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2022-11-18○王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训主体实验

○王 政

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各院校组建一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实训实验教师队伍,为培育具备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但在传统的继续教育体系中,实训实验教师的继续教育并没有受到充分关注,这导致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教师参与实践、发展自我的机会不多。在新形势下,各院校应当强化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寻找富有现代化特征的创新模式,为培育更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实训实验水平奠定组织基础。

一、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原则

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应当遵循一定原则,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地进行。在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原则时,管理主体应充分考虑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将具有创新性、信息化特征的元素融入其中,从而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地开展。

一是要建立起以信息化、智慧校园为总体框架的实训中心,利用信息化平台支撑整个管理模式。对管理主体的身份进行统一认证、统一权限管理,防止出现信息孤立等问题。同时,利用不同层级的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保证不同系统的互联互通,为进行统一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尤其是在大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中的背景下,构建信息化实训中心能强化对学员的管理,做到实时跟踪学员的实训实验状态,提升数据处理的有效性。

二是要建立起以实训实验教师能力培养体系为主体的实训空间,包括线上与线下空间。如今,参与继续教育的主体逐渐增加,不同主体能够为实训实验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实践环境,满足学员的实践需求。然而,多主体的参与导致管理环境变得复杂,管理难度提升。线上与线下教学空间的拓展也推动着管理边界的扩展,给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挑战[1]。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管理环境,需提升实训实验教师能力培养体系的系统化水平,厘清不同教育环节、内容的内在逻辑,保证各项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是“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继续教育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在眼下,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涉及的元素不断革新,管理模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从而保证管理模式能够满足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许多学校的继续教育存在同质化问题,学校没有深入研究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并将这些特色元素融入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当中,而是照搬部分知名院校的继续教育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生搬硬套其他学校的管理模式,许多管理模式因此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要求学校根据不同实训实验教师的现实教学需求制定差异化的课程体系,规划主体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训实验经验,能够发现现有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痛点,从而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保证教育的有效进行[2]。此外,教育主体需利用信息化平台搜集学员对现有课程体系及管理模式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员积极向教育主体、管理主体反馈问题。在信息工具与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教育主体还可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对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效率进行深度分析,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调整管理理念与方式,推动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也为实训实验教师发展职业技能、提升教学有效性提供新思路。

二、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高校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且没有认识到实训实验教师的特殊性,因而对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不够重视。实训实验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践行者,肩负着组织实验教学,培育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实验实训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能够借助专业知识开展实训实验教学,还应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灵活应对实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借助科学理论解决问题,并在教学中展现出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理论应用能力[3]。显然,兼具理论和实践素养的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倾向于研究理论知识,而对个人实践技能的提升不够重视。教师参与实训实验教学,自身却缺乏在企业中工作的经验。教师给予学生的实践指导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只能严格按照理论进行教学,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

其次,面向实训实验教师的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育内容流于形式。从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看来,许多学校注重对实训实验教师开展入职前培训,但对教师入职后的技能提升不够重视,培训缺乏连贯性。学校自身建立的实践技能体系不够完善,教师提升个人实训实验技能的渠道并不多。许多学校会在教师正式入职前开展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大多只包括职业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上的教育,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不够重视。这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革新教学模式的相关工作陷入瓶颈期。

最后,大多数学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尚未实现与信息化工具的融合,因而智能化水平不高。部分学校尝试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管理模式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但受限于现实因素,应用的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部分学校缺乏智能化管理的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实训实验教师参与线上培训受到各种因素阻碍,学习的过程并不流畅。现有的线上继续教育课程系统化水平不足,学员参与相关课程学习,学到的知识分布较为零散,且对个人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无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尚未建成信息化教育队伍,教育主体自身对实训实验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应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不强。部分教育主体将信息化教育的概念窄化,认为信息化教育便是利用微课、慕课、PPT等媒介、工具开展实训实验教育。教育主体自身对信息化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这影响着他们应用信息化工具的过程,甚至可能使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受到阻碍[4]。如今,各类信息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主体和管理主体都应当深入研究信息工具的教育、管理价值,发挥信息教育的作用,提升教育与管理效能,进而增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三、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推动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联通

1.对课程进行科学分类。实训实验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扮演着“学生”的角色,在设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时,应当将实训实验教师置于学习主体的位置,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考察现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不难发现,教学课程体系应当打破具有“专业分化”特征的课程壁垒,使不同课程朝着开放的方向发展,通过课程联通、交叉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课程体系内部管理的模式[5]。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交叉有助于增强实训实验教师的实践能力,并引导教育主体和学员探寻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化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主体应看到互联网在革新管理模式方面的作用,对线上教育平台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重塑线上课程形态,为推动课程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依据。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联通有助于教师打破传统课程的现实,延展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从而使不同学员能够建立起知识网络,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不同类别课程的外环可作为课程体系的网络节点,与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连接,进而构成“双环状结构”的内环。“双环状结构”的内环和外环具有显著的层级关系,这体现着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向心性与顺序性。教育主体依据双环状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连通性,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

