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渔小说《无声戏》概念隐喻英译研究
——体验哲学视角

2022-11-21曹灵美傅筠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英译译文隐喻

曹灵美 傅筠茹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李渔(1611-1680)浙江金华兰溪人,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一位集小说、戏剧、诗词曲赋、杂论等成就于一身的伟大作家。随着海内外李渔研究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李渔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声戏》是李渔首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文学价值在英语世界获得了高度评价。该小说带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市井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李渔擅长从市井口语中提炼小说语言,灵活运用隐喻、谚语、习语等,读起来生动流畅、妙趣横生。1990年,Patrick Hanan(简称韩南)与孔慧怡、朱志瑜等香港学者一起节译《无声戏》,收录了六篇小说。韩南(1927-2014)是北美汉学家中的泰斗,对中国白话小说、清初作家李渔等研究颇有造诣。

本研究拟以《无声戏》韩南英译本中的概念隐喻为研究对象,以体验哲学为视域,重点探究概念隐喻英译背后的多维认知体验成因,并探讨韩南译本对目标语概念认知体系的影响,旨为中华典籍作品外译、地方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借鉴。

一、体验哲学

1. 概念隐喻的体验属性

Lakoff和Johnson(1999)正式提出了体验哲学思想(Embodied Philosophy),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概念隐喻理论。根据体验哲学思想,大部分概念隐喻源于人类身体与周围环境及文化语境的互动,具有体验属性。[1]体验是人类共有的生物机能,既包括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印象,也包括人体内在结构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属性。[2]

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更侧重于身体层面的体验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较缺乏对社会文化语境的考虑。Kövécses[3]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从概念隐喻和文化体验的关系出发,展开了认知文化学研究,推动了隐喻的社会文化体验研究。Kövécses剖析了引起隐喻跨文化差异的体验认知成因,包括背景知识差异、关注与兴趣差异、体验焦点、视角偏好、原型框架、隐转喻偏好等。体验哲学视域下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体验认知加工机制,使人类的理解模式和语言本质得到了全新解释。

2.体验哲学视域下的概念隐喻翻译

在体验哲学思想的观照下,概念隐喻翻译不再是单项源域的表达问题,而是原语和目标语概念系统的体验认知转换问题。

体验哲学视域下的概念隐喻翻译主要涉及两个步骤:首先,译者在理解原文中的概念隐喻时,需要调动译者所在民族的体验认知机制,并在翻译过程中兼顾译文读者和原作者的体验认知机制。其次,译文读者可根据本民族的认知经验,识解译文中的概念隐喻。在该过程中,译者、译文读者、原作者的身体、环境和文化认知体验异同并存。[4]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即体验的相对性特征;[5]其相同或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生理结构、认知结构、物理环境等方面,人们易选用相似的涉身经验映射抽象的事物。

不同民族的认知体验共性是概念隐喻翻译的基础,而各个民族独有的一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概念隐喻翻译的障碍。体验哲学有助于探究民族认知体验异同对概念隐喻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对目标语认知体系的影响。20世纪以来,“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正对翻译研究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6]鉴于此,下文拟借助体验哲学思想探究《无声戏》概念隐喻英译背后的体验性成因,探讨韩南译本对英语概念认知体系的影响。

二、体验哲学视域下的《无声戏》概念隐喻英译

该部分拟以体验哲学思想为观照,从身体体验、环境体验、文化体验这三个方面剖析《无声戏》韩南英译本概念隐喻背后的认知体验成因,探究其译文对英语概念认知体系的影响。

1.《无声戏》概念隐喻英译的身体体验成因

身体体验是指基于身体的感知运动域对人类主观判断的映射。[7]汉语概念隐喻常用的身体器官包括22个外部器官和7个内部器官。外部器官主要有头、脸、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牙齿、舌头等,眼睛和眉毛、嘴巴和舌头等常一起使用。内部器官包括脾、肝、肠、胃、肺、胆、心,肝和胆、心和其他器官等常一起使用。相同的身体器官和相似的身体特征,对身体的认知体验基本相通,偶有体验焦点、认知偏好不同。请看以下语例:

例1:原文:知府又叫她抬起头来,只见她俊脸一抬,娇羞百出,远山如画,秋波欲流。

译文:While the prefect told her to raise her head, he saw a lovely face flushed with pretty bashfulness;brows etched like a line of distant hills; eyes like autumn pools about to fill with tears.

