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出路:乡村振兴视角下湘西土家族传统村落保护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湘西龙山老洞村的实地调查

2022-11-21何治民瞿州莲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土家族村落村民

何治民 江 涛 瞿州莲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从2003年到2021年,先后共有五批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湘西州传统村落有172个,占入选6819个的2.5%。龙山老洞村是第五批传统村落之一。随着工业文明发展,传统村落急剧减少。①近年,关于湘西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主要聚焦于保护现状、问题方面研究。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学界立足于“乡村振兴”视角,多传统村落保护问题研究成果极少。本文以传统村落老洞村为个案,从“乡村振兴”视角,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采取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方法,发掘湘西州土家族传统村落现状与问题,进而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对策进行探究。

老洞村,系湘西自治州龙山洗车河镇下辖村之一,由谢家寨、王家寨、上老洞、下老洞、彭家寨组成。现有居民242户996人,土家族占90%以上。全村基础设施薄弱,以农业为主,收入水平低。传统建筑分布广泛,典型的土家族建筑是“吊脚楼”,吊脚楼的门窗、屋顶、檐、柱上均雕刻有装饰纹样。此外,该村清代谢氏家族的“四合院”尤为出名,至今还留存残缺不全的石朝门、古天井、古院墙,古老岩坪坝及祠堂的断墙残瓦。为此,老洞村2014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6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并列入第四批实施规划与保护名单。

一、困境:土家族传统村落老洞村保护存在的问题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农耕文明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如冯骥才指出:“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 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也随之灰飞烟灭。”[1]虽然,龙山县老洞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受到国家层面上保护与支持,但依旧存在着如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人居环境等方面问题。

(一)文化传承问题

土家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打溜子、毛古斯、湘西竹艺等虽被列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缺乏持续的重视,其民俗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困境。以打溜子为例,现在,老洞村只有2名75岁以上的老人会此项技艺。这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愿意学习非遗文化的年轻人少之胜少,使得耳洞村的传统民俗、手工技艺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受到根源上的阻力。另一方面,虽然当地政府有意传承这些非遗文化,但是扶持的实际行动依旧不足,缺乏有效机制与行动,难以实现这些非遗文化的根本性传承。

(二)人居环境问题

目前,该村的保护与更新仍然集中在传统建筑上,村落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位置偏僻,该村仍存在交通不便和缺乏现代配套设施的问题。在饮水、排水、通讯等方面已经实施了措施,但改善效果不明显。村中未配备简易消防器材,且没有经过专业的消防培训与应急演习,难以应对突发状况。村中缺乏幼儿园、学校等基础教育机构,使得孩童上学不便:该村孩童如需上学,需要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因此,为了便利孩童的启蒙教育,村民大多选择在镇上经营生活,进而使得村落荒废颓败的趋势更为明显。

(三)开发存在问题

该村在开发的问题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老洞村开发存在的最大问题体现在村落同质化发展。实地调研中发现:老洞村的开发并没有充分结合该村的特色,而是照搬外地发展模式;村中景点的介绍牌过于单调、简单,对景点的历史故事、内涵等相关信息提取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古村落景观的艺术特点,没有深层次挖掘历史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当地的开发只注重对于村落外形的改善,其对外宣传远远不够,致使村落知名度较低。目前只有龙山县的官方公众号和部分网络媒体宣传,宣传的效果欠佳,甚至当地临近居民对该村典型村寨也知之甚少。同时,该村也未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打造自己的历史文化品牌,造成大量传统资源闲置,未得到有效资金维护,乃至濒临消失。如老洞村遗留下来的明清时期谢家四合院,当地村民直接将其舍弃。

二、土家族传统村落老洞村问题成因分析

“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破了传统村落千百年来自然演变的轨迹,改变了乡村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以及乡村的治理结构。”[2]1李培林指出,仅2001年,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就减少了25458个。[3]1因此,充分了解造成传统村落困境主要成因,对于其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调查,传统村落老洞村产生的困境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工业化发展,造成农村地区经济萧条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铁律打破了城市与乡村之间原有的平衡。”[4]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空心化日益严峻。最直接地体现在当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据调查,老洞村户籍总人口约996人,其中,劳动力约200人,但是常住人口不足四分之一。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或考虑下一代的教育、医疗和相关配套设施等问题,多数选择迁移至洗车河镇、龙山县城居住。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童,使得老洞村“空巢化”严重,造成土地荒置,农村经济萧条。

