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共青团组织百年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1922-1966)
2022-11-18张华
张 华
中国共产党和她缔造的共青团组织在齐鲁大地上出现,是百年山东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中国共产党山东百年史是齐鲁大地上雄壮辉煌的历史进行曲,共青团组织的百年奋进则是其中充满活力的青春乐章。
一、山东问题引爆五四运动与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建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史。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军阀割据的中国仍然积贫积弱。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不死,将争夺的目光再次投向山东。
山东农业手工业自古发达。秦汉时期号称“膏壤千里”,明洪武年间山东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起源于春秋初年的山东冶铁业,唐朝时矿冶、铁冶、铜冶已成规模。北宋时登州、莱州的黄金产量占全国的90%。清朝山东煤矿已大量开采。山东纺织手工业历史悠久,战国时期的齐国已“冠带衣履天下”。汉代的临淄、定陶、亢父(济宁)已是三大纺织中心并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一。明清时期,济南、济宁、临清等城市都有较发达的纺织手工业。民国初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中国,山东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各种工业企业由1912年的333家发展到1915年的936家,使用动力的工厂数量仅次于江苏。[1]1904年,连接省会济南和海滨青岛的胶济铁路建成通车,1908年京沪铁路经山东通至南京,山东成为较早拥有铁路干线的省份。山东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发源于斯的儒家文化以及诸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星空中不灭的星辰。山东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东半岛最北端的北隍城岛,与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以直线距离22.2海里的绝对精度,扼住了渤海的咽喉,锁定了渤海作为中国内海的主权。这样的战略地位加上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人文荟萃,使得山东成为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垂涎瓜分中国的焦点地区之一。
(一)五四运动与山东党组织诞生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寇侵占了威海卫。1898年,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将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面对内忧外患,民风淳朴刚健、富有革命传统、崇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山东父老从未放弃抗争。太平军北伐期间,山东境内爆发了幅军、捻军起义并坚持斗争十余年;兴起于山东的义和团短短三个月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怒火烧向全国;同盟会北方支部设于烟台,统辖北方八省会务;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多地发动起义响应。这些斗争极大地促进了山东人民的觉醒,但由于缺少先进理论指引和先进政党的领导,最终都失败了。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无视中国提出的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取消中日“二十一条”、将德国在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殊权益直接归还中国的正当诉求,反而决定接受日本无理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日本。消息传来,举国愤怒。身处漩涡中心的山东省会济南,1919年4月19日学生代表集会成立“山东学生外交后援会”。4月20日,济南举行了10余万民众参与的声势浩大的山东国民请愿大会,济南14所中等以上专门学校,以及中学、高小、包括部分小学的学生停课参会,青年学生“力争主权”的血书令与会民众血脉贲张。以山东问题为导火索,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在北京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的口号响彻全国。5月11日山东旅沪同乡会在上海召开力争山东主权爱国大会,“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2]成为大众共识。6月19日,包括23名学界代表的山东各界请愿团赴京,得到北京学界、报界大力支持,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被迫两次接见王乐平等山东请愿代表。6月28日,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919年9月,五四运动中活跃于济南、上海、北京多地并为李大钊所熟悉的进步知识分子王乐平在济南创办了宣传先进思想、经销进步书刊的齐鲁通讯社(1920年改为齐鲁书社)。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书刊、举办学术演讲会讨论会,吸引了许多进步青年。王尽美、邓恩铭等在齐鲁书社相识并成长为山东最早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1920年8月,王乐平接到陈独秀在济南建立党组织的函约,将王尽美、邓恩铭介绍给陈独秀。[3]1920年夏秋季节,王尽美、邓恩铭、王象午等联系在齐鲁书社读书活动中结识的进步青年,于11月21日发起并成立了励新学会。这是近代山东第一个具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思想倾向、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为宗旨的青年学术团体。学会创办的《励新》半月刊,虽然只发行了6期,但清楚地表达了向往苏俄社会革命的理想。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7月代表济南党组织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9月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党团组织在山东发展培养骨干力量。
(二)创立初期的山东地方团组织,群众运动成绩得到团中央肯定
