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财务管理风险的管控措施研究
2022-11-20李冬梅
李冬梅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运用高科技,促进了资金调配、资金使用信息反馈等工作的有序推进,但财务信息化管理初期,存在一定信息丢失与泄露的风险,若风险管控不到位,极易威胁到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因此有必要就财务管理风险管控措施开展具体探究。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趋于稳定,事业单位是我国各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尽快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是事业单位建设发展,工作升级的关键内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十分重视内部的经营发展工作,在多头并进中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所忽视。现代化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不仅仅需要关注事业单位的价值,还需要尽快实现事业单位转型。对此,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建设背景,对现代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和风险管理流程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筹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管理、资金回流风险管理和收益分配风险管理。
首先,筹资风险管理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工作,主要通过债权投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通常而言,债券筹资受到还款期限、到期还本付息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权益筹资是投资者采用直接的方式管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关键方法,处理后投资者在年末对企业的利润进行合理分配,企业也利用该方式进行筹资管理,期间存在财务管理风险。其次,投资风险管理指的是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受到政府宏观调控、社会金融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企业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实际收益同预期收益之间存在差异,导致投资风险。再次,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无法按时、按期地将期款回收形成的风险称之为“资金回收风险”。事故特点表现为正常运行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资金回收不当,诱发财务风险。最后,收益分配风险管理。事业单位的经营生产所得的收益会被分配到相应的投资对象中,收益分配期间也会产生收益分配风险,分配不均即成为了不公平投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为了降低收益分配风险,企业需要做好经营活动管理,积极分配管理工作。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流程
企业在开展财务风险管理期间需要做好财务风险识别和综合管理工作,各个单位要做好财务风险管理的评价工作,后期做好控制分析工作。
整体来看,财务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内容。第一是风险识别阶段,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准确分析,了解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候存在的风险问题,对企业内外环境入手,了解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存在原因,进而积极解决财务风险管理的各个因素。第二是做好风险评价,企业的管理人员要积极了解财务风险的实际进而开展工作,可以从定性角度和定量角度入手,了解诱发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尽量以计算定量的方式分析各个指标,了解影响原因,得出最佳应对方案。第三是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及时开展风险控制工作,目前企业采用的风险控制方式包括了风险分散分析法、风险转移分析法和风险降低研究法等,都可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缺乏牢固的信息化基础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进入信息化的时间较短,对于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导致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不符合预期标准,各方面都亟待完善,这就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财务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资产数据信息及资金调配等的监管与控制不到位,财务数据信息的精准度与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产生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无法真正为事业单位发展而服务,甚至引发财务管理风险。
(二)信息化系统功能不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并未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导致信息化系统功能不够完善,部分标准与定位要求受限,系统操作不够成熟,诸多因素都制约着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预期建设目标难以实现。单位内部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运营过程中所选择的运营方式都是较为独立的。不同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具有各自的职责,而不同部门在进行工作交流时,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转化。[1]两者之间的信息转化效率较低,业务人员只有在报销费用和执行预算等方面才会与财务人员进行一定的联系。而在我国的部分单位中,整体来看,财务部门内部的人员在工作时过于封闭,不能够形成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有效沟通,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务运营活动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引发单位内部的经营计划以及战略规划无法顺利进行。单位高层领导在进行内部的业务流程监控和风险管控时,这一问题表现较为明显,整个业务部门在运营过程中仅仅只关注自身的业务活动,并没有针对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化的分析,导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而很多业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会将自身的大量精力投入到业务的操作以及运营方面,并不能够及时将单位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融入财务部门的管理中,导致单位在开展财务分析时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持,甚至有可能还会出现为了应付检查增加部分虚假数据的情况。除此之外,业务部门中的某些工作人员认为财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人浮于事,经常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一些矛盾纠纷,对于单位的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2]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缺乏先进技术手段,缺乏可靠硬件设施支持,软件开发力度不足,无法结合信息系统反馈来全面分析财务数据,资金运行数据信息整理不到位,财务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的畅通性不足,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风险,这就会威胁到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
(三)财务监管信息化程度低
事业单位的持续化发展需要以完善的监管体系为保障,以防范工作漏洞。但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运行中,财务监管信息化程度较低,监管流程不够完善,财务风险与漏洞的分析与识别缺乏时效性,导致单位财务管理优化受到阻碍。一旦监管体系缺失,会导致财务工作规范性不足,并且缺乏相应的奖惩体系,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财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消极,这就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3]
(四)复合型人才支持不充分
随着近年来我国企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想要发挥财务共享体系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强化企事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质量。在进行改革管理时,为了保障改革的效果,企事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就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但由于国内一部分企事业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一方面思想政治站位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工作年限较长,也没有持续学习,缺乏良好的现代信息化素质,会导致其所从事的相关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一部分企事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思想相对来说较为传统并且财务技能不强,这就导致综合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实力较差,而企事业内部缺乏高端财务风险管理人才,许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安于现状,在工作中未能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强化,同时也并不理解经济环境变化的状况,没有建立全面的危机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主动性,无法与企事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融合,许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从事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财务核算以及记账报销等工作,这就导致企事业内部在进行财务改革整体管理工作进展较为缓慢,无法发挥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也无法促进业务水平发展,导致财务共享体系的质量较差。[4]当前事业单位尽管拥有较多的人才储备,但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颇深,现有财务人员的能力大多侧重于基础核算、报账、简单财务分析等,但管理会计人才有所不足,财务人员信息化水平有限,对于财务工作的需求了解不充分,尤其是缺乏复合型人才,财务系统软件研发不到位,软件设计的科学性不足,人才支持不充分,进而无法有效降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
