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构研究

2022-11-18胡菊华

教育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构生态政治

●林 敏 胡菊华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1]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的精神力量的高度重视。“文化生态”是教育者站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它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域。从学理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建构问题,不仅能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而且能更好地把我国文化制度优势转化为文化生态治理效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和价值意蕴

文化生态是在文化学与生态学交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包含多种学科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这个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打破文化学、生态学等学科间壁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演进历程和现实文化场域。

目前,学界对“文化生态”含义指向不明, 影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概念的界定,或内涵过于狭窄,或外延过于宽泛,导致概念泛化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概念的判定。西方学者斯图尔德(Juliar Haynes Steward)打破了文化在自然领域的隐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将文化生态(cultural ecology)定义为:“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的创造性过程,不同社会层次的文化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结果,进而导致人类文化的变迁。”[2]这是最早对文化生态含义的阐述。斯图尔德没有对文化概念进行生态学细化,而是创立了与生物生态学之间的联系。我国学者黄正泉教授从人是文化生态的存在角度出发,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符号系统。人作为文化生态的起点,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而形成了文化生态”[3]。黄正泉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人——语言符号——文化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创造性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文化生态”作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研究是以“现实的人”为对象的文化实践活动,它不仅体现在对宏观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照,还表现在对文化生态系统认知的基础上,打破了文化学、生态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学科边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生态的有机结合。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生态,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进一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科学内涵,明确其中的核心要素及其体现出的价值意蕴。

(一)核心要素

一是多种文化样态并存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势必蕴含一定的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之源,而“文化生态”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境遇——以多种文化存在为样态表征。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对多样的文化生态具有不同的理解。从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来讲,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与它周围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4]从不同的受众群体来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5]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序的教育实践活动,是要调节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同非主流文化、反主文化之间的矛盾,对受教育者实施正面的教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各种不同的文化样态相适应,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机制的良性运转。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研究找到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是内外协调整合的动态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绝非“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生态”语义上的简单叠加,它是具有明确意旨的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概念,需要从内和外两个维度理解。所谓“内”是指作为独立的文化系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它的内容、目的,抑或载体等方面,都具有文化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内蕴于文化之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6]。所谓“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是整个社会大文化生态中的一部分,而整个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站在“内外相容”的视角下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即其内部和外部多元文化样态交织作用、相互影响,且相融互通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整体样态的演进过程。它不是指这一学科以往对文化环境组成要素的静态研究,而是重点突出对全部社会因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整合关系的动态研究。

(二)价值意蕴

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视为一个系统,体现的是教育主体(人)和环境(社会、自然、人文等)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价值诉求。其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根基。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内在本质,这不仅呈现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特征,还体现出文化生态的一般功能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建构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对人的个体需要,突显人的主体性地位,这是因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生产的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7]。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8]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更加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重主体本质力量的提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理念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研究之中,充分体现了对“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构的全过程,以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回归。

二是彰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底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9]阐明了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从现实维度考查精神文化世界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进一步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马克思恩格斯对那些宣扬文化史观的理性决定论进行一系列解蔽,最终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文化立场,进而对文化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判断,这在人类文化史方面实现了历史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立场打破了“经济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的二元对立,实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实现了文化逻辑的自恰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研究确立了科学的理论立场。

三是凸显了以系统协调为要点的文化指向。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内涵进行科学分析后可以看出,文化生态建构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工程。完善和巩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态,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中各系统相互配合,充分保障文化生态建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建构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性,主要指其基本教育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调整目标导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注入新的文化要素,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组织实施教育过程中抓住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构的有效方式。文化生态的优化以“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作为重点工作,通过文化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将人类所处的自然生态转变为具有文化规范与伦理规则的存在,从而实现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构的现实困境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建构需要应对新的考验。随着时空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建构面临新的发展境遇。

(一)主体性失范弱化了文化生态理念的有效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1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构的主体指在文化生态建构过程中起着积极引导、主导作用的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文化生态的行为主体,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内外的关键环节,对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主体性失范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认识论的维度来讲,主体在认识和改造文化生态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仅对加强文化生态建设理念缺乏深刻的认识,而且对文化生态也未能形成一种自觉的认同。二是从价值论的维度来讲,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生态价值,忽视了人与文化生态之间的价值同构性。三是从实践论的维度来讲,在改造文化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参与性不足,缺乏对文化生态建构的主体自觉和责任意识。以往僵化而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文化生态发展的需要。因此,主体性失范弱化了文化生态理念的有效传播。

