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2-11-19丁利荣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老龄社区教育

○丁利荣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知识社会背景下的重要创新形态,“互联网+教育”是教育领域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发生的革命性变革,通过模式创新、科技赋能,使管理、教学、教科等全环节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具有开放、共享、交互等优势。由于多种原因,“互联网+”理念、技术、模式在社区老年教育领域应用并不广泛。本文结合调研资料,分析、研究“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价值、落地瓶颈、实施路径。

一、中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内涵、使命与发展瓶颈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产共同体”[2],是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公益服务的基础单位之一。

(一)社区老年教育的内涵、使命

“社区老年教育主要是以社区为特定的场域,以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对象,所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与活动。”[3]社区老年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文明建设、文化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是依托社区落实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我国大力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是“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4]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的主要平台,是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社区老年教育立足老龄人口的生理、心理特征,应对其健康、求知、娱乐、社交等深层次需求,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持续、有组织、有目的地面向老龄人口提供学习福利,提升、优化其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其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等需求,使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全面提升社区老龄人口的综合素养和生活质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动态发展性[5],是“旨在为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有关技能以及文化娱乐能力等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运行机制和工作方略”[6]。

为妥善应对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显性、隐性冲击,党和政府陆续出台多项以“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观”为目标的政策,旨在维护老龄人口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的健康,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其积极、持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与公众面的事务”,社区老年教育是实现这些目的的重要途径。持续的、高品质的社区老年教育,可有效降低、延缓老龄人口罹患疾病、身体失能等风险,促进其心理健康,满足其表达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实现需求、超越需求,有益于老龄人口健康、充实、从容、自信地度过生命的晚年岁月。

(二)现阶段社区老年教育面临的瓶颈

总体而言,我国老年社区教育现阶段面临的瓶颈是现实需求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据笔者在郑州、开封、许昌、新乡等地对多个社区老年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层面。

1.契合度层面。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提供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不能较好地契合、匹配老龄人口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求。虽然中央、地方政府重视社区老年教育,但因为认识、经费、人员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可供社区调配、整合的老年教育资源比较有限;而同在一个社区的老人,其人生阅历、精神需求、经济状况、时间安排、学习目的林林总总,差异较大,所以社区教育能够开出的课程不能较好地契合、满足更多老龄人口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求。调查还发现,有些社区根本没有开展持续的、有目的的老年教育。

2.共享性层面。主要表现为社区各自为政,课程、师资等基本不共享,或只在有限范围内无规划、无目的地交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缺乏共享理念、共享机制,二是传统教与学形态下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共享。

3.经济性层面。社区可用于老年教育的经费、人员、场地有限,课程开发、实施成本较高。调查发现,不少地方除提供免费课程资源,也有收费课程。而多数老龄人口对学费敏感,不愿花钱参与收费课程。现阶段,多数城乡老龄人口收入不高,有些没有养老金,有些须背负来自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有些老人消费不能自主,参加收费课程的意愿较低。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决定老龄人口是否参加或是否积极参加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4.师资队伍层面。因为编制、经费等限制,从事社区老年教育的师资都是临时聘请的离退休人员、兼职人员,有的则为志愿者充任。180位受访者认为社区老年教育存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单一”问题。老年人属于异质性很强的一个群体,由于生活和工作背景、兴趣爱好等的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需求也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老年群体的教育资源能涵盖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深浅程度也应有所梯度[7]。由老年人这一特殊求知群体、特殊学习需求的特征看,社区老年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师资资源,需要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但事实上,师资力量中虽不乏学有专攻、知识渊博、善于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也参差不齐,存在教师知识老化、不善授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老套等问题。而且,多位担当社区老年教育任务的教师反映:教学负担重,少有时间备课,少有时间对学员进行经常性的课下辅导与交流。

5.广泛性层面。社区老年教育面向全体老龄人群,但调查发现“弱势老人”参与度较低。“弱势老人”主要指收入较低、年龄较大、健康状况不佳等情况者,以及需要承担较多家务、照顾老幼责任的老人。显而易见,他们因为受制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或者身体条件,参与老年教育的困难更大,这部分人的参与度比较低。此外,家庭对老龄成员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态度,老人家庭居住位置与到学习地点的交通状况,政府组织(社区、街道)等的宣传、鼓动等,都影响着老龄人口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情感与态度,直接影响社区老年教育的广泛性。