1921年11月,中共中央局发出建团通告。1922年9月1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济南地方团执行委员会。中共济南支部书记王尽美和支部10名成员全部加入青年团,成为山东第一批团员。这种党团组织成员互兼、党的许多工作以团的名义开展、甚至党的负责人直接主持地方团的工作的模式,在党团组织都很弱小、人员变动比较频繁、青年团可以半公开活动的时期,在山东各地比较常见。济南地方党团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山东的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济南地方团“成立仅3个月,就发展了39名团员,其中,工人,教员、职员也已占一定比重,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学生为主的局面。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济南青年团组织积极参与领导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期间,恢复了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建立了民权运动协进会,组织领导各业工人500余人举行了1923年纪念五一劳动节大会、纪念马克思诞辰105周年大会。团济南地支委还先后组织进步青年开展了反对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领导市民掀起了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斗争等。”[4]1923年8月,在团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济南地方团群众运动成绩得到了团中央的积极评价:“济南地方团在各种群众运动中颇努力,对于教育宣传、劳动运动,亦有较好之成绩。”[5]1923年10月,通过召开全体团员大会,济南地方团组织改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根据王尽美提议,大会通过了努力发展团员、扩大组织,争取建立济南、淄博、青岛3个地方执行委员会等决议,并理顺了各地党团组织之间的关系。
(三)山东团组织沿胶济铁路向全省发展
1923年冬,中共中央派人以烟台海军学校为基地建立了青年团烟台支部。1923年11月18日,在邓恩铭、王象午前期筹建工作和团中央特派员王振翼指导下,由12名团员组成的青年团青岛支部建立,直接隶属团中央。1924年10月26日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当年12月团员发展到33人,调整为5个支部。1924年4月,青年团青州支部在王尽美、邓恩铭指导下建立,1925年2月张店车站团支部建立,组织关系隶属济南团地委。以济南、青岛、烟台为重要支点,沿胶济铁路形成了山东团组织的早期框架,奠定了党领导山东青年运动的组织基础。
二、大革命时期,山东党团组织以联动方式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潮
1923年8月团的二大按照党的三大确定的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做出了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团的独立性、保持与共产党言行一致性的决定,山东团组织立即做出积极响应。
(一)党团组织联手推进山东地区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王尽美担任了国民党山东临时党部执行委员,王翔千、邓恩铭等分别成为国民党济南市党部、青岛市党部负责人,为推动国民党作为新型革命联盟在山东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24年11月30日,根据中共三届一中全会精神,中共济南地委和团济南地委联席会议决定,在国民党各级党部中建立中共党团组织,并在区分部设干事一人,以保持党的政治独立性。1924年,全省只有国民党员100多名,1926年秋,发展到4200多人,在37个县建立区分部272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许多分部担任负责人。1925年7月国民党山东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30余名代表中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有10余名。丁君羊、邓恩铭、延伯真、王辨、王用章、丁菊畦等6名共产党员、青年团员被选进第一届省党部①。此举不仅巩固了国共两党在山东的合作,也为中共党团组织公开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国共合作格局下山东党团组织保持独立发展态势
1925年2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1926年7月14日共青团山东区执行委员会成立,全省党团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中枢。基层党组织和地方青年团组织、儿童团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27年6月13日成立中共山东省委时,全省已有党员1500余名,党支部近200个。[6]1927年8月,团山东区执行委员会改组为共青团山东省委时,全省已有团员750人。②
(三)山东党团组织全力推进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运动
1924年8月,王尽美在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党部以各界联合会和国货维持会名义,发起成立山东反帝大同盟,推动山东各地开展反帝废约运动。同年12月,团济南、青岛地方执委会联络进步青年团体,发起成立非基督教大同盟,推动反帝斗争向更深层次发展。1925年1月,王尽美按照孙中山的部署筹备建立了山东国民会议促进会,21名委员中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占了10名。许多市县国民会议促进会的骨干和领导人是党团员。在国民会议运动持续的半年间,党团员大力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的革命觉悟产生了重大影响。1925年“青沪惨案”激起了全国范围的“五卅”革命风暴。山东党团组织通过重新组建学生联合会、成立青沪惨案后援会,动员济南、青岛、青州、烟台、惠民、潍县、泰安等30多个县市、70多万人罢课、罢工、罢市、集会游行,各地党团负责人公开发表讲演,反帝运动在全省形成高潮。③1926年7月革命军出师北伐。山东党团组织带领青年积极宣传,并通过国共合作渠道动员青年南下参加北伐战争。在铁路中断,军阀政府严加盘查的恶劣条件下,1926年11月到1927年1月,115名山东青年经青岛辗转奔赴武汉,大部分考入中央政治军事学校。山东党团组织还选派30名党团员、进步青年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培训④,他们当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山东农民运动骨干。大革命时期山东中等以上学校普遍建立的学生会、各地建立的行业工会以及女权运动大同盟等妇女组织,党团员都起到了骨干作用。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东党团组织屡遭破坏但坚持斗争,在党团中央指导下完成共青团自身改造
