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 力促“双减”政策落地
——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为例

2022-11-21陈卓珺

中小学校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举办者双减机构

□陈卓珺

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是“双减”工作的重要方面。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转型”(“营转非”,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转型”,指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变为非学科类,下文合称为“两转”)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核心所在。地处浙江省中部的磐安县,共有120 余家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县教育行政部门谋定而后动,实行堵疏结合、综合施策、有序推进,将“转型”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从根本上压减校外培训机构,努力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培训回归教育本源,促进校内外教育同向而行。2021 年11 月4 日,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均成功转型,转型率、压减率、办结率均达100%,成为全省率先、全市唯一的县。纵观磐安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有力治理,主要得益于“七加”工作法。

一、“从严+从优”注重源头管理

近几年,磐安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对学生及家长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打折扣、不徇私情,严格执行办学标准,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严格管理,把好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关、准入关、督查关。

县教育局注重源头管理,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严格审批、严格督查,由教育局颁发办学许可证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仅数量少、体量小,而且规范程度相对较高、服务质量相对较好。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都能依规办学、诚信经营,很少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违规、违法行为发生,更没有“卷款跑路”“暴雷”等隐患,成为众多校外培训机构中的“优等生”“示范生”,这为我县深入开展“双减”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学习+宣传”营造舆论氛围

国家出台“双减”意见后,县教育局多次召开多部门参与的专题会议,组织集中学习,部署阶段性工作,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国家对教培行业的治理意图,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县教育局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关于校外培训机构落实“双减”政策的公告》,涉及机构审批、培训时间、收费规范、广告宣传等10个方面的内容和禁令,公布举报电话,提高了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家庭、社会对“双减”政策的知晓率。有的学校还自编自导了《童心看“双减”》 的“三句半”节目,充满童真童趣,生动演绎了“双减”新政带来的可喜变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引导,形成社会共识,营造了良好的“双减”社会舆论氛围。

相较于社会宣传,针对家长的宣传教育更为紧迫,因为家长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双减”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从一定角度说,唤醒父母比唤醒孩子更重要。为此,磐安县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提供让中小学校自主选择的专家和课题清单,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开设电视访谈栏目,向家长宣传“双减”政策,引导家长辩证理解人生起跑线,传递“童年像个童年,成长需要陪伴,身教重于言传”等科学、理性的家教理念。由教育局牵头,组织评比和谐家庭,编印“有话好好说”家长版《小册子》,努力凸显家庭教育在个性教育、情感教育、人文教育、习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三、“关怀+引导”帮助理性选择

校外培训机构举办者的思想转化是做好“两转”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学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由关怀者发出关怀行为,而被关怀者给予回应的互动行为。这就要求关怀者尝试从对方的生活经历和处事立场着手,能够感同身受,学会识别被关怀者的真实需求并尽可能予以满足。磐安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坚持换位思考,切实关怀每一家培训机构,及时了解举办者的困难、担忧和诉求。经走访、座谈,他们发现学科类培训机构举办者大致有如下几种心理表现:因家长焦虑心理依然存在,即便门可罗雀,仍有侥幸心理;因培训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博弈,持观望心态;因担心地下培训趁势生长,产生心理落差;因对学科培训机构赋予了感情,何去何从举棋不定;因不负责任的社会舆论,心存怨气。所以,培训机构举办者不愿面对停办或“转型”的命运,纠结、徘徊于早转还是迟转。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与每位业主进行单独沟通,一次面谈不行,就两次、多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帮助他们进行综合分析,解决机构举办者在“转型”上的心理障碍。

第一,帮助机构举办者算一算政策账,让其认可“转型”是一种理性选择。一是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规范培训服务行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的意见,大大压缩了培训的对象与时间;二是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都要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这就意味着按政府指导价收费,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成员分配利润;三是经营范围在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之间实行“二选一”,不兼容,不混业,不可“脚踩两只船”;四是只有非学科类培训项目,才可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给机构举办者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晓之以利害:根据“相对利益”和“偏好顺序”,相比于关停或“营转非”,“转型”将是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主要选择。同时,引导举办者调整“转型”思路,拓宽“转型”渠道。提醒校外培训机构举办者除了向非学科类培训转型外,还可以向职业培训、成人教育转型,从事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居民素养类的培训,为培养当地特色人才、促进居民就业质量、提升生活质量做贡献。

第二,帮助机构举办者算一算经济账,让其认同“转型”越快越好、越早越好。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租用社会场所开办培训班,在环境改造、消防设施、设备添置、品牌加盟等方面也进行了投入。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向机构举办者建议,选择早转可以及时止损,产生的沉没成本少;反之,时间拖得越长,资金方面的损失就会形成滚雪球效应,越滚越大,而面临的非学科类项目同质化竞争会更加剧烈,组建新团队的难度也会更大。

四、“类化+简化”明晰操作路径

磐安县分期分批、有理有据地开展学科类培训机构鉴定和非学科类机构进校园“白名单”确认工作,为“两转”提供政策界限。第一步,由教育局牵头,组成专家组对相对清晰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确认,并转交给对应的行业主管部门,承担起各自的监管任务。第二步,针对拿捏不准的模糊学科类培训机构,鉴定专家组通过材料审核、实地核查,出具鉴定结论。在此基础上,对仍存有疑虑的课程,提交上一级专家组鉴定。这样就合理区分了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范围,明确了界限,既可防范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机逃避监管,也利于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转型”中,少走弯路。与此同时,培训机构自主进行申报,由县学科鉴定专家组初审,县“双减”工作组专门复审,确认并发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校园的“白名单”。各中小学校可以携手“白名单”上优质的校外培训资源,拓展校内课后服务。

