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融合策略

2022-11-21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王君统

家长 2022年2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心理健康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 王君统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初中教育,既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又要做好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主流价值观与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等,确保学生完整和全面发展,最终成为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虽然是两个方面,但都属于意识形态,具有共通之处,也相互影响。本文针对初中教育出发,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元素融合,总结与概括教育融合原则,同时提出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结合等措施,使两个方面教育相互补充与促进。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极为关键,心理素质教育也十分重要,所以当前在教育中必须两手抓,找准契合点,促进两者教育元素融合,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效果,以确保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与发展。

一、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同等重要,都与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故而要两手抓,以确保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虽然属于两种不同教育,但具有相通之处,均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且互相补充与渗透。一般情况下,学生道德与法治素质高,心理方面很少出现问题;心理素质好,道德与法治方面也会更具有觉悟。故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元素要进行融合,教育者强化相关研究,对两种教育要有全面认知,并清楚和掌握两者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教育元素融合准确定位,做好方法与模式制定,增强两者融合科学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要强化心理教育渗透,积极进行引导,既要保证教育目标和内容融入学生内心,使其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法治素养,还要借助于课程教育中所包含的道德情感、意志、品质,在加深认识的同时使学生心理得以良性发展。应注意的是,道德与法治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对初中生心理有一定的了解,明确其心理活动过程和规律性,进而将道德认识与共鸣内化与心,以及发展为个人道德行为,在广阔情怀与高尚品质熏陶下推动心理发展,最终具备良好心理素质。

(二)坚持针对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心理教育结合要坚持针对性,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包含原有知识经验,以及个性与特点,还有道德品质、法治素养、价值观、心理发展情况等。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基础上,寻求两者结合点,有针对性进行强化与教育,确保心理素养与思想素质共同提升。不同学生个性心理具有差异,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等也不相同,故而在教育中要根据个性化特征开展教育,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道德与法治可借鉴心理教育做法,通过观察法,或者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强化平时交流,真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政治认识与法治素养,依据获取信息分析不同个体心理等,然后结合实际状况将两者教育融合,达到相互渗透与补充目的,最大限度提高德育成效。分析和研究学生普遍性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原因,掌握关联性,明确原因和相互影响性情况下,找准问题切入点,在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中有针对性融入道德与法治,两者意识形态相互作用与促进,进而提高教育实际效果,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三)坚持主体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心理教育结合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教育中必须突出三个主体,不仅要实行双主体,既学生和教师共同为主体,还要引入家庭力量,把家长作为重要的主体,只有在教育中确保三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成两者结合的目标,也能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坚持三个主体原则,与学生思想、心理形成与变化发展等多个因素相关。以初中生出现厌学心理问题为例,表面上看似单纯是学生的问题,实质上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结果,可能有些与家庭教育与氛围、教育方式等存在一定的关联。除此之外,学生厌学还与思想认识不够有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无用。因此在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全层次与全面分析,找准契合点,切实调动三个主体的力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与家长相互合作,与改进教育方式,确保最终教育成效的最大化。通过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寻找联系点与交叉点,找准内在关联性与接触点,在教育中相互渗透,通过思想熏陶,以及增强学生道德认识和行动力等,达到浸润和改善心理目的。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还可通过组织讲座,以及举办各类集体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在过程中完善人格,塑造正确价值观和具备社会公德等。除此之外,学校与家庭是初中生活动主要场所,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了解都只是片面的,无法全面掌握思想和心理方面问题,自然会影响教育成效。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充分沟通,可通过家访和微信、电话等交流,交流与反馈心理、思想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整合信息,明确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法治观念、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明确相互之间关联性,在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引导,纠正学生错误思想和不健康心理,获得良好教育效果,优化社会环境,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建立成熟的初中生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发展融合的策略体系。

二、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融合策略

(一)整合与优化课程内容

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要落实,最为关键是整合课程内容,并根据相关纲要做好优化,坚持科学融合,并做到相互渗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两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能相互促进,但是当前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理论支持,教师无从下手,或者融合不够有效。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教学理论,明确目标和要求,从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要求,对思想道德、政治认识与素养、心理健康、法治素养、核心素养、国情等内容进行整合。两者结合下的教育要具有全面性,最好能涉及与核心价值观相关所有内容。此外,教师还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突出生命教育,将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共同归入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认识,能积极客观进行自我评价,以及使其明确当前这个阶段心理特征等,与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法治教育、政治意识等结合,在大情怀熏陶与影响下助力心理健康,解决心理矛盾与困惑,并使学生在情感与认知方面得到更好发展。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应提高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做好教育内容融合,并要提升教育设计能力,以使两种教育能真正相互促进。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合具有复杂性,依靠单一力量难以达到良好成效,故而教师可集体备课,针对整合展开研讨,借鉴相关理论与国外研究成果,在集思广益下提升内容融合与教学创新效果。