1927年4月21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全国陷入白色恐怖。发动工农武装起义成为共产党人必然的选择。许多山东南下青年踊跃投身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共青团员尹象升等50多人血染沙场⑤。部分南下山东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冒着巨大风险潜回家乡,按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深入群众,开始艰苦的地下斗争。
(一)山东党团组织在白色恐怖中的坚守与奋斗
1928年4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山东,蒋介石的势力深入山东全境,以整理党务之名义,改组各级国民党党部,疯狂破坏中共党团组织。中共党内和共青团内的投机分子、意志薄弱者经不起考验,有人退党、脱党甚至叛党。党团领导机关多次被破坏也多次重组。大多数共产党人、共青团员不忘初心、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坚持斗争。1928年5月,震惊中外的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中共山东省委和团省委两次联名发出《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告山东人民书》,控诉日本侵略军暴行,揭露国民党政权丧权辱国丑恶面目,号召人民团结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东党组织先后领导了10多次农民暴动,在城市和矿区发动了10多次工人罢工,党团员、进步青年都发挥了骨干作用。[7]这些斗争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齐鲁大地播洒了革命的火种。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根据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共山东省委立即发出紧急通告并制定了《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的宣传大纲》,全省党团组织迅速展开抗日宣传、游行示威、罢工罢市、抵制日货、组织学生赴南京请愿等抗日爱国行动。中共济南市委和团济南特委以党团组织比较健全的一批中等学校为重点,组成2500人的南下请愿团,在南京坚持斗争8天后,于12月20日返回济南。因韩复榘政府阻挠滞留在兖州车站的曲阜、泰安、济宁、兖州等地的2000多名学生,直到济南学生请愿团返回山东后才撤离。⑥虽然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被韩复榘疯狂镇压了,但党团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却为党赢得了更多青年学生的支持。1932年之前,全省3所大专和34所省立中学,只有8所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在白色恐怖愈演愈烈的1932-1935年间,有18所省立中等以上学校发展了党员,建立了15个基层支部。20多所地方中学、17所地方小学也陆续建立了基层党支部。⑦党领导的进步学生社团如读书会、同乡会、反帝大同盟、社会科学研究会、新文学研究会、时事讨论会等,则发挥了外围组织的作用。这些顽强努力,为山东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保留了不熄的火种。
(二)惨烈的牺牲与惨痛的教训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残酷的“清党”和叛徒、变节分子出卖,加上先后执行李立三“左”倾冒险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政策,1929-1933年,中共山东省级组织先后遭到10次大破坏[8]。1929-1935年,团山东省委、省特委、省工委也先后遭到5次严重破坏。⑧其中,1931年4月5日、1932年8月19日、1933年8月18日,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下令三次大规模屠杀我党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刘谦初,临时省委书记吴丽实、省委妇委书记郭隆真、省委军委书记赵一航,团省委书记宋占一、刘一梦、团省特委代理书记孙善帅,省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王公博,以及中共济南、青岛、烟台、淄川、鲁北、临郯、徐海蚌地区负责人等52名党、团、工运、妇运重要干部壮烈牺牲。[9]1933年7月中共山东工委遭受第10次大破坏,300多名党员积极分子被捕,直接导致了山东党组织在随后两年多失去了全省统一的领导机关。除了胶东几个县党的工作在1935年4月之前由团省工委暂时负责,其他地方的党组织都只能各自为战。[10]在团省工委暂时负责部分地区党团工作期间出现的“先锋主义”错误倾向,受到了团中央局的批评。1935年5月10日,团中央局给山东工委的指示信中严肃批评了“以团代替了党”,认为“团是青年无产阶级先锋队,党是成年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错误,明确要求山东团省工委“应当坚决根据中央指示执行工作,彻底纠正立三路线的残余,立刻纠正代替党与党对立的先锋主义,建立起党团独立组织系统。”[11]这种由于失去了同级党组织坚强领导和团干部政治幼稚而发生的错误,作为历史的教训值得认真汲取。
(三)山东党的领导机构重建与共青团的改造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年底中共中央派刘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两年多的山东党组织辗转与北方局取得了联系。1936年4月中共北方局任命黎玉为山东省委书记。1936年5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重建,标志着山东党组织重新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指导,并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山东党团组织的危害和影响,山东青年运动和团的工作又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成为带领抗日军民顽强御侮、砥柱中流的领导力量。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要求国民党区域内的共青团员都要参加群众的、合法的与公开的组织,利用一切公开与半公开的形式,去建立民族解放性质的群众组织及其他各式各样的组织。苏区与红军中的青年团,必须改造为苏区青年文化、教育、军事等团体的联合组织;大批吸收青年团员加入共产党。各地党组织设立青年部或青年工作委员会及青年干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从事青年工作。