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学:构建知识体系的实践探究

2022-11-21付建河段长波

中小学校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导学学案导图

□付建河 段长波

一、学案导学实践的困境与出路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过一批一线教师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学案导学法,是借助学案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其中的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20 余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毁誉参半,没有真正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效果。那么,学案导学的问题何在?学案导学的出路何在?笔者在阅读、观察、实践、反思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学案导学的困境

在探索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曾有实践者因未能理解其精髓,而导致出现误用、错用的现象。不当和错位的教学实践,又导致其被质疑,甚至被批判,进而使部分教师出现了迷茫与迷失。学案导学实践中出现过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模式单一,且机械僵化

实践中,一些教师漠视新课、复习课、活动课等不同课型和不同学习内容的差异,用“一招鲜”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机械低效的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预习、复习的效果。

2.教师缺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一些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过于“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过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有效的师生互动变成喧闹但无实质意义的“生生胡动”。

3.流于形式,缺乏深度

教师的课前预习案,变成教材知识搬家、机械填空,看不到知识的全貌、教师独到的分析与引导;课堂教学案成为程式化台本,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课后巩固案就是简单的习题集,试图用“练会”代替“学会”。

4.内容冗杂,喧宾夺主

一些教师无视教材在教与学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用大量的材料和设问取代教材内容,视教材为无物,置教材于不顾;冗杂的内容变成学生用弃两难的学习负担。

应该说,上述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学案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实践中存在偏差。教师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把“小孩和洗澡水一起泼掉”,正确的做法是要扬长避短地利用学案导学。

所谓“扬长”,是指充分发挥预习案的作用,即学生在预习案的指引下先行学习,了解基础知识,初步搭建知识结构,从而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在课堂讲授中的“信息鸿沟”,也就是要有足够的认知准备。[1]这样,在激活学生的“信息差”意识、提升学生课堂听讲兴趣和预期的同时,又暴露学生识记、理解的薄弱环节,方便老师具体精准地掌握学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2]所谓“避短”,是指应避免以下错误做法:没有教师精讲提升,完全放任学生“自主”,一个学案应对所有课程,幻想用学案导学解决全部教学问题。基于此,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可以从某个学段、某个知识环节、某种能力的培养着手,实施精准教学。运用学案导学构建知识体系,就是一种有效尝试。

(二)学案导学的出路

知识体系是学习者对某一学科领域所了解、理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存在状态,是按照一定逻辑将知识分类存储,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产物,即学习者个体性、主观性的知识体系,也可以称为知识结构。[3]知识体系的构建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绝非偶然。

1.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党把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果教学沉溺于具体知识,很难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尤其是在人文社会学科中。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学是具有人文学科性质的社会科学。[4]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5]从其社会科学性质层面来讲,只有整体地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揭示历史实质;只有构建起联系有效的知识体系,教与学才会共振,师与生才会共鸣,进而达到学生心理上的共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材结构的客观要求

知识的体系化和结构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各学科的总体要求。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中指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具体到学科,如《化学学科课程标准》 特别强调基本理念,包括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又如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要求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新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结构上突出了单元设计、任务群模式,以主题引领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这样的教材结构,客观要求教师通过教学,为学生有效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3.学习进阶的必然要求

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识记理解到掌握运用、从获取解读信息到分析探讨论证,是学生学习进阶的必然途径。现行初中教材比以往减少了更多片段化知识、增加了系统化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打好更完整的知识基础。而初中教材中为了降低难度而回避的知识点,在高中教材中有所补充,深度、难度都上了一个台阶,使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新鲜感,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更强,增加探究学习内容,是初高中衔接的必然要求。

二、学案导学与构建知识体系实施策略

整体而言,学案导学构建知识体系的实施流程大体包括教师制作、学生预习、教师批阅、学生分享、精讲总结、学生巩固等环节,贯穿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一)初始阶段,教师要做好示范引领

好的教育发生的第一步,一定是正确的示范。在学案的初期实施中,可以在学生预习和教师初阅后教师现身说法,展示制作的知识框架、思维导图等,供学生学习参考,如调整逻辑次序,补充重要知识,突出主干重点等。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把老师的示范变成范式,要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激发学习的热情,达到“青胜于蓝”的学习效果。主动学习效用的持续发酵,比任务驱动学习更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二)自主学习阶段,教师需及时纠错、释疑

