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特征转变、内涵再构与实现路径

2022-11-18姜安印

亚太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一带一带一路

姜安印 刘 博

一、引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明确了下一阶段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要求,标志着高质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如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也成为学界、政界以及舆论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2021年11月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通过过去8年来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未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夯实发展根基,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系列重要论述,既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提供重要指引,也为研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理论方向。

回顾过去8年,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关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能否具有持续活力,也关乎其能否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具有中国思维理念和实践特色的平台路径。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其在“五通”上取得重要进展,在诸如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等具体合作方面取得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也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并在变革全球发展秩序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无疑在最大范围内凝聚了大多数国家对当前和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共识,极大地调动了沿线国家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参与各种合作的积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的,“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在此基础上,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质增效,既是新时代的实践命题,也是迫切需要探究的学术命题。

总结“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及其研究历程,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实践和认知的建构性完善。“一带一路”倡议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说明我们对“一带一路”建设内涵的认知随着实践过程不断深化。在实践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的思想结晶,世界大变局和应对全球发展治理不断赋予“一带一路”新的价值和内涵。因此,研究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问题,也必须要秉承“一带一路”内涵建构性这一特色。这就要求在复杂环境中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核心逻辑和相关因素变量,进而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提供具体建设思路和路径支撑。

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特征转变

从“一带一路”提出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反映了“一带一路”所处的背景环境以及建设进展的变化,体现出共建“一带一路”必须要有内在遵循。具体来看,其存在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两方面的变化。

(一)共建“一带一路”外部特征变化

1.全球发展动力和绩效表现堪忧,“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全球背景仍然不容乐观。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表现为趋缓和低速的态势。同时,国家间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世界银行数据统计显示,2014—2018年高等收入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联合国分类)收入差距由39.95倍增加至41.37倍。同时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治理秩序变革举步维艰。当前,面对诸如气候问题、难民问题、恐怖主义、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凝聚共识和消除分歧正在变得异常艰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发展问题的利益诉求差异正在变得难以弥合,有利于大多数国家普遍发展的全球经济基础和发展秩序亟须形成。“一带一路”在提供全球发展动力和改善发展绩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影响力、覆盖面以及持续的作用力仍有待进一步凸显。

2.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趋势尚不明朗,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短暂冲击。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新冠肺炎之名,采取政治上歧视、技术上打压、经济上围追堵截中国等行动,尽管对中国外向型经济造成的实质性影响不大,但不利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拓展全球分工和提升价值链地位。二是全球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隔离封闭措施,客观上阻碍了全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带来冲击,短期内如何恢复“一带一路”建设前景仍不明朗。三是第二轮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与流行的国家,例如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其与我国在经济地理空间上临近,疫情对这些国家经济造成的冲击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重要影响。

3.中美贸易摩擦在短期内改善的可能性较小,“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对外开放重要抓手。中美贸易摩擦从偶发的、短期的、个别领域转化为必然的、长期的和全面性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将要面临的重要背景特征。无论是奥巴马时期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还是特朗普时期的几轮关税制裁和普遍的科技打压,更或是拜登上台后沿袭特朗普时期制裁中国的政策,均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在短期内改善的可能性较低。与此同时,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及其盟国正在积极谋划与中国经济的脱钩,中国要正视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几个传统国家拓展市场可能受到的影响,以及在以美国及其盟友为核心的主要机构和多边治理机制的作用力受到约束。“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当前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4.“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中国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2020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一定要求有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就要在更加注重国内大循环格局构建的同时谋求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高水平的国际循环不仅要求对外开放度的提升,更力求开放自主性和话语权。对于当前的全球分工和产业链体系,中国更多扮演着主动融入和调整适应的角色,缺乏自主性和话语权,容易被西方发达国家动辄以制裁和打压手段制约,这不仅不利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也与中国世界工厂和全球重要市场的地位不符。为策应国内大循环体系的建设,国际大循环的构建必然要变革当前全球化分工体系中有失公平的规则、标准和法则,同步构建具有自主性和适当话语权的新型分工和价值链体系。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显然要承担建设具有发展正义和自主独立产业链、价值链体系的互建共融平台作用。