明确了共产党是青年运动的唯一领导者;彻底改变青年运动中的活动方法,抛弃一切“第二党”与关门主义的工作方式,采取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群众的工作方式。[12]山东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决定精神,放手发动各阶级、各阶层、各界别青年,迅速将共青团改造为最广泛的青年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四、全民族抗战时期,山东构建了党的青年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青年抗日救国团体成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有生力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山东青年的抗战热情,全省各地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9月,在山东省委的协助下,中共中央和华北局代表多次与韩复榘谈判,达成了释放在押政治犯等三项协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东地区正式形成。9月至11月,关押在国民党监狱的400多名共产党员相继出狱,分赴各地恢复和建立党组织,组织抗日武装和发动抗日武装起义。[13]在山东党组织发动数十次抗日武装起义、开辟敌后战场、创建全国唯一的基本以一省为主体的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过程中,青年抗日救国团体迅猛发展。经过三次青年代表大会,形成了全省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相对完备的组织领导体系。
(一)过渡性青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总队
全面抗战爆发前,山东各地已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活动。1937年9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省队部建立,使分散的民先组织有了统一领导。作为普遍建立青年救国会之前的过渡性组织,山东民先通过创办《齐鲁先锋》以及在《山东民国日报》创办《冲锋号》副刊,成立文化界抗敌救国协会、教育界抗敌后援会、妇女联谊会、战地服务团,组织抗战募捐等,大力宣传党的抗战方针,为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迅猛发展的山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
1937年9月30日日军入侵山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率领十万大军稍战即逃。12月27日济南不战而失。1938年4月,日寇疯狂屠杀平民和伤员的临沂惨案发生后,中共临郯县委迅速成立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县团部,组建抗日义勇军,成立了八路军临郯独立团。以此为发端,青年救国团体在山东各地迅速发展。1939年4月25日-5月10日,由民先山东省队部、《青年战线》社和临郯青救团等7个青年团体发起,在沂水县召开了苏鲁战区青年团体临时代表大会,成立了苏鲁战区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中共山东分局青委副书记杨涤生当选为青救会主任。根据党的要求,把组织青年、支援游击战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青年运动的基本任务。这次大会确定了党对全省青年运动的领导,标志着山东青年运动的中心由城市转入农村,运动的主体由青年学生转为青年农民。发动青年农民武装抗日,成为青年运动的首要任务。短短一年时间,1940年上半年,山东五个主要行政区、14个专区、64个县、227个区层层建立了青救会,会员人数达到27万人。⑨支前、拥军、优待抗属,动员青年参军,青救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山东抗战中的青年抗日先锋队
1940年7月26日-8月26日在临沂县青驼寺村召开的山东各界救国联合大会,对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联合大会选举成立了全省统一的民意机关——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选举成立了全省统一的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标志着山东省级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联合大会期间召开的山东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成立了山东省青年救国联合会,制定了工作纲领和组织条例,规定了青救会“以动员青年参战,促成青年团结统一,领导青年学习与教育,谋得青年切身之福利,争取抗战胜利,完成中华民族彻底解放为宗旨。”针对抗日战争的需要,发展不脱离生产的青年半武装组织被列入青年工作重要议程。1941年9月青年抗日先锋队山东临时总队成立,作为青救会的积极分子组织和民兵骨干,青抗先努力学习军事知识和技术,戒备锄奸,担任后方勤务战时服务,配合军队作战,并成为军队随时可以补充的后备兵源。1942年9月山东第二次青年代表大会后,各地集中力量发展青抗先,3个月就发展了1.5万余人。1943年春,仅胶东地区青抗先就发展到3.88万人。以地雷战闻名的海阳县,有青抗先队员7800人。⑩由于作战勇敢、样样工作冲锋在前,青抗先在山东根据地为党凝聚了大量的青年骨干。动员青年妇女学文化、支援抗战的识字班则和妇救会一起,为团结妇女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识字班”至今仍然是山东革命老区群众对未婚女青年最亲切的称呼。
(四)山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青联)的特殊贡献
作为党领导下的青年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山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最大限度地把一切爱国青年团结到党的周围,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有生力量。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6月,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十大抗日武装起义建立的抗日武装队伍中,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由土生土长的游击兵团成长为正规化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并向新四军和八路军一一五师输送4万多名兵员的过程中,在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灵活机动的战斗队伍中、在农救会和武装自卫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党领导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青救会、识字班、青抗先队员活跃的身影。以农村小学为依托建立的山东抗日儿童团,1940年上半年发展到25万人,在抗日根据地基本上村村都有儿童团。宣传抗日、拥军优属、站岗放哨,传送情报,儿童团员承担了许多成人不方便承担的抗日活动。许多农村娃娃在抗战烽火中从儿童团员成长为青抗先队员、八路军战士、基层政权建设骨干。
