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研究

2022-11-18王思涯

教育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工作

●王思涯

一、 大学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目前,在研究协同效应时多借鉴TSC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整体论和协同论。TSC的理念是事务具有多重表征形式且具有多种属性。一是系统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大学思政教育、党建工作需要以系统论为指导,从顶层整体设计出发,考虑整个高校党的事业工作系统由哪些具体要素构成,考虑各组成要素的具体权责职能,提高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性,实现“1+1>2”的效果。二是整体论。该理论把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行为分解为各种构成元素进行研究。高校不能将党建工作、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分割开来,而要在对二者分别加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者看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加以推进。三是协同论。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高校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都是高校党建事业有机组成部分,将它们看作高校党建事业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联合作用才能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高校党建、学生思政教育作为子系统进行合作运转,促进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性原理。因此,要在对二者分别加以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二者的耦合辩证关系,找准抓手和着力点,实现充分联动。

二、大学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一,大学思政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党建工作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党建工作能够推动党不断进步,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做好大学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不仅能够从源头上对优秀党员干部进行较高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且能让年轻的党员不断深入了解党建工作的真正含义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学思政教育也是党建工作的基础,良好的思政教育能使学生在接手党建工作的时候能够迅速理解。

其二,良好的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入党的正确动机。近年来,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在高校中有所蔓延,部分学生涉世未深,容易被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产生不良或者不纯洁的入党动机。部分学生申请入党不再是因为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组织的热爱,而是将入党作为自己能力的证明,为日后在工作中的发展增加筹码,这种功利主义与党组织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原则相悖,会影响党组织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在选拔入党分子的时候,往往主要从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社团活动积极性考核,而对学生对党组织的了解与认识、入党动机等重要的层面有所疏忽,更加不利于党建工作在基层的发展。[1]面对这种现状,思政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既为年轻的学生普及党组织遵循的发展原则、党组织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党建工作在基层的发展趋势等,又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党建工作的内容,更加清楚自身入党的目的,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党建工作中。另外,通过大学思政教育也能看出学生对党建工作的热爱程度和了解程度,筛除入党动机不纯粹的学生,将入党机会留给真正热爱党建工作的人,这对党建工作人才培养与输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三,有利于党各项工作与政策的顺利推进。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文化氛围愈加开放自由,正是新时期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党建工作以及各项政策的顺利推进,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在课堂上向学生普及党建工作的真正含义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在推行中的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真正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落到基层、落到年轻的骨干力量上。此外,科学合理的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质和热爱党组织的崇高素养,使其成为更加优秀的年轻党建力量,共同推动党组织在新时期的良好发展。

三、大学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现实困境

其一,思政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对党建工作的推进作用。思政教育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对党建工作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优秀的人才,导致教学过程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尤其是未对党建工作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建工作的发展。一方面,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等核心课程纳入教育重点[2],没有形成规范的学习及考核程序,而是流于形式。党建工作虽然以思政教育为重要基础,但是明显高于思政教育,因此学生在接受党建工作之前,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以加深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重视。思政教育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才能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在为考察学生入党动机及对党建工作的理解等提供支撑材料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相关的考察和举荐制度有待完善。

其二,思政教育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如何在有限的大学时光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升学率、就业率给高校带来了压力。在这种形势下,许多高校对核心专业课程十分重视,而对思政教育、艺术教育、文体教育和活动等缺乏足够的关注,招聘时更多的资源倾向于专业对口的高精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教育的发展。此外,部分高校的教职人员没有充分参与到思政教育与学习中,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没有身体力行地为学生做好榜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此外,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程度不足,缺乏定期的主题讲座、讨论和交流分享,没有形成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导致教职人员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无法根据现有的实际教育情况改善思政教育工作。优秀人才缺乏是思政教育工作中较大的障碍,高校必须加强对人才引进的重视,从根本上促进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

其三,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体系。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思政教育推进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建工作的发展。一方面,部分高校领导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思政教育仅仅作为课程教育的一环,而将党建工作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学习了解的部分。这种发展方式虽然有助于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3],但是没有清楚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党建工作的奠基作用,没有很好地利用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常常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另一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体系,导致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对教育工作中的许多问题缺乏详细的规定和解释,导致教职人员在思政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不利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考察。