二、“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模式

“互联网+教育”不仅是教育形式、教育技术的革命,同时更深刻变革着教育理念和内容,改变着知识分享、学习的理念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等的形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便捷、高效地学习海量课程,而且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掌控学习进度,甚至有机会线上对接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资源,聆听顶级专家、名师的授课,与教师、同学多向互动、实时交互,展开沉浸式、情景式、研究性等有趣、高效的创新性学习活动。

(一)“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

“互联网+教育”应用于社区老年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化解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手段的局限,更能够极大地丰富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优化老年教育的教与学生态,较好地满足老年学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可以实现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物理空间的教与学走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与学。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比如,某个社区、某位教师开发的优质课程,通过互联网手段可供多地学习者免费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共享,化解社区老年教育普遍存在的课程单一、内容老套、师资不足不优,解决学员经济承受力不高、学习时间不易固定、往来教学场所不便等障碍。

1.“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拓展内容与空间。社区老年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明显不同,其核心目的是充实老龄人群的生活,提升生活的趣味性,应具备易学、趣味、实用等特点。社区老龄人群年龄跨度、职业分布、个人旨趣差异较大,学习动机、知识需求林林总总,单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载体无法满足。“互联网+老年社区教育”开放共享、实时更新,打破了时空阻隔、资源壁垒,可以丰富社区老人的学习资源,围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制定学习方案,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结合学习者的个性需要予以菜单化服务,实现个性化学习。而且,“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可为所有的学习者营造自由平等、互助互动的虚拟学习环境,将学习过程、教学活动从有限的物理空间拓展、延伸至无限的网络虚拟空间。

2.“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丰富知识传播途径,提高共享性、互动性。传统的社区老年教育,需要学习者集中于有限的实体空间内,通过教师的讲授,实现知识的传播与接纳。这样的学习,知识传播途径单一,多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递为目的,共享性、互动性较差。“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模式,以学习者、学习活动为本,打破时空壁垒,重新定义师生角色。学习活动中,师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可实时互动、多向交流,便捷地实现远程、沉浸、情景、研究等现代化教学。而且,有些师资的精品课程可通过小视频、微信、微博、客户端、小程序等技术手段在网络空间即时分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效能,便于学习者的全天候自主学习。

3.“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变革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投放方式和方向。社区老年教育面临师资、经费、场地等多重局限,可供利用的资源比较有限。尤其是师资方面,是社区老年教育的核心要素,又是社区老年教育的稀缺资源。确立“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可将优秀师资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学习内容、教与学方式、教育途径和场所、知识传递与分享方式等的深刻变革,使有限的社区教育资源通过投放方式和方向的改变,发挥最大的效能,在不增加政府投资、从业者工作量的前提下,借助技术手段和途径使更广大的老年人群得益,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广度、效率,进一步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4.“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优化教育评价工具与结果。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及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教育评价正当性应当包含科学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8],教育评估的目的是反思、优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利弊得失。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评估理念、手段已难以满足社会现实、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做好对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教育评价,教育活动的管理者、设计者、实施者应与时俱进,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评价工具,提高教育评价结果的效度。实践中,需要相关人员更新理念,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科学、全面地结合社区老年人群的综合情况,结合各种利弊因素,客观评价社区老年教育效果,并以准确、全面的评价为参照,进一步提升社区老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进而对社区老年教育进行理念、行动等层面的再造。

总体而言,“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可以显著拓展社区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和实践空间,多层次、全方位优化社区老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扩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受益人群,全面提升社区老年教育的能力与效率,是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与巨大进步。

(二)“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的主要模式

目前,实施“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国家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举办的老年开放大学,地方政府举办的区域性老年开放大学,地方政府、高校、商业机构开办的社区教育网、学习社区、慕课等平台,数字化养老社区,以及发布有老龄人群学习资源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博等。这些模式各有优势,各有受众人群,在社区老年教育中发挥着作用。

三、实施“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的现实瓶颈与推进路径

“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属于起步较晚的新生事物,且其始终不处于互联网风口,因而尚存在许多发展瓶颈,提升空间较大。

(一)发展瓶颈

1.理念滞后,定位偏差。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发展方向和思路,各地都比较重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产业、资源的融合。但是客观而论,目前大部分地区尚没有关于“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的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线图,更未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发展规划。实践中,更有一些地区、部门决策人认为老年教育是家庭、个人的事情,或者片面理解“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就是老龄人口跟着电脑、手机学习唱歌、跳舞。由于理念滞后,定位上、行动上必然存在偏差,要么没有具体措施和行动,要么把引导老龄人口学习电脑操作、学习上网简单地等同于“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而不是依据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以全球化、本土化等视野研究“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转变思路探索其内涵、价值,更不愿投入人力物力建设共享开放的学习资源、师资队伍,打造适老化的学习平台。

