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际视野到文化自信:应用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与创新

2022-11-19李艳旸

现代英语 2022年7期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应用型

李艳旸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联系和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在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对外开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高校外语专业应成为学生了解外来文化的前沿阵地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纽带。高校外语教育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将语言知识、文化内涵和应用能力有机融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成为文化自信、善于交流,贯通中西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外语教学中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我国的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外语教育规模大,门类广,不仅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外语学习群体,也构成了多语种多层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又一批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学习可以将语言、思想和文化有机结合,成为认识西方、了解西方、研究西方的重要工具。外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帮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进入21世纪,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缺失现象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学外语不仅意味着“学习地道的英语(外语),了解英语(外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承担着“以英语(外语)为媒介,向不通中文的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1]。外语学习中的文化浸润和传播也由单向变为双向。除了解掌握西方文化外,外语学习者更应具备用英语描述中国文化、表达深层文化内涵的能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推进,应用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应该充分了解本国国情和世界发展。作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分子,应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立足国情,面向世界,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服务。外语人才将在更广泛的中外往来平台里贯通中西,融会交流,坚定文化自信,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影响力的坚定信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而且很可能上演历史悲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明不断繁衍、繁荣,让我们骄傲自豪。但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不是回忆过去,而是立足于进行时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不应只关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必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高校外语教学,更要充分重视教学中本土文化的缺失,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让学生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三、翻译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缺失

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翻译理论为基础,注重翻译技巧,翻译实践相对缺乏。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开始与企业开展合作,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翻译技能。然而,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东南沿海地区经贸发达,外资企业多、翻译公司多,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与东部地区相比翻译市场的需求量明显不足,因此,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实践基地,这不利于翻译能力的提升,也很难学以致用。

除教学理念、硬件设施、客观条件、市场因素等原因外,学生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深层内涵的理解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外语教学文化导入以西方为主,中西文化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了“本土文化失语”。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当下,外语教学,尤其是翻译,已不再是了解西方文化,适应西方文化甚至追随西方文化过程,而是用外语陈述中国文明,展现中国魅力,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不仅要了解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也要学习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同时还要能够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中完成肩负的任务和使命,进而为国家做贡献。”[2]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语翻译更应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在探索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外语成为融贯中西、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

四、应用型高校翻译教学现状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阵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高校更应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学为主、实践为辅、创新不足、能力欠缺等问题,改变传统教育方法,突破重知识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不断开拓人才培养领域,打造满足市场需求的,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创新劲头足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外语专业毕业生多,然而应用型人才却严重短缺,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大多进行了改革,但力度小,成效差,应用型高校的翻译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课程资源实用性不强

外语教学的改革推动了翻译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变。翻译教学理念缺乏特色,一些学校求全模式的教学反而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学校倡导以人才为主体,但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仍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3]学生参与度不高,创新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激发。翻译课程以理论为主,内容虽为经典但大多较为陈旧,没有与发展更新较快的翻译技术相结合。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丰富了学习内容,然而,许多学校课程资源的更新较慢,还在采用五年甚至十年前的课程资料,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用性不强。同时,课程设置没有充分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中西文化相关的课程较少。

(二)实践渠道窄,实践能力不足

在翻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应得到重视。翻译专业教学中实践环节过于薄弱,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多数高校通过建设翻译实验室来模拟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或是进行小组活动,情景在线商务会谈场景。虽巩固课本所学的知识技能,但与真实翻译环境还存在一定差异,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关注翻译用词是否准确,表意是否清晰,格式是否规范,忽视了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科门类多,文化内涵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要跨越语言障碍,实现沟通和交流,翻译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因此翻译课程设置门类广,内容多,旨在培养学生的双语或多语种传译能力,扎实的母语和外语能力,掌握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课程设置以夯实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往往忽视了语言尤其是母语的文化内涵,造成“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缺乏展现、传播母语文化的能力。

(四)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各种学术探讨机会的增加,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外语专业教师多毕业于外语专业,对经济、法律、贸易等领域缺乏了解,师资结构不合理。另外,有些教师仅仅讲授课本知识,注重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讲解,没有深入研究翻译专业培养方案,方法传统,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的机会较少,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翻译人才的培养效果。

五、应用型外语翻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需要不断探索,以找出一条适应人才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同时接轨市场,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紧迫需求。从课程、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打造一专多能、专能并举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一)运用科学方法,双向文化教学

应用型外语翻译教学改革应以合理定位人才发展目标为基础,注重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发展需要全面,但不能面面俱到,这反而掩盖了本专业要求的关键和重点。在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应突出满足个体需求,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手段,在夯实外语学习基本功的同时,以选修课、实践课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半径,在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4],使其成为既有扎实的语言翻译功底,又有专业发展方向的一专多能人才,实现双向教学。

(二)改良课程体系,专业与实践并举

应用型外语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应着重培养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树立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观。课程的改革要围绕实用性和技能性展开,对传统的翻译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改革,使之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在保留传统的翻译理论、翻译技能等知识的教学前提下,加强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既能了解西方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又能全面体会和传播中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既坚定文化自信,又拥有国际视野,既能融汇古今,又能贯通中西,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同时,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语言+专业方向+实践”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语言”是指语言基础,包括词汇、语法在内的语言基本功、翻译理论等;“专业方向”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商务方向、经贸方向、旅游方向等,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实践”是指开设如商务谈判、口译等各类实践课程,同时结合校外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鼓励校企合作,深化实践内涵

针对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外语翻译专业要回归学科本位,找准教学与技能之间的平衡点。[5]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翻译理论,操练翻译技巧,同时提升学生用外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双向平衡。应用型高校应本着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项目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等进校讲学,帮助学生切实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市场氛围。此外,还应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锻造自己的翻译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六、结语

在外语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强调外语的实用性为主的应用型外语顺应潮流,蓬勃发展。应用型高校的外语专业应精确把握发展方向,从容应对环境、岗位、市场对其的要求,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在文化熏陶中拓宽视野,增强自信,从而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自信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在跨文化交际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