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基础

2022-11-19李海青

浙江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李海青

提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破解21世纪人类社会的问题挑战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这一双重定位既有所区别,同时又相互包含、内在统一,双维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另外双重理论定位。文化侧重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精神侧重心理状态与意志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两者的自觉传承与创新转化,把两者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的过程。而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8页。这一重大论断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和重大意义,对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于这一重大论断,必须深入学习、深化理解、深刻把握。依据《决议》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一是因为其针对新的时代课题,对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创造性的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二是因为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化运用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成为这两者的时代精华,并在此过程中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汲取养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是因为在其指导下,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个理论定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当代中国其实就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具有非常确定的时间内涵。就此而言,不能把当代的涵义泛化。这是因为,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得以创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破解21世纪人类社会的问题挑战与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中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创新发展,21世纪是针对19世纪、20世纪而言,也具有非常确定的时间内涵。这两个理论定位一个强调中国,一个强调世界,一个对应国内大局,一个对应国际大局。这两个理论定位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对于21世纪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

就国内而言,进入新时代,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面临新的时代课题、新的发展要求、新的主要矛盾、新的任务目标,各领域问题多、挑战大、阻力强、任务重,并且问题风险之间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呈现叠加化、关联化态势。“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4页。确实,越往前走,越是从事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就越需要思想理论创新的引领。进而言之,应对危机、化解风险、破解难题、实现使命,对于党的执政与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换言之,新时代的形势任务不仅呼唤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也呼唤党的执政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更好理解为什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答的时代课题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拓展到现在的三个。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课题,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呼唤。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的阶段定位、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实际情况,在破解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相比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大大深化了对共产党领导规律、执政规律、建设规律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比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中阐发党的历史使命,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党的自我革命尤其是政治建设,要求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新发展;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新发展;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强调改革发展的配套性、整体性、协调性、统筹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点与社会结构理论的新发展,等等。以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概括的“十个明确”其实都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回顾自1840年以来18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各个阶级的政治精英都相继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而只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进入到关键时期与决定性阶段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一个质的突破与提升,其以巨大的理论原创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就此而言,应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到18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视野中进行定位,如此方能有效表明其历史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

就国际而言,当前整个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历史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时代挑战的有效应对、对历史趋势的深刻把握,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根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在于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理论、自由人联合体理论观察世界、分析时代,深刻批判与解构了西方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新的价值观、合作观、文明观、发展观、安全观、治理观,系统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面临的重大时代性课题。在此,新的价值观是指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新的合作观是指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新的文明观是指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化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新的发展观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新的安全观是指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新的治理观是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话语,相比于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交领域的观点与话语,显而易见,具有明显的原创性。

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方面的外交思想。(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27页。这十个方面的外交思想,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分析世界发展态势得出的重大创新性论断。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是对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图景的超越,是对“自由人联合体”远景的时代体现,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当然,现在21世纪刚刚走过21年,马克思主义在未来将近80年的肯定还会有所发展创新,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被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在于其揭示了21世纪人类的发展规律,指出了21世纪人类的发展逻辑,对整个21世纪人类的发展都将持续发挥有效的指导功能,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的视域内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马克思主义在整个21世纪的创新发展发挥奠基功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突出的战略性、思想性、开创性必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创新发展的主体性和基础性理论。只有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类发展的理念思路,才能使人类找到一条超越资本主义之恶、导向光明未来的道路,这就是其对于21世纪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如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弱肉强食、转嫁危机、制造动荡、引发战争的丛林法则逻辑,本世纪的人类是看不到任何前途希望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人类社会自身的毁灭。

(三)双重定位的内在统一

以上分别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定位。这一双重定位既有所区别,同时又相互包含、内在统一,从不同维度呈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之所以讲相互包含、内在统一,是因为新时代在时间上也属于21世纪,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不仅对中国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必将更为深刻地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而21世纪整个世界的状况也将深刻影响中国自身的改革发展,因此既要有“由内向外”的视角,也要有“由外向内”的视角,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特别要认识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以切实打破西方的遏制和打压为前提,而这种切实打破本身就意味着自16世纪开始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与世界体系开始实质性地解体,意味着世界格局的实质性重构。在此,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内在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内在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纵观人类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来,这是社会主义力量与运动第一次有极大的现实可能性去解构与颠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此,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了时间交汇。就此而言,应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到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视野中进行定位,如此方能有效表明其世界历史意义。

二、“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理论定位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另外两个理论定位。如果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定位强调与突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定位强调与突出的则是其对于中国本身历史文化与精神的返本开新。文化和精神在内涵上有重合之处,但也各有侧重,文化侧重价值理念与思想观念,精神侧重心理状态与意志品格,两者都是极为强大的软实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对两者的自觉传承与创新转化,把两者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并在此过程中切实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进一步结合交融,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获得了新的思想资源与理论滋养。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能实现新的飞跃,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一)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具有两个鲜明特质。一是极强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尽管内容不断更新、构成不断变化,但最核心的优秀文化要素始终存在,数千年一贯,包容吸纳,生生不息。二是内生的文化自信心。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占据文化高地,使得民族精英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这种文化自信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而积淀下来。当然,今天我们讲的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在保有民族文化生命力信心的同时,正视局限,在科学思想指导下正确分析历史、时代、民族的时与势,以一种开放、探索、创新的精神推进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有清晰认知,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深刻的文化自觉。这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论述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浸润着并展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深刻汲取,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弘扬”(4)② 商志晓:《深刻领悟“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光明日报》2022年1月28日,第11版。。