(二)传统耕作观浓厚,村民主体意识不高

“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中,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村落保护的主体缺失了当地原住居民, 没有充分发挥当地居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5]据调查,老洞村特色产业如:蜂蜜、脐橙等生产个户分散、产量低,村民没有意识进一步合作,发展集体经济,扩大生产规模。产品停留在原材料水准,未形成完备的食品加工产业链,利润较低。面对精准脱贫、对口帮扶、乡村振兴等政策机遇,部分村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意识不强,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耕作观念上,造成村民对村落整体保护意识的淡薄。

(三)保护理念错位,村落遭建设性破坏严重

“1986年1月10日, 在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就提出, 需要警惕对历史文物的‘建设性破坏’”。[6]如今,古建筑修缮大部分未能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对文物的定位不精确,方向偏离保护的正轨,反而采取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的“修复”方式。许多古建筑被刻意翻新,以致流失其历史风韵,进而利用开发价值降低,造成大量废弃。如老洞村谢家四合院,当地村民直接将其舍弃,这实际上是对古建筑的另一种破坏,损害了古建筑的文物价值。

(四)区域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首先,老洞村地处武陵山区,四面环山,路途偏远,交通不便,目前,该村道路狭窄,路宽仅2米,易造成道路拥挤,不利于大宗车辆的通行。且因路段维修资金不足,地处山谷坡地,雨天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据调查,该村通往洗车河镇的道路只有一条,村镇距离长,车程久,通往县城需开车几小时。交通通达度低,削弱经济的辐射接受能力,制约该村的产业发展与产品商品化发展。其次,该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均衡。传统的自然经济十分脆弱,农业生产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一旦遭遇灾害性天气,将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同时,林木广布,山地坡度大,且耕地面积少,呈零散分布格局,难以进行机械化集中耕作,不利于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三、出路:土家族传统村落老洞村保护的应对策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激发了传统村落新活力,为传统村落发展构建了新型城乡关系,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是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不均衡、缓解农村发展主要矛盾的有效措施, 为乡村持续健康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7]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为武陵山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村落全局

1.强化政府建议、管理、支撑功能:学者盘小梅等人(2016)强调政府对于村落保护的作用“要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建设宗旨、发展意义、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提升保护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8]因此,政府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应是一位建议者和支持者。首先,需要将文化决断的权力让渡于当地村民,实现村民文化自决。其次,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对当地村委提出指导性意见,协调民众与村委的关系,引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再次,完善“村落保护责任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府细则,重点抢救濒危特色村落,并加强其发掘、研究、展示、传承、利用过程,建立保护数据库。最后,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成文化保护的长远机制,为村落文化保护提供有效的财力、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

2.专家学者智力支持、理论设计: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得到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老洞村是贫困型特色古村落。“贫困型传统村落发展应遵循“四生”( 生存、生产、生活、生态)理念,其中生存是首要的,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则无法谈及生产、生活和生态。”[9]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应当结合该村的民俗特色,组织文史专家等专业人士,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形成文字,并通过图书、故事册等形式出版,保存与传播该村的人文底蕴。同时,该村应积极主动邀请各领域的学者,对其展开深度调研。针对其面临的困境,立足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视域,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与现实需求,克服当地发展短板,提出更为系统、完善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案。