(二)共建“一带一路”内部特征的变化

1.“一带一路”建设正面临关键节点的重要变化。首先,从合作覆盖的国家和地域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当初的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西欧拓展到北非、拉丁美洲等的国家,基本实现了除美洲大陆的全球覆盖,实现了“大写意”。就合作主旨和要义而言,凝聚合作共性、明确合作内涵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亟须完成的一次理念转变。其次,按照“一带一路”倡议伊始提出的“五通”建设,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政策沟通落实要优于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则是相对困难的。从政府战略对接到项目实施,政府意志和要素流动具有现实依托,相对容易实现。而民心相通需要文化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文明的互鉴,目前无论是基础还是现实依托都比较薄弱。这从侧面说明“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一个从易到难的阶段。再次,从合作的具体方面来看,基础设施、能源、贸易等合作实现的成果多,而金融、科技以及文化交流达成的合作较少。值得关注的是,单从项目性质和项目投资收益率来看,当前的合作主要是采掘、加工、建筑等一些短期投入且产出高的项目,而相对系统的项目较少,这表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由粗放到精细转变的特征。最后,从合作主体看,目前政府和国有企业牵头的项目比较多,而民营企业尽管参与一些项目,但影响力和成效微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意志和市场作用之间的不对称。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产业聚集的影响和效应,加快由政府意志动员向市场机制激励,是“一带一路”建设亟须完成的重要转变。

2.“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下中国面对的全球背景看,“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一,“一带一路”建设将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的“脱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带一路”一定程度上将完成从使命性向功能性的实质转变。其二,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发展绩效不良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要面临从过去的普遍“撒网”到现在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突破,即要重视重要节点国家和合作传统,聚焦于妥善处理与邻近国家的发展合作。这就表明“一带一路”建设要从战略合作进入更加务实的合作阶段。其三,在深耕“一带一路”已有合作基础的同时,要拓展发展援助、减贫合作、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这些合作领域往往对企业吸引力不足,却是沿线发展中国家亟须的重要利益诉求。其四,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一带一路”建设亟须关注整合项目、资金、机制乃至制度的需求,特别是就新型合作机制而言,之前的项目式承载机制在“一带一路”深耕期要逐步向项目加理念的集成创新机制转变。以能源合作为例,之前合作勘探、合作开采以及建设跨境管廊的合作机制需要向以绿色发展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转变。

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再构

自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出以来,有不少相关的研究。葛天任和张明(2021)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实施需要重视隐形连锁风险。郑雪平和林跃勤(2020)的研究指出提高规划决策水平、建设质量和效益等六个方面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取向。刘乐(2021)认为民生建设及其成效已经成为衡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维度。梅冠群(2020)也认为在“一带一路”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民心相通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要发挥民间和社会的力量助力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李进峰(2020)的研究指出,境外合作区发展能否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卢伟等(2021)的研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在“五高”上,要着力于已有目标和机制的提质增效。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及其结论无疑为认识和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但是,一个核心问题需要进一步把握,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根本内涵是什么?遵循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厘清这些问题,对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更加紧密持续的合作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基本内涵

“一带一路”无论是作为项目合作的框架还是作为区域或全球发展的治理框架,其已凝聚普遍共识。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合作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统筹兼顾。有必要对过去一段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经验成效进行体系式总结,从其不足或者缺陷中寻求新的关注点、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因此,“一带一路”发展合作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推动“一带一路”合作需要特别关注沿线国家的发展诉求,其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摆脱贫困的发展诉求,这一诉求又可以进一步细化至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摆脱基本贫困的现实诉求,即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诉求,另一方面是增强提升收入能力的现实诉求,对于沿线大多数国家的贫困人口来说,缺少机会和缺乏能力是致贫的主要因素。二是提升收入水平的现实诉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入水平低已是基本的事实。三是改变生活福祉的现实诉求,包括道路交通、生活基础设施、医疗服务、教育等,这些方面单纯通过收入提升难以达到。四是实现自我发展权利的诉求。部分沿线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对发展权既没有相关意识,也没有很好实现权利的途径和平台。

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诉求,能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具体方向。第一,从合作主体上,一方面以发展权的实现为目标调动更多国家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互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个体发展权实现的平台,吸引个体广泛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第二,从合作的具体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能源、产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容易导致“政府热,民众冷”的不利局面。因此,“一带一路”发展合作领域需要泛化,需要进一步在沿线国家关切的生活福祉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展开合作面。第三,从合作的重心上,要从经济合作向兼顾政治、社会尤其是民生合作转变,进而构建多主体、多维度合作的新局面。

