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青年理性爱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2022-11-18盛建军董杜斌

教育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爱国爱国主义

●盛建军 黄 曼 董杜斌

青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确立的决定性时期。智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青年群体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又为非理性爱国主义在互联网中传播提供了隐匿平台。“网络空间的高度自由为民众内心情绪的表达提供了围观、宣泄和狂欢的平台。”[1]智能时代促进青年群体爱国主义向理性主义回归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理性爱国的内涵

爱国,是公民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理性的政治表达,集中体现了个人对自己国家制度的情感和对社会价值的遵循。[2]理性爱国,相对于非理性爱国而存在,非理性指映射事物现象而非深入事物本质给予其非逻辑思维层面的情感体验,包括感觉、欲望、意志等基本形式,非理性爱国通常以情绪化、极端化、狭隘化的方式展示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感,是一种不健康的爱国方式。青年理性爱国指向一种恒定、宽容、成熟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及行为选择,通过具体角色的社会实践,实现个体行为与国家意志、个体价值与国家目标、个体情感与国家制度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青年能够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真实地再现爱国主义理念,积极地培育爱国主义实践能力。

二、智能时代青年理性爱国的思想源、历史源和实践源

智能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非理性爱国现象频出,培养青年理性爱国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必然诉求和当代中国的必然出路,引导青年理性爱国并非难以实现的空想,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历史基础和实践来源。

(一)思想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时期的爱国主义

智能时代青年理性爱国并不是一蹴而就、凭空出现的,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其丰富内涵蕴含着青年理性爱国的思想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思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思想,既鼓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为了自身独立和解放而斗争,又强调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不是单向排外的民族主义,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另一方面,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上丰富了民族观和国家观,并试图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俄国的封建压迫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展示了无产阶级对解放和自由的向往,是爱国主义实践在俄国的生动展示。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智能时代青年理性爱国的思想基础。

(二)历史源:“四史”中的爱国主义

“四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力”[3]对打造具有理性思维的爱国青年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四史”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法宝。在智能时代背景下,部分青年受网络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奉行“历史终结论”。学习“四史”,了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培养自身的理性思维、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具有深远意义。另一方面,“四史”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武器。前有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独立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今有中国共产党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在各行各业,“四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青年理性爱国的历史养料。

(三)实践源:中国青年实践中的爱国主义

智能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往信息单向传播的封闭模式,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互联网中的庞大数据库为青年更加方便地接触外界提供了智能平台,为中国青年的爱国实践提供了媒介载体。以2019年8月发生的“港独”事件为例,部分“港独”暴徒发动暴力游行示威、殴打警察、抹黑政府部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中国国际形象。大陆青年痛心疾首,在互联网上广为讨论,“饭圈女孩”成为网络上维护中国尊严、怒斥港毒言论的独特青年群体,在“帝吧网友”驰援下为祖国的和平与统一而出征Facebook和Instagram等海外媒体,发表捍卫祖国尊严的言论。中国青年用键盘让“港独分子”和其他试图分裂中国的破坏分子看到了中国的团结和统一,维护了中国的尊严,展示了中国的力量,是中国青年理性爱国的伟大实践,为后继青年理性爱国提供了实践来源和榜样示范。

三、智能时代青年理性爱国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为非理性爱国提供了隐匿的空间,黩武式、泄愤式、盲从式、排外式等非理性的爱国情感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中频出,加大了青年理性爱国的难度,对祖国的尊严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一)黩武式爱国:环境复杂性加大,理性爱国干扰力增强

智能时代创造了人人都是“信息源”的传媒环境,互联网中既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伴随着噪音和杂音的干扰,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渗透,致使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加大,理性爱国干扰力增强。一方面,受“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效应影响,某一类观点相合的群体极易在互联网上聚集起来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其中既有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念,也有非理性的错误言论。受“众声喧哗”现象的影响,这些非理性的错误言论可在网络上飞速聚集起来,吸引青年网民的眼球,对青年理性爱国造成很大的干扰。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方式呈复杂态势。当国与国之间出现矛盾与摩擦时,偏向于激进的爱国话语表达方式,趋向以军事暴力手段解决矛盾,把国家间的政治对话视为政府软弱的表现。此类观点以激进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严重抹黑国家形象、损害国家尊严,这是一种非理性的黩武式爱国话语表达方式。黩武式青年通常在各类社交平台上传播应用武力解决国家问题的言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爱国方式。