2.老龄群体信息素养亟待提升。文化与信息传播相辅相成。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9]。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文化信息的新传播媒介具有多种优势,但其技术、观念等也超越了一些老龄人的认知,“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10]。调查显示,当下有为数不少的老龄人口面临数字鸿沟,不能融入互联网时代,有的老人不会操作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有的老人虽然能够操作电子支付,能够网上浏览新闻、游戏,但距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有的老人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海量信息无所适从;有的老人虽积极参与新媒体教学活动,但不会网上预约,不会自如地参与线上课堂教学,不适应线上互动、研究等新型学习模式。可以说,老龄人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不足,既妨碍其应付日常生活、参与社会事务,也直接影响其从容参加社区老年学习。政府、社会应齐抓共管,打破困扰老龄人口的数字壁垒、数字鸿沟,同时,老龄人口也应积极作为、主动学习,通过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运用新媒体生活、娱乐、学习、工作,跟上时代步伐,共享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成果。

(二)推进路径

1.消除数字鸿沟,全面提升老龄人口的信息素养。国外有观点认为,老年教育主要由补偿教育、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11]等内容构成。互联网背景下,提升老龄人群的信息素养,既是实现上述教育内容的基础,也是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社区应将信息技术、媒体意识等内容作为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围绕讲授信息技术、媒体意识,鼓励老龄人群积极拥抱互联网,适应“互联网+”的新环境,为其适应社会、应对生活、参与其他学习奠定基础。面向老龄人群的信息技术、媒体意识课程,首先应将相关数字终端实用技能作为基础;其次是指导老人掌握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娱乐服务,参与社会交往的技能;再次是引导老龄人口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新媒体展开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须不断提高老龄人口识别媒介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其拥有必备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

2.多方携手,线上线下共进,建构适老性强的社区互联网教育资源。社区老年教育由政府主导、社区落实,但绝不单纯是政府的任务,应当像当下的许多公共服务一样,积极探索机制创新,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建构以政府为主导,公益组织、社会资本、各级学校积极参与的组织体系、供给架构。比如,条件成熟的地区可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评估认证等模式,鼓励各类公益组织、社会资本、大中专学校采取投标、合作等渠道,全面参与社区老年教育课程的研发、师资的委派和培训、相关数字平台的更新与运维等工作,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多方协力,做好社区老年教育这项光辉的事业,用精神的、经济的等手段鼓励资源共享,把社区教育资源做实、做优、做大,造福更大的老龄人群,造福全社会。

3.以社区为主导,建构多元、开放、包容的现代教育体系。社区老年教育立足于社区、服务社区,具有地域性,但也具有开放性,因而实践中要开门办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共享优势,建构多元、开放、包容的现代教育体系,注重吸纳最新科学、文化成果,遵循“请进来、走出去”发展路径,以多元满足更广人群的学习需要,以开放带动更高水准的共建共享,以包容营造更有广度、深度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

4.重视移动互联网技术,建构更便利高效的“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所谓移动互联网,简单说就是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兼具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互联网(开放、共享、实时互动)的优势,目前可成熟地满足多种应用场景。在社区老年教育领域,可根据教育需要开发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小程序、App等多种应用模式,合理使用图文、影像、音频等服务社区老龄人群的学习,随时随地传播、分享知识,解疑答惑,提升使用者的学习体验。

5.医、养、教结合,打造老龄人群数字生活、精神家园。身体健康、生活从容、精神充实是老龄人群幸福生活的三大基石,缺一不可。有条件的地区,应立足于老龄人口的基本需要,打造医、养、教结合,高质量满足老龄人群需要的数字生活、精神家园。

6.线上线下,携手共进。线下的实体课堂是社区老年教育的主战场,不仅具有让很多人留恋的课堂学习氛围、社会交际氛围,同时也是信息能力不足的老人参与学习的主要机会,所以,不可因发展“互联网+社区老年教育”而忽视对实体课堂的建设、发展。最理想的模式是线上线下各有分工、携手共进,共同为老年社区教育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最佳教学模式,服务于不同情况的老龄学习者。

猜你喜欢

老龄社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德江县老龄办调研农村互助幸福院选址工作
联合国援华第七周期老龄课题研讨会在黔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