“远山如画”的目标域是眉毛,“秋波欲流”的目标域是眼睛。对原文读者来说,文中虽未出现“眉毛”“眼睛”字眼,但这并不妨碍原文读者的理解,“远山”“秋波”已然成为他们概念系统中的常规隐喻——“远山(如画翠眉横)”旨在映射女子秀丽之眉,“秋波”旨在映射美女的眼神。然而,译者在翻译时,需将这两个目标域显化,以帮助目标语读者基于自身身体体验去理解这两个成语所隐含的语义信息。因此,韩南在直译源域时另增加了brows和eyes,使语义内容更加完整,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译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展英语中描写女性容貌的源域范围,如用distant hills映射brows,用autumn pools映射eyes。

例2:原文:有一个尖酸的道:“可恨那老王八平日轻嘴薄舌,惯要说人家隐情,我们偏要把这桩事塞他的口。”

译文:"That revolting old cuckold!" exclaimed one sharp-tongued neighbour. He'sfull of malicious gossip about other people. Let's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shut him up for good!”

“轻嘴薄舌”原出自《喻世明言》,意指说话轻率、言语随便、轻佻刻薄。在汉语概念隐喻体系中, “轻”“薄”常带有贬义,如轻蔑、轻视、轻信、轻描淡写、轻薄、刻薄、浅薄、薄情寡义、日薄西山等,但在英译时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因此,对于“轻嘴”“薄舌”的翻译,韩南先将之简化为gossip,然后通过malicious传递“轻”“薄”的语用意义,同时,前文sharp-tongued一词也与“轻嘴薄舌”形成了较好的呼应。该译文主要照顾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英语读者可基于自身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准确理解“轻嘴薄舌”的语用内涵。

2.《无声戏》概念隐喻英译的环境体验成因

体验哲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依赖于身体并扎根于环境,它是一个认知、身体、环境相统一的系统结构。”[8]环境体验主要包括生物(动物、植物)、气候、地理等方面的体验认知。环境是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9]《周易》早就把天、地、水、火、山、雷、风等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环境基础。身体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促成了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建构。人类活动依赖并受制于所处环境,环境在人类概念结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请看以下语例:

例3:原文:那些通房在别人家就像雌鸡、母鸭一般,不消家主同裳共枕,只是说话走路之间,得空偷偷摸摸,就有了胎;走到他家,就是阉过了的猪,揭过了的狗,任你翻来覆去,横困也没有,竖困也没有,秋生冬熟之田,变做春夏不毛之地,达卿心上甚是忧煎。

译文:Strangely enough, however, those concubines, who in other homes were as fertile ashens and ducks-conceiving without even sharing the master's bed, merely by engaging a furtive clinch while out for a stroll-became, on entering Daqing's house, as barren asspayed sows or bitches. Turn them this way, turn them that-no sign of a child ever appeared.Fields that had been planted in autumn and harvested in winter were now bare even in spring and summer, a fact that preyed on Daqing’s mind.

李渔擅长从市井口语中提炼小说语言,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谚语、隐喻等手法,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文学性。在该语例中,李渔运用多处动物隐喻和田地隐喻,映射达卿妻妾无法生育的情况。基于汉英民族共通的环境体验,韩南对该句中所有的隐喻采取了直译源域法,以保持原文喻体生动性和源域意象。译文读者可根据自身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体验,顺畅理解语义内涵。

例4:原文:只是六十以上之人,毕竟是风烛草霜,任你百般调养,到底留他不住,未及一年,竟过世了。

译文:But a man in his sixties isin the sere and yellow leafafter all, and no matter how you well care for him, you cannot keep him with you for long. Within a year, You Shihua was dead.

