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
2009-01-05陈飔
陈 飔
时至今日,协同软件还在沿用“协同工具、协同平台、协同应用”的分类方式。但这种方式显然遇到了尴尬难题,这个难题并不在于分类本身而在于在市场上的“落地”。
有IT媒体记者曾撰文表示“一直期待”有人能释疑协同软件与“具备协同功能的软件”之间的区别,也曾多次问到企业使用协同软件的前提条件,遗憾的是“并未得到过准确的回答”。
这位记者在描述在这三类软件在厂商和市场上的不均衡状况时写道,“按照表现形式,定义本不甚清晰的‘协同软件又早早地分成了协同工具软件、协同平台软件、协同应用软件三类。或许是出于市场价值的考虑,厂商们在‘站队时都不约而同地摒弃了‘协同工具,纷纷将‘平台作为口号和目标。”
协同软件的产品概念和分类问题
协同软件在企业中落地的问题,打从这个软件品类一诞生就同时产生了。早几年点击科技推出了它最早的协同软件产品——竞开协同之星(GK-Star),并且提出了一种协同软件分类方式:协同工具、协同平台、协同应用。当时,笔者作为点击科技的顾问参与了这个分类方案的提出。实际上,协同软件的特征和分类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仔细分析一下应该可以看出,点击科技提出的这个分类并不是科学分类,各类别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特征性差异。当然,这里并不是在对这个分类进行责难,而是要指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分类,并由此来分说“协同软件”的由来。
回忆这一段故事,是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协同软件这些年来的产品演绎历程。之所以提出“协同工具”这个产品品类,是由于早在“协同软件”这个概念提出之前就存在很多这样的软件产品,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各类沟通工具,像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企业中存在的各类通讯管理软件。这些软件不仅承担企业协同的核心任务,而且在新提出的协同软件中是必不可少的功能。
在各类业务管理软件中的工作流管理,办公软件中的公文流转等等,这也是协同软件必不可少的功能性部件。这些协同必备的基础功能部件也以独立的软件,如公文流转软件、工作流中间件等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提出“协同软件”的软件大类而不把这些软件包括进来是没有道理的。更为严重的是给“协同软件”的整体概念造成缺陷,这显然是不能容忍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协同软件”大类中分出一个“协同工具”倒不失为明智之举。
协同落地问题之一——协同工具
但问题很快就出来了,“协同工具”在哪里,如何落地,如何在协同平台、协同应用中“协同”存在并发挥作用?
其实“协同工具”软件早已存在,并且已经很好地落地,应用广泛,市场呈高速发展的态势。这就是QQ、MSN以及迅速广泛的Web2.0工具。对于这些协同工具厂商而言,“协同软件”这个概念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他们不屑于宣称,我做的就是“协同工具”软件,也不觉得他们的市场推广需要“协同软件”这个概念。甚至说他们并不稀罕与协同软件厂商为伍,他们没有必要归入“协同软件”这个大类。无论是企业沟通、统一通讯、互联网应用、Webx.0中的哪一个,都不逊于“协同软件”。
“协同工具”这一协同软件的基本方面军不愿意归附在“协同软件”这面大旗之下,始终是“协同软件产业(如果有或者将要有的话)”致命的痛。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被协同软件的扛旗企业们认识到。用友致远的董事长徐石曾不无担心地对笔者说,我真正担心的是像思科这样的通讯厂商向协同的迁移。不过,笔者倒是认为,其实像思科这样的厂商,在企业统一通讯和管理方面早已取得了难以动摇的优势,他们不是想不想做协同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挂这个招牌的问题。关键是他们已经做了,技术、产品、应用、市场都非常成熟,只要说“这就是协同”就成功翻牌了。
即时通讯(QQ、MSN等)、博客、Wiki、Webx.0等,无疑是功能强大的“协同”工具,落地、市场和应用均没有问题。如果不考虑应用的具体形态,在任何协同软件特别是协同平台和协同应用中,如果你能把这些“协同工具”排除在外的话,协同软件——平台和应用都将成为没有协同功能的空壳管理软件。空壳管理软件中可能只剩下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管理了,这已经失去了协同的本质和基础。
在这里,我对协同的基本定义是:人、信息、资源和作业(或者称任务、操作)的联通和共享。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任何协同软件而言,协同工具都是不可跨越的。当然,你可以在协同工具的基础上增加功能,比如整合其他协同工具,增加管理功能。