应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时代精华的定位主要就是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的。基于此,本文在此重点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上有两个“老祖宗”,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实实践为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正如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基于当代中国与21世纪整个世界的内在实践吁求,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通过对民族文化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与战略把握,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这体现在其理论的各个方面。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汲取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就体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秉承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之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吸收了“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借鉴了传统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强调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就继承了传统知行合一的态度理念。作为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有效时代化,赋予其突出的时代内涵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实现了中华文化自身的质的提升。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承载与确证着中华文化发展之正道、大道,也是迄今为止中华文化本身发展演进的时代最高峰,是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表现样态。其不仅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意义,也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引领价值。正是基于此,应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意义放到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高度去思考定位,放到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去思考定位。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世界、着眼于引领,先虑先思、兼济天下,才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更高境界、更深层次、更广视域、更大意义。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对话、结合、交融,相互汲取、彼此内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新的飞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获得了时代化新质,两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内最终有机融合为一。

(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还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精神源自各个历史时期、发展阶段以及某一具体实践过程所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联通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独特性的地域、事件、团体与人物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汇聚成一个标示崇高、呈现榜样力量的精神世界,记载着中华民族刻入筋骨的精神特质,彰显着中国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②综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中国精神包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其一,关于民族精神。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高度凝练,指出其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民族精神在基本内涵上既具有内在稳定性,其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历史动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对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与21世纪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整个理论体系与核心观点对此都有明确体现。就伟大创造精神而言,强调释放创造潜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就伟大奋斗精神而言,制定改革发展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伟大团结精神而言,强调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意识形态领域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对外交往强调团结协作、对话交流,扩大各国利益的交汇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伟大梦想精神而言,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追求,鲜明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鲜明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对世界大同的梦想追求。

其二,关于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还包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等精神品质。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集中展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更为自觉而深入的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强调知行合一、强调伟大斗争等,在有效回答新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将时代精神发扬与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三,关于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炼阐发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了自己的精神谱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新的伟大精神,从而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内涵与时代价值。对于党的精神谱系的这些极具典型意义的时代性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都做出过相关的论述或批示。综合上述三个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包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建党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运用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推进了中国精神的时代化,从而使自身切实成为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种时代化的中国精神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奋勇前进、走向繁荣不可或缺的伟大精神力量。

本文以上两个部分,分别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理论定位。这种理论定位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并将两者在新时代的时代平台和21世纪的历史平台上融会贯通,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传承创新,又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汲取养分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探索与理论融贯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与历史性成就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解释世界,更能够有效改造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就实践而言,一方面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之为指导,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推动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面向未来,我们也充满确信,以之为指导,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其对于整个世界发展的指导意义必将进一步呈现。这次《决议》系统阐述了新时代13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在此,本文从更为宏观、更为概括的角度对新时代成就再做五点分析。

(一)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提出了新党员的布尔什维克化和老党员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问题。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次《决议》又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2个方面集中阐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成就。13个方面的成就中有2个方面和党的建设直接相关,由此可见党的建设成就之大。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注重党的自我革命是个极大的理论与实践突破。对于权力的监督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年毛泽东与黄炎培著名的“窑洞对”提出通过民主新路,让人民监督政府来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如果说毛泽东给出的是第一个答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则是第二个答案,那就是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强化党内监督。十八大以来,党的自我革命成效有目共睹,深得党心民心。没有新时代党有效的自我革命,就谈不上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也就实现不了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勇于自我革命的能力与突出的实践效果是关键原因之一。

(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一步成熟定型,最终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错误思维定势,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显著区别: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现代化。新时代,我们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特别是脱贫攻坚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载入人类史册,这一点是资本主义道路绝对做不到的。二是我们的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对资本的有效驾驭,既充分发挥马克思讲的资本的文明面和积极作用,同时又加以引导规制,尽可能降低甚至规避其负面效应。就此而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运作机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运作机制尽管有其共性,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资本的运作受到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导,受到党和政府等权力部门的治理,受到国家制度体系的规范,受到社会力量的制约。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

(三)推动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党的历史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起来,对于民族复兴作了更为自觉、更为具体、更加集中、更加系统的阐述,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使命担当。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和这次全会《决议》都明确阐述了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与伟大成就,其中对于新时代的评价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页。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民族复兴的制度越来越健全、民族复兴的文化越来越强盛、民族复兴的基础越来越扎实。只要我们居安思危、统筹全局、着眼长远、稳妥审慎,自信而不自满、自强而不懈怠,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斗争本领,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可以说,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快车道”,虽仍会面临巨大风险挑战,但前景已经明朗,趋势已经清晰,进程已不可逆。正因为中华民族已经坐上了高速行使的“复兴号”,所以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特别是平视西方和美国了。

(四)开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境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一度陷入低潮,国际上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甚嚣尘上。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彷徨困顿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柳暗花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表明了两点: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失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教条,关键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历史条件与时代形势进行运用,并在运用中加以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绝非一种模式,社会主义需要结合实际并探索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蓬勃生机,取得了伟大成就,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在价值与制度上的优越性,推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与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推动苏东剧变后陷入低潮与困境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复兴。

(五)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治理层面,更深层次的是世界文明格局、文明秩序之变,或者说,文明格局与秩序之变更带有根本性。170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谈到文明国家,但其所讲的文明其实是指资产阶级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之进行了辩证分析和深刻批判,同时指出了超越资产阶级文明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百年探索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终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挥政党、国家、社会、市场作用,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国际事务的共商共建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新发展。从鸦片战争后的文明蒙尘,到新时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中华文明本身实现了时代化与创新升级,可以预见,此后的人类文明史也必将由此而改写。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