“风烛草霜”的字面义是风中的蜡烛、草木上的霜,旨在映射即将消失的事物。汉语常将两类相近的环境事物放在一起,构成并列源域,如风吹雨打、倚草附木、拨云见天等,这是受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称性象似思维的影响。相比之下,英语中并列源域的例子较少。在该译例中,韩南将“风烛草霜”转换为the sere and yellowleaf,使之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但本文认为,此处不妨将之直译为is like a candle in the wind and frost on the grass,为目标语概念体系拓展“即将消失的事物”的源域范围、丰富其源域范畴。

3.《无声戏》概念隐喻英译的文化体验成因

概念隐喻受制于文化语境,具有文化依赖性。“隐喻根植于人类经验,人类经验又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之中,隐喻必然系于某种特定文化”(Gibbs 1999: 146)。精神层面的文化体验包括宗教信仰、思维模式、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物质层面主要包括饮食起居、交通方式、人文景观等。文化差异是概念隐喻英译的重难点,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递汉语隐喻文化意象,尽量避免文化意象的缺失,成为了概念隐喻英译的核心问题。请看以下语例:

例5:原文:邹、何二位小姐道:“你如今完璧归赵,只当不曾落地狱,依旧去做天上人了。”

译文:"You'llbe going back with your jewel intact1", the others said to Miss Wu. "It's as if you were returning to your place in Heaven without ever descending into Hell." (1: Derived from the exploit of Lin Xiangru, who retrieved a jade disk from the King of Qin and brought it back to the King of Zhao)

对于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典故“完璧归赵”,韩南采用了直译源域加注释的方法,传递该成语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这是较典型的深度翻译法,即通过注释的方式提供解释性材料,以构建丰厚的语言文化语境,帮助目标语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直译源域加注释法既能准确传递汉语文化专有项的内涵意义,又能为英语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异语始源域,或为目标语引入新的映射方式,拓展相关源域的使用范围。除了这个语例以外,韩南对原文晦涩难懂的“南风”一词也采取了同样译法,将之译为the Southern Mode【Nan(south) is a homonym of the world for male; thus homosexuality is the Southern Mode. By extension, heterosexuality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Northern Mode.】。

例6:原文:虽然不是弃物,一般也有售主,但只好随风逐浪,弃取由人,就开不得雀屏,选不得佳婿了。

译文:Although he would not be jettisoned, and could still expect to acquire an owner, he would have to follow where he was led, surrendering any chance tochoose his own husband.

“开不得雀屏,选不得佳婿”源于成语“雀屏中选”,它的知名度和使用率远不及“完璧归赵”。根据《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记载:“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可见,“雀屏”的字面义是画有孔雀的门屏,映射义是选女婿。或许是考虑到该文化隐喻的知名度不高,加上韩南本人也是来自国外的译者,他选择删除源域“开不得雀屏”,将之简化和意译为choose his own husband,不免丧失了原文隐喻意象的生动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汉英民族认知体验相同或相似的隐喻,韩南基本采取了直译源域的方法;对于汉英民族认知体验相异的隐喻,他以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为导向,大多采用转换源域法、删除源域法,偶有采用直译源域加解释法。纵观中西文化交流史,英语文化或英语叙事话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转换源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置换。本研究认为,在不影响目标语读者正确理解的前提下,不妨采用直译源域、直译源域+释义、直译源域+语用文化意义补充等方法,既能准确传递原文本义,又能保留异域体验、为目标语读者呈现汉语隐喻源域,有助于搭建中西人民的体验认知连接,并为目标语引入新的映射方式。

猜你喜欢

英译译文隐喻
爱的隐喻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弟子规
弟子规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弟子规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