因此不难发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根本内涵在于构建持续紧密的合作,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诉求,有利于推动更紧密合作关系的形成。习近平主席在2021亚洲博鳌论坛开幕式致辞时指出,要构建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一内涵关系的本质体现。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关注沿线国家的利益关切,无疑会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迈向更加紧密、持续的阶段。

(二)持续、包容、系统合作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基本要求

前一阶段的“一带一路”建设重心在于宏观构架和开篇布局,搭建平台并营造氛围调动沿线国家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心则应在基于关注沿线国家利益诉求基础上构建紧密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关系,实现从潜力分析到谋求现实利益的转变。通过在合作关切、合作主体、合作方式以及合作领域等主要维度的对比发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内在要求“一带一路”发展合作的可持续性、包容性以及系统性。

首先,就可持续性而言,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建设以“你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这样的合作思维进一步夯实既有合作和拓展新的合作,更能吸引沿线国家不同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能体现持续性。同时合作重心、主体、方式以及领域的拓展在深化合作的同时增强了不同国家合作的黏性。一方面,已有合作项目和在建项目的高规格、高标准建设有助于引领其他合作项目的积极实施;另一方面,绿色发展和民生领域等的合作因具有超前理念和现实需求而使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延展性。

其次,就包容性而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然是使沿线各个国家和民众都能参与并受益的合作。前一阶段的“一带一路”建设重视的是后发国家如何尽快通过合作实现增长,立足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但高质量阶段必然转换成使沿线后发国家和民众两个主体都能受益的发展合作。当前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包容性研究的文献,主要还是聚焦于第一个层次,即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国家层次上。而按照当前对包容性增长形成的共识来看,更多要体现为全社会成员的“过程参与”和“成果共享”(盛斌和靳晨鑫,2019)。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然需要拓展和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吸引更多合作主体参与进来并能保证他们福利的改善。

再次,就系统性而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必是全面框架性合作,而是重点放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系统性合作。以能源合作为例,高质量共建阶段的能源合作一方面要关注能源获取、能源交易以及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本身的特有规律,基于市场化原则和国际关系构建新型合作机制,同时也要关注货币兑换、恐怖主义甚至政治动荡等能源合作的外在影响因素,特别是需要关注资源民族主义思潮对能源合作的影响。实际上,这些拓展性的关注也要求构建围绕能源合作的辅助性合作机制,例如资源贸易结算机制、打击恐怖主义合作机制以及政治风险应对机制等,这些机制的构建为相应合作的建立提供基础。

总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合作更加紧密和深化,体现为需要进一步关注沿线国家的发展利益诉求,突出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持续性、包容性和系统性特性。

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路径

把握沿线国家的利益关切为探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现路径提供有益启示。结合当前全球发展背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现状,有如下几方面的现实关切值得关注。

一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效应对疫情的现实关切在短期内上升。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造成压力和冲击,医疗卫生防护产品在短期内需求有所上升并有持续性。第二,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其国内医疗防护体系,如及时动态的数据统计发布系统、新冠病毒的检测与反应机制等相对薄弱,适当的医疗援助和疫情防护与治疗的医疗指导在短期内存在需求。第三,由于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主要依托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印度等几个国家,沿线大多数国家通过接种疫苗来构建群体免疫的需要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存在。因此,基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医疗卫生和健康合作,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伊始变得非常迫切和现实。

二是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合作需求上升。受疫情冲击,全球范围内商品和要素流动受到阻滞,对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和供应链运转造成冲击,世界各个国家生产生活普遍受到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内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也对“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带来冲击,面临着在建项目停工、规划项目搁置、人员流动受限、要素流动受阻等情形。经济增长对于沿线发展中国家而言仍是主要任务,迫切需要外部的经济复苏力量有效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这对“一带一路”发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减少国内贫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沿线国家的关注重点。减贫是“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的重要任务,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和不同情形的贫困状况需要不同的减贫合作方式予以有效应对。做好“一带一路”减贫合作,不仅能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惠民生的包容性特征,也能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的大概念合作和能源、产业园区等大项目合作,将“一带一路”合作拓展至更深更细的领域。基于生计替代、能力提升和拓展收入渠道的多种扶贫需求,将是未来“一带一路”减贫合作的重要特性。

四是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沿线国家和人民实现不同发展权的需要。一方面,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沿线国家有着摆脱资源依附和争取发展权的重要诉求。另一方面,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促使沿线国家人民实现对个体发展权的诉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显著特征在于为不同主体的合作搭建平台并提供具体支撑,个体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阶段将有很多参与的机会与渠道,个体能动性的发挥空间将会受到保障。

