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火、痰、瘀”论治儿童性早熟
2022-11-20王菊霞邱彩霞
王菊霞,邱彩霞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性早熟是指在儿童时期提早出现了以青春期特征(第二性征)为表现的一种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女孩8 周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 周岁以前出现月经;男孩9 周岁以前出现睾丸、阴茎增大等[1],属生长发育异常的疾病。过早的性发育对孩子的终身高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笔者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 余年,中医治疗儿童性早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虚、火、痰、瘀”4 个方面论治儿童性早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病因病机
儿童性早熟的病因多样,现代医学认为其与遗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性腺肿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疾病以及饮食、生活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或摄入含雌激素的药物等因素相关,根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是否提前发动分为中枢性(真性)性早熟、外周性(假性)性早熟和部分性性早熟[2]。中医学认为性早熟的病因主要涉及肾、肝二脏,内因责之于患儿先天禀赋差异,有阴虚内热或痰湿体质;外因责之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以及起居饮食方式,或多食滋补之品和肥甘厚腻食物之品,或受疾病影响,或误服某些药物,或情志不遂,致肝郁化火。其发病机制为肾之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相火妄动,导致“天癸”早至。临床分为阴虚火旺证和肝郁化火证[3],而《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性早熟(修订)》指出性早熟的主证为阴虚火旺证,兼证为痰湿壅滞证和肝郁化火证[4]。多数学者也认为性早熟除了与肾、肝两脏密切相关,还与脾失健运、痰湿壅滞有关[5-7]
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福建地区的儿童性早熟多数起因不明,早期主要见乳房发育,触及乳核,多伴有疼痛,部分患儿性情偏急躁,或偏肥胖,其余他症均不典型,大部分儿童舌质红,舌苔黄或腻。从脏腑辨证考虑为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相火妄动,肝郁化火,导致乳房早发育或“天癸”早至。久病入络,肝经脉络受阻,血行不畅,形成血瘀,同时气滞导致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凝聚成痰,血瘀痰凝互结于肝经循行部位乳房,则出现乳房发育,乳核肿痛;互结于胞宫,出现子宫、卵巢增大。因此,气滞、血瘀、痰凝既是性早熟发病过程中主要的病理产物,又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致病因素,“血瘀痰凝”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因此,近年来笔者将性早熟病理因素归结为“虚、火、痰、瘀”,但这4 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夹杂,以“虚”为本,兼有火、痰、瘀。病变部位主要在肾、肝、脾。治疗方法有滋阴降火法、疏肝泻火法、健脾化痰法、活血散结法,但以“滋阴降火”为根本大法,其他方法根据兼证灵活选用,临床疗效得到改善。
2 治 疗
2.1 从“虚”论治 小儿“肾常虚”,肾的生理功能未健全,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肾之阴阳失衡,肾阴不足,不能制阳,相火偏亢,阴虚火旺,导致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女孩乳房发育及内外生殖器发育;男孩生殖器增大,有阴茎勃起,音调变低;甚至天癸早至,女孩月经提前来潮,男孩遗精;伴颧红潮热,盗汗,头晕,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该证以肾阴虚为本,故治疗以滋阴补肾为法;阴虚不能制阳,相火偏亢,佐以清热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若乳房肿痛明显者,加夏枯草、海藻、郁金、玄参、乳香;五心烦热明显者,加麦冬、石斛、淡竹叶、胡黄连;午后潮热、自汗、盗汗明显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煅牡蛎;外阴分泌物多、色黄者,加椿根皮、栀子、龙胆草;阴道出血者,加女贞子、墨旱莲、侧柏叶。
2.2 从“火”论治 小儿“肝常有余”,若因疾病或精神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调畅气机失职,肝经郁滞,日久生热化火,肝火上炎,可导致性早熟,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天癸”早至;因气机升降失司,阻遏于胸,肝经郁阻不畅,则为痛为聚,出现乳房胀痛、胸闷不适等。该证以肝郁化火为本,故治疗以疏肝泻火为法,方选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丸加减。如乳房乳核明显者,加夏枯草、山慈菇、生牡蛎、皂角刺、荔枝核;乳房胀痛明显,加郁金、乳香、香附、赤芍;外阴白带色黄臭秽者,加黄柏、龙胆草、椿根皮、绵茵陈;外阴红、瘙痒者,加苦参、百部、黄柏、地肤子;阴道出血者,加仙鹤草、女贞子、墨旱莲。