(二)多元性选择冲击了主流文化的价值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往往取决于人类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动性选择,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生态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文化生态正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主体性选择而形成的。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不仅产生了多元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而且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选择,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社会成员通过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发声”,各种思想、观念、意见等相互交锋,滋生样态万千的 “文化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实的文化场域中形成了“文化的自由市场”,出现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等共存的现象”[12]。这种多元性文化形态之间在地位、功能和价值等方面存在着冲突,使得文化生态内部结构性失衡成为一种常态。其中,部分非主流文化通过炒作、哗众取宠等方式博人眼球,大肆渲染低俗文化,挑战人们的价值底线,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蔓延,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和是非判断,带来了文化趣味的更迭。这种共时态的文化共生与共存的局面,对于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三)技术性壁垒催生了二元对立的文化体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网络空间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3],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空间全面映射着现实世界,网络技术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信息工具,更加契合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年受众群体对信息接收以及思想情感表达的渴求。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变迁,这种技术性变革对受教育者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产生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或分散了社会主流文化的权威性。正是因为网络空间文化消解或分散程度的不确定性,时刻存在着背离主流文化和国家民族文化的价值主体的倾向。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加深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构建的实践困境,加深受教育者个体异化的程度,也就是说“技术手段外在的丰富性达到的只是参与者内在体验的虚空,景观式教育的涌入带来的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意义的缺失”[14]。公众受制于网络技术制造的各种“现实幻象”,网络技术采集各种新奇的现象编织了某种文化图景。网络空间技术导致主客体之间视域的封闭,带来的仍然是命令与服从、灌输与接受这种二元对立的封闭式文化体系,加剧了主体单向的文化传递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建构必须正视技术变迁带来的文化结构性变迁,从而避免陷入被技术控制的风险之中。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构的优化路径

立足新时代,如何有效克服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应解之困,而且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构的时代要求。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探寻其优化路径,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进路。

(一)主体担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优化的内生动力是要加强对文化生态主体的认识,以避免出现“人学空场”的局面。主体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场域,并服从于场域中特定的原则和要求。一是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意识淡薄问题上,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头脑,主体要担当文化阵地的思想守护者。换言之,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立场、观点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的文化问题。二是在解决文化生态的变迁与其他文化样态关系的变化问题上,担当文化价值的引领者。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文化生态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在文化生态建设中的理性权威。其关键在于重点突出核心价值的引领性,把新时期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主体思想的重要内容。三是在解决行为失范问题上,需要主体担当文化生态建设的积极践行者。在互联网平台上主动发文、发声,唤醒“沉默的大多数”,意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文化生态系统形成同频共振的正向文化场。

(二)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构建的思想根基

在文化多元共存与竞相博弈的现实场域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优化应以高度的文化认同为思想前提。文化认同就其本质而言,指认识主体对一种文化客体的认可和赞许,是对蕴含于文化客体之中的价值观取向的强烈认同。换言之,当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影响到社会成员对文化理念的接受时,尤其是当与人们自身持有的文化形成对立排斥关系时,就无法形成文化认同。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自主地位,即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积极充分的肯定,这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优化其文化认同路径。所谓“认同”路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于构建承载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态,善于运用心理影响的方式将理论形态的文化生态意识转化为人们能接受的形式。文化认知作为文化认同的一个基本前提,将认同的文化内化于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由此,只有以文化认同搭建价值归属,以价值归属推动行动自觉,将其作用于人们文化生态建构的行为之中,才能有效确保主流文化在多元文化和价值碰撞中的理性权威,巩固社会主义文化在多种文化冲击中的主导地位。

(三)联动治理:思想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的根本保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强制性、约束性和封闭性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形成表达与现实建构要打破技术性规约,需要社会各方联动治理。所谓治理,主要指“官方和民间的各类组织运用权力、调动资源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15]。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优化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联动治理,即政府、民间组织、公民多方参与协同共建。一是政府要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优化网络文化资源配置。二是民间组织利用网络线上平台,积极推动和宣传国家红色基因库,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三是公民不断提升网络空间话语的自觉表达,为构建文化生态积极发文发声。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生态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与社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占领文化宣传的网络阵地。

总之,文化生态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视域,不论是在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中还是在文化治理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我们要特别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设问题,这既是建设良好文化生态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应然之举。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抓住历史机遇期,不断地以整体性系统化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回应时代的挑战,这也将是构建和谐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的前提性条件。

猜你喜欢

建构生态政治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政治攀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