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然活动中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再思考
2022-11-21福建省莆田市机关幼儿园林雅莉
□福建省莆田市机关幼儿园 林雅莉
分享行为是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幼儿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帮助,在自由而宽松的亲自然活动氛围中,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文章以大班幼儿亲自然课程“橄榄大派送”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为例,思考并分析大班幼儿在亲自然活动中的所表现出的分享意愿、分享内容、分享策略等,从而提出支持策略以促进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进一步推动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将“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作为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之一,因此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大自然是活教材”,在近几年笔者所在幼儿园对亲自然课程的建构实践中,教师惊奇地发现,宽松但又有目标性的亲自然活动更能激发幼儿之间的合作、分享、互助等亲社会行为。而大班幼儿逐渐“去自我中心化”,能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意义,也展露出分享的意愿与策略,但仍不稳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教育者的引导与强化。文章思考大班幼儿在亲自然活动中的所表现出的分享意愿、分享内容、分享策略等,剖析并探讨笔者在引导幼儿分享行为养成的一些做法,以期实现在亲自然活动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价值,帮助幼儿拥有良好人际关系。
一、倾听想法,稳定幼儿分享观念
一项研究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观念一旦建立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亲社会行为,即分享观念将引发分享行为,且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孩子更愿意分享或表现得更加慷慨。因此,大班幼儿的分享观念越强,其出现分享行为的频率就越高。那么该如何帮助大班幼儿建立起稳定的分享观念?韩振影在其论文中表明:认知观点采择能力对幼儿分享行为有影响,认知观点采择能力越高,越容易出现分享行为,所以培养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应重视提高他们的认知观点采择能力。认知观点采择指的是对他人在某一情境或事件中的思想或观念的推断,对幼儿来说就是幼儿能“去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亲自然体验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真实、生动、自由的游戏情境,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分享过程,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指导策略。
在笔者班级所开展的亲自然课程“橄榄大派送”活动中,幼儿围绕“要不要把自制的冰糖醋橄榄分享出去”而展开了讨论。部分幼儿认为“我们的橄榄有很多,而且做得很好吃,应该送给别班的老师和小朋友尝一尝”,而另一部分幼儿认为“我们自己都还没吃够呢”而不愿意分享。笔者并不着急发表看法,而是让双方各自继续阐明观点。看最后谁能说服对方。“分享者”主张“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要学会分享,这样别人也会和你分享东西”“如果我们分享给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吃,他们会很开心”,“不分享派”则表明“这是我们辛辛苦苦打下来又一起制作的橄榄,我不想这么快就分享出去,等我们觉得吃不完的时候再分享”“我们把橄榄分享给别班的小朋友,他们又没有东西分享给我们,这是不公平的”……听着孩子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笔者惊讶于双方的争论是如此得有理有据,而且孩子亲身体验了打橄榄、制橄榄的全过程,他们也有权利决定到底要不要分享,因此笔者没有随意地向“不分享者”灌输必须要分享的观念,而是引导并带着他们去别班随机“采访”几位小朋友,得到的大部分反馈是“希望得到橄榄的分享”,于是和幼儿一起得出了“原来大家都喜欢得到别人的分享,以后要多多分享”的观点。问题迎刃而解,接着幼儿便开始着手他们的橄榄分享计划。
从上述案例中笔者发现那些不愿意分享的大班幼儿其实已经出现了分享的观念意识但是仍旧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笔者直接带着这些孩子去采访别人,感受到别人想要被分享的渴望,从而体会到他人的情感而产生共情能力。在接下来的一日生活中,笔者也经常与幼儿“重现”亲自然活动中的分享事件或以角色表演、故事讲解等方法提高班级幼儿的认知观点采择能力,从而强化分享行为。
二、留心观察,拓宽幼儿分享内容
