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视角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需求及转型路径

2022-11-18肖丽利

教育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土专业文化

●肖丽利

我国现行标准下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取得了斐然成绩,为教育事业贡献了中国的智慧。然而,乡村教育振兴并未终结,还在一路艰难地前进着,是我国需要发展的重点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核心点取决于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实现程度,其专业化水平决定着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且影响着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战略的成败。因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乡村教师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文化授之于乡村儿童,承担着乡土文化知识传承的重任,是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关键人物。[2]乡土文化则是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润滑剂”。目前,乡村教师面临对乡土文化认知危机、缺乏内驱动力、人才培养发展理念存在偏差等问题,阻碍着自身专业发展。本研究试图基于乡土文化视角,分析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转型路径。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诠释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指在乡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3],基于乡土文化视角,在乡村特定区域,经由完善的乡村教师教育体系,具有以局内人文化身份构建的乡村专业情怀,掌握扎实的乡村文化专业知识素养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专业能力的动态发展过程,作为教师完整的生命个体在与乡村各种要素协同共生时,实现自我完善和价值持续发展的过程。[4]“专业情怀”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内驱动力”意味着“想干事”,这需激发教师的专业情怀,让教师从“局外人”转向“内部人”,完善教师激励制度。“专业知识”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教育基础。乡村教师更需要接地气的乡土文化知识、解决乡村振兴发展现实性问题的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意味着个人发展的能力,即“能干事”。在各层次的培训学习中,要针对乡村本土文化教育特征,重点培养能促进乡村振兴发展,重塑专业能力,能干事的新型职业人员。“专业情怀+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者互存、互融、互促,共同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在诉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任务。乡村地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乡村教育振兴发展需要优良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乡村地域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质量不高、师资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规定,要大力倡导振兴乡村教育。“扶贫先扶智”,乡村地域的乡土生产性特征、“平民”属性、经济功能能够全面服务乡村地域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体系振兴。[5]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一脉相承、休戚与共。乡村教师是乡村地域知识分子群体,理应主动学习所在乡村地域的特色乡土文化,创造、挖掘并运用乡土知识打造特色乡土文化,引领新乡村、新乡风文明建设。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乡村教师多元化的专业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着力点,必然会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为乡村地域的发展培养新型的实用型人才,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设者。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振兴乡村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对乡土文化再认知的迫切需要

乡村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他们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要成为乡村发展的引领者。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将在城市学习到的知识方法、价值观念等授之于乡村儿童,但在城乡游离会面临不同区域文化的认同危机。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域特定生成、流传的知识经验,也是基于多元文化的理念结晶,强调乡土特色文化知识与普适性知识的有机对话与融合。因此,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掌握与运用,体现出乡村教师将普适性的教育观与个体特色经验观结合,实现价值生成。长期以来,乡村地域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制约,与城市文明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这个现实问题需要乡村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培养乡村后续建设的主力军,则需丰富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的知识与经验。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以一种强势的姿态浸浊着乡土文化,致使乡土文化的话语权逐渐陨落,乡村教师与乡土文化日渐疏离。因此,需激发身处乡村地域教师内在发展动力,实现对乡土文化的再认知。

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精英人才,还需要适应乡村地域特色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只有二者协同发展,才能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教师被赋予“乡村知识分子”的头衔,应引领乡土文化不断传承与发扬。乡村教师非单纯意义的“教书匠”角色,他们要运用乡土文化知识培养乡民、引领乡民、组织乡民一起建设新的乡村[6],通过科学知识与乡土文化知识经验有机融合使自身的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乡村教师须做好留守儿童的人生导师,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熟悉村规民约、基本的法律知识,能够调解群体中出现的民事纠纷,能够沟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拾并认同乡土文化是对乡土文化再认知的迫切需要。

(三)培养复合型乡土人才的核心抓手

一直以来,乡村地域经济薄弱且发展缓慢,贫困导致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乡村地域发展的首要问题。[7]乡村地域脱贫致富离不开优质的教育与先进的科技支撑。乡村教师在乡村地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意蕴,不仅可以承担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学历教育,而且可承担对本地域乡民进行生产技能和岗位培训的非学历教育,提高乡民的知识素养,提升乡民的实践技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可助力扶智,不断提升乡村地域人力资源水平,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能和善管理的乡土人才,为乡村地域提供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可助力扶志,帮助乡村地域孩子建立成才信心,增强建设家乡的服务意愿。因此,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力培养复合型乡土人才的核心抓手。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路径

乡村教师要以“内部人”身份激发自身“内驱动力”,重塑文化身份,培养“专业情怀”,注重乡土文化知识建构,进行不同文化的融合与革新,借助当前美好的发展机遇获得外部社会的大力支持,重塑“专业能力”,成为能干事的新型职业人员。针对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基于乡土文化视角,提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实现路径转型,表征为“三个转向”。

(一)从“局外人”转向“内部人”

“精准扶贫”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社会建设重要的战略之一。乡村地域是战略的主阵地,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打赢“战役”的重要手段。为振兴乡村教育,我国长期借助国家、社会的外部支持力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如,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进行人力资源支持和精准帮扶等。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离不开外源推动与强有力的保障,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外源帮扶,更需要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即重塑“内部人”文化身份,激发自身潜在的内驱动力。