1.修正理解偏差

学生自主构建的知识体系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甚至错误。教师在备课、授课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关注,及时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防止形成先入为主的错误印象。比较理想的方式是通过薄弱点的突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探索理解的方法与路径,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例如,学生在处理知识框架、主干知识与细节知识的关系问题时,会有这样的困惑:“我构建知识体系的大框架不太完整,……具体化的知识不知道,抽象化的知识知道一些,如果考核一个具体的史实,我的反应可能会很慢”。上面这种声音是学案导学过程中,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抓大放小,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在知识体系架构上,既要做到骨架清晰,也要做到血肉饱满,让学生因为学会、理解而认同学科内容。

2.剖析核心概念

学案是辅助教学和学习的重要载体,但课堂讲授仍不可偏废,尤其是对核心概念的剖析。因为概念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概念理解得准确与否,决定着知识体系的逻辑是否准确、清晰。教师要在学生懵懂、模糊的概念上下功夫,清楚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养成运用概念来思考、表达的习惯,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才能做到高屋建瓴,而不至于陷入具体知识爆炸的旋涡。

(三)收尾阶段,教师需保证学习闭环的完成

经过示范引导、适时纠偏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入收尾阶段——输出与展示阶段。由于知识储备、学习信心、贪快求全等因素影响,学生在输出阶段可能存在“借鉴”思想。访谈中有学生反映:“如果我们能够真的用心去做思维导图,而不是去借助一些外部因素形成思维导图,或者只是走个形式,我们的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学习闭环的最后阶段,要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分类、分享与分析,并附上精选的能够运用结构化知识的题型。有效的练习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有效评估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学习完整闭环的重要一步。教师要谨记,练习的跟踪与补偿功能不能喧宾夺主。

三、学案导学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实施效果

笔者在高三教学班实施一个学期的学案导学之后,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并把收集的信息归纳整理如下。

(一)学生的关键知识存量增加

关键知识是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重要基础。通过学案导学之后,学生们反映,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识记、理解、运用有了很大的进步。A 同学认为:“学案导学,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帮助很大。例如,对时代特征的考察就非常考验我们,要求对时代有一个完整把握,就看是否能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具体的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之内,再去进行思考。”B 同学认为:“对于知识框架的搭建,自己还是蛮有自信的,但是在厘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时,思路不太清晰。”学生的反馈凸显了学案导学中的思维导图对于构建知识体系,增进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的必备能力得到增进

学生通过学案导学构建知识体系,有一个适应过程,但很快就能上正轨、有收获,尤其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积累,使学生对学案导学、构建知识体系,有更加正确的认识。例如,C同学说:“运用历史学案进行学习,最初因为没有相似的学习经历,觉得很难看懂,包括对知识框架的梳理,能力也有所欠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觉得运用知识框架图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理清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不只局限于一个事件的细枝末节,对于某个时代的整体特征都有了更详细的把握。”D 同学说:“初一时,我只知道玩;到初三时,老师用学案导学法教我们,从大背景大框架入手搭建知识框架,我的历史成绩才会突飞猛进,感觉好像还不错。”

以上实例说明,只要坚持下去,所有同学都能掌握这一方法,提高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三)学生的核心素养质量增强

学生培养起“知识联系”的观念和探寻联系的意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的时空观念联系也得到不断加强,是学生历史素养不断发展的过程。E 同学说:“我对一件事情的把握,可能对后续几个时代的事情的把握都有帮助,对中西方同时期文化之间的异同,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因为基础等原因,有的同学成绩暂时还不理想,但表示:“我觉得我的成绩应该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我会对学案导学进行深入学习,争取把握整体的思维框架。”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越来越能体现“思”和“导”,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分享的机会,学生的自信既写在脸上,也写在了答卷上。

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新生事物。笔者的思考和实践总结还很不成熟。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道路还将漫长、艰难,希望同仁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并完善这一新的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导学学案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第6章 一次函数
“比例尺(一)”导学案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