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探究
2022-11-20李潇
李 潇
“美”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独特的精神体验,用美术创作技巧将这种美好保留下来,并注入作者的情思,常常令人沉醉其中,并发挥了思想启迪作用。美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其核心“美”在生活中亦是无处不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使美术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尤其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注意力持久性不足,而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变革,有利于激发其趣味体验,增强他们的学科学习信心。由此可以看出,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美术学科本身的内在教学机理,有助于升华学生对生活的品悟,从而创作出优秀作品。这也使得相关课题研究备受我国教育界、艺术界人士关注。
一、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概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带给人们独特的“美”的享受。美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教学生活化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事实上,审美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受个体条件的影响明显,包括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精神修养、审美品质尚未达到一定层次,通过美术教学生活化的转变,有利于刺激他们的既有感知,并利用其浓厚的好奇心,提升学生艺术创作的欲望,使之广泛参与到系列活动中去。同时,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着极为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生活化的小学教学课堂,更加偏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品悟和体验,使之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相关活动的实效。此外,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教育是生活所愿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将小学生置身于其熟悉的场景环境中,符合意义建构规律,能使其在原有认知与经验重构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会,这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在需求。
二、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实践情况
(一)现状
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不单单是视觉审美系统的体验,更是蕴含着生命的睿智,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有莫大益处。生活作为美术创作的源泉,处处透露着异样的美感。基于国家教育部门正确的教育政策指引,加上广大教师和学者的不断探寻,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多数教师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都有了明确的认知,并在积极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户外采风为代表的、多样化的生活化美术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但在客观维度上,受多重因素影响,个中问题突出,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受传统功利主义影响,小学美术教学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过度强调技能、技法训练,忽视了学科本有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是美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其精神涵养、情感熏陶等至关重要;二是,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导向模糊,设计了较大篇幅的知识讲解、技能训练以及作品赏析,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创作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三是,受制于应试教育思维影响,教师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更多处于从属状态,美术教学一直是教师对现实生活经验的联想传输,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联想、想象缺位,进而降低了该项工作成效;四是,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建设尚处于初探阶段,完善的评价反馈显得尤为关键,对之进一步优化改革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中,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评价更加偏重终结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参与方面缺位。
(二)原因
教师和学生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两大参与主体,亦是影响其实效的关键因子。其中,教师是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践行者,其综合素质素养上的缺失,是造成上述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小学美术教师尚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跳脱出来,教学实施过程中仍以专业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主,对学生有着较高的期待,而忽视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需求。思维理念层的滞后性,导致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多停留于表面,亦有部分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的尺度把握不足,弱化了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效果。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论述:图画科目的目的不在于做成几幅作品,而在教其美的鉴赏力与创作力,以养成改善生活方式,使生活艺术化,陶冶高尚的精神才是主要目的。教师基于思维模式及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效性;学生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参与主体,对美术学科的价值认知不清,更多视其为一种放松自我的活动,没有真切感受到其对自身成长的意义,认为不考试不学也没关系,能动性不足,导致其学习持久性较差,并且缺乏探索思考的精神,导致小学美术教学无法推进。诸如上述这些,均是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实施流程
1.明确导向目标
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应当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序推进,科学的目标设定是基础。美术因其对真实生活的升华而更显魅力,不同的观赏视角使其充满了迷幻,进而生动、有趣。善用生活的眼光去欣赏艺术,从根本上拉近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继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鲜有动手,导致其创作灵感匮乏,有时会因对作品不满意而失去继续完成的信心,逐渐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小学美术教学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对生活化的渗透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少。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首先应从思维层次入手,转变学生思考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美术与生活的联结,以兴趣为切入点,使其自主整理自己喜欢的图案、物品等,并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从而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童真趣味的作品。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绘画生活的方法,通过放大绘画中的线条、色彩等元素,深化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深化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其浓厚的学科兴趣,为其进一步的学习铺垫基础。如此,在细化的目标导向下,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落地。
2.创新组织过程