(二)做到群体与个体教育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心理教育的结合,应明确每个人共同和个性特征,坚持群体与个体教育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普适性,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方面个性化问题。两种教育结合要确定好方式方法,一般情况下群体教育可通过授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使其探讨和内化。也可针对思政与心理教育组织讲座,或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教育等,以此增强学生对道德认识,从中获取改善,实现心理发展。针对个别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则可提供个性化教育、辅导等,可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疏导与引导,帮助学生转变思想和改善心理,针对性相对比较强,最大限度解决个性化问题。也可借助于网络平台展开,平时授课中根据课堂反应与反馈,以及日常观察与交谈,掌握学生情况后,然后利用微信、QQ等,或构建虚拟交流空间等,学生可提出思想与心理方面困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中,应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育中借鉴和学习。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例,可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认知理论,明确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变化存在的规律性,从中发现学生在发展中认知存在的矛盾,从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解决。完成这项任务,学生思想会有转变,能脱离不良因素影响和干扰,促进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三)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

道德与法治与心理教育结合对教师有很高要求,必须对两者教育有全面了解和一定研究,明确区别与联系性,找准切入点,坚持以生为本,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努力。两种教育结合在方法上要创新,模式上要进行创新。借鉴对分课堂理论,在教育元素融合中可将课堂分为三个流程,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可进行讲解,学生对相关内容有初步认识,紧接着组织交流和探讨,重在学生内化吸收,最后一个流程要牵引到现实中,确保知行统一。课堂必须要与讨论与探究为主,师生、生生进行多边互动,运用所学思政与心理知识,最终使其明确应该怎样自我反思和完善。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元素融合要可采取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或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中现象与问题做法,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从中分析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法律政治方面问题。教育中运用典型案例,搭设交流和探究平台,让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掌握案例中人物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依据所学,说说应如何规避和消除,使其通过探究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并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也可在教学中引入热点话题,从心理、公德、法律等方面分析,强化其认识。实际教育中可进行专题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从心理与思想等方面,分享个人的见解与认识,相互促进与补充。有助于学生思想认知的拓展,明确问题本质,进而有效预防和纠正存在问题思想与心理,达到自我纠正与调整的效果。两种教育元素结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认识,强化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侵蚀与影响,也能有效避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出现。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境界提升,可有效减少心理问题,解决心理矛盾。

(四)增强互通性与深化主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元素融合,既要增强一致性,又要确保具有互通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将其混为一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两者具有衔接性,学生出现行为方面问题,有些是因为道德与法治观存在问题引起,有些则是因为心理扭曲带来的。故而在教学中需要挖掘两者具有衔接部分,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过程中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两个方面教育要相互补充,这就需要在内容选择上需考虑一致性,这能更好地促进融合。教学中要对学生充分了解,解析其心理问题,明确是哪种原因所导致,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另外,需要在解决心理问题中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思想和品德,做遵纪守法公民。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通性,形成合力,最终达成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终极教育目标。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中,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探究,以确保学生内化,真正发现内心问题和思想方面问题,依靠自身去解决。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自身在道德与法治与心理方面问题,积极行动起来,在现实中进行化解。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需要深化主题,避免停留在表面,而是应引导深刻体验和感悟,从而增强行动力和心理问题解决实效性。实际融合中找准两者契合点,然后联系生活,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感悟。教师应唤醒生活经验,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围绕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展开讨论。当遇到与情绪相关内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喜怒哀乐,讨论情绪对人的行为影响,并从心理角度上展开分析,最终同时达成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结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不同,但具有相互补充性和影响性。基于此,初中教育应对两个部分教育元素融合进行研究,找准契合点,在教育中相互渗透,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品质完善,并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将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两者教育融合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主体性、针对性等原则。此外,要做好内容整合,将群体与个人教育结合,以及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利用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专题教育等方式,促进教育有效与高效开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心理健康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