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表象诱因与疏解对策研究
2022-11-18徐达
徐 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1]回顾建党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此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正在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打破二战以来美国“一枝独秀”的局面,转而形成“无极化”世界格局。在大国竞争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创新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充分彰显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国风范[2]。同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带设想,打破了原有的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布局[3]。2018年3月2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开启“中美贸易战”,长期存在的西方沙文主义与新平民主义引发了民生、政治、体制等各方面冲突。同时,由于冷战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美国同俄罗斯持续对峙,最终发酵成2022年2月24日的俄乌武装冲突。由此可见,当前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在和平表象下的暗流汹涌,国家间的博弈多涉及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等各个层面,一些社会思潮极具迷惑性,需要不断铸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国际政治形势形成正确的认知与判断。
一、加强“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审视与价值意蕴
“Z世代青年”从时间上划分是指1995年-2010年出生的人,Z世代是数字技术的原住民,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更加有自我意识,兴趣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对“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完善与巩固对建立健康良好的国家意志至关重要。调查发现,超过95%的“Z世代青年”认为弘扬“爱国主义”“团结友善”“忠孝”等18项价值观念是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客观存在着对传统文化认同趋弱、民粹主义思潮抬头、功利主义文化盛行、不良“亚文化”充斥虚拟网络等现实问题[4]。其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的,但有一部分群体在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的辨别上容易被误导,盲目推崇“更加开放自由”的美式西方文化,甚至贬低中华传统文化[5]。在香港占中问题中,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政客操控的香港青年和在街头做出的种种恶劣行迹也集中反映了上述问题。这从正反两方面启示我们,当下“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是一堂人生必修课,这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刻命题[6]。
当前“Z世代青年”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日趋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过渡,这个阶段对青年意识形态的成型稳固和思想教育引导至关重要[7]。我们要深刻领会并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举措,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8]。因此,在当下深刻审视和思考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新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表象与诱因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纵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美博弈下西方敌对势力的抹黑与恫吓,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埃通加·曼格尔在研究非洲文化改革时提出“文化是制度之母”,而从马克思主义制度哲学角度来讲,特定的制度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和行为也有着极大的影响[9]。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使命,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者必须坚定不移地在青年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正视当前“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薄弱点与痛点,面对新情况与新问题,要高度警惕,及时转变思维,主动应对。
1.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反思”:被动灌输式、刻板化和形式主义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互联网及其衍生文化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新时代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之间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沟壑”“缺位”与“短板”。一方面,在日常的课堂教育引导中,单向、被动灌输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处在新时代包容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的“Z世代青年”比以往更加外放,渴望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将诸如“祖国利益”“反对压迫”“反对剥削”等概念和观念以过于生硬的方式灌输给青年,反而很难激发他们对爱国主义的深层次理解。除此之外,“Z世代青年”接受信息的渠道与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以往发生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学校教师不断创新改革课堂教学的话语方式,主动调查研究“Z世代青年”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掌握他们的真实想法,解答他们的现实困惑,关心他们的实际需求,以真理的光芒打动人,以逻辑的力量说服人,以饱满的自信感染人。若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提升与改进仍然“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很可能会出现目标与效果“两层皮”的现象。新时代下被动灌输爱国主义只会把教育初衷引向消极接受的一面,也会令“Z世代青年”产生反感与排斥的情绪。
另一方面,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教育方式刻板化、教育内容缺乏更新等情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在鲜活化、生动化、立体化方面下功夫。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等场所,其软硬件和基础条件已趋于成熟,展馆规模的扩大、全息投影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互动体验系统的加入等让参观者身临其境、震撼良多。比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通过模拟景观,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艰辛,以此激发参观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该纪念馆还举办“牵手计划”,让无法亲临纪念馆的人们也能通过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体会抗战的不易。但展馆也存在展品多年未变、展览模式单一、展品历史还原度差、解说苍白无力、展览代入感不强等共性问题,以上问题难以让人在参观过程中产生深刻的震撼与共鸣,人们无法连贯地感知爱国主义基地背后惊心动魄的历史[10]。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往往出现平时冷冷清清,重大纪念日人满为患的景象,非理性“爱国”和为了“爱国”而去“爱国”的形式主义仍是问题。