围绕上述几方面的关切,结合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显著成就和有效经验,一些具体的合作可以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展开。

从短期而言,统筹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正常运转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国主要的发展政策。因此,从疫情防控的合作看,首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通过绿色通道或者特别豁免的方式加强医疗防护物资生产和贸易的合作。具体地,通过境外合作区或者产业链合作的方式,鼓励和支持生产医疗防护设备的企业开展原料、技术以及产品合作。同时促使由医疗援助向医疗产业合作和产业链构建过渡,加大基础原材料到医疗产品、产业链体系的拓展。对中国而言,适时适当授权疫苗生产或者在沿线关键节点国家建立疫苗联合生产基地。其次,后疫情时期有序恢复国际间经济社会联系将是重要趋势,因此,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冠肺炎疫情统一健康认证系统建设与疫苗接种平台系统构建,将是有序恢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可能前提。在相关软件系统研发、经验做法推广方面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再次,在突发性疾病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上,沿线国家的应对能力和经验有限,而中国既有强大的医疗卫生技术力量,也有富有成效的应对突发性疫情的防控经验,在与沿线国家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特别是构建新型合作机制方面应有所作为。沿线国家可以在医疗援助、人员交流交往、突发性疾病暴发与应对、相关病毒信息共享以及物资援助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同时从疫情防控背景下短期内有序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角度看,要通过绿色通道和特别准许的方式推动涉及民生与基本生产生活项目的有序复工;要在统筹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启动实施涉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规划项目,例如医疗防护物资、重大能源工程和重要产业项目。

从中长期而言,要在夯实已有合作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合作,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阶段需要就沿线国家的利益关切挖掘新的深层次合作潜力。首先,要对已有合作项目采取提质增效的行动。通过实施绩效评估、风险评估和前景评估等巩固和优化已有项目,争取打造一批“一带一路”发展合作的旗舰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其次,要在当前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拓展民心相通合作项目。相比经贸合作,民生领域的合作具有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和较长的投资期限,但更符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包容性和持续性的要求,存在普遍的需求和巨大的合作潜力。以扶贫合作为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脱贫减贫合作存在现实需要,而中国在减贫脱贫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脱贫攻坚阶段取得的多方面扶贫成就是建立在以项目为支撑的扶贫方式上,这种扶贫方式具有开放性特征,能够吸收不同主体以各自优势参与进来,既提供了机会也能实现成果共享。因此,开展项目式减贫合作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再次,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经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与合作提供路径启示。一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绿色发展或者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将成为重要发展内涵。围绕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全球碳排放治理背景下,未来“一带一路”碳排放合作将是全球气候和发展治理的重要方面,围绕助力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合作、开展绿色发展合作和“一带一路”碳排放交易制度构建,将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路径支撑。

从远期来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实现其在引领全球增长和全球发展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修正、完善和变革当前全球发展治理秩序,为提升全球增长动力和实现良好的增长绩效提供新的实践平台。首先要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极大促进沿线国家发展权的实现。发展权的实现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力争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好不同主体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发展、主体能力建设和共享经济增长结果之间的关系。“一带一路”需要提供有利于发展权实现的合作平台,在经济、贸易、民生、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深化合作。就个体发展权的实现而言,积极探索创建有利于沿线国家人民参与合作的机会,例如可以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分布式能源生产合作等。其次,要借助构建以经济发展为实践内涵的发展权,同沿线国家一道改变现有发展秩序。迫切需要借助发展合作将中国义利观进一步实践化,使其成为与西方国家对话的重要工具,进一步通过发展权来变革当前国际经济治理秩序。再次,由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很强的建构性特征,需要结合“一带一路”实践丰富全球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就此而言,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要构建能拓展发展经济学分支的长远目标,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愿景构想,总结、反思和提炼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有效经验,形成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的理论体系。

五、结语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立足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的再次科学定位,也是对“一带一路”建设重心和实现价值的阶段性调整,更是“一带一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从某种角度讲,前一阶段的“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不同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自由、平等局面,并在理念、制度和规则方面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基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无疑是在巩固这种局面的基础上,拓展更加深入和牢固的合作,基于紧密的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提供最稳固的支撑。

猜你喜欢

高质量一带一带一路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