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创设良好的场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对生活化元素的探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并提供必要的微课件支持,引导他们事先了解课程内容,鼓励和启迪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广泛、积极地参与到生活化教学中去。在此基础上,运用QQ、微信等即时交互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交互,及时收集整理他们的问题反馈,继而精心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学生主体之间的个性差异,他们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要着眼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兼顾整体成长,教师要组织展开多种类型的主题讨论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自我表达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宏观信息化时代生态下,还需重视“互联网+”在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根据美术教学需求,精心筛选生活中的素材,并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完成学习空间的转换,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联想与想象,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有极大好处。如此这般,基于科学的方式方法的引导,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是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必备条件。
3.完善评价机制
从某种维度上讲,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是一个不断探寻和优化的过程。评价作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最后阶段,包括作品内容、表现手法、作品内涵等,引导学生对美术生活化进行回顾,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淬炼其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完善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评价机制建设,应当有机地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动态成长,有针对性地开具个性化“成长处方”,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其中,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包括学习习惯、知识运用、思维能力等,科学评判影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相关因子,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引导学生互评、自评,从不同视角审视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积极收集学生方面的意见或建议作为重要的教学改革考量因素,提高服务供需契合度。终结评价,即鼓励学生通过课下观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进行创作,对其创作的作品进行点评,基于积极心理学给予肯定和鼓励,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通过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不断总结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方面的经验,分析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继而实现持续发展。
(二)扎实保障基础
1.开发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落地的重要保障。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要深入学生群体生活,善于挖掘其中的美术元素,以此来辅助知识讲解,深化其脑海中的印象。值得着重强调的是,教师要尽快扭转学科本位的思维观念,扎实教材教研工作,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筛选出其中的重难点,并以此关联生活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事实上,通过对美术作品中人物、事物或动物等形象的还原,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可感,且充满生动性,能够使学生顺畅地完成知识建构。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既有生活经验的想象,通过植入当地资源,丰富教材知识结构之余,教会他们看懂知识、使用知识,进而转化为对生活的感知,为其下一步的创新创作打好基础。将生活化元素植入小学美术教材,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传扬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教学的亲切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势必能够使整个组织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将抽象的知识系统细化、具化,让学生更加轻松地体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实现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对此,要加强校际联盟合作,携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材开发,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2.突出学生主体
宏观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师生身份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强调学生主体性的释放,这也是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中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尽所能地释放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潜能,为其创新创造铺筑道路。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打开发现生活、认识生活、品悟生活的“窗户”,在足够信心的支持下,肆意挥洒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完成美术创作的过程,达成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共鸣,这也是美术教学所要达到的极致境界。而教师亦需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表演好引领者、解惑者的角色,认真观察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通过引导欣赏、临摹、创作、完善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科信心,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知识“诉说”生活之美,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使得美术作品充满生命力。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除了教学课堂引导外,还需重视第二课堂阵地的开发,组织展开多样化的文体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春天盛开的花朵、刻画秋日农忙的场景等,为其主观能动性的释放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助于训练他们的综合学科素养。
3.升级师资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关键在于教师,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项工程的实效,其专业化建设至关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美术课程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愿望的能力。教师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主导者、组织者以及实施者,要紧跟时代教育进步的脚印,不断加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内涵,树立正确的教学生活化意识,有机地将美术活动与学生生活关联起来,将教与学统一在做上,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落地。除了思维层次的转变,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还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熟悉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精准解读学生生活化的疑问,树立自身的权威形象,继而为进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另外,小学美术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生活化创新意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知识、组织活动,善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学生对美术生活化的感触。对此,学校亦需树立高度的师资人才战略意识,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展开多样化的教研培训活动,及时更新教师的思想理念,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构成,共享有效工作经验,提升其教学服务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其在现阶段的实践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要坚持以此为导向,结合实际情况,依托高素质水平师资支持,开发校本教材,并基于科学的目标导向,创新组织过程,根据完善的评价机制反馈,采取更多有效的践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