(二)泄愤式爱国:主体自主性凸显,主流教育主导性弱化

去中心化的技术结构是智能时代互联网空间的重要特质,所有网民皆被分化为具有同等权利与义务的网络节点,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中自由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意志,主体自主性以爆炸式态势在互联网中凸显出来。网络平台不是教育工作者、社会主流媒体、拥有坚定政治立场的群众的专属物,其他群体也可以在网络平台发表各种不同的声音。非主流意识形态和不良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的外衣肆意浸染着中国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致使主流教育的主导性弱化。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阵地的原住民,在此背景下出现了非理性的泄愤式爱国现象。泄愤式爱国指在不考虑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以释放情绪、表达愤怒为主要目的的爱国情感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青年网民利用互联网的隐匿特性肆意发表未经实践检验的非真实“爱国”言论,披上爱国主义的外衣,带动部分不具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学生群体,传输各种不恰当的价值观念,抹黑国家形态,其本质只是极具情绪性的情感抒发,是非理性的爱国方式。另一方面,在现实的爱国运动中表现出违法暴力行为,如反日游行中的“打砸抢烧事件”。不可否认,青年学生此举包含激烈的爱国情感,但此类爱国情感方式的表达是非理性的,以严重破坏公共财产和损害社会秩序为表现形式。因此,智能时代青年理性爱国面临着泄愤式的困境,是非理性爱国的重要表现。

(三)盲从式爱国:信息覆盖面扩大,正向内容整合力缺失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借由二进制代码进行转换并经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通过全球网络系统进行高速传播,实现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储量、全球化传播的特殊性质,这也导致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青年网民在网络上看到和接触到的并非是正向内容的集合体,而是各类参差不齐、价值观念不一的杂糅体。互联网是一个拥有海量信息的数据库,但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数据整合库,导致社会正向内容的整合力缺失,助长了非理性的盲从式爱国主义在互联网上传播态势。盲从式主要指未经大脑加工信息而盲目跟从他人的爱国情感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化的智能环境助长了“数字自我”的出现。“数字自我”不能等同于现实自我。西方敌对势力可披上“爱国”马甲在网络空间“带节奏”,将个别社会事件上升到国家整体形象。部分中国青年网民群体由于自身价值判断水平较低,极易盲从此类迷惑性话语,给政治投机分子创造了生长空间,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人们极易被围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而不能走出信息的“牢房”去接触外面的世界。部分青年网民的兴趣点集中在网红和娱乐明星,这些网红和娱乐明星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网红群体和娱乐明星的综合素质和政治立场不一,一些“港独”和“台独”分子借助明星的光环给粉丝群体灌输不恰当的政治观念,部分素养不高的青年网民群体极易盲从此类榜样而成为危害社会的隐性力量。

(四)排外式爱国:媒介智能化发展,技术异化警惕性倦怠

智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支付方式的革新、智能家具的创新、交通工具的运用、学习平台的智能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对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对技术异化的警惕性却越来越低,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的全部技术是人类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产物。技术异化指技术反过来成为控制人的工具。就手机的使用而言,手机本是为人类服务而成为人们联系和交往的工具,而当代青年群体反过来成为手机的“奴隶”,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在使用手机,在手机电量较低时甚至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技术异化体现在青年理性爱国层面则是排外式的爱国话语表达方式。一方面是对本国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展示出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是主动断绝与特定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非理性爱国主义话语,展示出排外主义倾向。排外式爱国是非理性爱国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交流和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逆历史潮流只会成为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的绊脚石。

四、智能时代青年理性爱国的培养路径

智能时代背景下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出现,干扰了网络社会的良好秩序,降低了祖国的威信和影响力。因此,高校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引导青年群体培养理性爱国主义,以思想引领、观念引导、话语熏陶、榜样激励、政策保障实现智能时代青年理性爱国路径的构建。

(一)思想引领:以内容建设引领网络空间爱国主旋律

智能时代下,传统主流媒体仍在以较为缓慢的速度不断发展,其反应速度和传播效度滞后于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话语设置、社会动员、传播辐射圈等方面的影响力呈式微态势,削弱了社会主流意识的传播效果。网络爱国主义话语的传播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使当代青年群体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袭而走上狭隘化、虚无化、情绪化的非理性爱国主义道路。因此,高校要加强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建设,以内容建设引领网络空间爱国主旋律。一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4]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创新智能时代的灌输方法,占领互联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阵地,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青年学生的头脑,促使青年理性爱国常态化。另一方面,倚靠智能平台加强“四史”教育。智能时代背景下,人们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途径增多,但许多“营销号”为了占据“流量”市场博得关注,常常以戏说历史的态度调侃英雄人物,使部分青年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怀疑。因此,高校主流媒体需要入驻网络平台,构建“互联网+四史”的学习路径,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只有创新协同联动机制,才能发挥思政课教育“1+1>2”的作用,实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有机统一。[5]