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作为游击兵团建立时,所属基干部队共编为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45万人,另有地方武装1万余人。[14]抗战结束时,山东八路军发展到27万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自卫团发展到150万人,抗日根据地面积达到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党员由抗战初期的2000多名发展到20余万名。新增加的共产党员、八路军指战员、民兵和自卫团成员绝大部分都是青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毙伤俘日伪军53万余人,缴获各种枪21万余支,炮900多门及大量军用物资,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5]抗战胜利前夕,全省青救会员发展到33万多人,青救会领导的青抗先队员11万多人,儿童团员81万人。山东青少年不仅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和人民群众一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600多万平民伤亡中,有50多万青年受害死亡,200多万伤残被抓。全省抗日留名烈士59457人,71%是青少年;山东军区1944年8月英模大会表彰的44名战斗英雄、237名民兵战斗英雄,80%是青年。此间形成的党的青委以青联为抓手直接领导各种青年抗日团体的青年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社会动员方式,也给青年团的重建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五、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各级青联带领青年参加土改、努力生产、踊跃参军支前,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试建走在全国前列
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建为山东省政府。这是共产党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政权。针对国民党政府准备向解放区进攻的态势,按照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1945年10月,罗荣桓率山东军区主力部队约7万人和从山东抽调的6000余名干部奔赴东北,指战员和干部中绝大多数是青年。
(一)抗战胜利后山东青年工作的三大任务:土改、生产、参军支前
1945年9月30日-10月13日,山东省第三次青年代表大会根据党的中心工作确定了抗战胜利后山东青年工作的三大基本任务。在占全省面积24%的新解放区,200多万农村青年在土地改革中获得了翻身解放,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渤海地区土改选拔的37400多名乡村干部、775名区干部、68名县干部中,绝大多数是青年。各级青联干部带头参军参战,用“反蒋保田”的口号动员青年。1945-1949年3月,全省95.7万青壮年参加解放军,18-25岁的青年占80%。这些青年除了补充主力部队,还先后组成了华东野战军第三、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三纵队、两广纵队、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十一纵队和其他部队。仅据民政部门登记,就有11.7万名优秀齐鲁儿女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9月到1949年10月,山东先后有1106万人次支前,出动大小车辆146.8万辆,牲畜76.5万头,担架43.3万副,把11亿斤粮食和大批弹药、其他军需物质运往前线,把20.4万名伤员转运后方。山东支前大军先后支援了定陶、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潍县、兖州、济南、淮海、渡江等几十个著名战役,随军转战了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山西、河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上海、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十几个省市。[16]为了保证随军常备民工的战斗力,山东组织子弟兵团随军南下。华东野战军使用的17个子弟兵团2.2万人,基本都是山东民兵。随军民工173993人,有山东61697人,占35%。鲁中南区4个担架团随主力部队一直打到上海、杭州、福州等地,来自沂中、麓水、费县、苍山等沂蒙山区16个县近8万民工随军转战四个省,其中沂蒙担架团第五营转战6省20多县行程上万里,96%的人立功受奖。胶东区随军民工2.7万人,民兵1.2万人,许多人火线入党。1949年8月这支支前队伍全部复原时,党员发展到1.1万人,2.67万人立功受奖。[17]许多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著名将帅,对当年山东人民全力、全面、全程支前的宏大场景终身难忘。
(二)试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率先在全省普遍推行
抗战胜利后具有广泛群众性但组织松散的青救会无法继续满足进步青年的要求,各根据地青年工作一度消沉。在解放战争全面展开的烽火岁月,青年团的重建提到了党中央工作的重要议程。1946年1月,中共中央青委要求华东局派熟悉全省青年工作的同志去延安汇报工作。山东省青联和胶东、鲁中、鲁南负责青年工作的4名同志奉命前往。1946年8月-9月,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两次召开会议讨论建团问题。山东4位同志列席会议并汇报了青抗先和青救会两种组织形式对青年的不同影响,建议把青年积极分子单独组织起来。会议形成了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青年团组织的意见。194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正式下达。1946年12月,省青联在莒南县金沟官庄试建了山东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并取得成功。“青年欢迎,觉得进步有奔头,党政高兴,觉得教育和发动青年有了抓手。”实践证明,把青年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单独建立团组织非常必要。1947年1月,华东局召开青年工作会议,根据金沟官庄建团经验,率先在全省范围普遍试建团。
