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优化

2022-11-17宋梦飞蒋志辉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

宋梦飞 蒋志辉

[摘要]通过2005—201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测算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通过灰色关联法测算了各指标对两者耦合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5—201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不断攀升且逐渐协调;从灰色关联结果看,整体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系统耦合的关联度较高,但各省区市间不同指标对系统耦合的关联度略有不同,由此提出了沿线各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耦合模型;灰色关联度法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4—0110—10

[作者简介]宋梦飞,男,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通讯作者)蒋志辉,男,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聚集,在城市买房生活的农民通过“示范效应”[2]带动自己亲朋好友在城市买房,而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通过“追赶效应”不断激励自己实现“农转非”。这里“农转非”仅为农民从农村到城市买房生活,并不改变户口性质。要实现真正的“农转非”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有在农村的土地,而大部分农民在城市买房定居并不会选择迁移户口。根据Clark Colin、William Petty等人[3]的观点,从事农业生产与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收入差距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这使得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工资水平较高的二三产业。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流动,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重下降,从事二三产业人数比重上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加速了城市资本的积累,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镇人口集聚,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在质和量上增加,加速了工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集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空间扩张了数倍,城镇化水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3%。截至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6%1。从各项数据上看,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2。早期通过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吸引更多人到城市生活,使得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但是在我国城镇化率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城镇居民缺乏幸福感、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的日益破坏、进城农民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配套的城市服务无法及时跟进等问题较为突出。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人的精神感受和社会保障,注重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张和人口集聚,而是五位一体的城镇化,是真正的城镇化。

2013年,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构想,给沿线省区市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区域间互联互通,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打破各区域的发展瓶颈,极大地提升了各区域的发展潜力。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协调”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质量的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协调发展是解决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举措[4]。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的三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5]。此外,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匹配、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的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关系,分析影响其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加快西部城市群崛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研究相对成熟,许多学者[6][7][8][9][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促进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张,吸引大批的资金和投资者,城镇人口逐渐集聚,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推动工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群的出现,最终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三产业吸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城市的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链,城市资本得到了积累,资本积累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扩张,人口向城市进一步集聚,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但是也有学者[11][12]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他们两者之间只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

在两者协同发展的研究上,大部分学者们认为两者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同步。魏敏和胡振华[13]基于全国研究视角运用耦合模型得出我国大部分省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优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刘璐瑶和贾培煜[14]通过研究太原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发现太原市在2011年以前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产业结构,2011以后太原产业结构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张潇晗、张小林等[15]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并且提出两者在2017年之后趋于平衡。杨占峰、段小梅等[16]通过广义矩阵法对成渝城市群10年的面板數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郑立文、黄俊宇[17]通过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处于失衡状态,分析原因主要是东北地区人才外流以及城市群互动作用不足。也有学者[18]从全国省际层面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省份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滞后类型略有差异,大部分地区开始为产业结构滞后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结构演进水平逐渐超越新型城镇化。

可見,大部分学者基于全国层面或者省域层面出发进行研究,时间、空间以及所选指标的差异导致他们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耦合协调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对2005—201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协同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指标的构建[19][20][21],从人口、经济、环境、社会、城乡协同5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产业结构指标的构建借鉴了之前学者的分类,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22]。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其中,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最直观的反映,一个城镇所能容纳人口的能力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采用3个指标值衡量;经济城镇化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5个指标值来衡量,其中用人均外商企业投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反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放程度;环境城镇化反映城市对环境的治理能力,采用5个指标值来衡量;社会城镇化体现了城市的社会服务,反映城市综合服务水平,采用5个指标值衡量;城乡一体化反映了城乡的协同发展水平,用4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用一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数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主要用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占比来衡量。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和西南四省区市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共9省区市[23]。文本所选用数据均来自9省区市的统计年鉴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数据可能有所偏差,故选取2005—2019年9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