2.关注实践类课程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教学类的课程要求学员参与大量实训、实验活动,因而对实践的场地、环境、对象等元素要求较高[6]。但受限于实训实验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实践教学类的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实训设备、实训资源不足,实践场所不合适等,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高效管理模式的构建,限制了学员实训实验技能的形成。为解决这些问题,各院校应当发挥信息化思维的作用,在校内组织虚拟仿真教学,利用虚拟空间中的工具创造实训实验条件,克服实体空间存在的教育资源难题。虚拟空间教学能够丰富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对象,从物质资源的角度节约实践教学的成本。当前,已有部分院校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创新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实现虚拟空间教学与线下实体空间教学的融合,逐渐构建起层级递进、双轨并行的“双螺旋结构”。

在这一“双螺旋结构”中,各院校实现虚拟融合的措施包括:一是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尤其注重视频资源的使用,实现视频教学资源的虚实结合。构建起实训实验技能演示相关的视频库,对网络中的视频资源进行严格筛选,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学习资源。实现基础技能学习场域的转化,将学习场域从线下的实验室转移至线上的虚拟平台,并推动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资源的衔接,为拓展实验室资源提供支持[7]。二是不断改进实训实验方法,推动实验教学的虚实结合。一方面,利用各类激励政策鼓励学员在线下进行实验,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在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合理使用APP等信息化工具进行线上实验,突破传统实训实验课堂的时空限制,满足不同学员参与实验实训的需求。三是不断改善实践活动的线上与线下环境,推动实训实验环境朝着虚实结合的方向发展,合理应用物理环境、数字化环境,逐步建立起更多维度、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构建更加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教学环境。这一环境将成为优质学习资源的聚集地,还将成为实验实训教师思维碰撞、思想交流的创新空间。

(二)搭建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支持平台与服务体系

1.实现不同继续教育支持平台的联动。继续教育支持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聚合优质继续教育资源,面向实训实验教师的继续教育支持平台应发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作用,为优化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奠定平台基础。各院校首先要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联动。实训实验教学系统主要包含两大模块:实训教学与实验教学,进一步细化而言,系统中包含了研习、见习与实习等教学内容。实训实验教学平台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实训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与实践教学平台,三大平台发挥合力形成强大的继续教育支持系统。

教育主体通过验证性实验、学科演示实验、项目学习实验、任务驱动实验等方式开展教学,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实验路径,使学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实践能力。实训教学平台则具有示范属性,能够迎合实训实验教师在教学能力发展方面的要求。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教师资源,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奠定良好基础。目前,部分学校将具体的项目视为建设实训环境的纽带,并将实训指导队伍建设与具体的项目建设联系起来,实现不同管理环节的联动。这种继续教育管理方式提升了资源流动和使用的效率,为学员教学能力的提升开辟了新路径[8]。实践教学平台则着重锻炼学员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这一平台能够为学员提供研习、实习与见习的信息。这一平台的建设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重构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实践基地。其中,建设实践基地最为关键,许多院校正在通过强化与社会主体的合作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基地,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实训实验条件。