(三)推动“火线建团”,山东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1947年3月,蒋介石发动了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面对45万来势汹汹的敌人,各级青联干部在带领青年参军支前的同时,大力推动“火线建团”。许多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在支前的路上、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加入了党团组织。1947年下半年,胶东、渤海、鲁中、滨海各区49个县市团建工作迅速推进。到1947年底,全省已经发展了5万团员。山东试建团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后,除青岛外基本全境解放的山东,开始在全省城乡普遍建团。1949年9月10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工委成立,9月底山东省团员人数达到8万(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大召开时,全国团员为19万)。团地市县工作委员会陆续建立,各级专职团干部配备到3785人。山东团组织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团组织,为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工作的全面崛起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
六、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山东团组织围绕党的中心,照顾青年特点,善用典型引路的工作模式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展开,青年迸发出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的巨大热情。青年团的工作全面崛起,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青年组织体系和工作模式基本形成。毛泽东主席两次主持中共中央会议,亲自提出“党委如何领导团,青年团应该如何工作”两个问题要大家讨论。团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大会主席团作了《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重要讲话,“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成为全团工作的指导方针。中共中央频繁批转团的重点工作[18],高度重视青年团的发展,指引青年团工作迅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得益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作为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最早进行省级政权民主建设的良好基础,1949年年底,山东党团组织体系基本架构已经完成。中共山东分局下辖胶东、渤海、鲁中南3个区党委,济南、青岛、徐州、潍坊4个市委和淄博工矿特委,15个地委、181个县(市、区)委。全省有41478个基层党支部,党员达754123人。[19]相对健全的党组织保证了党对青年团工作的绝对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949年底,全省建立团地委15个、团县委150个,基层团支部达到25000多个,团员发展到163159人。1952年9月,山东省第一次团代会召开时,基层团支部已有4.4万个,团员68.8万人。[20]1963年山东省第四次团代会召开时,基层团支部达到11万多个,团员人数达到170多万。各级团干部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注重榜样示范,全省团的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动员青年参加抗美援朝运动,齐进虎、牟敦康等成为青年心中保卫新中国的英雄
195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号召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参加军干校,为建立现代化国防军,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出力。团组织发起了全面动员。面对放弃工作机会、参军即上战场的考验,山东青年学生、青年工人积极响应,仅25天报名人数就达到16500人,1951年1月底全省三批军干校招生任务顺利完成。在“山东空军师”爱国捐献活动中,团组织顺利完成了“山东青年号”“山东学生号”“山东少年儿童号”飞机捐献计划。在保卫世界和平签名活动中,全省党政工团一起发力,各级团组织做了大量工作,签名活动遍及城乡,签名人数226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4.9%。1950年11月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荣成籍志愿军战士齐进虎,被追认为“一等功臣”的日照籍志愿军飞行大队长牟敦康等,和黄继光、邱少云一起成为山东青少年心目中的卫国英雄。
(二)组织青年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青年突击队活动,模范共青团员郝建秀成为全国青年工人的榜样
面对战后千疮百孔的经济状况,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发出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号召。青年团迅速动员团员青年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在工业战线,“比、学、赶、帮、超”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资源的有效方式。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16岁女工、共青团员郝建秀集中大家的智慧,创造了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大大降低皮辊花率的新工作法。1951年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纺织工业普遍推广。郝建秀被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授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应邀参加建国两周年国庆大典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接见。青岛团市委编印的《模范共青团员郝建秀》一书,在全国600万青年职工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济南13个产业团委19.75万名团员加入劳动竞赛,全省工业战线的团员青年建立了成千上万的青年技术小组,潜心技术改革,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郝建秀式的劳动模范、青年技术革新能手和“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大量涌现。在农业农村战线,爱国丰产和兴修水利成效显著。各级团组织带领青年在1950-1952年导沭整沂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9187名团员当选导沭整沂功臣和模范,仅第三期导沭工程中,就有217名团员入党、4199名青年入团,10名华东水利工程一等模范中7名是团员。团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团员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