“美丽”和“乡村”融合在一起,人类将会对“美丽乡村”产生热爱,对自身身份具有认同感和安全感。[8]因此,乡村教师应肩负乡村振兴发展的使命,以“内部人”的角色定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去,厚植对乡村地域的乡土文化情怀,实现自我发展和乡村文化的再创造。以“内部人”的身份厚植乡土文化情怀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只有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才会乐于扎根乡村,奉献和服务乡村。首先,乡村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职业和身份的认同感,主动向当地乡民了解乡土文化,利用更多的时间去亲近乡土,积极发现并挖掘与自身文化契合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其次,乡村教师要充分了解乡村地域的文化,在乡土文化中寻找发展的机遇,提升乡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能力。[9]再次,乡村学校要加强乡村教师的精神成长,重视乡村教师的情感投资,为其提供“精神福利”,凸显人文关怀,注重学校对教师的“情感黏性”[10],关注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多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优良气氛,鼓励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事业,增强责任感与归属感。最后,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肯定乡村教师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自觉担当文化使命,具有扎根乡村的奉献精神。这样,乡村教师将自身的专业发展与乡土文化的传承、挖掘与创新有机融合起来,增强自身内驱动力,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与乡土文化发展的价值生成,发展内驱动力要求“被动”变“主动”,将自己的专业与乡土资源有效衔接,从“局外人”转向“内部人”,最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从“要我发展”转向“我要发展”再到“我能发展”的变革。

(二)从“同质化”转向“特色化”

相对于“同质化”教育类型,乡土文化知识是一种文化情境性知识,强调对乡村地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应带有明显的“特色化”烙印。乡土文化知识的地域性特征要求乡村地域教育模式应具有本土化特色。长期以来,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乡村地域的教育模式往往照搬城镇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乡村地域教育机械地趋同于城镇化教育,忽视了乡村地域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乡土文化知识与学校教育知识之间形成二元隔离。进入乡村振兴战略时代,为充分实现乡村教育旺盛的生命力,突出教育特色,摒弃传统教育的禁锢,赋予乡村特色教育发展的时代内涵,乡村教师需要立足于乡村地域的文化背景促进专业发展,形成特色化教学,从“同质化”转向“特色化”发展。[11]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知识在面临着边缘化、代际断裂和日渐调敝等问题,正确再认知乡土文化,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从乡村教师个人而言,要善于挖掘并运用乡土知识,找到乡土文化的生长点,激发生机与活力,从散布在民间优秀传统特色文化入手,吸纳、拓展乡土文化。乡村文明建设受到都市化文明建设的冲击,在民间代际相传断裂,导致乡村区域文化失去自身独有特色。乡村与城市文明建设应呈现不同的文化,两者应该共生发展,不断演进,滋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从学校层面而言,要为乡村教师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乡土文化教育培训。如,可搭建乡村教师学习乡土文化知识体系平台,创建乡土文化学习网站、App,促进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的增长。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地域,要依托乡村地域的优秀特色传统文化。因此,乡村学校要在办学思想、课程教学等方面体现特色,提升振兴乡村教育和对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从“单一性教育专长”转向“跨界复合型人才”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发展。[12]乡村教育是一种横跨“城镇域”“乡村域”结构体系交融的关系。随着乡村振兴时代的到来,面向特色化教育的需求,乡村教育可充分利用“跨界”融合优势,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出发,重点提升复合型能力,从“单一性教育专长”转向“跨界复合型人才”,促进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具体而言,要打破乡村教师队伍的现有结构体系,使“个人主动性”与“乡土文化培训”两架马车并驱,助推跨界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一方面,乡村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主动利用网络及相关平台进行学习,勤于积累、善于发现、乐于探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乡村教师也应该主动构建并积极参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针对乡村地域特征具有的特色文化,可以开展高质量的乡土文化培训,尝试构建全方位和多样化的乡土文化培训。乡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专业与乡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利用乡土文化开展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如,设计普适型、推广型和高端型乡土文化培训课程包,如手工制品培训、农场主培训、农业生产工培训、雕刻工匠培训和非遗传承人培训等特色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训项目,为不同专业,年龄层次的乡村教师提供有个性化的乡土文化实践技能。[13]通过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坚持多元化的人才观,让乡村教师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切实性支持,促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经济社会共生共赢,进而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资助力量,在乡村地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乡土文化知识、承担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使命完成的好坏。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教育振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片天地。一方面,乡村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机遇,立足乡村地域,不断提高自身的内驱动力,以“内部人”身份再认知乡土文化,成为有乡土文化情怀,有作为的复合型人才,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和社会力量都应携手探索并推进相应的策略。[14]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价值合理和可行的政策方案,并明确转型发展路径,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弥补乡村教育的“短板”,给予乡村教师人文情怀,关注他们独特发展轨迹和生活需求,为乡村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猜你喜欢

乡土专业文化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江澜新潮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谁远谁近?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乡土分外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