磐安县在操作规范上简化程序,助推学科类培训机构顺利实现“两转”。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手续比较繁杂,绝不是从左手到右手这么简单,如果按部就班走完全部流程将不少于3个月。磐安县没有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而是通过领会省、市会议精神,借鉴少量先行县、市的经验,结合本县县情,自主进行探索。县教育局多次会同民政局、市场监管局集中研究、集中攻关“两转”流程,在坚守法规的前提下勇破常规,形成简化版的《操作指南》,发布“两转”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

五、“温度+准度”释放政策善意

第一,实施柔性操作,彰显帮扶温度。对于处于转型过渡期的培训机构,助推其轻装上阵。在坚守“周末不组织学科培训、不混业经营”的前提下,给予校外培训机构一定时间来消化存量课程;可在《非学科类培训行业规范》 出台、实施之前,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实行预登记,允许其“先上车再购票”,先行开展或尝试相应的非学科类培训。因“转型”需更换营业场所的校外培训机构,通过相关部门协调,可以退还部分房租。

第二,提供专业支持,体现帮扶准度。项目选择是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明确哪些是可选项目。其次,扬长避短,避免同质化,进行多轮尝试、评估、选优,形成培训的品牌项目、主打产品。县教育行政部门利用数据信息,并根据学校需求情况,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考虑到“转型”带来的时间差,合理保障其参与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权利。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后,可抓住非学科类经营行业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利用场地和管理上的优势,开辟新的培训领域,赢得一席之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素质教育资源的不足。

六、“学校+社区”赋能爱心托管

压减了校外培训机构,周末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何去何从?磐安县外出务工人员众多,有留守儿童350 余名。如何给予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爱、家庭般的呵护,契合儿童身心发展和生命成长的需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磐安县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实行老幼同教、老幼互教,取得了一举多赢的效果。一方面,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丰富孩子的精神营养,厚植家乡情怀;另一方面,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忙碌并快乐着。

磐安县中小学携手中心成人学校、群团组织,建立社区、乡村公益性的留守儿童“爱心e 站”,开展爱心传递活动,帮助解决部分家庭的后顾之忧。每周六上午,“爱心e 站”所在社区的退休教师与乡贤,主动发挥自身政治强、经验足、兴趣广的优势,当好留守儿童的守护员。组织孩子们开展体育锻炼,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非遗传承、红色教育,同时组织他们开展新农村建设参观活动,所有的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盘山中心成人学校和盘峰乡榉溪杏坛书院共同创建了“乡恋学堂”自主学习营。学习营聘请大学退休老师、非遗传承人为指导教师,教孩子们书法、乐器,带领孩子们到“绿地共建”的花坛洒水、拔草,整理村容村貌,与孩子们分享乡土儒学文化、制茶技艺。如此,一老一小,代际融合,从游而乐,给留守儿童准家庭式的呵护。

七、“线上+线下”健全监管机制

在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作用下,一些无培训资质的机构与个人可能会改头换面,或化整为零,从地上转入地下,办起小型培训黑班。此类乱象的存在,让学科类培训机构举办者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给“转型”带来新的困难。对此,磐安县未雨绸缪,通过专班化运作、清单化管理,形成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数字赋能”的制度化监管格局。一是开展常态化检查,平时经常性地组织周中、周末检查,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二是集中检查,联合执法,从严打击“一对一”“高端家教”“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的学科类培训,严肃查处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行为。近期,县教育、公安、市监、执法、融媒体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检查5 次,检查了80家校外培训机构,下发整改通知书12 份,下发停止办学通知书3份。三是开展专项检查,如针对社会托管机构存在监管盲区的情况,组织人员到学校周边专项巡查,提出整改意见,促使其回归接送、陪护、照看的家政服务本意。四是实行线上监管,对所有培训机构纳入“金信培”平台管理,加强预收费监管,切实维护学员、家长的合法权益。如此,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强督查和处罚力度,让学科类培训机构获得政策执行上的公平感,固化压减成果,优化教育生态。

“双减”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各方的立体式监督,除了行政的监督和家长的监督外,还需要来自社会、民间、第三方的监督。退休教师懂教育、懂学生、懂家长,有教育热情、教育责任、教育智慧,无疑是最佳人选。通过志愿报名、层层推荐,成立了磐安“银杏 ‘双减’ 工作监督队”,由5个小分队组成,4个中心成人学校牵头协调。取名“银杏 ‘双减’ 工作监督队”,一是因为银杏树随处可见,也是校园里常有的景观树;二是“银”指退休教师已上了年纪,“杏”来源于孔子杏坛讲学的典故,“银杏”合起来,就是指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来监督“双减”工作的落实情况。退休教师利用威望高、人脉广、信息灵的优势,当好“双减”督查员,采取小分队结伴查、统一联合查、个体独立查等方式,既查校内学生作业、课后服务情况,又查校外培训机构落实规范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七加”工作法中的“加”不是简单地相加、机械地相加,七条举措之间也不是彼此割裂、各自为政,而是深度地融合。一方面,每一个“加”,都是一个化学反应,不断渗透、耦合,相辅相成,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水乳交融的境界;另一方面,坚持系统思维,打出“两转”组合拳,通过理念、资源、技术、机制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和相互贯通,最大程度地发挥综合效应,取得预期的治理效果。

猜你喜欢

举办者双减机构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应对分类管理民办幼儿园自查工作的四个重点
民办学校举办者确认纠纷案
民办高校举办者权利的嬗变及回归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