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防教育政策及实践

2022-11-18魏旭朝

教育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抗战教育

●魏旭朝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1]。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国防教育是教育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是实现国防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抗日战争时期国防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深化的研究,对推进国防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对国防教育的研究主要在国防教育学学科理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历史、国防教育心理学几方面。关于国防教育历史的研究成果有万际洋《1927-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学校国防教育研究》、刘继宪《中国国防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何锋《中国国防教育史纲》等。已有成果多是对改革开放后国防教育的发展进行分析,对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防教育研究多散见于国防教育和根据地教育发展的历史著作中。如,《中国国防教育史纲》以一小节的篇幅介绍了全面抗战时期根据地国防教育的方针、内容和途径,并未对国防教育出现的背景、内容、途径进行深入分析。陈桂生编著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在第一编中,提到了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关于国防教育的思想。本文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现实为出发点,利用报纸、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文集、选集、根据地教育史料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观的指导下,回到历史的时代境遇中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国防教育方针政策的背景,探索国防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及其成效,深入挖掘国防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有益经验,为当前开展国防教育提供历史镜鉴。

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防教育的全面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国防教育有着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行动方案,在目标、对象、内容、方法、途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斗争和边区建设,为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教育方针创新:从国难教育到国防教育再到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

中共对教育社会属性的判断,因革命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从国难教育到国防教育再到抗日民主教育的转变,正是这种教育价值判断变化的具体体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逐渐加深。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和“一二·一六”北平学生大示威标志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达到高潮。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表《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并吞中国告全国民众书》《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式与党的任务决议》,均提出团结一切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重视教育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工作,同时加强对师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教育。

1936年6月,《抗日救国的初步政治纲领》阐述了国难教育的对象、方式和作用。之后,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国难教育实施事宜。七七事变前,边区积极落实国难教育政策,各级各类教育都有了较大发展,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1938年,毛泽东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前提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适合战争的需要……”[3]同年11月24日,陕甘宁特区党委在《陕甘宁特区施政纲领》中提出实行国防教育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落实国防教育,使教育和政治、抗战联系起来,为抗战服务,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教材“抗日化”口号,在教材编写中增加抗日内容的比重,以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1938年,周扬、郭青亭、吕良在《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实施办法》中详细阐述了国防教育的任务、实施细则及实施办法,为进一步落实国防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为了便于教育工作人员交流开展国防教育的经验,1938年6月10日,《新中华报》开辟国防教育栏目,由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会主办。

抗日战争初期实行的国防教育方针要求各级各类教育以抗战为中心,注重政治和军事训练,忽视了边区经济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民主需求。此外,在改革封建奴化教育时不讲究方式方法,如简单地关闭教会小学、淘汰私塾教师、盲目排挤原有知识分子等做法,违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衷。因此,在六届六中全会(扩大)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加强民主教育与基本文化教育,更加注重协调抗日与民主、革命斗争与基础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教育方针也从抗日的国防教育向抗日民主教育转变。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国人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革命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怀和担忧。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为实质、以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为主体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三种教育主张都承载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中心任务,为教育工作全面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目标创新:总目的与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相融合

国防教育目的有二,一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形成教育界的统一战线;二是培养抗战建国的干部和国民。在国防教育方针指导下,党和边区政府创办学校,大力发展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性质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

如,高等干部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量抗战建国的干部人才;中等教育既要培养地方师资,又要为高小毕业生升学提供条件;社会教育的主旨是提高民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加强抗战的力量。由此可见,国防教育的教育目的必须融合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通过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加以具体化才能实现。

(三)组织创新:教育行政机构与群众组织相配合

抗日战争时期国防教育的实施既有完善的教育行政体系保障,又有多样的群众组织护航。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国防教育的领导系统以教育厅为最高机关,其下依次为分区及县第三科、区教育科、乡教育委员会,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行政机构建制。教育行政机关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通过巡视、报告、会议、奖励竞赛等方式推进国防教育方针的落实。

为了巩固教育界统一战线的形成,先后建立了一系列文化教育界群众组织。1937年12月4日,旨在研究国防教育政策和实施情况的国防教育研究会在陕北公学成立。该会成立不久即隶属边区政府教育厅。1938年1月9日,国防教育研究会主办了冬学学生大检阅。同年,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王若飞等人出席国防教育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此次大会选出国防教育研究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为了进一步落实国防教育政策,大会作出推广妇女教育、普遍成立新文字促进会,创办国防教育定期刊物、组织教育巡视团等举措。各级各类学校中还有经过民主选举的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有的小学还有少先队和儿童团的组织。这些团体既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也是落实国防教育、宣传抗日主张、开展救亡运动的有力助手。

(四)行动创新:制定灵活机动的教育计划

为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国防教育的学制、课程和组织形式都有所调整。国防教育政策下的学校打破了固定学制的限制,缩短了修业期限。国防教育的课程以政治和军事为中心,废除了不适合战时需要和不急需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程、抗战理论与技能课程、专业知识技能三大类课程。一切课程内容及其配备方法都以抗战建国为中心,使学生能在短期内学得战时急需得知识技能,使他们一离开学校就能用所学的东西为抗战建国服务。学校的组织形式也应适合战时环境的需要,如在露天上课,发挥了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进行教育工作的艰苦卓绝的作风。