1.熵权法。为了能较为全面的衡量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内涵,本文选取了多个指标进行评价,基于熵权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所选指标存在单位和数量的差异无法进行比较的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如下[24]:

正向指标: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

负向指标:

[Xij=max(xij)-xijmax(xij)-min(xij)]                                (2)

式(1)和(2)中的[xij]表示为第i个考察年,第j个考察指标的值,max([xij])为最大值,min([xij])为最小值。[Xij]表示数据标准化后的值,若值为0,则对其进行平移处理:[X'ij]=[Xij]+1。

第二,确定指标的比重

[Aij=Xiji=1nXij]                                                        (3)

第三,确定第j项的熵值

[Hj=-1ln(n)i=1nAij]×[lnAij]                                   (4)

第四,确定第j项指标的冗余

[ej=1-Hij]                                                       (5)

第五,确定第j项指标的权重

[Wj=ejj=1mej]                                                         (6)

第六,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综合水平计算

[Uij=i=1nWjXij]                                                    (7)

2. 耦合模型。耦合模型可以测算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包括耦合度和协调度。通过耦合协调模型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程度,计算方法如下[25]:

[C=u1×u1u1+u22]                                             (8)

[D=C×T]                                                     (9)

[T=αu1+βu2]                                                (10)

公式(9)和(10)中的C、D、T分別代表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指数。[α]与[β]为待定参数,参考部分学者的研究[26],同时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取参数[α]=[β]=0.5。

学术界关于耦合协调度的分类较多,学者们普遍将协调度分为失调和协调两种类型,然后再进行细分。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27][28],根据协调度数值的大小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类型分为5种类型,协调度越大说明两者协调发展程度越好,协调度越小说明两者协调发展程度越差。具体的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的特点如表2所示。

3.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模型是用来衡量系统间的关联程度,两者的关联程度越高,表明数列对参考列的影响作用越大。本文通过该模型来分析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各个指标对两者协调度的重要程度,具体计算步骤如下[29]:

第一,确定系统列(参考列)和子系统列(比较列)。设m为评价指标,i为评价对象,记参考列为Y,比较列为 Xi,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Y=Yk]

[Xi=Xik]

第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处理的方法如公式(1)和(2)所示。

第三,计算差值。

[ ?i=Y(k)-Xi(k)]                                      (11)

第四,求关联数列。

[δi(k)=minimink?i-ρmaximaxk?i?i+ρmaximaxk?i]           (12)            其中,[ρ]为分辨系数,参考部分学者文献,本文取[ρ]=0.5;i=1,2;k=1,2,[…]15。

第五,求关联度。

[ri=1nn=115δi(k)]                                               (13)

[ri]表示各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的关联度,i=1,2,…,29。

表2 耦合协调度类型

[协调度(D) 协调类型 特点 0.0≤D≤0.3 严重失调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处于无序状态,两者不能产生相互作用。 0.3<D≤0.5 濒临失调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处于逐渐有序,两者处于协调和失调间的游离状态。 0.5<D≤0.6 初级协调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达到了初级协调,通过较弱的互动作用使两者逐渐协调。 0.6<D≤0.8 中级协调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高度协调,两者能产生良性互动。 0.8<D≤1.0 高级协调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关系极好,两者间能产生极强相互作用力。 ]

三、实证分析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的计算方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省区市2005—2019年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测算,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综合水平、协调度、协调类型、滞后类型如表3所示。

从整体看,2005—2019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从协调类型看,2005年沿线9省区市的协调类型均属于严重失调的状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不能产生有效的协同作用,无法形成“1+1>2”的局面。2019年,新疆、云南、四川、重庆4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达到了初级协调,能通过互相作用力产生合力,使两者协同发展。从滞后类型看,在初始阶段,沿线9省区市均属于城镇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状态。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土地和户籍制度的落后是中国的城镇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土地和户籍的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增速大大加快,我国由城镇化滞后逐渐向产业结构滞后转变。