在幼儿的平时生活中,成人主要通过引导幼儿对他人分享实物来培养分享意识和鼓励分享行为,因此应该留心观察,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情感等从而拓宽他们的分享内容。在亲自然活动中,笔者除了引导幼儿分享工具、材料等实物,也常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活动的成果和经验等,使幼儿在亲自然活动中的分享物更加丰富与多元化。
1.分享活动想法。“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动开始前便让幼儿围绕目标大胆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制订初步计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无意间发现了后山的橄榄树便想要获得新鲜的橄榄,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和同伴分享着自己的好办法。有的说可以把棍子接起来去打橄榄,有的说可以拿个篮子在树下等着捡,有的说可以请旁边的消防员叔叔把消防车开过来利用云梯摘橄榄,还有的说可以在树下拉一块大大的布,我们可以每天去捡掉在布上的橄榄……幼儿的想法天马行空,当然有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经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再次集体交流分享和一次次地实践与调整,最终幼儿确定了打橄榄的方法并成功收获了树上的橄榄。大班的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直观形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迅速,因此语言这一工具逐渐成为他们进行分享行为的载体,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创造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提供保障。
2.分享活动机会。在班级亲自然活动中,笔者有时因为教师人手不足及安全问题而轮流带幼儿参与活动,这是一个无奈之举但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分享行为的出现。一次笔者准备带着轮到的小朋友去捡橄榄,筠筠也想去。于是她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果果商量可不可以把机会让给她。果果起先不答应,因为自己也很想去,而且筠筠已经去过一次了但是自己是第一次去。筠筠眉头都皱起来了,笔者都想带她一起去了,结果筠筠向果果提议:“那下次轮到我的时候就你去,我们交换一下可以吗?”果果想了一会便答应了。
在观察上述事件中,筠筠用询问、交换的方法成功地“邀请”了果果将参与活动的机会分享给她,具有一定水平的分享策略,而果果也是一名亲社会能力较强的小朋友。事后笔者在班级分享了这件事,表扬了筠筠和果果之间的分享行为,也鼓励孩子积极与他人分享游戏机会,强化了同伴间的分享行为,引发其他孩子的学习与模仿。
3.分享活动成果与经验。分享活动的成果与经验有助于幼儿从别人身上吸取有益经验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并及时调整行为。在橄榄包装的活动中,笔者将幼儿分成4 组,看哪一组能较快地完成别班幼儿下的橄榄订单。包装、称重对班级幼儿也是一个新挑战,并且需要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瀚瀚是他们这一组的“领头羊”,其他组员在他的分配下高效率地工作着——真真负责称重,和和负责装袋,淇淇负责制作并张贴设计的统一商标,而他除了自己的任务外还帮助其他人一起解决问题,所以他们这一组是最快完成的。当然也有一份订单都没有完成的小组。笔者便请这两组的成员都来展示下他们的包装成果,分享下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经验,积累合作的方法。大班的幼儿时常与同伴合作共享游戏的乐趣,但是合作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需要一定的策略才能产生高水平的合作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请幼儿分享活动的成果与经验有利于促进同伴间的相互进步,也有利于获得同伴的良好评价,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适时引导,积累幼儿分享体验
分享行为的产生是幼儿社会性水平不断发展的结果,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成人适时适当地引导与教育,帮助幼儿感受分享的乐趣,增加情绪体验,从而强化分享意识和行为。如笔者在幼儿完成橄榄订单后带领幼儿当“小小外卖员”,将包装好的橄榄亲自送达到“小顾客”手上并让他们立即品尝。这些“外卖员”还自发地对“小顾客”说:“如果觉得好吃就给我们好评哦。”看着班级的橄榄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大拇指,“外卖员”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样直观地让幼儿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增强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直接让幼儿体会到分享的美好而强化分享行为。当然,分享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除了分享者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被分享者的因素,可能出现非典型性的分享,但这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宝贵经历,也需要教师和幼儿一起理性对待。例如,前文提到了部分幼儿不愿意分享橄榄的情况,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如果笔者一味地强制他们必须分享而给他们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这样给他们传递一种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错误观念,并不能激发他们真诚分享的愿望。因此,笔者引导幼儿直接去采访,试着体会他人的想要被分享的心,引发了幼儿的真诚分享行动。又如,有时分享者不愿意分享,但是对方采取了哭闹、威胁、破坏等行为而产生了强制性的分享,这样的分享也是消极的,教师应该与幼儿共同分析这种情况,教给幼儿一些正确的分享方法与策略,推动幼儿的分享体验及行为往积极发展。