(五)方法创新:做与学相结合

国防教育的教学法可以概括为“做中学”“做与学相结合”。在抗日根据地的各级各类学校里,国防教育以抗战的行动为中心,既不提倡脱离实践的“死读书,读死书”,也反对只“干”不“学”,而是主张为了达到抗战的目的而读书。一方面承认从抗战的行动中获得知识,同时承认通过书本知识可以获得人类几千年的斗争经验。

概言之,国防教育重视实践,但不轻视理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摒弃注入式教学,而是引导、启发学生集体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在社会教育中,国防教育也不是只把抗战的理论、计划、纪律教给群众,而是在行动中通过说服、动员等方式使他们理解抗战的原因、目的,接受民族解放的步骤和政策。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防教育的成效检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国防教育的实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经济、艺术、医学等方面的人才,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4],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一)聚焦抗战需要,完善国防教育理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看到了教育对唤醒民众的重要作用,通过平民教育运动、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抗战时期的国防教育致力于形成统一战线,通过教育把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增强抗战力量。国防教育适应战时环境需要,明确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提出“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政府办学与民众办学相结合、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形成了国防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随着党对革命形势的研判和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加深,边区教育政策不断发展,为当今国防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推进教育发展,构建教育体系

国防教育推行普及教育运动且实行普遍的免费教育,扩大了工农群众的受教育权,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陕甘宁边区的国防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是其他革命根据地开展国民教育的典范。如初等教育学校和学生数量显著增长。中等教育从无到有,培养了大量师资。高等教育阶段也创办了一批培养不同干部的学校。社会教育组织形势日趋完善,适应了边区人口分散的农村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把生产者组织到社会教育的运动中来,群众性的识字扫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涵育抗战人才,支援革命斗争

国防教育为全面、持久抗战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军、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这些干部在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践行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也印证了毛泽东的论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国防教育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审时度势的英明抉择。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国防教育的实施,虽然因为边区财政困难以及各种物质条件的困难而受到了限制,然而在全国范围内,边区是第一个创造与实行国防教育的,把教育从少数人的专有品种解放了出来,把教育与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使教育成为抗战的一个有力武器。”[6]

三、基于抗战经验的国防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7]革命时期中共的国防教育对我国当前国防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防教育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在抗战后前两年,教育的内容着重于抗日,这是好的,但对于人民的民主要求和边区的经济实际很少注意,则是很大缺点。”[8]此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概念中,增加了“民主”的含义,并注重抗日与边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定的教育任务只有符合当时当地最广大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功能。

国防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应在继承革命时期国防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国防教育观,着眼于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现代国防观念。

(二)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开展国防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民众的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述,“兵民是胜利之本”[9]“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0]“兵民是胜利之本”[11]。教育是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的重要武器,是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主要工具。因此,国防教育的对象是人民群众。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1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精神的人民,是革命实践的主体,是建设和改革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对象有青少年、民兵、预备役人员,企事业单位员工、城乡基层组织以及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面向社会各界的全民教育。对全体公民进行一般的、普遍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国防意识;对国家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进行重点教育,使他们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全民参与的国防教育有利于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构建科学的国防教育内容

国防教育的目标要有正确的国防教育方针作保证,还要通过科学的国防教育内容来实现。[13]抗战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国防教育课程以抗战和军事为中心设置马列主义理论、抗战理论与技能、专业知识技能三大类课程,旨在提高民众的民族觉悟、胜利信心和增加抗战的知识技能。

新时期国防教育应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支柱,以现代科技文化为载体,提高国防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国防教育应以培养民众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加国防的知识与技能为目标,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设置教育内容。如,普通高等学校应遵守《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军事课程列为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并确保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不少于3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还应开设一些军事技能课,如体能训练、轻武器射击、军体拳训练等。中小学校可以在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国防教育内容,也可以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选择,组织专家编写军事进阶教材,制定和推荐不同学习阶段的课外阅读书目。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关保障

党的主要领导人不遗余力地推动国防教育的实施,相关政策的出台是国防教育得以落实的制度基础,完善的组织体系是贯彻国防教育方针的保障。新时代的国防教育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党委政府重视、国防动员委员会组织协调、各级国防教育领导和工作机构认真履责,军地密切配合、社会各界支持、全民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抓好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军地人资源,采取专兼职结合的办法,加强国防教育师资力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科学合理地列支国防教育经费,构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防科技力量。

(五)改进和创新国防教育实施路径

新时代的国防教育应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拓宽教育渠道,将思想引导、活动培养、环境陶冶等方法结合起来。如,通过国防教育课程开展集中教育,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等形式呈现国防教育信息,有效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依托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主题公园等国防教育场所开展国防教育。利用农家书屋、职工书屋、阅读栏、宣传橱窗等场所宣传国防知识,为国防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时期国防教育应结合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时间节点,设置国防教育话题,充分利用经典原著、党史军史等教育资源,占领网上国防教育信息传播的先机和制高点,牢固树立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等于一体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处理好网络安全和国防教育之间的关系。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14]国防与国家的生死存亡、民族的荣辱兴衰息息相关。国防力量不仅靠军事武装力量、战略物资储备、武器装备数量等物质力量,而且靠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敢打必胜的信念。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的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实施国防教育的历史起点和实践基础,也是新时代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宝库。新时期国防教育是国之大事,旨在强化全民的国家意识、国防意识和国土意识,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15]

猜你喜欢

抗战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