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2-11-20于瑞红
于瑞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在大数据背景下,运用大数据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所承载的数据在爆发式地生产,人们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信息传播,演变为即时、迅捷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可以被记录、分析和重组的虚拟资源,代表着对某件事务的描述,越来越被社会各领域所重视,成为争夺、收集、分析和利用的资源。通常用4V来概括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即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locity(高速)。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的采集、分类、处理、分析和展现等多个方面,最终达到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潜在价值的目的。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可以说就是价值。大数据关键的技术是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通过对数据的分类,根据用途需求的不同,筛选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数据。因此,大数据是全新的资源,随之而来的是全新的思维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教育思维的变革,同时给教育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难度。
(一)大数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定量性思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提供了科学的实证
在信息手段不够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采用随机抽样来进行实证研究,以较少的数据获得较多的信息,采用的是总体=样本模式,显然在研究的精准性上不够。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收集到更多、更全的数据信息,为实证研究提供全体数据样本,实现样本=总体模式,在此基础上得以提升研究和认知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日常海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每位学生的思想倾向,对什么感兴趣,需求有哪些特性等等,这些信息可以被集合到一起来进行分类。这样过去难以被量化的领域如思想、情感与行为,通过大数据可以完成量化研究。在大数据全样本下,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社交等数据分析,给教育者掌握学生的状况带来了可量化的维度,对于学生的需求也了解得更加真实。这样学生思想行为情感等就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规律了,比以往更加接近真正的学生,有利于全面而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个性化需求。
(二)大数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关联性思维,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化和科学预判
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对不确定状态的判断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大数据的特点是从传统的因果思维转变为相关思维。因果思维解决的是“为什么”,而大数据下解决的是“是什么”。运用相关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对存在关联性的事物分析其程度和方向,数据高概率会呈现相应的结果。这种利用大数据思维的关联性和分析技术,可以预测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可以让教育者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实际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并及时预防干涉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
(三)大数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共享性思维,有利于构建多维度协同育人机制
在大数据背景下,资源共享是趋势。大数据的应用打破了时空限制,建立共享思维,打破资源孤立和封闭状态,从海量的信息当中搜寻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大数据时代,实现资源共享,相互沟通,共同挖掘数据的价值,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的始终,有利于形成多载体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二、大数据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需要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索如何实现精准供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注重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整齐划一,教育者往往凭借的是直觉和经验,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个性化方面的需求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显然这样教育的结果不能精准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数据给教育带来了可量化的维度,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在继续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实施精准供给教育。丰富的数据信息是开展精准教育的有利前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消费、上网信息等,会沉淀下大量隐形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提取、分析,教育者可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改变过去仅凭直观的感觉和经验去认识了解学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就有了可量化的依据,使教育过程和结果变得可视化。教育者通过对学生“全样本”数据的有效分析,可以提升认知的精准性,从而为学生做出精准画像。这样教育者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筛选分析、精准识别与分析,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从而对学生进行精准供给与精准预测。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引领他们的思想。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就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还是有差距的,在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上还需要加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倡导个性张扬,渴望突破传统,乐于接受新事物,呈现出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判断复杂化以及发展诉求多样化的新特点。价值取向上,思想状态并非整齐划一,表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少数学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思想迷茫、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诚信精神等等。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信息往往是静态的把握,这就在时效性上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者往往凭借的是直觉和经验,而学生个性化方面的需求却没有得到关注。依托大数据手段,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数据的分析,可以动态掌控和追踪学生的状态,尤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迷茫与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新时代的大学生崇尚自我,个体意识不断增强。借助大数据可以进行科学预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达到超越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大数据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树立大数据思维革新传统教育理念,精准地把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思想行为特征,实施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一)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和基本力量。在大数据时代,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首先要成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环境。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还需要具备辨别信息正误的能力,担当大数据的过滤者,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家国情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以深厚的理论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的领航人。其次,要培养大数据素养,将大数据思维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庞大的数据中,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有益信息与无益信息并存,教育者就要具有一定的数据挖掘、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网络社交、校园生活等一系列的行为过程沉淀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实现定量研究从而建立对学生的整体认知,并且可以利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规律与趋势,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使之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要注意的是,教育者要强化数据保护意识,在数据搜集与分析过程中,注重保护教育对象的隐私。另外,教育者还要掌握新技术与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共享资源,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最新的资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基于大数据思维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但是目前国际形势复杂,网络信息混杂,高校思政课变革创新更为重要。将大数据思维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融合,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服务学生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对教育教学对象有准确的认知,这样才能提供精准的教学供给。但是教师往往并不是十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大课堂的教学确实不容易做到。作为教师如果不清楚学生的思想动态,不了解学生的特长与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不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这样往往形成脱离学生实际的空洞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使思政课的教学缺乏应有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就难以实现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准确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成为可能。依托大数据分析,能够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分析,进而进行量化分析,如对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理论的掌握程度等等,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同时通过大数据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可以让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呈现出来,如兴趣爱好、知识背景、学习习惯、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实践能力、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信息化可视化,掌握不同学生个体个性化的诉求。这样在深入客观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依据教学目标按需精准推送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实施差异化教育教学,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多元化、动态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形势下,虽然课堂教学仍然是思政课的重要途径,但不再是唯一。思政课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在教师的主导性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开放与共享,为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提供了条件。即时互动、丰富的互联网学习资源,为思政课拓宽了教育教学空间与时间,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配合,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改变了单向度、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继续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同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拓展学习方式方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提升思政课教育引导能力。例如“MOCC+翻转课堂”模式,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精心的设计制成视频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按照不同的学生情况分层分类设定学习任务。无论课前还是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设定学习内容、进度与时间,还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讨论、求助,使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参与感与成就感,提高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利用学生学习状况的大数据,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与梳理,有针对性地引导讲授与辅导,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增强交流与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教学资源方面,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相互融合,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进来,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共建与共享,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体验。教师根据大数据的预测,能够动态地、科学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趋势,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必要的引导,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依托大数据分析,构建多元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往往是各项评价指标的简单相加,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价值观、情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等方面难以考核,使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和全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应包含对大学生思想的评价、政治素养的评价、道德品质的评价、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大数据所带来的技术变革,为建立动态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评价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可以使教师建立定量化思维,使教育教学评价更全面和客观。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习与考核档案,对教学过程实施动态跟踪,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效果,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评价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特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获取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课堂外的学习生活情况、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情况等,对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量化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定性到定量评价,提高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评价结果的精准度。
(三)基于大数据思维,构建多维度协同育人机制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树立大数据意识和大数据共享思维,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将管理、教学、服务等部门的信息联结起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维度协同育人格局。但目前高校各部门还存在条块分离各司其职的状况,还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从庞大的数据当中搜索、发掘所需要的信息,必须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搜索、分析以及提取,这就需要各部门加强沟通,合作与协助,对数据进行深入、高效地发掘。各高校需要立足全局完善机制,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实现各部门各环节的资源共享,相互沟通,共同挖掘数据的价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的延伸。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结合不同课程的特色和优势,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内容,使之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育合力。多载体多维度的协同育人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助于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常态化,使大学生在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获得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