三、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管控措施
(一)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风险意识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与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不完备、安全防护系统搭建不完善、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等都存在一定关系,若风险管控不到位,极易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风险意识,构建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财务决策可靠性,为事业单位运营和发展提供支持。为增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风险意识,需要领导层及管理层提高认识,明确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风险与不良影响,结合单位自身发展实际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贯彻落实财务风险管理。事业单位应积极完善会计核算模式,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持,切实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与效率,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也能够得到保证。事业单位应重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妥善整合财务信息管理与业务,保证信息准确度,传递并共享数据信息,为财务风险管控的落实提供可靠支持。此外需重视信息系统的更新与维护,由专业软件开发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保证信息安全性。而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根据盈利的状况进行对应的利差返还,而投资组合类的企业投资能够使用户享受到对应的投资收益,同时也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可根据自身的运行状况,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企业的负债状况开设对应的企业投资,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将公司的风险归集到某一种产品上,使企业的资金管控能力得到提升。
(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需以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为保障,科学防范财务风险。在这一方面,需要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落实,增进各系统之间业务联系,深度融合财务与业务,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为获得良好发展,事业单位应客观分析单位内外环境,把握各部门及业务环节具体情况,关注其信息需求,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规划建设,以专业软件开发商及硬件供应商为支持,就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开发,确保与事业单位需求相符合,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也得以凸显出来。[5]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应重视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在各部门人员权限范围内共享信息资源,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辅助,促进会计核算分析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通过会计电算化优势的发挥,可全面监督财务活动,以电子轨迹为参考,就财务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做出判断,系统自动发出提醒并进行纠错,就偏差做出预警,以便负责人找寻问题根源并及时整改。
(三)优化财务监控手段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管控,需要以完善的财务监控手段为保障。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能够提高数据计算的精准度,电子信息数据的运用需要以先进的技术为保障,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系统存在一定风险,极易遭受黑客攻击,外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极易出现失误或损耗等问题,导致财务信息数据存储中面临着一定安全威胁。针对此种情况,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可立足自身财务监管需求出发,重视内部控制的落实,完善财务监管流程,在财务系统各模块、各环节中渗透财务监管,以信息安全为契入点,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优化防火墙设计,为事业单位内部数据的安全提供保障。针对事业单位现有财务硬件与软件,进行优化升级,全面管控操作系统,落实网络安全监督,以确保财务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在财务监控方面,应加强利率风险监测与管理,定期分析利率风险敏感度等指标,促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与此同时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探索具体处置措施,确保信用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四)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信息时代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以专业化人才为保障,这就需要立足实际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有效整合内外部信息网络,合理控制事业单位信息资源获取成本,探寻财务管理信息化方式,有效防范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内部在进行管理时,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家的新型财务风险管理政策,并积极接受来自企业的考核。除此之外,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还需要积极参与外部的各项风险管理资格考试;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以及接受来自于企业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使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是财务共享体系工作中的主体,在进行财务共享体系的环境建设时,需要转变自身的工作思维和理念,结合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目标,积极学习新的业务管理知识,积极深入到一线的业务活动中,当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够了解一线的相关活动时,则能深化对企业内部业务发展需求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学习并不断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则能够使财务共享体系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可以将趋势分析法和评估方法等工具应用于其中。积极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分析业务经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管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为业务人员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建议,使业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不断优化自身营销方式和财务计算模式,使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效能得到提升。在事业单位发展中,需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源优势,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并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比如经济、工商管理、税法等,要能够正确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以规范有序地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在人才管理方面,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确保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可靠人才支持。
四、结语
处于新时代,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促进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有效防范财务管理风险,必须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完备的财务监控手段为保障,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入挖掘财务管理信息资源,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发挥作用,为企事业单位在新时代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