四、多元助力,提升幼儿分享策略
亲自然活动对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而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才能将这种教育价值最大化。前面我们谈到分享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既要考虑分享者又要考虑被分享者,既要关注分享结果也要关注分享过程。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幼儿在分享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引导幼儿共同讨论,从而帮助幼儿提升分享策略,积累分享经验。
1.总结积极的分享策略。成功分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采用积极的分享策略,教师帮助分享双方归纳总结积极的分享策略,有助于幼儿间实现成功且积极的分享。例如,分享双方都应采取的第一策略是礼貌,不管是邀请别人进入游戏还是想要加入游戏都要让双方感到情绪愉悦。分享者可以采取的策略有邀请、建议、带领等,被分享者引发分享行为可采取的策略有询问、协商、交换、等待等。同时,教师可以多提供幼儿分享的机会,在交往中巩固这些分享策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分享者也应考虑被分享者的意愿进行针对性的分享。如在分享自制橄榄活动中,成成提出了“可是万一别班的小朋友不爱吃橄榄怎么办?”笔者引导幼儿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大家决定设计一份“订单”到别班去宣传,想要吃的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橄榄的口味、包装、数量等,这样就能有针对地分享了。分享者也应该考虑被分享者的需要而做出适当的分享,不能一味地做出强制性的分享行为,这样的分享行为不是积极而愉悦的。
2.重视同伴的榜样作用。模仿与示范在幼儿的亲社会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同伴间的相互模仿学习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可以表扬幼儿的分享行为而激发其他幼儿的模仿或请分享水平较高的幼儿带动水平较低的幼儿。如在包装橄榄的活动中,霖霖遇到了称重上的困难却又呆呆地站在那,负责装袋的馨馨看见了,马上示范了正确的方法并和他一起称重。笔者及时表扬并鼓励了馨馨,并引导其他幼儿向她学习。在游戏的自然情境下,亲社会能力发展较强的幼儿往往能表现出慷慨的分享行为,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并及时捕捉,与幼儿一起讨论并对此行为做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幼儿分享并相互学习,激发同伴间的模仿和相互促进。
3.设立专门的分享日活动。分享日活动指教师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所设立的分享活动,有助于幼儿巩固分享策略和行为。如在开展《橄榄大派送》课程期间,笔者将一月份的每周五设立成“橄榄分享日”,幼儿以轮流的方式选择一个班级宣传、包装并派送。在这样的分享日活动中,幼儿不仅体验到分享的乐趣与成就感,而且锻炼了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在“分享日”这一天分享自己最近的作品、新学到的本领或者某些成功的经验,幼儿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大胆地表现自己并逐渐提高自信心,收获同伴的肯定从而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分享日”上分享幸福的喜悦,通过集体生日会、家有喜事等活动引导幼儿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快乐事情分享给更多的小朋友,从而体验因分享而产生的加倍乐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目标之一,需要成人多途径、多层次地帮助幼儿习得并养成分享行为。《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与成人、同伴的日常生活与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亲自然活动中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将引发幼儿更稳定的分享行为。大班幼儿逐渐意识到分享行为能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同伴评价,因此他们展现出一定的分享意愿与分享行为,但仍旧需要成人的引导与强化。教师要充分关注分享双方的整个分享过程与结果,通过有效的支持策略帮助他们稳定分享观念、丰富分享体验、拓宽分享内容和提升分享策略,使幼儿在自然、宽松、游戏的情境下发展分享行为,为全面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