2.3 从“痰”论治 小儿“脾常不足”,若过食肥甘厚腻或滋补之品,营养过剩,超过脾之运化功能,导致脾阳受困,健运失常,水湿停积,凝滞不散则变化成痰。痰湿互结,壅滞于乳房,出现乳核,乳房胀痛;痰湿下注,则为带下;水湿泛溢肌肤之间,故形体肥胖;若痰湿不化,日久郁而化火,可见带下黄、舌红、苔黄腻等症状。该证以脾困痰阻为本,治疗以健脾化痰散结为法,方选二陈汤加减。如乳房硬结明显者,加生牡蛎、海藻、昆布、生麦芽;乳房疼痛明显者,加郁金、香附、乳香;带下色白量多者,加芡实、薏苡仁、苍术;带下色黄、舌红、苔黄腻者,加椿根皮、栀子、黄柏;形体肥胖者,加荷叶、山楂、麦芽。
2.4 从“瘀”论治 性早熟患儿脏腑阴阳失调,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久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痰瘀互结于肝经循行部位,故出现乳房发育,乳核肿痛;互结于胞宫,出现子宫、卵巢增大。故而在原有的滋阴降火、疏肝泻火、健脾化痰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之品,常用行气活血药:郁金、玄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软坚散结药:夏枯草、海藻、昆布、浙贝母、生牡蛎、山慈菇等。
病案举例
翁某某,女,7 岁半,于 2020 年 6 月 16 日初诊。家长诉患儿春节后因疫情宅家,饮食起居无规律,进食较多的煎炸食物以及饮料、饼干等甜食,喝水少。夜间晚睡,一般23 时上床睡觉,常因不让其看电视、手机等发脾气。半个月前发现双侧乳房凸出,有硬块,伴疼痛,在外院服用知柏地黄丸治疗1周,症状未缓解,遂转诊我院。就诊症见:双侧乳房胀痛,有硬块,午后怕热,入睡后汗多,性急易怒,夜寐欠安,二便正常。查体:形体偏瘦,口唇红,双侧乳房B2,乳核直径约2.5 cm,触痛,无阴毛、腋毛,舌质暗红苔黄。辅助检查: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给药前,促黄体生成素(LH)0.13 IU/L,促卵泡刺激素(FSH)3.42 IU/L;给药30 min,LH 3.06 IU/L,FSH 7.08 IU/L;给药 60 min,LH 5.78 IU/L,FSH 8.08 IU/L,LH/FSH>0.6;雌二醇、垂体泌乳素、孕酮、睾酮、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素、甲胎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生化全套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②子宫卵巢彩超:子宫2.5 cm×1.9 cm×1.5 cm;卵巢:左侧2.2 cm×1.2 cm×1.5 cm,右侧2.1 cm×1.0 cm×1.5 cm;卵泡:可见数个,直径大小左侧6 mm,右侧5 mm。③头颅及垂体MRI:未见异常。④骨龄测定:8.3 岁。西医诊断:特发性真性性早熟;中医辨证:阴虚火旺,兼肝郁化火、痰瘀互结;治法:滋阴泻火、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选大补阴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知母9 g,黄柏6 g,鳖甲12 g,生地黄 15 g,茯苓15 g,柴胡 6 g,龙胆草5 g,栀子 6 g,泽泻9 g,夏枯草 15 g,玄参 9 g,制乳香 7 g,牡蛎24 g,山慈菇9 g,甘草5 g。每日服1剂,连服2周。
2020 年6 月30 日二诊,家长诉患儿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汗多缓解,性急改善,夜寐转安,检查乳核较前减小,直径约1.5 cm,质变软,无触痛。治疗显效,效不更方,继续服上方药物2 周。
2020 年7 月15 日三诊,家长诉患儿症状明显改善,乳核变软、变小,不痛,汗减少,性情正常,舌质红,苔薄黄。上方去龙胆草、栀子、制乳香、山慈菇,服用 3 个月。
2020 年 10 月 15 日四诊,患儿乳核消,舌红苔薄白。GnRH 激发试验:给药 60 min,LH 4.38 IU/L,FSH 6.08 IU/L,基本正常。子宫卵巢彩超显示:子宫2.0 cm×1.5 cm×1.3 cm;卵巢左侧1.5 cm×1.0 cm×1.2 cm,右侧1.4 cm×1.0 cm×1.1 cm;卵泡左侧2 个,大小5 mm,右侧1 个,大小4 mm,子宫、卵巢、卵泡体积均较前减小。予停药观察,微信随访半年余未复发。
按语:该患儿初诊时为特发性性早熟,病因饮食不节,过食煎炸燥热之品,晚睡损伤阴津,再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肾阴不足,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痰凝,故而出现乳房硬块胀痛,伴潮热、盗汗,性急易怒,夜寐欠安,口唇红,舌质暗红苔黄。辨为阴虚火旺,兼有肝郁化火、痰瘀互结证,方选大补阴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知母、黄柏、鳖甲、生地黄滋阴清热泻火;龙胆草、栀子清泄肝经实火;柴胡疏肝解郁;茯苓、泽泻健脾以滋肾;夏枯草合牡蛎、山慈菇化痰软坚散结;制乳香、玄参活血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滋阴泻火、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功效。用药1 个月,疗效显著。乳核减小变软无疼痛,阴虚火旺及血瘀症状明显改善,故于原方去龙胆草、栀子、制乳香、山慈菇等较为峻烈之品,继续服用3 个月,乳核消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