重庆、陕西、四川、云南、新疆、广西这几个省区市在西部经济水平实力靠前,这几个地区应打造自己的核心产业,用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产业发展,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同时也是北、中、南三大通道的交汇地,这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0]。近些年新疆经济发展不断向好,三大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8.75%、46.3%、35%调整为2020年的14.14%、34.4%、51.2%,说明新疆经济转型速度不断加快,有效地推动了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青海、宁夏、甘肃这几个地区的协调度在西部较为落后,这三个地区应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特有的优势,吸引资本的注入,以资本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分析

2015—2019年9省区市的耦合协调度如图2所示。在考察期内,“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协调度整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考察期内,四川、青海、广西、新疆、宁夏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在有序发展,发展速度要高于其他沿线地区。陕西省在2016年出现小幅下降,之后3年里快速上升,但陕西整体协调度较高,应属于正常范围波动。云南和重庆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在2017—2019年间的发展速度较慢,分析原因,从2017年开始两者已从城镇化滞后转变为产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跟不上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导致了两者的协调度增长缓慢。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综合指数分析

如表4所示,2005年9省区市的新型城镇化的平均综合指数为0.188,2019年攀升到0.530,年平均增长率为7.8%;产业结构综合指数从0.207攀升到0.468,年平均增长率为6.0%。由此看出,9省区整体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比产业结构演进速度要快。2005年9省区市均为城镇化滞后,而后逐渐进入到产业结构滞后阶段。前期,由于各地区处于城市扩张阶段,城市扩张带来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使得产业发展水平要领先于城镇化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出台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各地区都在大力实施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未能及时跟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四)灰色关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区市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因素对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要突破各个区域的发展瓶颈,推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还需要对不同地区各指标对两者协调度的影响程度进行探究。灰色关联法可以通过各因素与系统间的关联程度来判断各影响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程度,设r(x1),r(x2),r(x3),…,r(x29)为各指标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关联度,r∈(0,1],r值越大表明该指标的影响程度越大[31],具体各指标的关联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灰色关联结果,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指标层因素从大到小为: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乡一体化>环境城鎮化>产业结构低级化>人口城镇化。说明协调丝绸之路经济沿线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水平,应重点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城市二三产业结构优化三个方面着手。

由表5可以看出,影响甘肃与重庆的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最大的两个因素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之比、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比重。因此,甘肃和重庆今后发展的重点在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二三产业结构。新疆受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影响较大,因此新疆应加大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云南、陕西、青海受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和恩格尔系数的影响较大。这三个省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立足于自身独特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产业,不断拓宽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致富。高等在校生人数和城乡恩格尔系数是影响四川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四川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四川应充分吸收这些高层次人才,为四川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通过产业转移,科技下乡等,扶持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使各个城市间协同发展。广西的关键因素来自人均生产总值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应加大对广西资金的注入,吸引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考察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省区市的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不断攀升,但各省区市的发展速度略有差异。2005年沿线9省区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产业结构水平,2010年除重庆外,其余各省区市的滞后类型发生了转变。因此,根据两者发展的速度,可以把9省区市的发展分两个阶段,2005—2010年为新型城镇化主导型,2011—2019年为产业结构主导型。

第二,考察期内,沿线9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优化,逐渐协调。四川、云南、重庆、新疆的协调度较高,甘肃省协调度上升缓慢,陕西出现了先下跌后快速上升,出现了短暂的波动,沿线其他省区市发展速度较快但协调度水平较低。