2.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与引导机制亟待重视与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在互联网发展下的实践性场域。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与气象,基于爱国主义的各类网络创作、表达载体、热点话题等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皆有大幅提升。网络爱国主义的传播与教育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一定程度的迎合主义、娱乐主义倾向。如自媒体《暴走大漫画》公开戏说和侮辱叶挺,将叶挺将军囚歌进行肆意改编,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极大愤怒。网络阵地的主导权、话语权争夺远比线下教育阵地的坚守来得更加严峻,不能为了迎合社会关注热点去虚拟一个人物、编造一段历史、丑化一个英雄,以达到博取关注、蹭到热度的目的。另一方面,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并未全面有效占领。早在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就指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11]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一小撮“别有用心”的知名网络大V、历史虚无主义者和政治阴谋家妄图通过所谓“历史纠错”“否定历史”“解密真相”的方式来扭曲历史,诋毁否定革命英雄,让青年对党史、国史产生质疑,以达到对青年的错误引导与“民主”价值观输出的目的,最终为实现“颜色革命”“颠覆政权”等铺路。如“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污蔑攻击事件、调侃邱少云烈士英勇事迹、丑化英雄人物形象等事件都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当下,“Z世代青年”是全媒体时代网络的“主体公民”,从深层次分析,这些不良言论和导向通过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根基和理论依据,消解了青年爱国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妄图动摇和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和社会的安全团结,为社会的动荡埋下意识形态“炸弹”,这些都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上存在的漏洞与困难。
近年来,在网络中还存在极小部分肆意发表辱华仇国言论的青年学生。留学生许某疫情期间因肆无忌惮地发表对祖国及同胞的仇恨言论引起公愤;中国科学院硕士生季某因曾多次在国外社交平台发表侮辱国家及民族的言论受到学校的严肃处理;《奇葩说》知名辩手邱某因发表有关疫情的不当言论,被网友挖出其早期在微博和Facebook上曾发表过疑似支持“占中”运动的言论,随即遭到大众的指责,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分青年粉丝表示支持和理解邱某的不耻行为。一方面,上述事件反映出“Z世代青年”在网络意识形态中易受到错误意识形态侵蚀,爱国主义观念淡薄,进而发表不当言论。部分青年容易从主观角度出发,看不清事情真相,受错误思潮影响,成为网络不良言论的传播者和拥护者。另一方面,这反映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机制的缺位,未及时针对网络圈层现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从而极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此外,诸多爱国主义宣传内容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究其原因在于“Z世代青年”圈层的多元网络话语体系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性、先进性、合理论性的趋势。由于网络多方领域边界的消失,导致网络语言体系充斥功利性、冲动性、娱乐性思想,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宣传有时显得“格格不入”。因此需要深层解读网络话体体系的产生、传播机制与路径,深入理解并融入“Z世代青年”的思维方式,继而构建具有强大包容性、吸引力、共鸣感的载体与体系,让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机制在多元网络话语体系下有效开展实施。
3.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警示”:党史教育在“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缺位仍待“补齐”。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深刻解读[12]。党史学习教育必须长抓不懈,持续推进,当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时,属于一种显性的精神资源。从教育平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效果角度分析,“Z世代青年”关于党史学习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有诸多不足。教育平台方面,以学校与爱国主义基地为主,前者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后者重实践感悟,两者间的关联尚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展示的内容往往取决于当地拥有的红色历史资源,同时教育基地展品更新缓慢,且无法在内容丰富度上满足思政课教学需要。在教育内容方面,建党百年来,共产党人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全方位融入社会方方面面,已经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中国共产党史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伟大史诗,尤其是史实背后的红色精神,很难以某种既定形式完整且生动地得以保留与再现。这就需要后期结合现代技术,探索科技赋能,推动智能党史记录方式,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教育方式方面,学校对“Z世代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评价与专业课程类似,即先授课后应试,学生的应试内容多是片段式的记忆,很难形成精神层面的共鸣[13]。鉴于上述不足,加之个别教师存在缺乏创造力、对党史了解不全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教学效果欠佳[14]。
经调查显示,我国“Z世代青年”面临着爱国主义情感缺失的困境,虽然绝大部分青年心中有“祖国”的概念,却对其真正内涵不甚理解[15]。究其原因,除敌对势力刻意歪曲历史等因素外,也与当前社会、学校对党史学习教育重视不足、党史教材更新不及时等因素有关。自1903年梁启超先生提出“国民性”概念后,该词便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领域持续讨论的话题。一方面,其作解“国民劣根性”,另一方面也含有“舍身救国民族精神”之意。根据“众趋人格”概念,要使国人在行为、情感、观念上形成某种稳定的共通性,背后需要有全面、统一的政治文化背景[16]。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为“Z世代青年”提供“全面、统一的政治文化”,即相对完整、符合史实、可被理解的党史教育。
三、“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疏解机制与对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广大青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年心中牢牢扎根”。[17]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背景下虚拟网络与线式边界逐渐淡化,“Z世代青年”尚未建立成熟价值判断体系,容易在信息潮中陷入“信息茧房”,针对新时代教育方式及形式的变化,根据时事提出新要求迫在眉睫,进行精准研判与分析,提出靶向疏解对策与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基于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Z世代青年”的特点,通过更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机制与模式来实现其创新升级。
1.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与维度,实现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引导介入
