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实施

2022-11-20袁艳琼

中小学校长 2022年6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中华德育

□袁艳琼

德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在当代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青少年学生。作为文化载体和一种语言,英语和西方文化相关联,这决定了英语教学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了对学生的引导,就能收到我们需要的德育功效;没有做好或者做错了,就难以收到德育功效,甚至把学生引到崇尚西方文化、丧失文化自信的歧途上去。因此,思考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关系到立德树人能否全面落实。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

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2022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学习并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初中英语教材编排了很多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语篇,其中包括传统节日、社交礼仪、剪纸艺术等。英语教师可利用这些语篇,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以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I think the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为例,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中外传统节日,其中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播放视频“嫦娥奔月”作为课前导入,帮助学生了解节日传说,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以及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查阅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制作卡片,直观表示出每个节日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及文化内涵,或者让学生写英语短文,具体介绍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节日,进一步激发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及热爱之情。

当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并且传播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单一地依靠课堂传播是不够的。因此,英语教师可成立英语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活动。例如,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用英语朗诵中华古诗词,用英语表演 《美猴王》 等经典文学名篇、名段等。学生们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学习,又深化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二、正确认识外国文化,不断拓宽文化视野

不同民族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同文化。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是文化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讲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外国文化,正确认识外国文化。在中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比如,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问候方式、对赞美的回应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在问候时,一般是以对方的具体情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1]例如:“您去哪里?”“您在干什么呀?”。西方人则认为这些纯粹属于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It is a fine day!”等。中国人对他人给予的赞美总是用谦辞回应“不敢当,不敢当”“过奖,过奖”,而西方人对赞美的回答则是“Thank you!”。除此之外,课本中还有很多体现中外文化差异的话题,如风俗习惯、社交礼仪、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初中孩子年龄小,缺少辩证思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只有对或错。教师在讲解这些差异时,要告诉学生,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外国家在地域位置、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去评判,要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只有学生文化视野宽广,才能在比较中辨别,才能正确认识中外文化差异,才不会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才不会迷信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观,才会真正树牢“文化自信”。

三、注重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培养文化建设能力

2014 年3 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提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日益繁荣。为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宽广的文化视野,英语教学恰好有助于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可以依据英语教材中呈现的不同文化现象,如礼仪文化、建筑风格、艺术形式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认识有效开展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借鉴不同民族先进文化的意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促进本民族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坚持在互鉴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建设能力。不断推进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也是持续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客观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没有文化建设能力,是德育是否有效的重要检测标准。作为初中生,首先要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具备爱学习、善学习、勤动手的优秀品质;同时要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让华夏文明植根于世界各地;要善于讲述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要积极宣扬创新文化,不断推进人类科技进步,做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有担当的责任少年。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立德树人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德育的主要工具。[2]英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从而达到无痕育德,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初中英语教材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广泛选取了很多富含德育思想的生 活小事,有不怕困难、热爱学习的十一岁儿童亮亮;有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公交车司机王平;有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帮助弱小的志愿者;有团结拼搏、阳光自信的青少年学生;有坚韧不拔、不畏艰险、勇敢面对困难的愚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文章 《He lost his arm,but is still climbing》 中的阿伦·罗尔斯顿。这篇文章讲述了阿伦在攀登大峡谷时发生意外,右手前臂被巨石压住而动弹不得。在此情况下,他坚持等待五天,终究没人发现他。在断水情况下,他决定断臂求生。结合这篇文章,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反映此次经历的电影 《127 小时》,让学生直观感受阿伦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永不言弃的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这些人物、事件所体现的德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其主题内容是职业理想。教师可以联系教材内容,列举学生熟悉的人物,像女排教练郎平,“禾下乘凉梦”老人袁隆平,“太空教师”王亚平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除课程德育,英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例如,以“永远跟党走,奋斗新征程”“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中学生演讲比赛活动、“慎终思远,缅怀先烈”之“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了红色革命历程,深刻感受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努力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与实践者,坚定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将爱党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英语教材,坚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保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引领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拓宽文化视野,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建设能力,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把学生培育为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中华德育
《中国德育》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Coursebook Evaluation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