其四,大学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新时期,信息化给各类工作带来较大的便利,也提升了工作效率。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应用信息化技术,不利于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平台,许多重要资料无法及时共享和普及。如,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通常凝聚了这一时期多项政策的精华,也代表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希冀和努力方向,应当及时普及到学生。但是,由于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匮乏,这些重要资料无法及时传播,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化水平不足,使思政教育人员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教师除了课堂,没有途径再向学生进行资料分享和精神传达,也无法及时接收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无法及时辅导和解惑。思政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也致使党建工作的基础不牢固,对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更加不利。

四、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是20来岁的青年,他们在中小学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较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的认识尚不深刻并且缺乏理性判断。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更加自由宽松,也更容易接触到西方各类思潮,这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一定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方面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形式互补,因此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高校党建事业范围广泛,学生思政教育是党建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二者本身就具有互通互融的关系。高校党建工作主要由学校各级党委、组织部、学院党建团队等部门牵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负责。如果负责党建工作的人员加入《形势政策课》等思政类教师队伍,多与学生交流接触,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在党建工作中回应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真实困惑,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如果思政类课程教师能够担任学生的班主任,更多了解学生日常思想动态和大学生特征,就能进一步丰富思政类课堂。

五、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一是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要求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事业的重中之重。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有协同发展的目标基础。

二是教育内容具有交叉性。高校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虽有不同,但也有交叉。例如,在思政理论课上学生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党建团队也会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两者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

三是教育形式具有互补性。大学思政教育主要是以思政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为主,党建团队在针对大学生教育时主要是开展党性教育、社会实践等。如,承担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内容,高校党建开展解读最新中央各类会议精神的各类讲座等。可见,二者在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均具有互补性的特点。

六、大学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策略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工作壁垒。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也就是要求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包含思政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都要加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参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要实现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学校加强顶层设计。首先,完善制度保障。高校建立由党委直接领导的协同教育体系,保证协同教育队伍的权威性;创新途径,对协同工作开展的进行过程化监督、研判,根据师生群体和各部门的反馈,不断修正和精进工作方式;建立考察小组,对协同育人效果开展效果评估,考察协同队伍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实效性。其次,要打破工作壁垒,给予相关的制度保障,安排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党建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将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带到基层党建工作中。最后,要建立起对协同育人队伍的支持系统。高校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队伍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学校各部门和学院的系统。相反,在加强二者内部协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校其他职能机构与这支队伍的联动作用。

二要加强对优秀师资的培养与引进。优秀师资缺乏是制约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高校应加强对优秀师资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提升大学思政教育水平。一方面,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思政教育教职工进行定期培训,向其传达党建工作的中心思想,加深其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将马克思主义普及到每个师生,真正将其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应当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参与到党建工作中,通过适当降低任务量,确保思政教师能够深度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思政教师也应当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学习党建工作、领会相关精神,并且将党建工作精神传达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对党建工作的认识程度和思想动态,为学生解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意义。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要建立奖励机制,对教学水平较高、课堂气氛良好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重要工作中。

三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政教育推进体系。在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中,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同化推进体系,导致各项工作无法环环相扣、相辅相成。针对此问题,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协同推进体系。一方面,高校领导应当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而应当将其纳入教学重点,向学生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中,在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同时提升自身修养。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课后实践活动,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上课方式和课后作业等进行调整,将学生放在思政教育的首位。如,对文科类专业学生,发挥他们擅长写作的优势,进行一些论文写作、演讲比赛活动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能够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深度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推动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

四要不断提高大学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高校思政教育应当不断提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建设思政教育网络平台[4],将优秀的思政类课程视频上传到网络共享平台,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共享到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党建工作普及和马克思主义重要精神传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在网络平台上播放重要领导人的讲话视频、有代表性的党建活动纪录片等,将思政教育工作贯彻到整个教育工作中,覆盖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应当开放答疑模块和反馈模块,请专业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上为学生解答疑惑,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进度,推进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最后,高校应不断丰富思政网络平台的学习形式。如,开展网上思政竞答比赛、各学生党组织活动优秀实践活动评比等,有效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到评比活动中。

七、总结

党建工作一直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党建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做好大学思政教育,关系到党建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更关系到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能否协同发展。高校应当重视思政教育,完善现有思政教育体系,加强思政师资培养与引进,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以及合理运用新媒体,并鼓励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学以致用,贯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真正促进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工作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