(二)观念引导:以方法创新推动青年价值观念正向化

进入Web2.0时代,作为传播网络和社会网络节点的青年用户,其价值观念受互联网中的多元意识形态影响,给青年群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带来思想上的迷惘和困惑,易做出危害祖国安全的非理性行为。因此,需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方法,推动青年爱国主义价值观念的正向发展。一方面,创新教育渠道。学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的主渠道,但网络时代背景下,青年群体进入了数字化生存模式,爱国主义教育渠道须顺应时代背景而扩宽,网络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方法须顺应青年群体的个性特点,运用青年网民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表达理性爱国思想,推动青年群体爱国价值观念的正向化发展。另一方面,设计用户画像。用户画像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是建立在真实数据之上的目标用户模型,设计网络领域的青年群体画像,可以勾勒出网络空间青年群体的共同心理和共同特征,为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推动青年群体爱国主义教育观念更新,引导青年群体理性爱国。[6]

(三)话语熏陶:以形式重塑提升网络空间爱国话语影响力

黑格尔指出:“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7]当代青年理性爱国并不仅仅要加强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而且要进行网络空间爱国话语的形式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由线下阵地转移到线上阵地,原有的话语表述习惯需要适应智能信息技术的特点而进行相应的升级创新。如不进行相应的创新,就容易陷入话语传播效度不佳的境地,使爱国主义话语陷入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而失去相应的传播效力。建设理性的爱国话语表达方式,创新爱国话语表达形式,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社会主流媒体在传递爱国主义话语时要减少概念性表达和抽象化措辞,多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话语传递主旋律,学习新思想,以小见大,以“小语言”表达“大思想”[8]。然而,在当前泛娱乐化背景下,爱国话语形式的创新要把握好严肃与活泼、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社会主流媒体可联合打造爱国话语表达矩阵,扩大爱国话语影响力。多家不同主流媒体联合打造爱国话语矩阵,可加强爱国话语的曝光度和宣传力度。[9]

(四)榜样激励:以智能平台打造网络空间爱国主义示范者

智能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的数字化与信息环境的虚拟性为人们在智能平台的双向对话与沟通提供了便捷的场域。网络空间既是青年学生的追星平台,也是“网红”和“流量”诞生的绝佳场所。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众多青年网民提供了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由此诞生了一批网络意见领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青年网民的思想观念和爱国素养。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是坐拥百万粉丝的“大V”,涉及的类型既有影视明星,也有草根阶级,他们以帅气的长相、鲜明的个性、独到的观点等影响着三观并未完全成熟的青年群体。由于此类网络意见领袖数量较为庞大且质量参差不齐,在某一舆论事件发生时,此类群体的发声容易左右舆论发展的方向。因此,引导青年群体理性爱国需要倚靠智能平台打造网络空间爱国主义示范者,以榜样形象带动青年群体理性爱国。一方面,官方媒体可利用自身独特媒介优势,在保证社会主流思想和自身整体基调不变的情况下,以鲜明个性吸引青年群体的关注,收获一批“铁杆粉丝”,带领青年群体主动维护国家尊严和形象,引导青年群体理性爱国。另一方面,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也要注意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培养。思政工作人员作为具有特殊职能的工作者,可倚靠智能平台摆脱高高在上的“传话筒”的形象,以自身专业素养和有趣的表达方式,在网络空间成为爱国主义的示范者和传播者,带动青年群体理性爱国。

(五)政策保障:以制度建设促进网络空间青年理性爱国长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10]为达成这一目标,既离不开道德熏陶与理论教化的软约束,也离不开法律政策和制度建设的硬保障。唯有在自我驱动的内在升华和制度驱动的外在保障的双重作用下,才能使青年群体真正把爱国主义入脑入耳入心,真正实现青年理性爱国的目标。智能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虚拟性给每个网民群体都披上了隐匿的马甲,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且大胆地表达自身观点,由此滋生了一些非理性的爱国话语表达方式。人们在表达自身爱国主义情感时可能存在盲目排外、宣泄愤怒、言语攻击等现象,甚至一些青年群体由于自身法律知识的匮乏而在违法犯罪的边缘反复横跳。为此,加强互联网空间的制度建设是青年理性爱国长效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立法和相关行业规范建设,完善网络爱国主义的制度保障。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人们并不了解网络空间违法犯罪的明确界限。因此,政府应加强网络空间的立法和行业规范建设,使人们区分爱国与不爱国的界限、理性爱国与非理性爱国的界限,明确人们在网络空间的处事准则。另一方面,精准执行法律法规,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制度因其执行而具有了生命力,应严格执行网络领域内确定的各项制度,使已犯罪的群体受到严厉打击,使想犯罪的群体不敢犯罪,使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群体不敢以身试法,真正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用制度保障青年群体理性爱国。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爱国爱国主义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爱国学·晒佳作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爱国学·晒佳作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