索实用型教学体系;调动各方参与办学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形成教师、院校、企业与政府协同办学局面,持续激发数字化内生动力,增加教育资源总量,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数字化”与教育链融合发展的红利,形成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二,深入探究“数字化”带来的共享开放理念,组合形成跨区域、跨省域、跨教育类型的办学体制,引导农村职业教育从“自我封闭”的单向思维转向“合作共建”的开放思维,实现办学体制创新。其三,利用“数字化”思维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扩大师生话语权与评价权,赋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朝高质量、现代化方向发展,实现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
最后,明确“4.0”式农村职业教育数字化新举措。其一,农村职业教育应向薄弱专业领域注入新动能,加大与本科院校类似的虚拟仿真资源占比;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群建设,将企业优质资源与实践案例纳入现有教学体系,形成“4.0”式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其二,升级农村职业教育平台,拓展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的专业群与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供新举措;打破数据与教学资源壁垒,实现全国教师库、信息资源库的有效对接,使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优化有依可循。其三,打造“数字化+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格局。农村职业院校应根据专业教学需求,推出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数字化平台,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提供优良环境。
(三)“党政领导、行业主导、乡镇自主”:建立多元化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界定为国家参与制度建设的集中体现。《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这无疑对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变革具有借鉴作用。
首先,发挥党政领导优势,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新效能。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的复杂性、跨界性以及地域特色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打造教育体系新格局,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健全党对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领导机制,承担好党总揽全局、服务群众、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畅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通道,增强其认可度和吸引力,进而充分发挥对共同富裕的服务功能。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为党育人的关键领域,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过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朝正确方向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育新型接班人,进而展现对共同富裕的强大服务效用。
其次,突出行业主导作用,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强转型。一方面,行业组织应基于党的领导进行发展定位,深刻把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打造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建立行业组织培育和转型试点,健全农村职业教育自我管理机制,同时将相关评价体系融入行业组织发展中,促进办学模式与治理体系改革。另一方面,行业组织应协同合作,加强自身指导能力与主导作用,将行业人力资源开发、行业能力标准制定与农村职业教育纳入特定职能范围,增强人才培养基础,以人力资本动力赋能共同富裕。
最后,加强乡镇综合保障,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新框架。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应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实现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向智慧化转型。学校层面,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为基准,构建蕴含学校与师生的样本数据,全流程监督并管控数据信息,实现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行政部门层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强化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为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准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提升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乡镇应联合企业与行业,建立涵盖管理体制、学习模式与教师评价的职业教育智库,在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区域产业发展与重大项目安排方面形成合力;鼓励乡镇基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进行深入探索,联合第三方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以回应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重大需求。
(四)“富教合一、互利共赢、灵活自主”:构建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体系
为更好发挥农村职业教育育人功能,将共同富裕摆在更重要位置,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首先,坚持“富教合一”思想。“富教合一”思想即坚持“富农”与“教农”并重发展,以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就“富农”而言,农村地区应以高等教育为抓手,以职业教育为支撑,实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针对部分落后地区,应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与师资力量投入,统筹相关力量,全面助力乡村地区“富农”。就“教农”而言,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应针对农村职业教育颁布一系列重要文件,落实关键顶层设计;职业院校和教师应将国家意志转化为专业教育知识,落实到教育教学领域与育人环节;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招生制度,将教学评价、学校评价、师生评价纳入同一框架,营造良好“教农”环境;学校、家长与社会都应更新教育理念,凝聚人才发展观与职教质量观,克服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焦虑。在“富农”与“教农”协调发展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获得发展新优势,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其次,营造“互利共赢”局面。其一,作为准公共物品,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使其在服务共同富裕层面具有深远意义。政府部门应致力于营造互利共赢的育人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统筹规划、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职能,引导各主体协同配合;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的先导性作用,进一步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定位,打造全方位、战略性的“元治理”局面。其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围绕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等政策识别贫困对象,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才助力。其三,通过电视、网络与多媒体等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将农村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育扶贫扶智,进而为共同富裕贡献更多力量。
最后,体现“灵活自主”特征。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使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在政策创新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在遵循县域发展现状基础上,与当地部门展开合作,制定相关条例与法规,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配套政策予以支撑,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农村职业教育应借鉴高等教育体系化优势,主动服务“四个面向”并肩负区域经济发展任务,探索育人新模式,助力共同富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