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面食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2022-11-20

现代英语 2022年8期

李 娟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引言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文荟萃的山西面食文化成为山西外宣工作的靓丽名片。文章从国际化的视角理念出发,以崭新的思路和鲜活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山西面食文化走出山西,走向世界尽微薄之力。以交际翻译为理论基础,对山西面食文化内容进行分类,探究不同的翻译策略,使之服从并服务于外宣翻译目的。并尝试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打造舌尖上的外宣。

二、面食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普希金曾将翻译喻为“文明的驿马”。翻译不只是译语言,也是译文化。(徐曼琳,2020)[1]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翻译不仅仅是承担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的使命,更是要促进本国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蓝红军,2020)[2]。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山西历史文化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文化。因此,山西特色文化成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西面食文化属于山西特色文化的代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面食翻译进行了研究。其中,从语言学方面入手来研究面食的,如汪小珉(2017)的《甘肃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词语》[3],姚勤智(2003)的《平遥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词语》[4],李晔(2011)的《榆次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词语》[5],王琦(2008)的《山西临汾方言中的面食文化词语》[6]等,它们都侧重于研究、分析山西各地方言中关于面食的表达,反映了面食在山西各地的普及以及面食文化的重要地位。

另有学者从英语语言学方面对山西面食进行翻译研究,李晓花(2011)[7]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得出面食文化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语言传递,还有文化传递。贾霞(2014)结合山西面食的英译现状,探讨其英译原则和策略[8]。白凌(2014)认为山西面食食谱是“信息型”和“操作型”相结合的复合型文本[9]。刘志婷(2021)分析了山西面食名称构成要素并对现有翻译进行了研究[10]。以上研究均是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山西面食名称的翻译。

文章基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着重于从外宣视角研究山西面食文化的翻译,具有国家站位、全球视野。

三、交际翻译理论

古语云:“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使相解”的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中一切转换问题的解决都应遵从以接受者理解为主的原则。现代英语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88)在其专著《翻译教程》中,将此种翻译称为“交际翻译”,即将原语问题的语境意义按照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以译入语读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传递出来[11]。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译入语的读者,翻译的内容和语言都要以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为准则。交际翻译注重体现原文的重要旨意,更多地强调翻译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交际翻译的目的是使读者阅读译文所达到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真正实现交际的目的。

纽马克根据分类原则进行文本研究,将文本分为呼唤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表达型文本三种类型。呼唤型文本是以读者群为中心,号召读者按照作者的意思去行动、思考、感受或者做出反应,往往使读者群迅速理解接受的语言。呼唤型文本典型的外宣文本主要包括各种公共宣传品,如公示语宣传手册、政治口号、公益或商业广告等。信息型文本强调提供信息,强调事实,一般使用不带个人特色的标准语言。信息型文本典型的外宣文本主要包括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文章以及各类报告。表达型文本主要功能在于说话者或者作者运用这些话语表达其思想感情,不去考虑读者的感受。表达型文本典型的外宣文本包括政府文件、政治演说等。

根据纽马克的翻译交际理论,文本类型对翻译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呼唤型文本与信息型文本适用交际翻译。呼唤型文本遵循“读者第一”的原则,把读者及其反应作为核心注重可读性,要求通俗易懂。信息型文本遵循“事实第一”的原则,语言往往是中性的表达,没有突出的个人特征或地域色彩,力求通顺易解。面食文化的翻译文本中,如山西全球推介活动招待会上的翻译文本就属于呼唤型文本,新闻报道中关于山西面食文化的内容,以及国际酒店、饭店的菜谱等,属于信息型文本。

文章尝试探究山西面食文化的翻译,不仅涉及面食名称的翻译,还包括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及饮食风尚的翻译。基于外宣翻译的视角,探究山西面食文化的翻译策略,即为具体翻译实践操作提供方向性与方法论指导的翻译策略。通过对外翻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向国际社会更加精准地宣传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传播好面食文化关键词中所蕴含的悠久历史、人文思想、社会观念等内容。

四、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

山西,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山西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文化现象等蓬勃发展、源远流长,加上独特的历史、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山西面食文化独有的特色,即有着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生活特色相结合的面食结构、烹调技艺乃至饮食风尚。

山西面食以种类之多、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闻名北方,既讲究品种花样的丰富,又注重烹饪的技艺;融合粗粮细做和细粮精做,面食种类达到五六十种之多。

山西面食结构独特。一方面,表现为民间百姓选择饭菜合一或饭汤合一,例如,晋东南的“和子饭”、晋中“拨烂子”、晋北的“谷垒”。另一方面,炒、煮、蒸、焖、煎、烤、炸等烹饪方法齐全,不同制作工艺形成的面食种类丰富多彩,包括蒸制类面食、煮制类面食、煎烤类面食、炸制类面食、菜饭合一面食等。蒸制面食包括馒头、莜面栲栳、高粱面鱼、稍梅(烧麦)、面塑等;煮制面食有剪刀面、刀削面、包皮面、拉面、龙须面、八姑(拔姑)、揪片、剔尖、猫耳朵、饸饹、莜面顿顿等;烹制面食包括炸糕、一窝酥、甩饼、锅贴、麻花、锅魁、煮饼、孟封饼、山药粉蒸饺等。由不同食材混合而成的面团,通过削、擀、压、搓、抿、擦、拉等手段,配以不同的浇头,姿态变换各异,形成色、香、味俱佳的面条。