协同落地问题之二——竞开和竞合
虽然协同工具一般并不打着协同软件的名号,但协同工具其实就在地上,不存在落地问题。从点击科技扛起协同软件的大旗,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许多协同软件公司,不管是产品改头换面还是借势翻牌,竞相推出一大批协同软件。这其中就不能不提到王志东的竞开协同之星软件。
以笔者掌握的资料,竞开协同之星是中国首款协同软件产品。在“春潮涌动协同风起”的风潮中,有形的产品其实就这一件。当时有不少OA也做了相应的举动,有的翻牌叫做协同软件,有的则称自己的产品是协同办公软件。这让扛协同大旗的王志东很郁闷,于是引发了“OA是不是协同”的争论。从当时的情况看,点击科技是非常不愿意“OA就是协同软件”的局面出现的。即便是说“OA也是协同软件”也会让王志东感到非常不爽。他能同意的,是在OA中应用了协同技术或者可以应用协同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争论升级不断,演绎为口水战。现在来推断当时王志东的心理,“OA可以使用协同技术,但是目前还没有哪家的OA软件中真正使用了协同技术,或者技术含量不够没有达到起码的协同技术含量。”
客观地讲,在协同软件市场起步阶段,王志东的判断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毕竟你的软件从研发到市场一直都没有协同软件的概念指导,协同技术理念又是刚刚提出,你就说你的软件就是协同软件,的确有点问题。但是OA软件厂商一方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呢?我的OA中包括的沟通工具、公文流转、工作流控制和管理难道不是协同么?有这点还不能说是协同软件么?
现在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是对的,竞开终于走向竞合。王志东的点击科技和用友致远走向深度合作,使用友致远的协同软件如虎添翼,占据了市场的最大份额。讲到这一点,有必要认可王志东那款竞开协同之星的价值。初看竞开协同之星,觉得很像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如QQ,王志东也确实发布了一款Lava-Lava。不过在竞开协同之星中,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它在即时沟通的同时,依团队组织结构和协同任务安排维持一个协同工作区,做到了信息资源的跨越空间的协同共享和管理。这在当时是独特的,的确超越了当时的协同工具。
另外,当时王志东已经有了广泛的统一通讯(互联网即时通讯、移动通讯、在—离线通讯维持等)管理的理念,也部分在竞开协同之星中得到了体现。不幸的是,当时的竞开协同之星更像是一个客户端软件,系统管理的功能隐藏在点击科技自己维护运转的竞开协同平台之中。而这个平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产品化,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推广。最终,点击科技的竞开协同之星是在办公软件OA上获得了宿主,搭载于用友致远的协同OA走向了市场。
协同落地问题之三——OA软件
协同是不是OA,等不等于OA,这个问题必将长期存在。但现在必须告一段落了,因为市场证明了这一点。原因非常简单,OA是协同技术的集中应用也是典型应用。这是协同落地的最佳地点。
同时,OA软件的应用特点决定了它和即时通讯这些遍地开花的协同工具具有本质的差异,使之具有再落地的必要性。即时通讯实现了人—人的连接(加上王志东的在—离线沟通功能就更好),OA必须实现人—信息资源的联结和管理,必须有公文文档的流转和管理,必须有工作流引擎实现人和作业(任务)的协同管理。
如此看来,一个OA中间竟然如此集中、典型地应用了协同技术,嵌入了如此多的协同工具,并且还将嵌入更多。可以这样讲,OA已经现实地构成了组织或企业的协同框架和平台。在这个意义上,把OA称作协同平台并不为过。
在原来的分类构想中,协同平台应该是更加纯粹的协同功能服务提供者,应该可以应用到各种需要协同的业务流程之中。而OA只是一个协同应用。一开始还没有认识到这个应用具有如此强的穿透力,甚至认为只是一个小case。
其实,应该能够预见到OA也在发展,甚至与企业业务系统进行整合,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专业本地化。这就使得OA这个任何组织或企业都需要的协作架构演变为现实、实用的协同平台,无论你怎样强调办公平台和协同平台的差异,都会由于组织的办公、协作应用的普适、普遍而困难重重,最终因为OA对协同的涵盖力而失去实际的意义。
当然,有人还是可以搬出SOA、云计算甚至“云协同”,但是依然改变不了OA作为已经落地的协同平台的现实。这几年的市场现实是,OA市场普遍地“协同”,并由此对大多数企业的OA应用进行了升级和“洗牌”。
可以预期,协同软件的下一步将是进入更广阔的管理软件之中,可能会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但趋势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