2.建立协同合作管理机制。学校需建立起协同合作的保障措施,引导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主体协同合作。如打造实验中心教学管理模式,鼓励校内外不同主体协同合作,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专业知识的增值。协同合作要求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将教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等主体联合起来,扩展教学模式创新的范围和维度。部分学校利用多方协作的方式构建协同机制,逐步打造具有共享、合作、共管、共治特征的协同机制,并在不同工作方面开展合作,逐步形成完善的校内外协同合作管理机制。具体而言,在校内外协同合作的管理机制中,校园协同是最为关键的管理机制,这一管理机制指实验中心采取共管的管理方式,与不同二级学院进行协同合作,利用二级学院在细分领域整合资源的优势,吸收二级学院的优质教师资源,构建起更加专业化的实训实验师资队伍[9]。校校协同指通过共享的方式将学校内外部的不同教育主体联系起来,强化学校内部不同部门在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合作,发挥学校外部合作主体的强势功能,为革新继续教育模式开辟新路径。校政协同主要指学校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夯实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的物质基础,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率,排查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校企协同指学校通过合作的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直接向实验中心输送社会资源,与企业合作进行高精尖人才培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部分学校制定与学员个人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培养规划,通过改革现有实践课程体系提升培育实训实验教师的质量,为促进实训实验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3.构建特色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最后,不同学校在办学定位上具有显著差异,教育主体在建设实训实验中心时,应当将服务人才培养视为建设该中心的根本目标,将专业化的学科建设、教学及科研视为评判实训实验中心的重要依据。同时,培育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充分发挥硬件资源、师生资源、数字化资源的作用,还要为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多政策红利,满足他们基础的物质要求。部分具备较强教育能力,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学校则可提供更具体验感的开放式服务,了解企业发展的技术性、创新性需求,从而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化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应根据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目标定位,强化以服务专业教学为核心,服务区域教育、政府、企业、行业为特色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硬件设施、师生资源与数字化资源的作用,为实训实验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基础性服务面向所有实训实验教师,针对科研建设、教学与专业进行服务。近年来,部分高校承担着重要的实验教学任务,为应对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高校开设的课程逐渐增加,接受实训实验继续教育的学院规模不断扩张。接受培训的学员数量增加,其实训实验技能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在实训实验继续教育中,教师作为学习主体具有特殊的学习需求,学校可通过为其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强化继续教育管理的有效性[10]。如提供共享式服务,利用各类具有共享属性的资源和设备,与校外科研单位进行合作。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远程教学直播、虚拟培训实现教育资源的流动,推动不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再如,提供体验式服务,为实验实训教师提供更多能够亲身体验的教育服务,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与科研单位合作提升实训实验能力,并将个人研究成果应用在实践中,为部分科研单位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创新性服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创新性服务要求实训实验教师利用平台、智力与资源优势为教育部门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支持,依托实训实验中心的科研成果创新教学方式,将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不同类型服务的应用,实训实验教师将在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中找到自身定位,发挥实训实验教师继续教育支持平台与服务体系的作用,提升自身应用资源的能力,促进个人教学能力的长远发展。如今,高校中聘请专家进入学校兼任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在筛选专家的环节,学校存在把关不严等问题,这导致部分学校的实训实验专业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继续教育的效率难以提升[11]。在新的管理形势下,各院校需创新筛选校外专家的方式,采用更加严谨、严格的方式引进校外专家,保证校外专家能够在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如严格审核校外专家的实践经历,要求校外专家提供真实的经历证明,而非单纯根据校外专家的获奖数量及在企业中的职称判断其实践能力。学校还应设置试用期,在试用期内对专家的教学能力进行考核,要求专家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将个人经验以恰当方式传递给学员。

(三)实现内外教育资源联动

以实训实验教师为服务对象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应当实现内外教育资源的联动,进而推动管理有效性的提升。首先,各院校需鼓励校内实验实训教师走出校门,到校外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深化对自身研究行业、领域的认知。教师直接到自身所研究的行业进行实习,积累实战经验,在讲解实训实验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应对自如。实训实验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当加入与实验实训目的、实践内容、实践成果考核相关的评价标准,从而达到量化实训实验教师培养成效的目的。

其次,学校还应鼓励校外专家“走进来”,邀请长期活跃于实践一线的专家到校内兼任教师。通过与学科专家的沟通交流,实训实验教师能够了解所研究专业的发展状况,并提出自身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校外专家与实训实验教师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教师长期处于教学氛围当中,倾向于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校外专家则长期活跃于实践场景当中,因而擅长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解释专业问题,并结合具体的场景对问题进行个性化分析,为教师提供分析问题的新思路。

最后,学校可适时举办专题调研活动,引导教师集中讨论实训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反复研讨实践技能教学的最佳方案,并探究方案的可行性。在信息化背景下,学校需为教师开展调研活动提供信息、物质上的支持,如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实现信息共享,使参与实训实验继续教育的教师能够从中受益。网络化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丰富教师获取知识的来源,还能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实训实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得以验证、传播。

(四)应用现代化实训实验技术

现代化技术能够实现继续教育管理过程的智能化,学校需根据实训实验教师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技术设计。为满足学校完善实训课程体系的现实要求,保证实习基地正常进行教育活动,为应用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奠定良好基础,学校需采用实体实训空间技术,为实训实验教师开辟继续教育的新空间。教育主体可应用直播技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将教学内容传递至学生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界限,并利用网络平台满足实训实验教师互评、互学的要求。实训实验教师能够迅速掌握各项技能,并在线上平台找到拥有共同学习兴趣的伙伴,从而增强学习的可持续性。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的时代,线上教育空间能够强化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满足不同学习主体差异化的学习需求[12]。大数据系统能够记录不同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定期为他们提供学习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继续教育管理的智能化。实训实验教师可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了解个人学习成效,有计划地调节学习状态,从而完成学习目标,提升实训实验技能。

综上所述,实训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有助于培育更高素质的实训实验教师,为各层级院校的实训实验教学输送优质师资资源,提升实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教育主体对实训实验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看法有所改变,开始寻求创新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推动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的有效路径。随着探究的深入,信息化元素将与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深度融合,社会多主体的参与也将使继续教育管理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最终促进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与革新。

猜你喜欢

实训主体实验
论碳审计主体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何谓“主体间性”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声波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