紧紧抓住青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发挥青年学习主体作用,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引导灌输国家意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专业队伍、优化教育资源、完善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教育实施精准路径,培养“Z世代青年”世界眼光、筑牢命运共同体、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增进爱国情感[18]。一是守好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拓宽多种途径与载体。全面拓宽教育的途径与载体,积极在微信、微博、知乎、抖音、bilibili等“Z世代青年”高度关注的社交平台上构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腾讯、钉钉等网络学习平台或载体推进图像、文字、视频、语音等网络思想政治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形式。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符合青年的发展特征与现实需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通过举办探访朋辈榜样、体验传统文化、走进国防军营、抗疫主题漫画、视频记录爱国生活等时代感强、鲜明有趣的活动,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化参与程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接纳更多具备资质与能力的社会组织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加速推进从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主导模式的转变。四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走心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是一本会“叙述历史”的书,是无数革命先辈与当代“Z世代青年”时空交汇、交流倾诉的空间载体。如何让这本书“活起来”,单纯的外部改造与提升投入很难全面铺开,建立一支懂历史、喜爱并乐于跟“Z世代青年”交流的专兼职讲解员队伍迫在眉睫。如浙江省原省长吕祖善利用业余时间担任浙江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将工作阅历、人生经验融入讲解内容,让讲解的内容与形式更“鲜活”、更“走心”、更“接地气”,让历史从纸面墙面的文字和图片表达转化为更为深刻的脑海立体画面,这才是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进与提升的有效途径。
2.唱响网络爱国主义主旋律,找准“关键变量”迭代升级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自由性、开放性的参与方式,使得网络平台逐渐成为“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表达的新场域。然而,非理性的爱国主义表达并非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自强心的表现,而是狭隘的爱国主义[19]。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要着眼于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实施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创新传播载体、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汇聚网上正能量。在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教育机制构建方面,一是转换思维,理性引导“Z世代青年”走到网络阵地的“台前”。在国庆70周年前夕,话题“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名字叫阿中”登上微博热搜。作为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青年学子用他们的拳拳赤子之心,展现了年青一代在大事大非面前的选择与担当。新时代的“Z世代青年”不再只是“网络愤青”,要清晰地意识到,当代青年主流是正面向上的,通过理性、积极引导,让这些主流的群体走到“台前”,愿意“发声”、合理表达,让更多爱国青年扛起爱国主义的旗帜。二是要把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作为生动案例与爱国主义教育贯通起来。要把此次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生动故事作为鲜活案例,认真组织选取各类先进榜样典型、讲好英雄故事、弘扬先进事迹;加强对健康理念、生态环保理念、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常识的科学与普及;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升“Z世代青年”在重大事件面前的使命担当意识与责任感。通过“读、写、拍、画、创”等形式记录感人事迹,利用网络课堂教学、网上集中展示、网络主题班团会、网络学习宣讲等载体与活动集中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大力构建与创新网络爱国主义阵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的有机融合将是一种趋势,通过VR、投影、全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平台,开展网上教育,让青年足不出户同步感受到线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汁原味”的真切呈现。四是要着重构建符合“Z世代青年”的话语体系与表达载体。要根据青年的兴趣爱好与关注点,在话语体系构建方面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力创作并积极推广以爱国主义主题的推文、纪录片、快闪合唱、微电影等,利用微媒体无缝嵌入和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创新内容,努力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
3.有效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全面融合党史学习教育传承赓续红色精神谱系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和内容来源。建党百年新征程视域下,“Z世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效进行,就要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挖掘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创造性运用,将祖国大好河山的物质资源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进行融合,合理地将显性物质资源和隐形精神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并开发。这并不是单纯叠加,简单组合,而是在遵循爱国主义发展规律和国家历史脉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进行交叉融合,通过有效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面,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贯穿于青年实践教育之中。一方面,要有效保护国土自然资源、历史遗址、标志建筑及文化场馆等宝贵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同时将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教育价值,以教育为目标,释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力,并与红色旅游相结合,让红色文化根植祖国大地。另一方面,要深挖中华民族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民族认同赓续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梳理近代中国历史脉络,融合党史学习教育,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党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需要通过资源整合、深入挖掘、有效开发,既保持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性,同时保持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进性。从翔实准确的史料中把握民族精神,整理国家记忆,用历史叙事还原历史史实。通过将精神资源以物化的形式与物质资源相结合,以物质载体呈现历史场景,展现红色精神,将建党百年历史及其包含的伟大精神进行传承。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0]“立德”指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对青年的正面强化教育进行引导、感化和激励[21];“树人”则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来塑造、改变和发展大学生[22]。发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强化“Z世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在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是继续保持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重大策略,也是构筑新时代爱国主义长城以应对一切外部侵蚀和挑战的战略选择[23]。一方面,建党百年历史节点,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意义,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变化。另一方面,引导“Z世代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是潜移默化、贯彻始终的,其具有全方位、全时间、多群体、多形式的特点,使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青年之心、外化于青年之行,不断提升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靶向性与实效性。此外,要发掘现代技术教育的多维育人价值,在互联网+时代积极发挥网络载体作用,以此正向引导爱国主义舆论,有效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真正提升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