山西面食有三大讲究:一讲浇头,浇头有打卤、炸酱、汤料、蘸料等;二讲菜码,菜码可以是土产小菜,也可以是山珍海味;三讲小料,小料根据时节而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最著名的要数山西老陈醋,还有韭菜花、芝麻酱、辣椒油等。

五、山西面食外宣翻译策略

(一)深描法

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塑造了山西面食的独特地域特征。因此,在对山西面食进行翻译时通常采用深描法,从而更加充分地展现其文化内涵。

在众多风味面食中,首推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爱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因此也成了山西面食的代称。刀削面与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一起被誉为中华五大面食品。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原文:刀削面

译文:The Sliced Noodles are a typical food for the people in the middle of Shanxi Province.Kneading the dough until it is even and smooth,people carry the dough with their left hands and use the right hands to slice the dough into the boiling water by using a special curved knife.There is a variety of spices to go with the noodles,such as ketchup and minced meat(usually pork ormutton).People also add some fresh vegetables and a little vinegar to improve the natural flavor of the noodles.

上述译文不仅将刀削面的制作过程生动地翻译出来,而且还融入了菜码、小料的翻译,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翻译“剪刀面”“包皮面”时,均可采用深描法,可融入面食的历史渊源、制作材料、过程及工艺等,实现交际翻译的目的,更好地传播山西文化。

在山西推介会冷餐招待菜单上,面点中出现了晋商双色猫耳朵,翻译为Dual-color Cat Ear Pasta,同时配以一小段注释。

A kind of traditional wheaten food,it gains the name due to its cat's ear shape.It tastes smooth and refreshing with fragrant flavor and beautiful shape.

山西传统面食,因形似猫耳故名,劲滑爽口,味香形美。

(二)拼音加注策略

拼音加注策略是采用汉语拼音和英语解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将山西面食的风格与味道展现出来。例如,“包皮面”翻译成Baopi Noodles(Noodles Made of Wheat Flour and Sorghum Flour)就是采用拼音加注策略,从注释中我们了解到包皮面的制作材料。包皮面,是由两种面合制而成,白面包外边,里边是粗粮,可以包红面、玉米面、荞面等。

(三)直译策略

直译策略指的是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就能使外国人明白其基本含义,例如,山西面食烹饪方法的翻译。山西面食烹饪方法中,煮、蒸、煎、烤、炒、烩、炸、焖、搅可使用直译策略翻译为:boil,steam, pan-fry, roast, stir-fry, braise, deep-fry,braise,stir。使用直译策略,将面食文化的多种制作工艺译为通俗易懂,便于文化交流。

(四)意译策略

有些山西面食的名称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真正含义,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

拉面Hand-Pulled Noodle Soup

手擀面Hand-made Noodles

菜煨面Stewed Noodles with Vegetables

炸酱面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上述翻译更好地实现了外宣翻译的目的,使国外受众看懂并能理解译文内容。拉面的翻译中用了soup这个单词,说明拉面中还有汤,翻译得形象、生动。我们在一份外国饭店的菜单上,看到山西刀削面的翻译Shanxi Shaved Noodle Soup中也有soup这个词语。因此,根据翻译交际理论,翻译要达成交际的目的,实现文化传播,可以灵活翻译。在山西推介会的一份冷餐招待会菜单上,我们看到柳林碗托被翻译为Liulin Buckwheat Snack,在翻译中体现了碗托的制作材料荞麦面,而没有直译碗托等词语。

(五)根据烹饪方式翻译

有些山西面食可以根据面食的烹饪方法和原料进行翻译。例如,炒面Fried Noodles,焖面Braised String Bean with Noodle,将烹饪方法与原材料翻译在一起,让译文受众可以清楚面食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材料,从而更好地了解山西面食文化。

外宣翻译在世界文化交流与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中菜品的命名方式,发现西餐的菜名体现出简单名了、一目了然的特点,主要使用地名加原料和原料加烹调方式这两种命名法。因此,在山西面食外宣翻译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国外受众的“口味”,进行山西面食文化的翻译策略研究。同时,外宣翻译要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六、结语

文章从交际翻译理论入手研究山西面食文化翻译,为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及交际翻译理论研究做了一个有力的补充。同时,丰富和发展外宣翻译研究的内容,对拓宽和深入外宣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研究山西面食文化外宣翻译,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声音,沉淀山西文化的精髓,弘扬山西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山西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山西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