青年突击队作为青年团参与经济建设的有效载体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1953年底到1954年6月,团省委联合省工会、建筑工程局试建了43支青年突击队,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很好地发挥了带头作用。青年突击队活动在各条战线全面推广,涌现出新汶矿务局孙村煤矿青年突击队、济钢中板分厂检修工段青年突击队、枣庄煤矿女子掘进队等一大批英雄集体。1957年冬到1958年春,山东团组织组建了14万支青年水利基础建设突击队,带领400万团员青年,冒着三九严寒建造了20000多个青年水库、塘坝。青年突击队成为山东团组织带领青年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长期组织形式。
(三)动员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百万山东青年踊跃下乡支边,徐建春成为全国知识青年的楷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长期面临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1953年7月1日,全国人口第一次普查结果显示山东总人口为48876548人。[21]当年暑假,山东高小毕业生近30万,初中招生3.6万,26万多青少年不能升入初中。中共中央批转团中央的报告,号召“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山东涌现出大量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其中徐建春的事例最为出名。徐建春1951年高小毕业放弃到公安干校学习的机会,回村参加农业生产,带领群众建起全县第一个由年轻人担任组长的互助组“建春组”,并通过更换玉米品种、采用适当密植新技术,创造出亩产玉米780斤的丰产纪录。1952年底她又带领全村30多个互助组建成初级合作社,通过更新种植技术、采用新式农具,获得粮食连年增产。1952年9月在山东省第一次团代会上,她和郝建秀等43名模范团员一起受到表彰,并当选为团省委候补委员,应邀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5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大众日报文章《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一文,在全国掀起了向徐建春学习的高潮。在徐建春的带动下,劳动光荣、农村可以大有作为的新思想、新观念影响了一代青年,全省两年内有60多万高小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许多回乡的知识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骨干。
1955年7月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之后,山东派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垦荒兵团。从团省委在莱阳县组织“山东青年志愿垦荒建设第一队”224人举旗出征,到通过三级干部会、党团员会、青年积极分子大会、青年大会层层动员,1955年9月到1956年5月,山东青年志愿垦荒队分四批在黑龙江的十几个垦区建立了20多个集体农庄。黑龙江萝北县著名的知青“八大庄”中,山东庄就有3个。全国20多万垦荒队员中,山东团组织协助政府组建的垦荒队接近11万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上山下乡”的口号后,青年团由动员高小毕业生回村参加农业生产转变为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64年6月,全省有200多万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加入到农业生产队伍,1965-1966年,山东又有35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支援边疆建设,其中8000多人分赴青海、甘肃、西藏。据统计,1955年至1960年,通过支边、垦荒、水库移民等,山东共移入东北三省104万人。[22]各级团组织在动员上山下乡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助手作用。
(四)扫盲运动和向科学进军,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掖县王贾乡团总支走在全国农村团组织前列
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响应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的号召,山东团工委1950年开始在全省组织办冬学扫文盲活动,1954年底80%的村开办了冬学,350万青年参加学习,占文盲青年的67%。莒南县高家柳沟团支部根据农业生产合作社记工需要举办记工员培训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扫盲效果。经过两个半月的学习,全村115名青年不能记账的仅剩4人。1955年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都介绍了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创办记工员学习班的经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新闻纪录片。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写按语赞扬“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的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记工学习班这个名称也很好。这种学习班,各地应当普遍地仿办。各级青年团组织应当领导这一工作,一切党政机关应当予以支持……”[23]高家柳沟的扫盲奇迹,大大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扫盲运动。1956年1月全省已办7万多处记工学习班,当年就有78.4万人取得扫盲毕业证书。[24]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团组织把带领农村青年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开展科学实验作为向科学进军的发力点。