(二)立足文遗保护,保持完整风貌

1.建立档案,精确保护对象:“目前少数民族村落历史建筑的建档工作,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这些历史建筑档案进行数字化抢救、修复并提供数字化利用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保护方法。”[10]针对该村大量传统建筑荒弃、文化传承断层的现状,需要当地政府进行顶层规划设计,统筹全局。但是也需要采取建立档案的形式,明确“一村一档”,进行全覆盖、深层次的传统村落普查,精确收集对象。对具备当地特色的古建筑、古树、古文化挂牌保护,对其内在价值进行准确分析,推动其保护工作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2.严格保护村落传统建筑:在了解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把握其区位格局与整体风格。 在后续的修复建设中,要保持和延续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进而实现村容风貌的统一。 突出保护民族传统建筑,有计划地修复传统村落,以此为基本载体,建立地方民族文化博物馆。 同时,对与村落历史风貌相冲突的建筑,要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使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此外,还应注意保护建筑附属空间的历史风貌,如庭院空间尺度、传统地面材料等。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榕江的晚寨村,到云南的翁丁老寨,大量的传统村落均被火灾毁于一旦。究其原因: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滞后状态,或防护的意识状态薄弱,难以应对突发性状况。为规避该村八寨陷入相同的困境,应当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遵守“方便村民生活、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持续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如增加消防器材等公共设施的配备。同时,训练一批消防应对娴熟人才,培养一批文化遗产修缮的技术人员。结合古村落特点,因地制宜,寻找最佳的技术途径,节省用地和投资、运行费用。

(三)强化文化自觉,传承悠久历史

1.打破文化传承限制:在村落物质载体的保护基础上,还应当注重民族文学、艺术、歌舞等精神文化的传承。[11]通过利用文化遗产申报或列入保护名单等形式,给予其发展广阔的平台,让其展现自身民族文化。以土家族为例:被誉为原始戏剧活化石的“茅古斯”;祭祀的土家族梯玛;均是土家族优秀民族文化。同时,应当增加当地的民俗教育课程,使土家族文化进入课堂的学习,加强年轻一代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与认同,筑牢文化传承的根。

2.重塑乡风乡贤文明:在村民品行和道德塑造过程中,广大乡贤引导村民的日常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乡贤文化的示范作用。现实生活中,需要营造“尊贤重道”的社会氛围,推崇热爱家乡的乡贤。首先,切实保障乡贤返乡得到政府的支持。例如,解决住房难、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其次,搭建乡贤与村民交流互动平台,触动远在他乡“乡贤”的文化回忆与身份认同。培养一批县志、村志、族谱、家谱文化研究人员,深入村落,挖掘、抢救历史物件、口述资料、传统民俗等。 最后,构建一种三元一体的体系结构——乡贤讲好村落文化,唤起村民文化记忆与主体意识,重拾文化自觉。

3.强化村民主体意识:传统村落的保护主体是村民,该村应当采取“就地保护”,而非“迁移保护”。因此,在发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习俗的保持。在传统村落中,应当保留原有的居民,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摒弃原有形式主义的思维,克服繁琐的程序性过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

(四)优势资源转化,突破发展桎梏

1.挖掘文化特色,打造文化产品:面对老洞村文化断层的现象,应当挖掘当地土家族文化特色,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对土家族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如“打溜子”“手摆舞”“土家织锦”等,不仅能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扩大土家文化影响力;而且可以扩大就业,提升当地村民收入水平,延长旅游业的产业链,有利于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2.整合当地资源,建立农业合作社:该村产品由于地形阻隔,生产分散;且产品停留在初级阶段,成品的利润低。为此,应建立农村合作社,以整合现有资源,与政府的扶持有效对接。同时,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规模经营,吸纳一批产销大户,为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献计献策。村里有大量闲置土地,为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可与外界企业沟通协商:将村内部分闲置土地租借,进行黄桃,脐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荒弃的传统建筑民居进行修缮、改造,并以此为基点,发展农家乐等多形式的经营。将其纳入第三产业发展体系下,实现闲置资源的合理配置,筑牢经济发展的根基。

四、结语

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从洗车河镇老洞村田野调查出发,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考察湘西土家族传统村落老洞村保护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通过梳理村落历史特征和资源特色,研究发展策略。最后,发现了土家族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且探讨了土家族传统村落所面临的困境的成因,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促使土家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走出困境,探寻一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

注释:

①据2012年10月22日《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透露,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村落。

猜你喜欢

土家族村落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