第三,通过灰色关联结果看,整体而言,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系统协调度的关联程度较高,说明调节各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系统应重点从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分区域看,指标对系统协调度的敏感程度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各地区应从影响程度较高的指标出发,优化系统的协调度,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二)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快发展。沿线各省区市应充分抓住发展机遇,打通经济发展通道,推进沿线省区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打造城市与区域的增长极,以小带大,以弱带强,使各区域内协调发展,各区域间协同推进。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通道的交汇地,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交通网络建设,发挥好自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作用,同时应加快建设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吸引外来资金的注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32],兵团应促进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与网络建设,加强垦区之间、兵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协同地方打造核心区。新疆应抓住发展契机,加快构建新疆各区域的交通网络,让新疆各区域充分享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红利,促进新疆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各个地区都普遍存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就包括了要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与共同富裕,这迫切需要各地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的投资,切实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农民生活水平。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优势,努力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拓宽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改善城市服务水平,增加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新疆、宁夏、云南、青海等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对系统协调度影响较大,说明这几个省区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重点。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应充分发挥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优势,加强同外部的合作交流,不仅要能“走出去”,还要能“引进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产业来带动,新疆等地区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居民的幸福感和参与感,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激发城市更大的发展潜能。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张与人口聚集,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要推进城镇化与城市服务水平的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对城市的自豪感。

第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甘肃、新疆、陕西等受产业结构影响较大,这几个地区应加快培育和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及大型种植养殖企业,深耕农产品精加工,不断拓宽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土地流转市场,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应加快产品从量向质的转变,同时也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挥第三产业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丽娜,彭真善,张爱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交互影响——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20(11):95-104.

[2]陈钊,徐彤,刘晓峰.户籍身份、示范效应与居民幸福感:来自上海和深圳社区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2(4):79-101.

[3]L. F. and Clark Colin.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J]. Population (French Edition), 1960(2) : 374-374.

[4]顧华详.新疆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新疆农垦经济,2021(4):1-11.

[5] 段鑫,任群罗,李明蕊.社会资本、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省份的实证检验[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5):1-20.

[6]王芳,田明华,秦国伟.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和优化[J].华东经济管理,2020(3):59-68.

[7]黄惠英,杨建利,王莹.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城镇化动态关系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0(14):179-181.

[8]黄海立.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5):108-111.

[9]付丽娜,彭真善,张爱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交互影响——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20(11):95-104.

[10]毛丽芹,李振华,杭晓渝.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天津市统计数据的动态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7(7):148-150.

[11]牛婷,李斌,任保平.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及其优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93-95.

[12]蒋勇,杨巧.城镇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1):20-28.

[13]魏敏,胡振华.区域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10):128-136.

[14]刘璐瑶,贾培煜.太原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20(8):70-74.

[15]张潇晗,张小林,李红波.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91-98.

[16]杨占锋,段小梅,向琳.产业结构跨期动态变迁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以成渝城市群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375-381.

[17]郑立文,黄俊宇.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效应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9(5):49-54.

[18]丛海彬,邹德玲,刘程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时空格局分析——来自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际考察[J].经济地理,2017(7):46-55.

[19]刘淑茹,魏晓晓.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测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9(1):88-94.

[20]杨丽,孙之淳.基于熵值法的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J].经济问题,2015(3):115-119.

[21]杨立勋,姜增明.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匹配协调及其效率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34-39.

[22]车明好,邓晓兰,陈宝东.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基于门限效应的视角[J].管理学刊,2019(4):12-20.

[23]王艳.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生态效率测定及影响因素——基于FDI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8(11):44-51.

[24]白素苹,陈银蓉,甘臣林.武汉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承载力状态测度[J].城市问题,2019(12):49-56.

[25]高林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识别与优化路径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0(1):74-81.

[26]张莉萍.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效应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7):52-57.

[27]王周伟,柳闫.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10):1-13.

[28]温彦平,王雪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视角下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263-271.

[29]刘新智,沈方.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9-111+220-221.

[30] 孔德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7(4):64-67.

[31]袁汝华,臧艳秋.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性实证分析[J].水利经济,2021(2):1-8+95.

[32] 彭银春.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 实现兵团向南发展战略[J].兵团党校学报,2017(5):32-39.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型城镇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