山东掖县王贾乡团总支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青年学科学学技术的标兵集体。1953年王贾乡初级农业合作社团支部建立了最早的青年技术研究小组,从邮购兑换主要农作物良种开始,通过试种、杂交,培育出适宜当地增产的玉米品种。升格为王贾乡先锋高级社团总支之后,他们又创办了青年技术学习班,边劳动实践边系统学习莱阳农校的课程,开辟了种子试验田,把农业科学实验搞得有模有样。1955年他们研创出粉浆诱杀棉蛾、集中杀灭蛾卵的方法,大大减少了病虫害损失。1956年王贾乡不仅自己实现了良种化,还有82项成果被团地委、团省委普遍推广,涌现出了许多治虫、养猪、育种等科技能手。1958年8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山东,鼓励王贾乡青年科技队“干得很好,都鼓足了干劲。”1959年1月团中央办公厅在掖县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考察王贾乡后指出“在生产大队建立一个10人左右的青年技术队是有好处的,也是能办得到的,”并总结了青年技术队的三大任务“改良技术、推广技术、培养技术干部”。团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团组织宣传推广王贾乡团总支和青年技术队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的经验。王贾乡团总支用12年持续努力打造了一个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样板。
(五)带领团员青年少先队员植树造林,山东团组织大兵团作战成效显著
1955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团中央召开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吹响了全国青少年植树造林号角。鉴于植树造林鲜明的季节要求,山东团组织采用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1958年春团省委发动沿黄各县团组织,动员了30万青少年在黄河两岸千里长堤大规模种树,青岛、海阳、胶南等沿海地区团组织,则带领青少年营造沿海防护林。不少地方团组织还带领青年进行深山造林。1960年,伴随渤海垦区大规模开荒生产,团省委组织3507名团员青年在东营孤岛进行造林大会战,淄博专区1.5万名团员青年组成“远征造林师”,在渤海垦区建起了山东境内第一个机械化林场,用四五年的时间建成了当时亚洲地区最大的十万亩人工刺槐林。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亲自到工地看望青年,并赋诗予以鼓励。1960年3月,团省委、山东省黄河河务局、林业厅联合召开山东省青少年绿化黄河誓师大会,19个县20万青少年义务劳动3天,植树985.7万棵。青少年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给后来的“保护母亲河行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少年,学雷锋、学王杰引领了山东青少年政治社会化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持续关注。50-60年代,山东各级团组织从倡导维护社会公德、自觉遵纪守法、关心集体利益、爱护公共财产,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不劳而获,继承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通过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和青年先进人物给青年作报告、举办革命传统电影周、故事会、广播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大大激发了青年学习革命前辈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做“五好青年”的积极性。1963年学雷锋活动热潮掀起,山东团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在带领广大青少年学雷锋的过程中,开展了向王杰学习的活动。共青团员王杰是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班长,在1965年7月14日帮助民兵训练炸药发生意外爆炸的紧急时刻,毅然扑向炸点,为掩护12名民兵和地方人武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尚品格,不仅极大地净化了社会风气,也给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树立了人生航标。雷锋、王杰成为山东青少年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双子星座”。
(七)联系实际学习毛泽东著作,李家庄团支部成为全国典型
1958年6月,团的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组织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决议》。在学习毛泽东著作由城市向农村推进的过程中,山东临朐县李家庄大队团支部成为带领青年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全国典型。李家庄大队团支部从1963年春开始,不仅把全体青年组织起来学习毛泽东著作,而且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带领青年努力为人民服务,为革命种田,热爱集体、踏实劳动、关心群众、助人为乐,使全村青年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65年李家庄团支部被团省委表彰为“四好团支部标兵”。1965年8月28日,团中央发出《关于推广山东省临朐县李家庄团支部组织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的通知》。1965年12月21日-1966年1月5日,团中央在李家庄召开全国农村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现场会。1964年4月,团中央主办的“李家庄团支部组织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会”在北京市美术馆开展。展出40天接待观众7.1万多人。这是“文革”前山东团组织给全国共青团工作提供的最后一个先进典型。令人遗憾的是,十年动乱使李家庄经验和现场会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没能贯彻落实。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山东团的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各条战线都有全国“叫得响”的典型。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时期的个人和集体典型都经住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直到今天仍不失精神的光芒。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